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关于扬帆北大讲演的三个回帖

(2005-03-14 12:45:06) 下一个

文章来源: -轮子 于 2005-03-12 0 (我的中国)

点击这里>>>>杨帆2005年两会前夕在北京大学演讲>>>>  

 

1 鼓掌能说明什么?这是一篇既无实质内容又缺乏启发性的演讲


通常一个人群里真正独立思考的对多百分之五,全场按照两千人算,只有一百个有点头脑,这一百个不鼓掌,依然可以看似全场热烈鼓掌。

自己去读这片东西,自己分析。毫无实质内容,也谈不上刺激思考。有的人虽然讲话没有实际内容,却能鼓动人去思考。这篇讲话毫无价值。

或者说中国学术界依然在观念层面打转,这是启蒙时代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是,任何思想和理念必须走向跟技术和市场结合。思想家降价,技术专家升值的时代。扬帆之流,恰恰跟技术无缘的人物,把公共政策和管理交给这些学者,谁能放心。

中国因此依然十分的落后,经济学家谈起主义,滔滔不绝,但是连一个简单的模型都设计不出来,这是中国的现实。扬帆之流在2005年还在使用1985年的方式,至少停滞了20年。

北大如果真的为这种报告喝彩(就我的经验,当年我们鼓掌主要用来呵倒彩,希望这次也是如此),那么新一代学者还是没有希望的一代。

 

2。经济学模型的发展就是从比摆积木还滑稽的样式开始的

 

到今天 还很低劣,但是人类是靠这些很低劣的模型加上最睿智的思想家的指导,把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的水平。这两者缺一不可。

中国不存在一流的经济学家,有一些经济学家搬用一流经济学家理论就可以了,剩下的要积极投入模型创设。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学家主要要做技术的工作,而不是思想的工作。中国的经济学家没有足够能力创设理论,但是还有可能转译一流经济学家的理论和模型。

杨帆这种过气的经济学家,正好是既不入流,又不懂技术的淘汰品种,它可以做教授,做博导,但是中国经济学不需要这种人。他的学生可能成材,因为好学生总是超越导师。但是扬帆,自己是没戏了。

曾几何时,何新曾经被作为中国经济学家的代表,但是,那是历史的搞笑产物。

林炎志是一个拿六四赌博的赌徒,但是他输得一败涂地。他曾经用类似希特勒的理论来论证政府开枪的合法性,想乘六四好好发一把,是仅次于袁木的赌徒。邓小平到底是英明的,六四之后把这两个赌徒打入冷宫,林炎志曾经被冷冻到国家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他怎么也不曾想过会落到这个境地。随后被请出京城,到现在中国的困难地区吉林守边,我想他的政治仕途要终结在那里了。

时代毕竟不同了,靠政治投机并不一定有好下场。那是正客的政治投机,杨帆要做的是经济学家的政治投机,同样不会有好的结局,他对新锐经济学家的指责,很想当年李谷一因嫉妒给韦唯小鞋穿,结果弄得自己灰头土脸,毕竟换了人间。


3。他可能说了一些事实,但是并不能改变它总体上是在说废话

中国学者喜欢上网,上报纸,上电视,上任何非专业的地方,喜欢倡议,喜欢论战。注意我说的倡议,倡议跟专业性的提供建议和方案不是一回事。通过媒体,以惊人之语散布自己的观点,以期得到上头赏识,和垂听,却不去发展科学地制定公共政策的制度。论战很热闹,但是,冷静下来,人群散去,所有的人还是一头雾水。

中国式的争论是低效的,因为争论的准备是低级的---中国人至今喜欢谈主义,却避而不谈实践主义的工具性论题。其实每种主义都有合理和缺陷,考察它们实践的途径的时候,会发现大家殊途同归的机会很大。争论主义是没有意义的,也不会有结果的。

扬帆式演讲不过是过去时代的遗迹,当这种演讲越来越少,中国的学者和学生不在热衷这类演讲的时候,中国的学术界才会变得健康一点。


不管他说了多少的事实,他说的基本上是废话。如果我再跟你讨论的时候告诉我昨天的所有活动,我说的都是事实,但是都是废话。

我从来没有看到美国的大学里有这类奇怪的演讲,与其说学术探讨不如说为自己赚吆喝,跟学术研究精神背道而驰。北大的网站上会给一些学者一个园地,顺便鼓吹它们,这是很搞笑得事情,其实是在利用非学术的影响力来增加这些所谓学者的话语权,这是走私。那些网站根本没有资格做这种事,破坏了规则。

再看扬帆对林炎志的献媚,其实是一个失宠的妃子对一个失宠的太监的同病相怜,他多么希望中国政治是掌握在林炎志这种政客手里,但是这是痴心妄想。这个学者和这个政客事实上已被中国社会唾弃。

扬帆的演讲说到底是一种复辟的企图,那些当年的左派失去了学术上的主导,也失去了政治上的主导,但是它们并不愿意接受这种事实,只要有可能,就会尝试再度抓取主导权,当然这是痴心妄想。

 

 下面是扬帆讲话的链接,又快速浏览了一遍,吃惊一个教授为了“语不惊人誓不休”,不惜如此幼稚地说话,别说技术含量了,连常识都不顾。


点击这里>>>>杨帆2005年两会前夕在北京大学演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