中关村人

描述中关村的人和事.
个人资料
正文

中关村回顾 (十九 ) –十五楼的五位地球物理学的前辈

(2007-11-24 14:19:16) 下一个

 

从左到右依次是陈宗器、李善邦、赵九章、傅承义、顾功叙、卫一清、秦磬林


       在中国地震局的一间会客室里,那里挂有曾经在地球物理学界工作过的已故科学家像。人们没有忘记他们!从左到右依次是陈宗器、李善邦、赵九章、傅承义、顾功叙、卫一清、秦磬林等,前五位在五、六十年代都曾经住在十五楼,都是我从小经常见到的尊敬的伯伯们。在我家的同一门里东侧就有三家,从上到下的三个单元分别是赵九章、顾功叙、李善邦。邻近的门里住有陈宗器和傅承义。

        地球物理学就是以地球为对象的一门应用物理学。从事高空、大气、海洋、地球内部物理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这门学科自 20 世纪之初就已自成体系。到了 20 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发展极为迅速。它包含许多分支学科,涉及海、陆、空三界,是天文、物理、化学、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我在六、七十年代接触过石油勘探地震资料计算杋数据处理,我们简称物探 地震 数据处理。就是应用地球物理的原理和方法勘探石油,所谓 地震勘探就是对大地发出声波信号,通过检波器采集地球数据,即先给地球做“ CT ”扫描。接下来 进行计算杋数据处理 把声波变成图像,然后解释就是找到异常点,分析确定异常目标。 在百科全书里介绍地球物理学,如果从狭义理解,指的就是固体地球物理学。这一般又可分为两大方面:研究大尺度现象和一般原理的叫做普通地球物理学,利用由此发展出来的方法来勘探有用矿床和石油的,叫做勘探地球物理学(或物理探矿学)。应用于工程地质勘探、工程检测的发展称为工程地球物理学,应用于环境探测和监测及环境保护而 形成环境地球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已形成了独立的分支学科:地震学、重力学、地电学、地磁学,还有正在发展可能形成地热学。

        赵九章伯伯主要从事大气和空间物理,在前文已作过介绍,这里不再赘敍。顾功叙、傅承义、李善邦叁位先生在地震学上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陈宗器先生是 1947 年由他和顾功叙、王卓之、翁文波 4 人发起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首任理事长。五、六十年代时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是赵九章,副所长是陈宗器和顾功叙。他们和傅承义、李善邦都是一级研究员, 他们那一代科学家在建国初期为新中国科学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

        顾功叙先生住我家对门,浙江嘉善人,早期曾任教于浙江大学,后公费留学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矿业学院,学习地球物理勘探专业, 1936 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赴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地球学系从事科研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毅然返回祖国。 1949 年后领导和指挥过鞍山铁矿、包头铁矿、大冶铁矿等地球物理勘探和研究,指导开展全国地球物理石油普查,对松辽平原的石油勘探和发现大庆油田起了重要作用。 1966 年邢台地震以后,他工作重点转移到地震监测预报和深入探索地震本质的研究,发展了以震报震、以磁报震以及地电、重力、地声、地应力等监测预报地震的方法,使中国的地震预测预报和科研水平跻身于世界前列。他身材不高,园脸,有一段身体不大好,后来恢复得红光满面。他是 1992 年去世的。

        李善邦先生一家住一楼, 他是我国地震事业的开创者,他从事地震科学研究 50 年,为我国地震科学事业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早在 1930 年他就开始建立了我国自己第一个地震台,经过他的苦心经营,观测资料达到当时世界第一流的水平。 他还设计制造了我国自己的第一台地震仪,定名为 “ 霓式地震仪 ”( 亦称 I 式 ) ,并在重庆北碚重建地震观测站,成为抗战时我国后方唯一的地震台。 解放后他参与编制《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主编《中国地震目录》、编绘我国第一幅《地震烈度区划图》,为研究我国各地地震危险性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国家建设选址奠定了科学基础。他撰写的主要科学论著有 30 余篇,还有多篇科普著作,他在晚年处于 “ 文革 ” 的恶劣环境下带病写成长达 50 万言的科学巨著《中国地震》,为后人留下重要遗产。李先生身材削瘦,两眼炯炯有神。李太太好像是广东人,属贤妻良母型。他们家有四个子女,他的二个儿子峻荣建荣小时候曾在一起玩,女儿后来去了香港。

        傅承义先生在十五楼是我们近邻,后来搬到黄庄小区又住我们三楼。他的大儿子傅祖明曾作为加拿大 CITA 计划来加进修,和我合住过一个单元,我们有较多接触。他告诉我他父亲曾留学加拿大,入麦吉尔大学物理系,攻读地球物理勘探专业获硕士学位,转赴美国深造, 1942 年入加州理工学院,师从世界地球物理学泰斗古登堡教授攻读地震、地球物理学。 1944 年获博士学位。 1947 年回国, 就任中央研究院 研究员,主持地球物理研究工作。 1953 年他 在北京地质学院创建中国第一个地球物理教研室。 1956 年又创建北京大学地球物理教研室,并于 1964—1966 年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地球物理教研室,分别主持领导这些教研室的工作,并担任第 1 任教研室主任。 1973 年还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及空间科学系主任。傅承义在地球物理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 30 余载,在中国地球物理学界真可谓桃李满天下。 傅承义的胞兄是以敢言著称的傅鹰教授,原北京大学副校长,著名胶体化学专家。兄弟俩同为 1955 年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可谓双璧联辉。

        陈宗器先生是地球物理所副所长。他是我国地磁学的奠基人。早年曾去西北和罗布泊考察。他于 1960 年去世,我对他不熟悉。他的女儿在新浪网开的博客“雅丹小屋”深受人们欢迎,我读到她的“科学与艺术的对话”深受启发。她是一名艺术家沿着父亲的脚步,大力推动 为西北科学考察团立项研究的提案,写了“ 走向 有水的罗布泊”长篇文章,去过西藏和南极探险。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可浏览以下地址: http://blog.sina.com.cn/chenyadan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馄饨侯 回复 悄悄话 您真幸运,年有机会和这么多顶尖级的科学家有过这样亲密的接触。您真辛苦了。为我们写下了这么多宝贵的史料。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