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国防工程穿上“隐身衣”:应用多种复合伪装材料

(2009-09-04 20:44:29) 下一个

2009年09月05日 09:50解放军报


【人物小传】 杨守信,沈阳军区某工程维护大队总工程师,我军国防工程建设和维护管理资深专家。被总部评为全军“十五”期间国防工程建设先进个人,获四总部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奖。先后解决重大技术难题26项,取得科研成果51项,其中20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奖,21项获国家专利,10项获世界发明奖。

面色黝黑,神情专注,行走如风;和大山为伴,以工地为家,与清苦相随。

沈阳军区某工程维护大队总工程师杨守信42年如一日,将青春和热血熔铸在国防工程建设上。

(一)

2008年10月,驻京某部会议室里,军队科技进步奖评审工作正在紧张进行。

杨守信一上台,就吸引了评委的目光,他参评的项目——国防工程伪装系统研究,是伪装领域的一个重大难题,对未来战争中国防工程的伪装和防护具有重大军事效益。

面对评委十几个近乎苛刻的问题,杨守信对答如流。

评委们没想到这个多年来军内外多家科研单位攻关未果、涉及10多个专业的全军防护工程“十五”期间重大攻关课题,被这个团级单位总工程师带领非专业科研队伍不到3年时间就完成了。该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透过几场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硝烟,杨守信敏锐地认识到,随着未来作战样式和侦察手段的变化,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国防工程,已不适应信息化战争的新“三防”要求。

为了给绿色长城打造高技术“隐身衣”,杨守信带领科研骨干着手研制复合伪装材料。他潜心钻研电子技术、雷达技术、通信技术、纳米技术,收集400多份资料,绘制数百张图纸,精心设计了专用地板、门窗、线路等。

正当杨守信满怀信心进行性能检测时,一个意想不到的难题摆在他面前——使用的特制玻璃达不到技术指标。地方玻璃研究所已无计可施,这让杨守信寝食难安,多少个深夜他悄悄从床上起来,在家里踱来踱去,思考如何攻破这个难题。一个偶然的机会,餐桌上微波炉的小玻璃门激发了他的灵感:能不能在原有玻璃上再进行一次技术处理?经向多方求教,他制造的“某型夹丝玻璃”完全达到技术要求。

趁热打铁,杨守信又相继研发出伪装装配式房屋等系列成果,这些集高科技防护于一身的复合伪装材料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

“工程维护并不是简单的维修保养,还要善于改进创新让其成为未来战争中坚不可摧的长城和堡垒。”这是杨守信的工作信条。

1968年2月,杨守信入伍来到这个大队,42年来,他先后完成了20多个大中型工程设计,参加了数千个工程工事的勘察、设计和施工指导。这些工程年代久远、设备陈旧,如何使它们焕发青春保障打赢,一直是他苦苦思索的问题。

一次,杨守信对某重点工程进行技术改造,电力供应突然中断,黑暗中他惊出一身冷汗。未来战争城市的供电系统极易遭到破坏,一旦电力中断,工程自身的备用发电系统从重新发电到稳定供电至少需要数分钟。战场态势瞬息万变,1秒钟的耽误对指挥通信都可能是毁灭性的,怎么办?

他查阅了大量发电机方面的资料,在阴暗潮湿的施工点一蹲就是十几天,测量、记录、实验……半年后,一套不间断供配电智能管理系统研制成功,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一次演习,由于工程内部的水库与外水源之间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统一调度,导致接力泵站水库存储过量,大量的水溢出白白流走,工程内部几个水库却出现缺水现象。

杨守信打起背包住进工地,逐个水库进行高差测量,顺着供排水管线计算水泵扬程,一连几个星期吃住在工地,几千米的工程来来回回不知走了多少次。经过不懈努力,他研制出自动供水管理系统,又一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近年来,杨守信先后解决了“大幅员加固”、“自控防潮门”等26项技术难题,让一批国防工程青春焕发,大大提高了快速反应、综合防护和保障能力。

(三)

从绵延逶迤的崇山峻岭,到人迹罕至的大漠戈壁,再到茫茫无际的林海雪原,42年来,杨守信跑遍了战区内大部分国防工程和边海防哨所,每年行程少则六七万公里,多则十几万公里。他的越野车里有三件“宝”:矿泉水、方便面、解放鞋。每年他有200多天在野外度过,荒郊野外找不到人家,就着矿泉水啃方便面是常事,就是碰到饭店,也是吃一碗面条,省钱又省时。

驾驶员说:“杨总工程师这么大岁数了,干起工作来不要命。一上车鼾声如雷,到了工地,不用别人叫,自己就醒过来了。”

别看他对自己抠门,可在科研和工程上花钱却从不心疼。一次更换工程内的水泵,一种是千把块钱的,另一种是不锈钢的近万元,结果杨守信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一种:“国防工程,百年大计,一失万无,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长期在终日不见阳光、阴暗潮湿的工地工作,杨守信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一到阴雨天就疼痛钻心。一次,为了研究解决某工程的供水问题,杨守信带领技术人员接连10多天蹲在工地。他关节炎犯了,疼得直冒汗,工程师哈远实在看不下去了,拽着他要出去看病,可是他盯着图纸,头也没抬:“现在哪有时间,等等再说。”

终于,一个难题攻破了,杨守信舒展开多日紧锁的眉头,手一挥:“走,出去晒晒太阳。”推开紧闭的大门,外面早已夜凉如水,满天星斗。

殚精竭虑,不舍昼夜。杨守信野外勘察突遇泥石流,车被推出10多米远,差点被卷走;被覆勘察碰上塌方,石块雨点般砸下来,左躲右闪才拣回一条命……献身国防工程建设一干就是42年,如今的杨守信已是两鬓如霜,却无怨无悔。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