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孔子是“野生”的,是正宗“丧家狗”

(2007-05-19 21:54:09) 下一个

孔子是“野生”的,是正宗“丧家狗”

集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作家于一身的北京大学教授李零,以学术著作《中国方术正考》、《中国方术续考》,为其在学术界奠定了显赫地位,而且,以《花间一壶酒》、《兵以诈立》等解读传统经典的畅销书,其新著《丧家狗:我读论语》今年刚面世,即引发各界极大的反响,不乏众多的叫好声,也引来了大陆新儒家阵营的激烈批评,将其斥之为学界“愤青”。某网友也提出质疑:如果孔子是“丧家狗”,那么李零先生自己是什么?

Image:马远绘孔子像.jpg

李零先生这么说:

我的讲义,正标题是“丧家狗”,副标题是“我读《论语》”。首先,我想把这个题目解释一下。
  什么叫“丧家狗”?“丧家狗”是无家可归的狗,现在叫流浪狗。 无家可归的,不只是狗,也有人,英文叫homeless。
  在这本书中,我想告诉大家,孔子并不是圣人。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只是“人造孔子”。真正的孔子,活着的孔子,既不是圣,也不是王,根本谈不上什么“内圣外王”。“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这是明明白白写在《论语》里面的话(《述而》7.34)。子贡说,孔子是“天纵之将圣”,当即被孔子否认(《子罕》9.6)。读我的书,你会明白,为什么孔子不接受这个荣誉,而他的学生一定要给他戴上这顶帽子。很多人都并不明白,这顶帽子的含义是什么。
  我宁愿尊重孔子本人的想法。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一个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与虎谋皮,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空怀周公之梦,梦想恢复西周盛世,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他很执着,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个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这才是真相。
  当年,公元前 492年,60岁的孔子,颠颠簸簸,坐着马车,来到郑国的东门,有个擅长相面的专家,叫姑布子卿,给他相面。他说,孔子的上半身像尧、舜、禹,倒有点圣人气象,但下半身像丧家狗,垂头丧气。孔子不以为忤,反而说,形象并不重要,不过,要说丧家狗么,“然哉然哉”。
  他只承认自己是丧家狗。
  孔子失望于自己的祖国,徒兴浮海居夷之叹,可是遍干诸侯,还是一无所获,最后老死于鲁国。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很多知识分子的宿命。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至于副标题么,非常简单。我的书是用我的眼光写成,不是人云亦云,我才不管什么二圣人、三圣人怎么讲,某某大师、小师怎么讲,只要不符合原书,对不起,我概不接受。我读《论语》,是读原典,孔子的想法是什么,要看原书,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
  我这个人,“文革”受刺激,比较多疑,凡是热闹的东西,我都怀疑。比如现在的“孔子热”,我就怀疑。我读《论语》,是为了破除迷信。第一要破,就是“圣人”。
  读他的书,既不捧,也不摔,恰如其分地讲,他是个唐吉诃德。
  这是我的印象。

Image:Confucius 02.png

看完了李零先生的这段文字,读者不再会有疑问了吧?孔子自己承认自己是“丧家狗”, 而按李零先生的解释,李零和很多失去“精神家园”的人都可以叫做“丧家狗”。


李零只是把圣人拉下神坛,回复原貌,又没侮蔑诋毁“论语”,李零没什么过分的, 又不是侮辱孔子,只是把他当普通人看罢了。“丧家狗”,中性词。如果觉得“论语”好,奉为经典,也没什么不妥。但是把孔子当成神一样的膜拜,就是过分了。


有的网友不喜欢这样称呼孔子,尽管这是历史史实,和中国人的造神情节有关。夸大粉饰,造一个神,然后再将自己作为祭品,忍受神的欺骗欺凌,还以为自己崇高, 在这种事情,中国人从来都是十分勤劳和有天分的。

提供一些史料给依旧盲目崇拜孔子的人参考:

1. 孔子出身不清白
《史记》说“其母野合生子”的,是私生子,如果在宋后,他妈妈应该拉去“沉猪笼”。

2. 孔子缺乏原创
孔子主要有《春秋》、《诗经》、《尚书》。

《春秋》根据鲁国的史料编纂的,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实际上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通过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这种作法被称为春秋笔法,说的难听一点,这是儒家在变相篡改历史,自此以后,中国历史不断在儒家思想为主体下失真,历史根本不是科学的客观记述,而是在表达和颂扬儒家观点。中国人基本不信基督教等等,中国人的文化和精神就寄托在历史上,而儒家给中国人的却是一个“变态”的历史,中国人的很多问题和儒教有关。

《尚书》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记载的内容,上起尧、舜,下至春秋时期的秦穆公,包括了夏、商、周三代。孔子根据古代典籍编纂的,还有错字漏字 。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孔子对《诗经》非但没有贡献,反而起了破坏作用。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姬旦所作。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600年。关于《诗经》的收集和编选,有“王官采诗”和“孔子删诗”的说法: 王官采诗,《汉书·食货志》中记载,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孔子删诗,见于《史记》,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诗经》。

 

3. 孔子对学生有误导之嫌
樊须对农业生产有兴趣,向孔子同志讨教,孔丘辱骂樊须,“小人哉樊须也!”,农业技术有什么不好了?樊须因此产生自卑感。

孔子片面强调礼义。子路和人打架受重伤,临死前想到的不是视死如归,而是觉得他的帽缨断了,“君子死而冠不免”,以至于死不瞑目。 

4. 孔子智商不高,以貌取人

宰予,春秋时代齐国人,为孔子门下十哲之一,擅长言辞,他反对服丧三年而受孔子批评。另外,他因白天睡觉而被孔子批评为“朽木不可雕也”,为此一成语的来由。宰予最后死于齐国的田常之乱。

澹台灭明是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因相貌丑陋,孔子认为其才识浅薄,被孔子开除学籍!后来游历于江淮之间,弟子大约有300人。孔子听说后,认为自己“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连自己的学生都不了解,孔子知人之智,可想而知。

5.孔子心狠手辣
孔子残酷镇压持不同见解者,杀害了少正卯同志,居然不能给出一个合法的理由,在《荀子》、《史记》、《汉书》、《孔子家语》等书都有记载。对于杀少正卯,连孔子学生子路也不理解。

王充的《论衡》,务在求实。《论衡》说:“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

司马迁撰《史记·孔子世家》,考定这一诛杀事件发生的时间,云:“(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6.  孔子贪小便宜

孔子年轻时,喜欢混白食。季氏请客,他也跑去想混一顿,被阳虎截住,阳虎劝阻说:“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

季桓子担任鲁国的执政上卿,孔子担任鲁国的大司寇,开始的时候,季桓子对孔子的工作还是很支持的。无论是诛杀少正卯,还是改造鲁昭公的墓地,即使是像“堕三都”这件对季氏利益有直接损害的事情,季桓子都极力地支持孔子。但由于两人政见不同,两人之间的矛盾也很快就表现出来了。孔子所主张的是天子治天下,诸侯治国,大夫治家,所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孔子所要极力纠正的就是当下礼乐征伐“自大夫出”、“陪臣执国命”的现状。而季桓子所要极力维护的正是这种卿大夫当权的现状。季桓子不给孔子祭天的祭肉,孔子居然以辞职相威胁。结果弄巧成拙,丢了大司寇的官。


7.  孔子的辩才一般

柳下跖 相传姓展,名雄,因家居柳下(今新泰西宫里镇柳里村),奴隶主诬称为“盗跖”,于是称他为“柳下跖”。春秋后期,社会矛盾激化,以致出现“盗贼公行”的局面。在众多劳动者反抗斗争中,柳下跖领导的起义是北方规模较大的一次。在莱芜南部与新泰交界的地方有展雄寨、习武山、将山、鼓山、旗山等遗迹,是柳下跖起义的发源地。《庄子·盗跖》说他“从卒九千,横行天下,侵暴诸侯”,所到之处“大国入城,小国入保(堡)”。“顺吾意则生,逆吾心则死。”
而他在人民心中却有很高威望。《荀子·不苟》说:“盗跖吟口,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不息”。《吕氏春秋·当务》篇记载了他论述的五条起义之道,即:“中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时,智也;分均,仁也”。《史记》称:“其徒颂义无穷”。他对奴隶主恨之入骨,誓“死而操金锥以葬”,“下见六王、五伯,将敲其头矣”。

《庄子·盗跖》:孔子复通曰:“丘得幸于季,愿望履幕下。”谒者复通。盗跖曰:使来前!”孔子趋而进,避席反走,再拜盗跖。盗跖大怒,两展其足,案剑囗(左“目”右“真”)目,声如乳虎,曰:“丘来前!若所言顺吾意则生,逆吾心则死。”   孔子也对柳下跖进行了劝说,想让他们以大局为重,放下武器,重归周礼。然柳不听,反谓孔“是鲁国的巧伪人”。 孔子的辩才一般,连个不识字的柳下跖都辩论不过,这里,柳下跖最早说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以上,就是鲜为人知的孔老夫子,孔夫子从来没有自认过是圣人,是后人总要借他的羊头卖自己的狗肉,一方面把他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另一方面,这些人压根没把夫子的思想当回事儿,孔子被人家利用了,还孔子历史以清白,有什么不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