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雄风

有所思,有所感,从历史的时空中来,再回到历史的时空中去。
个人资料
正文

生前辉煌死后哀荣:一个布里斯本华人传说的终结

(2013-07-13 04:43:12) 下一个


生前辉煌死后哀荣:一个布里斯本华人传说的终结

2013年6月25日,风和日丽,海波不扬。布里斯本一位传奇老人,在平静地度过其九十一岁生日之后,于这祥和的日子里,驾鹤西去。

这位老人名叫刘达文(Eddie Liu,其英文名字全名是James Edward Liu),曾誉满华人社区,声贯主流社会,备受政界尊崇。其定居布里斯本逾七十载,一直致力于华界与西界之沟通,创下传奇之一生。

出生于1922年的刘达文,于1937年来澳,与其早年来澳发展并得以定居的父亲团聚。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正如许多当时的澳大利亚公民一样,年轻的刘达文被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人力部征召,来布里斯本从事军事后勤方面的工作,成为因战争滞留澳大利亚的二千多中国海员的管理人员之一。因这些中国海员被澳洲政府组织起来参与盟军的相关工作,仅在布里斯本就有二千人,组成中国连,为美军与日军在太平洋的血战建造登陆艇。因而,刘达文成为由这些在澳洲的中国海员组成的“澳大利亚中华海员工会”秘书,为这一群体与盟军的沟通上下奔走,也打下了其日后与当局折冲樽俎的基础。

战后,刘达文在开创其自身的商铺并有所发展之同时,于1954年创立布里斯本华人社区最具历史与影响力的社团——昆士兰华人会,担任秘书,成为该会发展至今的精神领袖——因为在该会成立以来的60年里,他一直担任秘书,负实际责任,实际上控制了该会。这无论是在昆士兰,还是澳大利亚其它大城市比如雪梨(悉尼)和美利滨(墨尔本)的华人社区,即使不是绝无仅有,也是极其罕见的。他运用其与政府当局早年在战时就建立起的关系,出力安置一些孤寡老侨以度晚年,接手拯救政府意欲收回管理的华侨先辈建造之遗产——三圣宫的管理权,奠定了其在政府和侨界无可争议的地位。而其最为人称道的是,自1970年代起,就致力于向政府当局建议修建布里斯本中国城。经他与其他华人社区领袖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布里斯本中国城终于在1987年建成,成为布里斯本在1988年举办世界博览会期间招徕世界各国游客的亮点之一。也由此,刘达文被华人社区和主流社会尊称为布里斯本“中国城之父”。

正因为这样,惊闻刘达文仙逝,昆士兰州州长纽曼(Campbell Newman)就与多元文化厅厅长麦卡锡(Peter McCarthy)一道,发文致悼,称其为昆士兰多元文化事务的开拓者。而布里斯本市政府,则在7月11日将市政厅作为其葬礼之灵堂,众多退休与现任之联邦、州及市政府的政客、天主教布里斯本教区大主教以及华人社区代表等一百多人,出席葬礼,备极哀荣。曾担任霍华德政府移民部长一职长达十余年的卢铎,作为葬礼嘉宾致辞时,称赞刘达文是其所认识的澳华人士中少有的对国家和民族做出杰出贡献者。由此可见刘达文在政府和主流社会中享誉之隆。

1999年,是国际老人年,我主持编写《多元文化园地的耕耘者——昆士兰华人社区杰出人物选》,以记录已届60岁为昆士兰华人社区的发展和壮大及推动华人社区与主流社会融合的当地侨社贤者达人,刘达文自然是传主之一。但我对其传奇经历最感兴趣者,还是在上述一书出版之后的若干年,即在2006年开始蒐集太平洋战争期间澳大利亚华人如何参与到反法西斯战争的资料之后。因为在那场盟军和日军血与火的拼杀中,在澳大利亚的几千中国海员,也同样踊跃参战,其中大部分人都被编入军事后勤部门,在昆士兰的港口基地为美军攻击日军的越岛战,日夜加班,赶造登陆艇。但这些中国海员,大部分于战后被澳军遣返回中国,他们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被当局刻意忽略,其踪迹最终为历史所湮没。作为澳大利亚中华海员工会的秘书,刘达文自然是这段历史的最有力见证者。

这两年,我曾在某些公众场合见到刘达文先生,惜无机会向他请教那段历史。也曾计划另找时间,请其口述那段历史。还是因为其身体状况及其它原因,而一拖再拖,终致计划无法实现,实为憾事。尽管如此,刘达文和数千中国海员当年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作出的贡献,应为世人所知,让后人尊崇。在那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中,他们在澳洲大地上用血汗和生命所谱写的澳中并肩战斗的历史,永载史册。

谨以此短文,纪念刘达文先生。

2013年7月12日


90岁的刘达文照片,虽龙钟老态,仍精神抖擞(网络照片)


澳大利亚前移民部长卢铎在刘达文葬礼上致辞,缅怀其对澳洲多元文化的贡献(网络照片)


2013年7月11日,布里斯本市政厅礼堂,刘达文葬礼仪式场面(网络照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