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无托结构步枪/牛犊式或犊牛式步枪(组图)

(2012-07-06 09:34:35) 下一个

维基百科

无托结构(又名牛犊式犊牛式)是枪械的一种设计,较常见于步枪上。无托结构是将弹匣和机匣的位置改为扳机后方的枪托内(因此也有被叫作“弹匣后置枪”或“后置弹匣枪”)。


以步枪为例,无托结构设计优点有:

  • 在相同的枪管长度、有效射程和弹道特性下缩短了枪械整体长度和减轻重量。因此较方便士兵进出装甲车辆,或在装甲操作/向外射击;在城镇作战、进入室内环境等狭窄环境,无托结构步枪在灵活性上也较有优势。这使得无托结构步枪可以同时兼顾在广阔地形(射程)及在城镇、室内、丛林狭窄环境(相对短、灵活、快速反应)的需要。
  • 由于无托结构步枪重心较近射手身体,使其有较小的转动惯量,所需瞄准时间较短。
  • 枪身短,力矩也短,因此射手较易控制枪身的稳定。
  • 由于枪身重心多在或贴近控制扳机的手,有需要时,无托结构步枪较便于单手携带,有的无托结构枪甚至可以单手、两点控枪(手与肩头)射击。

虽然无托结构枪械设计具有以上的优点,但也存在着不小问题:

  • 不能随时左右手互换射击,无托结构枪械抛弹壳口相当贴近射手脸部,所以只能在射手的其中一边(左或右)射击,若在另一边射击的话抛出的弹壳会击中射手脸部,所以射手只能在一边射击,因大部份人都习惯以右手控制扳机射击,所以大量生产时便都设计成以右手控制,例如英国的SA80,这使得习惯用左手的人被迫改为用右手。

    有些型号尝试改善这问题,奥地利斯泰尔AUG及法国的FAMAS和以色列TAR-21可以透过更换小部份零件把机匣上的抛壳口位置转换到另一边。但这些设计都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实战中射手经常要以快速、反复地从左手转成右手控制扳机,例如从掩护物的左边移到掩护物的右边射击,这种情况在城镇作战中更显重要。

    这个问题在1970年代德国的HK公司开发的HK G11首次出现了解决方法,但却衍生出弹药安全问题。G11采用无壳弹,因此无抛壳口,自然也没有左右手问题,但当时的无壳弹在安全性上存在着一定隐忧。

    之后比利时Fabrique Nationale(FN)推出名为P90的个人防卫武器(Personal defense weapon,PDW),供弹系统改为机匣顶置平排弹匣,发射时弹壳向下抛出,但P90的子弹为较短的5.7x28子弹才可打横平排在枪的上方,对于较长的子弹这种方法似乎不太可行。直到2001年FN推出的F2000才使得用普通有壳步枪子弹也能解决无托结构枪械抛壳方向问题。F2000采用的是标准北约5.56mm子弹,子弹发射后弹壳被移到位于枪管上方的弹壳槽内,射击时首发弹壳会留在弹壳槽内,直至射击至第三、四发,首发弹壳才会自然排出。
  • 因为无托结构枪械的枪身较短,使得用传统准星作瞄准的话瞄准基线较短,射击远目标时有所不足,所以通常需要加装光学瞄具,因而增加了采购成本。
  • 无托结构枪械并不可采用弹链方式供弹,因为弹链供弹需要枪身左右两边都没有被阻碍。对于轻机枪、通用机枪等,弹链可提供更持续的火力。

          另外,习惯使用传统枪械的射手亦须花一段时间重新孰习无托结构枪械的重心和操作方式。



英国SA80




奥地利斯泰尔AUG





法国FAMAS





中国95式步枪





以色列TAR-21







比利时FN P90





比利时FN F2000






德国HK G11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