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雄风

有所思,有所感,从历史的时空中来,再回到历史的时空中去。
个人资料
正文

民国粤人留学澳洲档案(五一):香山金元

(2014-12-31 07:17:44) 下一个


民国粤人留学澳洲档案(五一):香山金元

民国初年,许多出国赴澳留学生的护照上,只有名字,没有姓,如果不对照其整个档案宗卷检索查找,许多情况下,还真无法确认其真实姓氏。金元(Gin Yuen)即是其中之一。

根据档案中金元的赴澳护照和签证申请表所提供的个人资料显示,金元生于一九一一年十一月一日,是香山县金角村人。查香山县村名,在民国初年时,有金角环村[1],而无金角村。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当时填表时,漏写一“环”字;或者是填表时,正是金角环村易名为金溪村不久,在海外之乡亲对此不甚了了,以为村名从三个字改为二个字,遂把最后一字去掉,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另外,我们从与金元同一年申请前来澳洲昆士兰州铱(Ayr)镇留学的另一位小留学生李金成所填写之籍贯,就是“金角环村”,这亦可印证,他们应该是同村人。

另外,从金角环村起源来看,这应该是一个李姓宗族建立的村庄,全村人(或者说全村的大部分人)都应该姓李,金元只是名字,全名显然是李金元,极有可能与上述提到的李金成是同辈的族亲。而档案中提到的金元的父亲名字Lee Tuck Nain (李德年?[2]),亦说明金元是金角环村李氏宗族的成员,在申请护照时因只提供了名字,故全部可查找到的档案材料中均没有出现他的姓氏。实际上金元的全名应该是“李金元”。

为金元赴澳留学提出申请之年份,是一九二三年四月二十八日。当时,金元年方十二岁,为其申请护照和签证之人,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其父亲或长辈亲友,然而申请表上没有说明这种关系,只是填写了一个英文人名(Charlie Dick),中国驻澳大利亚总领事馆的官员根据读音,将其译成“差厘的”。从这个译名看不出此人是欧裔人士还是华裔。出现这样的情况,也许是当时填写表格的这位官员在处理侨胞此类申请时只是照章办理,不作进一步的查询;或者此人即便是具有华人血统(比如混血),但因当时的环境所迫,一直使用这种逼真的英文名,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中文名。因而此处金元前往留学地点之落脚处亦即住宿地点,被写成“差厘的”,资助人或监护人也被写成“差厘的”,但每年供给之膏火费则留作空白,最后在代领护照签证之申请者一栏上签名者,仍然是“差厘的”。金元将要前往留学的地方,是昆士兰州的厌麻炉(Emerald),这是一个位于昆士兰州中部距海岸约三百公里的小镇,距海边的大埠洛今屯(Rockhanpton)市约二百七十公里之遥。而金元将要注册入读的学校则是一间“皇家学校”,即厌麻炉公立学校(Emerald State School)

中国驻澳大利亚总领事馆在接到金元的申请材料之后,并未马上提供护照,而是等了两个多月左右的时间,才于七月六日由中国驻澳总领事魏子京为金元签发了编号为302/S/23的中国留学生护照,签证则可能是在其后一二天获得。从接到申请材料到最终签发护照这一段时间,极有可能是为了确认申请者之监护人身份及资格等事宜,而昆士兰州之厌麻炉小镇与中国驻澳总领事馆驻地墨尔本又相距甚远,往返需时,这些可能都是导致延误之原因。应该说,总领事馆在获得澳洲内政部给申请者之签证之后,通常都是非常迅速及时地将护照寄往中国申请者之家乡,以便其收到护照和签证之后,及时收拾行囊,赴澳留学。可是,过了一个多月之后,金元在中国的家人反馈说没有收到这份护照,也就是说,该护照在邮寄过程中极有可能给弄丢了。于是,为保险起见,魏子京总领事于八月十四日再次为金元签发了一份新的护照,编号为317/S/23,并于同日获得内政部的补签,然后将其寄往中国,即金元的家乡。

与中国总领事馆迅速及时补发护照形成对照的是,金元并没有在接到护照后便束装赴澳,而是引而不发,姗姗来迟,直到来年的年底,才从香港乘坐东方号(Eastern)班轮,于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十六日抵达昆士兰州首府布里斯本入境,开始他的澳洲留学生涯。

如果正常的话,到一九二五年初新学年开学后,来澳留学的金元就应该在其申请护照和签证时所选定的学校——厌麻炉公立学校正式入学上课了。事实上,澳洲当局开始也一直相信金元入读的是厌麻炉公立学校,因为洛今屯警察局在一九二五年四月中的报告说,根据厌麻炉公立学校校长的报告,该校的中国学生金元一直在就读,各方情况皆好。但是,内政部随后于七月份根据自己的渠道获得的厌麻炉公立学校校长的报告则表明。上述警察局报告中说的那位中国学生并非金元,而是一位名叫麦门旷(Mark Moon Kong)的学生,而且他还是该校中唯一的一位中国学生。因此,内政部要求当地海关尽快弄清楚,既然在厌麻炉没有金元的踪影,哪他到底是在什么地方上学?到八月中旬,根据洛今屯市海关税务官员的报告,金元实际上是在洛今屯就读一间修会学校,即圣帕璀克学校(St Patrick’s School)

这里实际上也牵涉到金元父亲的身份问题。如前所述,代金元申请护照和签证之人,名为差兀的(Charlie Dick),其与金元之关系为何,没有予以说明。到金元入境澳洲时,移民官员从金元那里得知,其父为Lee Tuck Nain (李图枬),报称是洛今屯市威廉街(William Street)上之果菜商。可是,洛今屯市海关税务官员在报告中则说,金元之父亲名叫Charlie Leong Mun (李良民?),此时是位于洛今屯市威廉街上之“元记”果菜杂货店之伙计。该海关税务官员也在海关办公室里与时年已过十三岁半的金元见面交谈,得知他乘坐东方号班轮抵达布里斯本之后,就直接到了洛今屯,并在圣帕璀克学校就读,根本就没有涉足厌麻炉一步。该官员确认,此前警察局报告说金元在厌麻炉公立学校就读一事,是摆了乌龙,将麦门旷误认为金元之故。从上述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金元父亲的身份难辨,他到底是果菜商还是伙计?他的名字也有好几个,到底哪个才是他的真正的名字呢?综合档案资料来看,金元父亲之英文名是叫做Charlie,这点应该是确定的;其中文名则叫李良民,也有可能是叫李图枬。在一九二四年底金元入境澳洲之后,其父是元记果菜杂货店伙计的可能性最大,不然金元也不会在入境澳洲之后,就直奔洛今屯。如果这一点成立的话,我们甚至可以解释,在递交护照和签证申请之一九二三年,Charlie极有可能是住在厌麻炉,当时他也确实是想让儿子金元入读厌麻炉公立学校;只是其后他便离开了这个小镇,到海边大埠洛今屯讨生活,而元记果菜杂货店就为其提供了生活的基础,即在该店充任伙计。而在还没有经历过澳洲生活的中国人看来,作为果菜店东主抑或伙计,其实二者职责相差不是太远,有时候甚至二者之形象和性质也是模糊的。这也可能是金元在入境澳洲时回答移民官员提问时,报上父亲乃经营果菜店之商人的缘故吧,可能他自己也搞不清楚这店主和伙计有何区别;何况当时很多情况下,伙计也在店铺中入有适量的股份作为投资,这种情况在当时的华人中是常见的。

在搞清楚了金元所在之地点以及入读的学校之后,问题得到了解决,随后他的续签亦顺理成章地通过,他也在一九二六年转入本地的另一家教会学校——基督兄弟书院(Christine Brother’s College)读书。总体而言,金元的学习成绩尚称满意,操行亦获好评。就这样,金元波澜不惊地在洛今屯读了二年书。

就在一九二六年底,中国驻澳总领事馆刚刚为其申请到次年的续签之后,十五岁的金元突然于一九二七年一月二十四日,在昆士兰州的汤士威炉(Townsville)乘坐“常德”号班轮,离开澳大利亚回国了。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在留学二年之后就返回中国,档案中没有透露任何信息;他日后是否重返澳洲,也没有查找到任何线索。


1923428日,为金元来澳留学事宜,差兀的(Charlie Dick)向中国驻澳大利亚总领事馆申请护照和签证所填写的申请表。


1923814日,中国驻澳总领事魏子京为金元签发的中国留学生护照。


1925728日,内政部秘书要求昆士兰州海关查清金元到底在哪里上学的信函。



[1] 据相关资料表明,清朝康熙六十年(1721),有李沛美、沛德兄弟俩等,从隆都涌边(属今沙溪镇)迁此建村。该村东倚梅岭,南有陈薄坑溪水注入石岐河,溪流状似兽角,李沛美赞此乃"山青水秀,人杰地灵"之地,遂命名金角环。这一段资料也说明,该村是以陈氏宗族聚居而成。民国六年(1917)该村之村名易称金溪。1983年并入福涌乡,198612月复分;2002年,原福涌村、寮后村、金溪村三村合并为新的行政村,办公地点设在福涌。2006年,该村改制为社区。

[2]  此处提到的金元父亲的名字之时间和地点,是在他入境澳洲时之海关记录,是移民局官员询问金元之结果,应该比较准确可靠。这个金元父亲姓名的中译名“李德年”,是经网友Luc611的指点,得以更接近广府话的发音。特此致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鬼谷雄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uc611' 的评论 :
呵呵,我们现在都是“草包'!
Luc61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鬼谷雄风' 的评论 :
那是因为他们的中文发音都以各自的方言为主,乡音太重。记得在中学时期,我们这些海外学子,在每年的三月二十九日青年节,都收听蒋介石亲自发表的“告海外青年文书”,他的第一句开场白是“各位侨胞!”,但听进我们耳裡的卻是他的宁波音国语:“过位草包!”(一笑)
鬼谷雄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uc611' 的评论 :
那个时代的许多外交人员,来自闽、粤及江、浙二省为多。他们对英文的中译名,有时候很让我们抓狂。
Luc611 回复 悄悄话 彼此切磋!切磋!我的台山话和中山话也並不灵光,很少接触。
鬼谷雄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uc611' 的评论 :
谢谢兄台解惑。确实,李德年代译名可能更准确。麦门旷达名字没有错,档案上就是这样写的。尤其是你对“差兀的”名字的解释,很有力度和内涵。我个人能听懂大部分粤语,但说起来不灵光,更没有探究其语义和文义之能力,惭愧!我应该将其改为“差厘的”。
Luc611 回复 悄悄话 Lee Tuck Nain 音译为李德年比较接近。Mark Moon Kong 似乎是麦满江或麦门光。另外,Charlie Dick 的中文写法,“Char 差 lie 兀 Dick 的”,那看似“兀”的字,我记得小时候常看到老一辈的人把计算利率时常用的一分一厘的“厘”字用草书写成那样,看来民初中国驻澳大利亚总领事馆的官员就把它当作简体字来用,粤音“差厘的”刚好就是“Charlie Dick”,这个译名一点都不搞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