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网上无名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读书笔记】:另一种童年的告别

(2008-01-07 14:20:36) 下一个


在看商务印书馆的《另一种童年的告别——消失的人文世界最后回眸》,作者是张倩仪。我向来读书很慢很仔细,这一本尤其如此。所以我最近会慢慢写些小心得小体会,不过今天,先来粗略介绍一下本书的大意。

我们读传记,看的多半是伟人的成就,及其通往成功的道路。张倩仪这本书的基础,是150多位近代名家所写的传记和回忆录,不过她关注的,倒不是他们的成就,而是他们笔下记录的那个年代的生活环境,他们小时候入读学塾的情形,他们念过的课本读过的诗句,他们在大家庭的亲戚往来,他们迎赛神会的细节,他们眼中的妓女和花船活动,他们考试时候穿着的衣服,他们童年的打柴叉游戏,他们对中国近代交通的印象,等等等等散碎回忆。

张把这些零碎整理起来,写成了一本好看的书。

我对这本书的看重,全是由个人喜好而来,十分的主观。就好比我从来不太推崇什么票房大片,又好比鲁迅的作品当中,我格外喜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曾说:“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虽然他也许不过是一条虫)下。

倩仪这本书所做的,就是这么一件事情。她“捕捉住一个人文传统正在消逝中的光影,为我们留下一个巨变的局面里各种人物的童年笔触,让我们看见一个时代的特征,一种生活承载的文化内涵,在时间的巨流中渐行渐远,一去不返。”

陈万雄在为本书所作的序中写道:

“或者近代中国历史太波澜壮阔了,读这些自传常使人遗憾而感到不足的是,大多传主所记的内容,太着墨于牵涉时代的大事件和多关涉个人的事功上,轻忽了沉积千百年的社会风俗、生活习惯、以至生命情态的潜移默化。事后我们才发觉,平常事物虽至微,往往最能透露出文化价值本质的迁变,而且是我们最愿意了解的。本书作者别辟蹊径,通过大量的自传材料,从中捕捉一言一行、一事一物之微,条分缕析串连组合,而且充分利用了自传的原材料,如实活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流传有绪、行之久远的童年生活形态及终经西风美雨的洗礼而一去不复返的历程。”

这个陈万雄有点搞笑,字非要拧股着写,好好一个词语,他要颠倒了顺序使用,生怕自己笔下的文字太平庸似的。而且这段话也没道理,自传之为自传,如何把主要篇幅贡献给社会风俗等等的研究呢?而张倩仪能够捕捉得到她需要的材料,正说明了所谓不肯“着墨生命情态”这群传记的价值。

唯独算是说得在理的,是确确实实,张女士在万书丛中,特别挑拣出来一些趣味盎然的小东西,让我们读者不必辛苦阅读大量作品,也可以了解被切实记录过的人文点滴。这与现在流行着的拿水去煮一锅野史,又有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张女士十分谨慎十分谦虚,不急于宣扬自己的所谓演绎。

书中对于学塾讲解得最为详细,差不多占去全书一半的篇幅。于是我们得以了解中国旧日基础教育的机构,还有新式学堂在当时对于老百姓的影响。这些本来枯燥的内容,因为用的是传记文学中生动的事例来进行讲解,因而跃然于纸上。

比如书中关于私塾的部分,讲到广东的卜卜斋。“卜卜”在广东话发音中是敲打的声音。对学堂的这个叫法,透着广东民间的幽默。那时候的私塾教学,没有不打的。打学生,不见得是因为他们淘气,多半是因为他们没有把书本背到滚瓜烂熟。

蒋梦麟说:“如果背时有些疙瘩,先生要求一遍又一遍地再念,甚至念上一两百遍。碰上先生心情不好,脑袋上就会吃栗子。天黑放学时,常常有些学生头皮上带着几个大疙瘩回家。”

郭沫若仿佛是挨打奇多的人物嘞。也难怪,他的古文功底那么差,先生不打他才怪!他在《我的童年》里,对先生打人有着详细而且愤慨的记录,解释竹片的非正式打法和正式打法,还有竹片的不同削法跟疼痛程度之间的关系。

“这打屁股的刑罚真是再野蛮没有了。小小的犯人要把板凳自己抬到大成至圣先师孔老二的神位面前,自己恭而且敬挽起衣裳,脱下裤裆,把两个屁股露出来,让大成至圣先师孔老二的化身拿起竹片来乱打。儿童的全身的皮肉是怎样地在那刑具之下颤栗呦!儿童的廉耻心、自尊心,是怎样地被人蹂躏到没有丝毫的存在了呦!”

我便想象着郭沫若挨打的样子,忍不住捧着肚子笑了半天。尤其是书中还配了可爱的卜卜斋图片,我在香港区域市政局的《教不倦:新界传统教育的蜕变》文件里找来了这幅图,最边儿上那个抹眼睛的孩子,肯定是刚挨完打;站他旁边的,正在背书给先生听。那时候背书,都是要背对着先生的,“背书”一词的用法就是这么来的也未可知。


 

张女士还在书中非常全面地罗列了蒙学的课本、类别、作者/编者、内容/形式、引文举例、重要性、资料来源。我一条条都看了,找出不少好东西来。

所以不论教材还是教育方式,都不妨一分为二。

原来蒙学教材,除了我们一向知道的千字文、百家姓、千家诗、三字经、幼学琼林、增广贤文等等之外,也有另外一些好用的读本,比如蒙求、书言故事、神童诗、酒诗、龙文鞭影、声律启蒙、小学韵语、植物学歌略、天文歌略、地理歌略、动物学歌略、普通学歌诀、地球韵言、算学歌。。。

中文的认字,比西文的认字,要艰难很多。比如我的孩子,才刚刚学了一些英文发音规则,就能够阅读纯文字的书籍了。而我们中文的学习,必须得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认,认到了相当数量的汉字,才有可能开始阅读。这个认字的过程,是个硬指标,也是硬功夫,趣味性不是没用,但避免不了踏实认字的必要。

“汉语学习的第一个难关是识字,最初的蒙学书就是出于识字的需要而产生的,后来才发展出其他兼有的内容。无论蒙学书兼顾结合的是什么内容,识字仍然是教学的一半目的。从幼教的角度,重复本是有利于儿童记忆的。以识字为目的的字书,则以字不重复为好,因此才有以一千个不重复的字编成《千字文》。”

朗朗上口的启蒙读物,还有过去一些传统保守的语言学习经验,不是全然无用,可惜我们已经基本不再使用。我如今送孩子们去上中文学校,看他们所用课本,模样倒是十分赏心悦目,只可惜一个学期读下来,没认识了三两个字。他们认字少速度慢,就不可能产生对阅读的兴趣。我只能把他们学习中文这件事,看成是一种托儿服务罢了。

 

《另一种童年的告别——消失的人文世界最后回眸》目录:

独辟蹊径创新境——序《另一种童年的告别》
代序——感受的历史
自序——告别农业时代和它的童年
教育篇
        学塾
        没有一个字相同的教科书
        卜卜斋——不打不成人
        念口簧
        反对硬背的父母和教师
        背书种种
        天地玄黄喊一年
        勤有功    戏无益
        逃学的赞歌
        猢狲王——初级教育工作者
        尊师重道
        读圣贤书    所为何事
        书香世代    耕读传家
        母教  
        幼儿识字法
        诗教
        功名兑换表
        旧学塾  新课程
        旧传统  新努力
        最引人注意的新科目——体操
        国文与英文
        学堂学生
        新学堂与新思想
家族篇
        小孩子在大家庭
        家族历史
        敬老行为的形成
        女性对家族的作用
        祖母
        父亲
        母亲
环境篇
        人文化成的自然环境
        行路难——交通
        传统世界的知识和资讯
        新旧之交的知识和资讯
游戏和工作篇
        自然中的游戏
        玩具
        节日
        童年玩伴
        小小戏迷——沉迷戏曲之一
        小说戏曲与儿童性格的塑造——沉迷戏曲之二
        赌博
        孩子眼中的妓者和花船活动
        穷人孩子早当家
前途篇
价值观
宗教篇
女性篇
附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0)
评论
玄米 回复 悄悄话 冒个泡。所谓潜心读书就是你这个感觉啊。
阿小名 回复 悄悄话 我这篇笔记,连它十分之一的好处都没有写到。只有读原书,才有机会感受到其中的趣味。:)
神在阿堵中 回复 悄悄话 张倩仪是有心人。无名是有眼光之人。

谢谢你的好介绍,透过孩子的眼睛,往往能看到世界真的一角!

商务出的书好的很多。
sanfengzi 回复 悄悄话 沙发. 有空俺也找来学习学习。
明亮 回复 悄悄话 这么专业的我竟然依稀看懂了,佩服我自己一下,毕竟是在这里熏陶了很久啦。我也只喜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为人父 回复 悄悄话 这书蛮有意思,有心人的认真之作,商务印书馆还是有品味。看来我又得麻烦当当书店了。
阿小名 回复 悄悄话 阿小叉专业的是书不是我啊我这是读书笔记而已。:)

阿小草你怎么能这样儿呢显然对阿小N很不重视啊。
孤草 回复 悄悄话 这样的书没选择,只能一个字一个字读,所以无小名的读书笔记也只能一个字一个字读,不象那篇‘十万个为什么’,我可以一下子省略读好多个为什么。

唉!
xerl 回复 悄悄话 写的太专业了。让我这种伪文艺青年彻底抓狂。
喊一下口号来提高我的档次和明确对偶像的效忠。
“小名,小名,小名,小名”



xerl 回复 悄悄话 沙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