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中国的同事都用英文名 ZT

(2008-03-24 16:49:25) 下一个
  我在公司里主管全球业务报告。这两年,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发展迅猛。我发现,在中国的同事几乎都有英文名。有一个英文名,是个人的事。我无意干涉别人的自由。我感兴趣的是文化心理的差异,而不是其英文名。

  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华人取英文名,是很正常的。他们内心深处和文化支柱以及话语,都是地道的美国人。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取英文名也可理解,毕竟身在英文世界里,就好像外国人到中国生活而有一个中文名。可是,我没想到在中国的同事们也都用英文名字。

  一位在上海的同事,其中文名拼音非常响亮动听,她从我的名字知道我是华人,却在信末署英文名“Cissy”。我在信里问她,为什么你们身在中国全都用英文名。她说,连她自己也不明白,可能是为了便于美国老板叫起来方便。她可能不知道,很少美国白领妇女会用Cissy,它原意是盲目自恋。我来美国近20年,从没碰到叫Cissy的女人。在我想象里,这是一个类似“小蜜”或吧女带有性感调情的名字。

  我不否认,汉语拼音里的Q、ZH、Z和X,外国人第一次难以正确发音。这是有些中国人到了美国后改英文名的原因。不过,大多数汉语拼音和英语发音很相近,美国人发音比中国南方人还正确,例如R和L。现在中国学过英文的人,很多人都喜爱用英文名字,是一种时髦或盲目随从,并不是因为其中文名难发音。其实,有学问有个性的美国人并不喜欢其外国朋友或学生把自己原来的名字改成英文名。这些美国人往往喜欢异国情调或提倡文化多元,而名字本身反映文化心理特征。

  我刚到美国读博士上课的第一天,碰到一个南美学生。当我向他介绍我的名字时,他说:“哦,那我就叫你Lou吧。”我的美国教授听到不高兴。他说,我们美国人懒,怕麻烦,取名都是通用的,没有品味。我一开始没怎么介意,觉得英文名字无非就是代号。一直到目前的公司上班,要和身在亚洲12个国家和地区的同事经常EMAIL,发现同是亚裔人,其他国家非华人同事没有英文名,唯独华人同事(包括大陆和港台)几乎人人都用英文名。这才引起我的好奇。

  公司在日本和韩国的主管也有美国人,可手下的本土职员没有一个用英文名。印度和香港原都是英国殖民地,可印度同事中没人用英文名,而且他们的名字很容易念错,比如“Abhijit”中的h是不发音的。相比之下,香港同事都用英文名。东南亚各国,如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尼,祖籍是华人的同事都用英文名,其他本土的同事无论其名字多拗口,都用自己的本名。

  也许,文化心理在此起了作用。日本、印度和韩国这三个国家的文化是阳刚文化。日本的武士精神、印度和韩国的大男子主义,在其文化中占支配地位。在自己的国土上工作,不用父辈给自己取得的名字,而改用英文名,他们可能无法接受,至少有一种被殖民的奴性感觉。我曾在日本住了近一个月。日本大众的崇洋媚外,却不亚于有同样心态的中国人。因而,要说身在中国取英文名是崇洋媚外,似乎说不通。当然这种人不是没有。中国文化本质上是女人文化,在大众心理上最大的特征就是盲目随从,一窝蜂。无庸赘述,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了这一点。中国遍地都是照搬西方、毫无自己特色的高楼大厦,就是最好的实证。

  今日中国,经济火红,在国际上扬眉吐气。外国人到中国来开公司赚中国人的钱,学会拼音叫中文名字是很容易的事。汉语拼音本来就是按国际发音标准弄出来的,对于以字母发音的西方人,即使Q、ZH、Z和X,他们只是第一次不会发音罢了。章子怡的姓名,拼音以ZH和Z开头。她很聪明(或许有人给她指点),没取英文名,无形中凸显了自己是中国人而不卑不亢,让好莱坞这块强调个性自我的地方对她肃然起敬,而她心里是不是真得这样反倒不重要了。

  其实,文化的征服或殖民,与人的心理一样,更多的是无意识的潮流。刻意的征服,在今天这个时代会遭抵制,而文化殖民更不可能明言。英文名字在非英语国家的流行,这本身可视为变相的文化征服或殖民——对很多人来说,他们并没有想那么多,也没有那么严重,完全是集体无意识。当然,如果仅仅把英文名字当作代号或为了商品好卖如韩国汽车取名为Santa Fe,那又是另一回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