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眉文集

欢迎网友留下评论,指責批评均可.当然最好是赞扬,呵呵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轻描淡写的背后—海底乾坤

(2004-11-18 17:01:31) 下一个

 

位于冲绳岛附近的东海海面上波涛汹涌,白色的浪花象一群顽皮的小羊在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上互相追逐,一个接着一个地跳跃奔跑﹔永不疲倦、永不休止。

 

但在水面以下深约60公尺处,却是风平浪静。无数的色彩斑阑、外形各异的热带鱼正在珊瑚礁旁边玩耍嬉戏,在随着水流轻轻摇晃﹔美丽修长的珊瑚叶里倏现倏逝。忽然,它们象群受了惊的小鸟,哄地一下消失得无影无踪。不一会儿,远处现出了一条庞大的黑影,伴随着“愤怒”的“咆哮”声向这边缓缓游来,匿藏在礁内的鱼儿惶恐地盯着这条象大鲨鱼一般,却又显得十分僵硬的怪物——中国海军的汉级核潜艇,它正不慌不忙地在东海归属日本的水域里游弋。

 

这类潜艇制作于70年代末,排水量约6000吨,设备技术水平当然巳不算先进,尤其是它发动机的噪音,它的潜航噪音达一百六十分贝,远高于水底下的背景噪音,加上舰体的消磁措施不足,潜艇在水底犹如一块大磁铁,这两点都极容易被对方的监控仪器发现行踪。日本军方理所当然地立即“发现”了它,并马上派出自卫队直升飞机和驱逐舰包围搜索,但那艘潜艇依然我行我素地航行了近3个小时,才从容地向中国海域方向驶去……

 

从日本方面公布的核潜艇的行进轨迹来看,汉级核潜艇穿越琉球群岛其中的两个岛屿之间而过,然后向北航行,再转向西北方向,后向中国东海岸前进,地点就在中日双方发生争议的春晓天然气田附近。

 

这样一艘被形容成“敲锣打鼓”般地巡航的潜水艇,却有恃无恐地进入了本不宜这类大排水量潜艇进入的浅水海域,而且还是别国的领海﹔而在这个微妙的时刻,中国驻日副部长级的大使王毅,却又“凑巧地”不在日本,留下表情木然的公使程永华面对着气急败坏的日本外长,并以“情况正在调查中”为由拒绝了日方的抗议。那么,基于中国政府从不焦急有核潜艇“失去联络”在前,又未能具体解释潜艇是发生了什么技术问题的情况在后,再留意它“入侵”的地点﹔只能有一个结论:潜艇是故意进去“敲锣打鼓”,刻意要日本发现的!

 

既然是故意进入,就必然事出有因。不少有心人都巳作出了许多分析。归纳起来,大致上由这些因素组成,如:有中日经济贸易方面的问题、有日本首相坚持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有台独的问题、有中国面临的能源资源问题。有中国国内的社会问题。我觉得虽然所有这些因素都有关系,但是对今天的中国来说,仅能源资源危机一项才是这次行动的主要关键。其它都并非燃眉之急,如何解决保证能源供应问题却巳成了刻不容缓的矛盾。

 

今天的中国巳成为世界能源消耗大国,原油进口量也排到了全球第二。中国本身的测算到2010年石油需求量的缺口是2亿吨,另一方面是天然气工业已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届时,一次性能源结构中,天然气的比重将由3%上升到10%左右,成为中国仅次于煤炭和石油的第三大能源。

 

而世界能源机构认为,中国的石油需求量2010年为3.5亿吨,2020年为5亿吨,而原油产量2010年为2亿吨,2020年为1亿吨,2010年缺口为1.5亿吨,2020年缺口将达4亿吨,这个缺口数字远比中国自己公布的大得多。而中国本身现有的石油资源显然无法满足这一需求,所以尽快在国内外解决新的能源资源成了当务之急。

 

而能源相对更匮乏的日本也面临着同样的危机。因此,在中日关系中,争夺资源的矛盾日趋激烈。日本以高价收买俄国西伯利亚石油,破坏了中俄西伯利亚油管通达黑龙江大庆的协议;此外中日两国还在俄国库页岛争夺油气田开采权,又在伊朗争夺石油产品及油由开采权。但至今中国在争夺能源方面巳落后于日本,因而中国和日本在东海争夺春晓天然气田这一仗中巳不容有失。

 

事实上,中国早在70年代就已开始了对东海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中国地质学界泰斗李四光生前预言,中国油气资源的未来在东海。据了解,东海的油气储藏量达77亿吨。其中,去年完成了一期工程的平湖油气田每天为上海的80万户居民供气,在华东电力空前紧张的今日更显珍贵。由于中日双方各自对海洋专属经济区的划分标准不同,造成至少相当于3个浙江省面积的海域的争执。尤其是在海底蕴藏丰富油气资源的海域,争执尤其尖锐。在右翼势力渐渐占据日本政坛上风的今天,日本政府、学界和媒体的声音已经趋于统一,那就是东海油气资源不可放弃。无独有偶,韩国媒体报道了韩国石油公社租用了一艘挪威船只,也对黄海大陆架油气资源进行了考察。韩国的介入使得这一带海域问题更加复杂化。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必须在与有关国家达成共识或是合作意向之前,显示自己的军事实力和态度并摸一摸对方的底。俗话说弱国无外交,何况其中一个还是当年侵略并妄图征服中国的日本,对此,矫枉必须过正。所以便有虽设备落后但显然有备而来的中国核潜艇以“技术原因”“误入”了日本海域的事件,这就是本文开头出现的那一幕。

 

随着那艘陈旧且轰然作响的核潜艇的施施然离去,它的巨大的推进器搅出强大的尾流也渐渐平复。海底又恢复了往昔欢乐和平的气氛,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但我相信,正是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此“入侵日本海域”事件解释得轻描淡写近似于藐视,摆出完全不顾及日本感受的姿态﹔以及只说遗憾而拒绝道歉的背后,暗示了将不惜一切为保卫这宝贵资源的决心。

 

不过值得指出的是,作为全球能源进口第二、正逐渐转化为资源依赖国的中国,它的战略常规军事力量并不与之匹配。核力量只能威慑不能使用,是同归于尽的武器。所以,面对与周边国家极可能出现越来越激烈的能源争夺仗,中国以什么方式、能否完全控制局势﹖尚令人可虞。

 

注:此文引用的一些资料与数椐来自中国能源网

 

兰叶雅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