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伪存真

科学骗术具有很大的危害,但识别它并不难,有时只需要你略微思考一下,当然有时很简单的骗术也能骗倒一些人,小心了,我在这里提醒你.....
正文

一个造假案始末――没头脑或存小人之心者免进

(2007-03-19 13:14:55) 下一个

2003年末,姜淳的paper(Endocrinology 2004 Vol. 145, No. 9 4408-4414)修回时,reviewer提出一个疑问—“please explain why the cleaved RNA did not degrade?”(怀疑者,满意了吗?) 因为姜的专业是电生理,分子生物学知识极其有限(但十分自以为是,常质问我如何证明RNA 要有poly A tail之类),所以问计于我,我只好告诉他坚持这是无法解释的事实”,没想到竟然蒙蔽过关,可能是由于该杂志的临床偏向和要证明的结论早已明确(这是其常用的研究方法).如果有人不知道Ribozyme 的作用机制是启动降解RNARNA的稳定取决于其poly A tail的长度,至少应该知道RNA极易降解且需要完整的结构吧.

事后,我又发现两个基本的错误:

1.       所研究的基因rat Kir6.2 全长RNA为此.3.3kb, (gi:1655429  3305bp),而其图中却显示一极清楚的1.5kb条带,有谁能控制RNA在细胞内的降解在如此精密的水平呢?

2.       有趣的是其引用的长度1486bp恰是其(Journal of Physiology (London), 2002 543, 495-405)中引用的mouse Kir6.2(D50581, 1486 bp, maybe not full length),而且随后姜教授安排同一学生做离子通道的Clamp patch, 当将近完成时发现原先设计的rat gene却恰是该mouse Kir6.2并在lab meeting 讨论,最后以混合通道发表(rat SUR+mouse Kir6.2.in vitro 可找理由狡辩,in vivo呢?rat 细胞(RINm5F)中发现mouse Kir6.2基因,造的太离谱了吧?

 

虽然当事人无知无畏,本人实在为他们担忧,但此时该文已发表,遂将该文(没有任何评论)发给BerkeleyStanford两个朋友,前者当时打电话到实验室(太卤莽了)告诉我Fig2 is too good to be true just at a glance.情况至此,只好委婉对其提出警告,但我的好意却换来无尽的疯狂报复,种种不公平的待遇令我十分的绝望,以至于本人在一气之下与之彻底闹翻.抱者舍得一身剐的念头,我向有关部门提供了以上线索......打假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是有关部门的职责.虽然受理此案的Dr. Alan(ORI)于去年夏天退休会影响一些进度,但年底Dr. Morris (GSU副校长,一直庇护造假者)不得不承认该图无法重复,结论还不清楚吗???大家耐心等待NIH公布结果吧.

 

我不后悔放弃这个职业,公布此文,算是对科学的最后贡献吧.虽然我还没有筹划好我的未来,但我过的问心无愧.本斑讨论劝退的文章我读了不少,遂出此文考大家,没想到思考者少,诽谤者多,实在寒心之至.原本玩笑,冒犯一些小人,非本人原意.也许现在象姜淳者大有人在,也许有人希望象姜一样在此生存和发展直到成为教授,本真诚地希望你们的成功但提醒大家也许回面临姜一样的结局.......我的意见是姜淳之流,请不要继续玷污这个领域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