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延安年味-MV

(2014-01-28 12:08:17) 下一个
 


延安年味

作者:心路
朗诵:藤蝉


     西方人过圣诞节,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过的是春节。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由此可见一斑。无论圣诞,无论春节,都非常温馨,非常隆重,这是一个情节。就是这份情节,凝聚起地球人的精神归宿感。西方人有过狂欢节的悠久传承,而我们也有元宵节的历史,以时差不同,各依风俗,皆大欢喜。
     中华民族,有其五千多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泱泱大国,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各民族又各有其独特的民族传统。维、藏、回、蒙、傣、水、苗、土家、羌、鲜卑等等,分别有不同的文化传承。“年”是民族的,是人民的。每逢过年,举国欢庆。各族人民以其独特的方式,载歌载舞,隆重庆祝。
     延安,地处陕北黄土高原,是汉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宁夏、内蒙接壤,回、蒙人民的“年”与汉民族是有很大不同的。数千年来,进入腊月就开始筹备过年,磨面压米,置办年货。过了腊月十五,基本天天是集,赶集上会的人山人海,但凡过年需要的东西,应有尽有。瓜子花生,大肉鲜菜,粉条豆腐,软糕油饼,麻花果馅,衣服糖果,对联鞭炮,高声叫卖的,讨价还价的,挑挑捡捡的,热闹非凡。
     小时候,特希望过年。因为过年时,妈妈给穿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能吃上平时很少吃到的美味,所以,七八月一过,就盼过年,总嫌日子过得慢。常常拽着妈妈的衣角,问啥时才过年,每次妈妈都在鼻子上刮一指头,说,馋猫,想吃好吃的了?妈妈闲了就做给你吃。可是,总没有闲下来的时候。一个年盼得我心焦火燎,直盼到我进入少年。回想过去,感觉过年很热闹,很红火。母亲准备吃喝,父亲杀猪宰羊,姐姐与我买东西,贴对联,全家人为年忙活,为年陶醉。想想过去,感觉温馨。过年,过年,过了无数的年,终于把每个人从小屁孩儿变成爸爸妈妈,变成爷爷奶奶。如今,社会发展变化太快,从城市到农村,市场繁荣,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日子过得很滋润,也许是年龄的关系,反而觉得年味不似过去那么浓了。
     越是传统的,就越是珍贵的。过年,其实也是一种文化体现。延安的春节,与陕北的信天游一样具有特色。它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南部几个县与北部有差异,延安市内又与县里不同,城市乡村与时俱进,年的仪式,年的内容,年的礼仪有了新的发展。确切的说,以前注重传统,拜年磕头,敬神敬祖宗。现在过的是文化年,既有传统的成分,也年年有创新。城里人趁过年旅游,关系好的,团聚过年。民间社团从腊月就开始排练文艺节目,各县组织文艺汇演,优秀节目参加市里的调演,铿锵锣鼓声,从腊月十五前一直响彻到元宵节。进入腊月,各商场超市货源充足,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新年的饭桌上推陈出新,过去突出肉多,现在突出健康,城乡过年大同小异。
     最最喜欢的是延安的秧歌社火。来延安过了三个年,觉得城市的年似乎放大了规模,丰富了内容,提升了年的品味。除夕晚上,城市鲜活在霓虹的世界里,五颜六色,闪烁现代繁荣气息。爆竹震耳发聩,礼花凌空怒放,此起彼伏。壮丽的宝塔山,典雅的凤凰山,古香的清凉山,灯火辉映。美丽的延河,冰面宽阔,折射来自山上、天空的灯光礼花。延河上的所有桥梁,被妆点得富丽堂皇。大桥旁广场,从除夕就有自乐班在悦纳自我,在愉悦路人,在为城市的年增色添味。除夕后,陕北大秧歌,竹马高跷,龙船狮子,信天游,陕北道情,流行新曲,歌声悦耳。处处人头攒涌,笑语欢歌。
     年,是小孩的,是老人的。年,是大家的,是全民的。年,是传承的,是发展的。年,是你的情节,也是我的情节。祝愿祖国新年快乐,祝愿远离祖国的海外华人朋友,马年吉祥如意,健康快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3)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