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鲁园

没事儿的时候有个看蛐蛐儿打架, 蚂蚁上树的地方。
正文

年味儿

(2015-02-23 19:27:32) 下一个

一晃, 羊年新年就算过完了。洋插队二十年,似乎今年感受到的年味儿最浓。细想起来,不外乎有这样一些原因吧。第一,周围大多数的华人朋友都进入了事业,生活的稳定期或稳升期,有足够的余心,余力,余财来做庆新年这种锦上添花的事。第二,也是海外华人越来越多,人气旺了。年前年后的每一个周末,家家都有赶不完的PARTY,吃不完的聚餐,看不完的演出, 和参加不完的表演。第三,微信,还是微信!微信上一个个的亲朋好友群,免费且便捷的交流方式,让国界,距离,时间差通通消失。环球24小时不停息的拜年,恭祝,问候,发抢红包,让人无法无视,无法回避这铺天盖地的新年潮。既然如此,不妨抖擞精神,纵身加入这汹涌浪潮,玩儿个痛快!
 
回想小时候,过年是没有关于旅游度假的记忆的。基本上就是吃平时吃不着的大餐,穿新衣新鞋,不去学校上课,和看烟火。那时候的年味儿,是浓浓的,纯纯的, 不似现在这般五味陈杂,异香撩人。那时候,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无人长肉三五斤,也鲜有“三高”一说。记忆中的年味,就是酥肉味儿,蛋饺味儿,炖鸡味儿,糖醋鲤鱼味儿,咸甜烧白味儿,油炸花生红烧肉味儿,房间里烧烤火炉味儿,再混上空气中鞭炮烟花燃放后的硝烟味儿。再后来,有了春晚,孩子们过年的兴致从纯粹的吃和玩,又转移了相当一部分到看电视上。
 
如今,人们对吃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兴趣,新衣新鞋嘛,那更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跟过不过年真没什么关系。春晚,每年总是喝倒彩的比叫好的多。唯有烟花,大多数人仍然是喜欢看的。对于国内各城市对于放烟火的法规我不得而知,但今年是纽约市第一次在中国新年之际,在哈德逊河上大放烟火,以示庆祝。另外,纽约州开始将中国农历的大年初一定为全州的法定节日,华裔孩子可以不用在中国新年这一天“旷课”。中国年味儿,真的越来越浓了!
 
虽然吃喝已经不再是过年的祈盼,但天寒地冻无处撒欢儿的时候,吃喝仍然是最具有凝聚力的活动之一,
仍是过年担纲最主要的角儿
.洋庄子里的年味儿,比过去更加复杂多元了。东西南北各地口味,都热热闹闹地挤到了同一张桌子上。烤鸭与醉鸡齐飞,熏鱼携龙虾共游。饺子和凉粉一争长短,年糕与烧饼同台竞斗。这时候,拼的是"正宗“,比的是 “地道”,是谁的手艺更像“妈妈的”或“奶奶的”味道。因为,只有留在记忆中的,才是真正的“年味儿”。
 
礼花散了,
硝烟在冷空气中凝聚。
凝成了童年时的大院,
小伙伴们,奔跑嬉戏。

 
晚会散了,
呼吸在冷空气中凝聚。
凝成了少年时的校园,
我们苦读,日迎晨曦。

 
聚餐散了,
残油在冷空气中凝聚。

凝成了青年时的漂泊,
跨洋过海,从东到西。
 
还有什么是不会散的吗?
如果有,
那一定是故乡的年味儿,
久久萦绕在我鼻尖,
年复一年,不曾离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