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叔本华 论教育

(2007-03-13 09:28:49) 下一个
论教育

据说,人类的聪明才智之特征,表现在从具体的观察中能抽象出一般概念来,那么
就时间而言,一般概念出现在观察之后。如果确实如此,对一个完全靠自学——既无老
师又无书籍——的人来说,可以清楚地表明他的每一种具体观察属于何种一般概念,而
该一般概念指的又是哪种具体观察。他十分了解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因此,
他能正确的处理他所接触的一切事物。仅这点,也许可以称它为自然的教育方法。
反之,人为的教育方法指的是听别人讲、学别人的东西、读别人的书。所以,在你
还没有广泛的认识世界本身之前,在你自己观察世界之前,在你的头脑里就已经充塞了
有关世界的一切概念。人们会告诉你,形成这一般概念的具体观察是在后来的经验过程
中出现的。到那时,你却会错误地运用你的一般概念,去判断人和物,并错误地认识和
对待这些人和物。所以我们说,这种教育把人的思想引入了歧途。
上述这点说明,在我们年轻的时候,为什么经过长时间的学习、阅读,却总还是半
天真无知,半带着对事物的错误概念开始认识世界,致使我们的行为时而精神紧张,时
而又偏激自信。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我们的头脑里充满着一般概念,而我们自己又总
想着去运用它,却又不易正确无误地运用。这也是直接违背大脑自然发展的结果,亦即
主张先有一般概念,后有具体观察的结果,这还不是本末倒置。教师不去发展儿童的分
辨能力、教他们独立判断和思考问题,只是一味地给他们灌输别人的现成思想。错误地
运用一般概念而引起的错误的人生观,须通过长期自身的体验才可能加以纠正,但也很
少能全部纠正过来的。这就是为什么富有生活常识的学者廖廖无几而目不识丁者却精通
世道、处世随和的道理所在。
所有教育的目的就是获取有关世界的知识。正如我们所说,应特别注意获取知识的
正确启蒙方式,这样才会有认识世界的正确开端。我所说的大意是,对于事物的具体观
察先于对事物的一般概念,进而便是狭隘的局部概念总要先于广泛的概念。所以,整个
教育制度应遵循概念本身形成过程中所必须采取的步骤。如果逾越或省掉了其中的某一
步骤,那么这种教育制度肯定就是不完善的,所得到的概念也将是错误的,最后的结果
必将是得到曲解世界的观点,这是个体本身所特有的,而且几乎人人都具有,虽然有的
只局限于某段时间,但大多数却终生都有。一个人要是非常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他
就会看到,只有到了完全成熟的年龄——有时也根本没有料到成熟的年龄即已来到——
才能对生活中的众多现象有正确的理解力和清晰的概念,尽管这些现象并不是很复杂、
很难理解。但是在这以前,就是这些现象才是他对世界认识中模糊不清的地方,也是早
期教育中所被忽视的某种特殊的课程,且不管这种教育是属于什么类型:是人为的教育
方法、传统的教育方法还是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上的顺其自然的教育方法。
有鉴于此,教育便意味着试图寻找严谨的自然求知的途径。只有如此,教育才能遵
循着这条途径有条不紊地实施;儿童才能逐步认识世界而不出现错误观点,因为一旦形
成了错误观点就很难纠正了。要是真采用了这个计划,我们就得小心防止儿童在还没有
对文字的词义和用法有一清晰的理解力时,就滥用它们。否则,它会带来一个致命的后
果,即仅满足于使用文字而不去理解事物,换句话说就是只铭记短语句式,以产生急功
近利的效力。通常,这种趋势在儿童时代就有了,它会一直延续到成年时期而致使许多
学者只学会了夸夸其谈。
我们必须致力于使具体观察先于一般概念而不是相反,但是,常令人叹息的是,事
实却并不如此,这就像婴儿以双脚先出母体、诗行韵律先行。普通的方法是,当儿童还
很少对世界作具体观察前,就先在他们的脑海中印下概念和观点,严格说来,这就是偏
见。因此,儿童之后就是通过这些现成概念的媒介去认识世界并积累经验,并不是从他
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形成自己的观点,事实确应如此。
当一个人以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时,就能观察到许多事物及事物的多方面。当然这
种短而快的学习方法,在程度上远不如那种对万事都运用抽象概念和作一草率归纳的方
法。要长期修正自身经验中的先入之见,甚至终及一生,因为当他发现事物的某方面与
他已形成的一般概念间产生矛盾时,他必会否定事物的某一方面所提供的论据,认为是
局部的是偏见,甚至还会对整个事物都视而不见,根本否认上面所说的矛盾,使他的先
入之见不受任何伤害。所以会有许多人终生都背着谬见之包袱:怪诞的思想、梦幻以及
偏执,所有这些其结果是,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想而无法更改。实际上,他并没有试图
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从自己看待世界的方法中自觉形成个人的基本思想,就在于他现
成的一般概念是来自于别人,所以才使得他,也使得不少人如此浅薄、孤陋寡闻。
但是相反,我们应该确实遵循自然规律来教育儿童。让儿童头脑中建立概念的方法,
就是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或最少应该用同样的方法去进行检验,这样才能使儿童有自己
的思想,即使形成的不多,但也是有根据的,是正确的。通过这样,儿童就学会用自己
的而不是别人的标准来衡量事物,它可以避免众多奇怪思想和偏执,也不用在今后的人
生课堂上再去消除它。用这样的方法,可以使孩子们的思想始终能习惯于明确的观点,
获得全面的知识,就会运用个人的判断力对事物进行没有偏见的判断。
一般说,在孩子们认识生活的本来面目之前,不管他们是注意生活的哪一方面,也
不应该先从模仿中形成自己关于人生的概念。我们不能只把书本,且仅仅是书本塞到孩
子们的手里,应该让他们逐步地去认识事物——人类生活的真实情况。我们首先应该让
他们对世界具有一个清楚且客观的认识,教育他们直接从实际生活中获取概念,再让这
种概念去吻合实际生活——但绝不是从其他方面获取概念,比如说是书本、寓言或他人
的言谈话语——然后再把这些现成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因为后者只说明在他们
的头脑里充斥了错误的概念,导致他们错误地观察事物,直至徒劳地曲解世界的适合自
己的观点,最终步入歧途,表现在各方面:无论是刚刚构成自己的生活理论还是忙于生
活中的实际事务。早年在头脑里撒下的谬误的种子,日后就会结出偏见的果实,这种错
误的观点残害人身的程度之大令人发指,他们要在今后的人生大课堂内,以主要精力去
铲除这种种偏见。按第欧根尼的看法,铲除偏见,就是对安提亚尼提出的什么是最有用
的知识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也可以理解他所指的是什么。
不能让不满15岁的孩子去学习那些很可能在他们心灵中留下严重错误概念的科目,
比如像哲学、宗教或其他需要有开阔见解的知识体系。因为早年所得到的错误概念是很
难铲除的,而且在所有的智能中,判断力是最后才成熟的。孩子可以先学习不易产生谬
误的科目,像数学;也可以学习那些即使会产生错误,但无大碍的科目,如语言、自然
科学、历史等。而且,一般说我们在生命的每一阶段里所学的知识体系,应该与那个阶
段中的智力相平衡,即可以完全理解。童年时期和青年时期,应把主要时间放在资料的
积累上,获取关于个别和具体事物的专门知识上。要在这个时期就大量形成各种观点未
免太早了,应该让他们到将来再作最终的辨别。不应在青年时期就使用判断力,这时没
有成熟的经验,判断力不可能发挥出作用,要顺其自然不能勉强;还有,不要在使用判
断力前就先灌输偏见,因为偏见会使判断力永远发挥不出作用。
另外,青年时期应充分使用记忆力,因为这个时候的记忆力是最旺盛也是最牢固的。
当然,在选择应记忆的事时,也应格外小心,要有远见,因为青年时代学到的东西永生
难忘。我们要精心耕作记忆的沃土,让它能尽多地结出丰硕的果实。想想看,当你在12
岁前认识的人是那样深深植根于你的记忆里,在那些岁月中给你留下的印象又是如此深
刻,你对别人的教诲与告诫的回忆竟如此清楚,那么,把那个时期里头脑的灵敏性和牢
固性作为教育的基础,似乎是很自然的事。只要严格遵循这种方法,系统地调节反映到
头脑里的印象就有可能成功。
人的青春很短,所以记忆也囿于狭小的范围内,个体的记忆更如此。既然事实是这
样,所以特别重要的就是要记忆任何体系中的精华和实质,无须顾及其他非重要点。但
哪些是精华和实质呢,取决于各个学科的权威人士,他们应在深思熟虑后作出抉择,这
种抉择必须是坚定的、成熟的,并通过筛选的方式进行。首选的是,在一般情况下,一
个人应该和必须通晓的知识,其次是从事具体工作或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前者应按百科
全书的方法分类,划分为循序渐进的学程使之适应于一个在自己所处环境中,应该具有
的一般文化水平。初始阶段,这种知识应限制在初级教育必要条件的课程中,以后再逐
步扩大上升到所有哲学思想的分支中所涉及的科目;后者则留给那些真正精通各分类学
科的人去判别。这样一来,整个知识体系就为智力教育提供了细微的规章,不过,每10
年就应当更新这种规章。按照这样的安排,就能使青年时期的记忆力得到最最充分的利
用,并为判断力在今后发挥作用提供极有利的材料。
当人的全部抽象概念和他自我感觉的事物间完全取得一致时,人的知识才可以说是
成熟的,即谓他达到了一个个体所能达到的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他的每一种抽象概
念,直接或间接地建立在了观察的基础之上,只有它才赋予概念以真正的价值;还说明
他能够把他的每一种观察归纳到它应隶属的抽象观念中。成熟是经验的结果,且需要时
间。通过自己的观察所获得的知识,与通过抽象概念的媒介所获得的知识,一般说来是
有差距的。前者是自然取得,后者则是从他人处获得的。从所受教育中得到的东西,不
管是有用还是有害,我们都全盘接受,结果就是,年轻时,抽象概念与真实知识间缺乏
一致的联系,这里的所谓抽象概念亦即头脑里的词句而已,真正的知识却需我们自己通
过观察而获取。只有当以后两种知识通过相互纠正谬误的情况下,才能逐渐接近,这种
结合一旦实现,知识才称谓成熟。不管是高级的还是低级的,这种知识的完善与另一种
完美的形式没有密切关系,我指的是个人能力的完美程度,这后者并不能用两种知识是
否一致来加以衡量,却是由每一种知识所达到的完美程度来决定。
要处好各种关系,所需要的是有关世道常情知识的正确与深邃。它虽必要,但也是
所有学问中最枯燥无味的。导致一个人即使到寿终的年龄时,也无法完全掌握这门知识,
但他在科学领域里,即便年轻,却也能掌握较重要的事实的。当一个人尚不了解世界,
也就是还处于童年或青年时代时,接受这种常识的艰难的课程就开始摆到眼前,而且常
常是到了晚年,还觉得有数不完的常识应该学习。
学习这种知识的本身就很困难,而小说却又加大了这种困难。小说里所表现的,实
际上是不存在的人生和世界的状态。但年轻人却轻信并易于接受小说中所说的人生观,
并成为他们思想中的一部分,他们所面临的并不是纯粹消极的无知,而是百分之百的谬
误。这种谬误会引起一系列的错误概念,这种错误概念对人生经历却起不到应有的教育
作用,还会对经验所传授的东西进行曲解。如果年轻人在这以前没有一盏明灯指明道路,
那他现在就会被鬼火引入歧途,对少女同样如此。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的头脑中,都充
斥了一些从小说中得来的糊涂概念,其结果导致永难实现的期望。那些观点通常会对他
们的一生产生极恶劣的影响,在这一方面,年轻时无暇阅读小说的人——多半是从事体
力劳动的人,倒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了。当然,其中也有极少数的小说无可指责,有的
甚至还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比如说,我们要首先提出《吉尔布拉斯》①以及勒萨日的其
他作品(确切说是取材于西班牙原本),其次就是《威克菲收师传》②;某种意义上还
可以提及瓦尔特·司各特的小说;而《唐·吉诃德》,则可以作为对我所指错误的讽刺
性的揭露。   ①《吉尔布拉斯》是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勒萨日的作品。
②《威克菲牧师传》是英国作家哥尔斯密的作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