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巴西旅游纪实

(2010-01-19 03:44:22) 下一个
巴西旅游纪实

巴西盛产咖啡,再就是80年代我国上演的一部巴西电视连续剧《女奴》,描绘殖民统治时期,白人殖民主义者贩卖黑奴,强迫他们在巴西咖啡园从事繁重劳动,对黑人实行种族歧视和压迫,黑人兄弟为了自由,奋起抗争的故事。女主人公伊佐拉深深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其它就知之甚少了。巴西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

巴西位于南美洲东南部,国土面积854.7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为世界第五大国家。巴西人口为1.69亿,居拉美首位,世界第五位。其中白种人占54.4%,黑白混血种人占40%,其余为黑种人、黄种人和印第安人。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首都是巴西利亚。

  巴西曾是葡萄牙的殖民地。1500年4月22日,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罗·卡布拉尔抵达巴西,将这片土地命名为“圣十字架”,并宣布归葡萄牙所有。由于葡萄牙殖民者的掠夺是从砍伐巴西红木开始的,“红木”(Brasil)一词逐渐代替了“圣十字架”,成为巴西国名,并沿用至今,其中文音译为“巴西”。16世纪30年代葡派远征队在巴西建立殖民地,1549年任命总督。1807年拿破仑入侵葡萄牙,葡王室迁往巴西。1820年葡王室迁回里斯本,王子佩德罗留巴任摄政王。1822年9月7日,宣布完全脱离葡萄牙独立,建立巴西帝国。1889年11月15日,推翻帝制,成立共和国。

  巴西是个移民国家,历史上曾有过几次大的移民浪潮,仅1884至1962年间,迁居巴西的移民达497万多人,主要来自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德国、法国、波兰和阿拉伯国家。巴西有130万日本人,25万华人,主要集中在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市。
  上帝赐给巴西十分优越的自然条件,虽然幅员辽阔,却没有一般大国常见的大片沙漠,也没有常年冰雪覆盖的冻土带,有的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广袤无垠的天然牧场和丰富的地下宝藏。勤劳智慧的巴西人民充分利用上帝为他们创造的条件,努力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目前,巴西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咖啡生产和出口国;蔗糖和柑橘产量居世界之首;是世界第二大豆生产和出口国;同时也是世界铁矿石出口额最大的国家之一。巴西的经济实力居拉美之首,居世界前十位。

  巴西虽不如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埃及、印度、古巴比伦历史悠久,但几百年来,大西洋的海风、亚马逊的河水以及原始森林的生气,滋养、孕育这块神奇的土地,使其国家情调色彩令人迷惘,人文景观如诗如画,文化多姿多彩,成为浪漫多姿、热情奔放、适合休闲的旅游胜地。

  2006年9月27日至10月4日,我们四川财税考察团访问了巴西,所到之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传奇的亚马逊河,神秘的热带雨林,失落的印第安部落,迷人的里约海滩,喧嚣的大都市圣保罗的风采,有特色建筑的首都巴西利亚,伊瓜苏大瀑布的迷人风光,还有那活泼爽朗热情的巴西人,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遐想和回味。

第一辑 里约掠影
  9月27日16时38分,飞机缓缓降落在巴西里约GIG机场。一下飞机,我们就到紧靠大西洋的里约洲际大酒店,这是一家五星级宾馆,环境极佳。沿途,我被这座依山傍海、风光秀美的热带海滨城市深深迷住了。

  里约热内卢市位于巴西的东南部,坐落在瓜纳巴拉海湾内侧,人口约550万,于1565年建市,1834—1960年曾为巴西首都。1502年1月,葡萄牙殖民者来到瓜纳巴拉海湾,误以为这里是一条大河的入海口,随口起名“一月的河”译音便是“里约热内卢”,半个世纪后奠基的城市就以此为名。

  经过400多年的发展,里约热内卢已经成为仅次于圣保罗的特大城市,成为巴西的工商、金融和文化中心,以及重要的交通枢纽,与桑托斯港并列为最大外贸港口。这里集中了巴西最著名的博物馆,拥有拉丁美洲最大的图书馆、世界最大的足球场。

  里约热内卢是巴西和世界著名的旅游观光胜地。主要名胜有耶稣山、面包山、尼特罗伊大桥和举世闻名的里约海滩等。里约被誉为“狂欢节之都”,巴西一年一度在这里举办最有特色的狂欢节。

  游耶稣山

  里约的科尔科瓦多山因其山顶有一巨大的耶稣像,又称耶稣山。这里古木参天,瀑飞泉涌的山体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原始森林。
  9月27日下午2时许,我们考察团一行来此观光游览。这个时节在我们中国北方已是落叶的深秋,而这个南美热带国家则刚刚初夏。这里,天空碧蓝,青山葱茏,游人如织。上耶稣山有盘山道,如果只身一个人爬上去得一个多小时。为了节省体力,更确切地说是为了节省时间,我们乘轿车上山。盘山道上黄皮肤、黑皮肤、白皮肤的人群拥挤在一起,上山的,下山的,交错涌动着。约十分钟,汽车开到了离山顶不远的地方停下来,余下的路靠我们每个人去攀登。

  终于,我们来到了山顶,放眼眺望,山下是浮在大西洋边几座绿岛和逶迤在青山碧海之间的里约。美丽的海湾,别致的建筑群,被绿树拥抱的山丘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清风拂面,凉爽惬意。山头挤满了游人,争相拍照耶稣像。高大的塑像矗立在山顶,双手向两旁平伸,形同十字架,双眼低垂。听导游介绍,这座塑像建于1931年,水平伸展的双臂是敞开胸怀欢迎涉海而来的各地航船,庇护芸芸众生。看着塑像眼睑低垂,我想,这是为游客祈祷?还是回避尘世?塑像矗立在山顶,在里约各个角落都能看到,是里约的象征之一。据资料记载,塑像高30米(相当于13层楼高),重1145吨。仅头部就高3.75米,重30吨;左右两手手指顶端之间距离为28米;两臂面积约38平方米,重114吨;塑像基座面积为100平方米。塑像之高大,制作之精美,可以和我们四川乐山大佛相媲美。我模仿着耶稣像,也伸开了双臂,拍了一张珍贵的照片,留给将来的回忆。在山上游览时,我们考察团的胡小明同志用英语与一位巴西青年攀谈起来。这个青年以为我们是日本人或韩国人,当听说我们是中国人时,用英语说:“China!”。他身边漂亮女友用英语说:“Beijing,Tian An Men!”。后来从交谈中得知他们是巴西一所大学的学生,很想去中国看看。从中我们感受到了巴西青年对中国的友好。

  我们乘车从原路返回,望着路边熙熙攘攘的人群,我若有所思,凡是来里约的人都要来此领略耶稣像的风采,人们是观光?是好奇?还是期盼着什么?

  彩色宝石

  宝石,晶莹剔透,华丽光彩,是高贵富有的象征,巴西是宝石的王国,全球65%宝石产于巴西,因此,凡到巴西来的人,都无法拒绝宝石的诱惑。游览耶稣山后,我们到里约第二大宝石制作中心H·Stern参观。接待我们的是一位销售部的经理。她60开外,中等身材,是旅居巴西的老华侨,原籍中国广东。因为她是中国人,沟通起来十分便利。经理吩咐工作人员给我们每人发一张用链条拴好的通行卡挂在脖子上,这样可以在中心任何工作间参观了。为了方便游客参观,该中心把各展台和工作间的解说词用各种语言录制下来,装进录音机,交给参观者,这个录音机算是导游了。交给我们的录音机里的解说词都是中文。

  H·Stern中心,把探矿、采矿布成展台,把切割、打磨、镶嵌等工艺线排成通透的窗口,一应展现在来人眼前。我们先看了展台,又按着生产工艺顺序到工作间参观了宝石生产全过程。在展台上,我头一次看见未加工的大块大块的宝石矿石:黄帝玉宝石,雍容华贵;海蓝宝石,蓝光闪烁;水晶宝石,寒光逼人,这是大自然造就的美,天然的美。巴西宝石种类很多,有紫水晶、蛋白晶、黄玉、翡翠、红宝石、蓝宝石等。从各个工作间通透口,我参观了工人切割宝石、打磨加工、镶嵌首饰和其它工艺,从中也学到了不少知识。比如,切割宝石,要求提高宝石的纯净度,也就是宝石内蕴藏的“火”光。一位巴西工人用生硬的汉语告诉我,这里的工人都到欧洲和美国进行过培训,技术水平都很高,他们的收入是一般普通工人收入的十几倍甚至二十几倍。干宝石加工这一行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这里的工人,多数是年轻人,浓眉大眼,朝气勃勃,一个个既紧张又认真地忙碌着。我发现,宝石加工中心在每层建筑的车间都设有暗色背景的宝石展厅,参观者辗转环顾四周,到处都是璀璨瑰丽的石雕品,犹如冷美人惊现于幽暗的岩洞中,我们自己也好象置身于神话般的仙境。

  参观工作间后,工作人员又把我们带到销售展厅。这里,加工好的各种首饰如项链、手链和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摆满了展柜和柜台,琳琅满目,光彩照人。销售人员向我们一一介绍产品。我们了解到,由于巴西的宝石从开采到切割、镶工、设计全部在巴西进行,因此价格低廉,颇具吸引力。讲解员告诉我们在排选宝石过程中,注意宝石的色泽、切割和纯净度。采光越强的宝石价位越高,比如一颗灿烂的水蓝宝石要比一颗发寒白光的宝石价格高得多。巴西宝石有很贵重,价格很高的顶极品。但主要销售对象是一般公众,价格多在500—1000美元,设计平实大方,适合日常佩带。

  说到巴西宝石业的发展,导游向我们讲了巴西宝石巨头“H·史登”的发迹史及其对巴西宝石业的贡献。“H·史登”是犹太裔德国人,16岁移民巴西发展宝石产业。1949年开设一家宝石公司,开始作一些批发宝石的生意,靠诚信赢得客户,后来代为镶嵌首饰,从事首饰零售业。1951年,当时的尼加拉瓜总统用22000美元买来一条镶满“海蓝宝石”的项链,此举使“H·史登”宝石店声名鹊起,巴西宝石渐受人们关注和欢迎。80年代后期,“H·史登”已发展成为仅次于瑞士的布希端、美国的哈利·温顿和蒂凡尼的三家大公司,成为国际四大珠宝店之一。“H·史登”宝石公司在销售宝石时名定价钱,不讨价还价;他们的宝石证书,也清楚到出售宝石的品级、质地与价钱。这些足见“H·史登”公司诚信服务的“一斑”。我喜欢巴西的宝石,赞叹它的美丽,然而我们从巴西人严紧的生产管理和科学的经营方式中不也应该学点什么吗?

  迷人海滩

  我们下榻的洲际大酒店就坐落在大西洋边,打开窗子,就看见了大西洋,湛蓝的天空,湛蓝的大海,海水与长天一色,哗···哗···听着富有节奏与韵律的海浪一次次翻卷而来的轰响,嗅着略带咸味沁人心肺的海风,让人感受着海浪周而复始永无穷尽的魅力。我再也抵挡不住大海的诱惑,不顾旅途的疲劳,早早起床,踏海滩,观大海日出。

  清晨,海边游人稀疏,我提着相机,搜寻着要留下的画面。海边的大道是用黑色小石铺就,小黑石铺成弯曲状,形似浪花。道边排排椰子树昂首挺胸,宽大的叶子随风摇曳,像是对游客招手。海滨大道上紧靠山的峭壁屹立着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与蔚蓝的大海互相衬托,相得益彰,构成一幅秀美的海滨图画。

  我被眼前的美景吸引,正痴迷地想着什么。突然同伴喊我:“快下来呀,到了大西洋,不沾沾水,多遗憾那!”我急忙脱下鞋跑到海滩上。这里沙滩雪白耀眼,又松又软,踩在上边舒服极了。我追逐着大西洋的浪花,留下了美好的瞬间。令我惊奇的是,海边大道和海滩尽管游人如蚁,却见不到一个烟头,一片纸屑,一个废弃的塑料袋和易拉罐。我不禁为巴西人的环保意识和对旅游场所的管理能力所折服。里约全市共有海滩30余处,最有名的是科巴卡纳海滩和依巴内玛海滩。9月28日是双休日,上午9点一过,科巴卡纳海滩已是游人如潮,红、蓝、黄、绿各种颜色的遮阳伞和五颜六色的泳衣点缀着洁白的海滩。人们或浮游于海上,或仰卧于沙滩上,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的阳光、空气和海水。海滩上还划出大片供人们踢足球、打排球的场地。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巴西青年男女,在沙滩上汗流浃背,不知疲倦地奔跑与弹跳,尽管不是专业运动员,也非正式比赛,但都全力以赴,和比赛场上体育健儿相比,毫不逊色。

  里约海滩同时又是集会和文艺演出的最大场所。据资料记载,1995年元旦除夕之夜,仅科巴卡纳海滩上就聚集了400万人!元旦钟声敲响的前后,无数烟火冲天而起,海滩映成白昼。此时万众欢腾,如醉如狂,香槟酒如雨喷洒。场面之热烈也许惟有狂欢节能与之相比。在短短13分钟内共放出了100吨焰火。试想,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的海滩能与之媲美!里约的海滩是迷人的,来到这里的外国游客,无不以一睹这里的海滩胜景为快。

  桑巴足球

  四年一轮回的足球世界杯赛,是全世界球迷的最盛大、最痴迷的节日,绿茵场是真正“日不落王国”。圆圆的足球,这个小精灵不停地跳跃、旋转、奔腾,令五大洲不同信仰、不同肤色的人们欢呼、呐喊,如痴如醉。

  带着对刚刚结束的韩日足球世界杯赛的热情,带着对巴西足球的热爱,带着对巴西球星的崇拜,9月28日我们考察团在巴西里约参观了世界最大的体育场——马拉卡纳体育场。体育场入口处是一个细长的回廊。此处墙上有一个很大的玻璃罩着的展台,里面放有该体育场放大的照片。回廊正前方有一大门,通向大展厅。这个门的两侧挂着巴西球星的照片。门口右侧地面上有用巴西球星贝利、济科、苏格拉底、普拉蒂尼等人的脚印制成的铜板模型供人参观。顺着正门进入展厅。展厅内摆放着众多球星的雕像,正厅墙上镶着一块铜牌,上面是著名球星贝利和扎加洛的名字。据说这两个人是巴西夺得第一个世界杯的功臣。展厅的一角是专卖足球用品的小卖部。这里有质量上乘的足球,人们熟悉的黄T恤,还有镶着足球标志的各种小纪念品。游客们在这里拥挤,争相购买。此刻,我已感受到浓烈的足球热浪扑面而来。

  从展厅的边门进入比赛场地。哦!好大的体育场。椭圆形的球场周长940米,高32米;场内设有15.5万个座位,300个包厢,加上站位可容纳20多万观众,足球场设备完善齐全。这座体育场于1948年8月动工,1950年6月正式竣工,交付使用。建成后在这里举办了第4届世界杯冠亚军决赛。这也是首次在巴西举行世界杯决赛。导游向我们介绍了当年决赛的情况。球场座无虚席,巴西队率先破门,但运动员有些紧张,被乌拉圭追平。乌拉圭队没有被支持巴西队的观众吓倒,在比赛结束前11分钟攻入致胜一球。巴西队想凭借天时、地利、人和,在本土拿下冠军,然而,事与愿违,巴西队愣是1:2败给了乌拉圭队。20万巴西观众愤怒地注视体育场上的草坪,体育场外是惊天动地的哭喊声。巴西官员竟忘了给乌拉圭队颁发奖杯,巴西整个国家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这真可谓是悲壮的一幕。正象有位巴西总统说的那样,“巴西人什么都可以没有,就是不能没有足球;巴西人什么都可以接受,就是不能接受自己球队输球”。看来,足球已弹跳在巴西人的灵魂里。我实在为巴西人痴迷足球的精神所感动。环顾偌大的体育场,我问导游,“巴西其它地方的足球场一定很多吧”?他说,“巴西拥有589个正式足球场地,其中有27个可容纳4.5万名以上观众,共可容纳560万观众”。据资料记载,巴西城市有三种必不可少的建筑,那就是教堂、监狱和足球场。不过有的地方可能没有教堂,有的可能没有监狱,但是没有一个地方不设足球场。巴西完善的训练设施、先进的训练体系、近乎完美的足球环境,让巴西称雄世界足坛久盛不衰。我想,这就是巴西足球运动发展的坚实基础。

  巴西足球运动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893年,一位英国血统的巴西人,查尔斯·穆勒从英国留学回来带回2个足球。翌年5月,该人又在圣保罗运动俱乐部成立了足球部。当时,许多英国船员经常在桑托斯和里约热内卢这两个港口城市进行足球比赛,吸引了当地人的目光。足球比赛原本是精英阶层的游戏,第一批俱乐部就是由贵族组织的,其间,一直是白人的运动。很快,这项运动传播开来,黑人和混血运动员参与到足球当中。20世纪30年代,一位黑人球员莱昂达斯·达·席尔凡,脱颖而出,被人们称为“黑珍珠”,他甚至赢得了白人精英阶层的赞扬和崇拜。从此,足球运动在巴西蔓延开来。现在,巴西有58万注册球员,20万个注册球队,以及众多的“球迷”俱乐部。还有1万多球员在国外踢球。这个数字比欧洲国家所有球员加起来的总数还要大。

  巴西足球获得成功还在于他们坚持自己的民族风格和不断改革创新。巴西是个移民国家,国内民族多为混血人种。他们兼柔韧和爆发的身体素质尤为擅长刚柔相济的足球运动。巴西人把桑巴舞蹈的因素糅进了足球,使足球包含舞蹈独特的韵味和魅力。桑巴舞起源于非洲西海岸,16世纪随贩卖黑奴传到巴西后,吸收了葡萄牙人和印第安人的舞蹈和音乐风格,演变成巴西桑巴舞。这种舞蹈紧张、欢快、热烈、活泼。舞蹈者每一块肌肉都在抖动。足球糅进桑巴舞形成了巴西人独有的桑巴足球,球员脚法细腻,随心所欲,活力充沛,反映灵敏,攻击力强,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南美洲,最早开展足球运动的不是巴西,那时南美最强大的是乌拉圭和阿根廷队,巴西足球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1914年在阿根廷,巴西首次和来访的欧洲队比赛,英国的科林蒂安斯队以10:1狂胜巴西的鲁米嫩塞队,可见当时巴西队的水平。在以后的美洲杯比赛中,虽然有几次巴西在本土夺冠,但始终比不上当时的霸主乌拉圭和阿根廷队。1930年创办世界杯赛。这届决赛是在乌拉圭和阿根廷之间进行。最终乌拉圭以4:2力克阿根廷夺冠,而巴西队第一轮就被欧洲劲旅南斯拉夫淘汰。后来,巴西人开始潜心研究足球战术,在英国人WM打法的基础上,创造了4·2·4的新战术体系,当时被称为足球的第二次革命。此外,巴西人还发明了对角线发,并把南美洲流行的“塔式”进攻和英国人的WM进攻体系结合在一起,形成全新的战术体系,使国家队实力倍增,其无坚不摧的进攻和固若金汤的防守,令人耳目一新。1958年在瑞典世界杯上,巴西队球星云集,实力强大,排出了4·2·4阵型。他们在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以不失一球的骄人战绩挺进决赛。决赛中又以5:2战胜瑞典队,众望所归地登上冠军宝座。这是巴西队首次夺冠。尽管瑞典队输给了巴西队,可几乎所有的瑞典观众都热烈地为巴西队鼓掌欢呼,为他们的战术成功叹服,感谢桑巴足球给观众带来的快乐。在这次比赛中,17岁球员贝利脱颖而出,被人们誉为“球王”。

  自1930年创办世界杯以来,一共举办了17届(1942年和1946年停办2届)。巴西是世界上唯一一支参加过所有世界杯决赛阶段比赛的球队,也是五次夺得世界杯的国家。巴西足球为世人带来了快乐,为足球运动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让我们永远记住五次夺得世界杯球星的名字,他们是:贝利、迪迪、瓦瓦、加林查、尼·桑托斯、贾·桑托斯、阿里尔多、扎加洛、济托、托斯塔奥、里维利诺、苏格拉底、塞雷佐、济科、塞尔吉奥、阿马拉尔、奥斯卡、巴蒂斯塔、法尔考、罗马里奥、贝贝托、罗纳尔多、里瓦尔多、罗克·儒尼奥尔。

第二辑 巴西利亚印象
   9月29日,结束了对里约的考察访问,我们考察团一行乘飞机前往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历史上,巴西曾先后在萨尔瓦多和里约热内卢两个海滨城市定都。为躲避来自海上的攻击,为带动内陆地区发展以及加强对各州的控制,1956年库比克总统决定迁都内地。经过认真选址,决定在巴西戈亚斯州的中部高原中西部的一片小平原上建新都。这里平均海拔1000米,气候宜人,地处三条河的分水岭上,地下水也很丰富。1960年,经过巴西建设者三年的努力,一座现代化都市巴西利亚在一片茫茫的原野上建成。同年4月,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至巴西利亚。巴西利亚土地面积5571平方公里,人口120万,平均最高气温为29.3℃,最低气温17.1℃。巴西利亚城市布局奇特,建筑新颖,环境优美,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天然公园

  初进巴西利亚给人一种空旷的感觉,和想象中的不一样。我脑子里的巴西利亚是摩天大楼林立,汽车川流不息,人群熙熙攘攘。可是一到巴西利亚,好像是到了某个大都市的郊区,道路宽阔,建筑物间距离远,行人稀少。但是住上两天,印象就变了,这里环境整洁、美丽、幽静。道两旁大片大片的芙蓉树开着白花、粉花、黄花;芒果树上挂着大串小串未成熟的果子。考察团成员小卢和老马被美丽景色迷恋,早四点就起床,四处拍照,流连忘返,越走越远,找不到住处,还是一位热情的巴西出租车司机看了他们住宿卡片,把他们送了回来,付车费时,司机说啥也不要,使我们感受巴西不但景美,人更美。
  新都巴西利亚地处高原,是红色沙壤土地,但看不到尘土飞扬。从广场到每家的庭院,凡是空地都覆盖着绿草。这里规定,每个“方街”的中央和四周以及私人住宅的前后都必须有草地。联邦区政府有一支庞大的专业工人队伍管理草地,种植和管理草坪的费用是联邦区政府每年最大的一笔开支。每年春天,新都都要大规模植树。绿化区已占全市面积60%以上,人均占有绿地达100平方米。我们来到巴西利亚后,发现这里虽地处高原,但气候并不干燥。帕拉诺阿人工湖则是由附近几条河水拦截而成,状如“人”字,湖周长约80公里,湖水面积48平方公里,蓄水4.91亿立方米,对净化空气和调节气候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里处处草坪和茵,浓荫遮地,百花争艳,湖广粼粼,人们仿佛置身于天然公园。
  我为这里的秀丽景色所迷恋,更为巴西政府带领人民改造环境,建设国家的精神所感动。

  特色建筑
  首都巴西利亚是按照巴西著名建筑师卢西奥·科斯培的“飞机型总体规划图”建设的,建筑设计新颖,独具匠心,俯瞰像一架飞机昂首长空。市内各部门办公大楼的建筑风格各异,门前雕塑各具特色,游人情不自禁地被其文化艺术感染力所陶醉。
  “机头”为三权广场,即议会、法院和总统府的所在地;机身是一条8公里长、250米宽的东西向主干大道,其中“前舱”政府各部广场,两侧排列各部办公楼,“后舱”是文教区、体育城、国家剧院、电视塔等建筑;“机尾”是为首都服务的工业区;“机翼”是沿人工湖展开的立交道和居民住宅街(区)。
  三权广场是巴西首都的核心。这里的建筑构思大胆,线条优美,轻盈飘逸。议会大厦由两座并肩而立的18层大楼组成,有一过道相连,呈“H”形,是葡萄牙文“人”的第一个字母,寓意“一切为了人民”的立法宗旨。大楼两侧的平台上有两只巨碗型的奇特建筑,右边众议院大楼侧是个仰天的“大碗”,象征“广纳民意”;左边参议院大楼侧是个倒扣的“大碗”,象征“集中民意”。据导游陈宁女士介绍,我们中国有很多代表团来此观光,有的同志饶有风趣地说,并肩而立18层两座大楼像两只筷子,大楼两侧的平台上放着两只碗,说明巴西政府非常关心群众的生活,注意解决老百姓吃饭的问题。
  司法部大楼前一尊端庄而坐、手执利剑、用布蒙着眼睛的女神像,表示执法公正不阿,认法不认人。有趣的是这座建筑物的正面有好几块高低不等、向屋外延伸的瓦形水泥板,人们用循环流水的办法让水从这些水泥板上倾泻而下,从而形成了几条瀑布,就像我国小说中描写的水帘洞似的,真是独具匠心。
  外交部大楼,几乎全部来用玻璃结构,坐落在一泓湖水之中,犹如一座水晶宫。前面有一座奇特的石头雕刻,由五大块瓦状水泥片组成,每一块都是不规则的,但每一块都有一部分呈球形面,看上去整个石雕组成一个变形的莲花。如果把五块石刻按球面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地球的形状,意味着全世界五大洲人民的团结。
  坐落在人工湖畔的总统府官邸——黎明宫,被认为是巴西利亚最美的建筑。这座大厦的柱子打破了圆形或方形的陈规,有的像上长下短的菱角,有的则似展翅欲飞的大雁。最集中的一组柱子呈菱形、有四个角,据说源于印第安人的盾牌,四个角表示箭头。这种图案在巴西利亚随处可见,已成为巴西利亚的象征
  巴西利亚市中心,耸立着一座全城最高的建筑——电视铁塔。这座雄伟的铁塔高244米,是世界第四高铁塔。站在它的脚下仰视,会叫人联想起巴黎埃菲尔铁塔。铁塔四周芳草萋萋,阳光下飞洒的喷泉映出道道彩虹。我和同伴一起乘电梯到达175米高的观景台,一阵清风扑面而来,顿觉神清气爽。放眼纵观东西,横望南北,巴西利亚那磅礴的气势和雄伟的姿态,尽收眼底。据导游介绍,巴西这个“飞机城市”,每当夜幕低垂,“机舱”内外灯火相连,一片辉煌。这时的巴西利亚真像一架飞机航行在茫茫的夜空中。寓意着巴西这个国家在腾飞。
  巴西利亚在整个建设中非但没有破坏生态环境,而是注重环保,加强绿化、净化,把新首都建成了花园式的有特色建筑的现代化城市。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联合国将这座城市列为“人类财富”而加以保护。

第三辑 圣保罗散记
  结束了对巴西利亚的工作访问,10月1日我们搭乘RG2099航班前往圣保罗。由于是白天,我们乘飞机浏览了巴西圣保罗美丽的景色,红红的土地,绿绿的青草,一排排的小房镶嵌在绿油油山坡上。进入圣保罗上空了,有人提示我往下看,成片的参差不齐的高层建筑映入眼帘,飞机再往下降降,街道和车流也清晰可见了。飞机在圣保罗上空足足飞行了近18分钟,稳稳降落在圣保罗机场。圣保罗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大”。下了飞机,我们入住了市区的希尔顿大酒店,因为在圣保罗只逗留一天半,所以我们只得抓紧时间走走看看,先后参观了拉美民俗馆、议会大厦,巴西独立纪念皇宫陈列馆,游览了著名保利斯塔、东方街等名街,购买了纪念品,来去匆匆,但也领略了大都市的风采,感受到了南美的风土人情。

  第一大城

  圣保罗市是圣保罗州首府,位于该州东南部。面积1493平方公里,是巴黎的3倍,上海的7倍,南美最大的城市。市区人口1740万。圣市是巴西工商、金融中心。主要工业有机械、汽车、电器零件和轻工业。全市共有各类企业22.5万家,全国50个最大企业中有30个在此。全市有银行机构3000家。它又是巴西的文化中心,拥有包括著名的圣保罗大学、医科大学在内的数十所高等院校、6家电视台和270多家报刊社。它还拥有包括藏书几百万册的国家图书馆以及490多家大、中、小图书馆和28家博物馆。它还是全国最大的消费娱乐中心,有500多家旅馆、13万家商店、1.5万家各式餐馆、1.5万家咖啡馆。

  圣保罗市始建于1554年,以天主教圣徒保罗的名字命名。当时是耶稣会为早期殖民者和当地印第安人建的传教中心,在很长时间里它一直只是一个小镇。1822年,佩德罗一世在这里宣布巴西独立。大约在1850年左右,由于咖啡种植业的广泛兴起和欧洲移民的大量流入,加快了圣保罗的发展步伐。圣保罗市,每年创造出全国工业产值的41%,全市年国民生产总值年500亿美元;每年它向联邦政府上交的税金占全国总税收的21%。圣保罗市工业集中,经济实力雄厚,对巴西全国影响巨大。巴西政治家几乎异口同声地说:“联邦政府经济政策的制订在很大程度上受圣保罗经济发展的影响。”巴西流传着这样一句戏言:“谁治理好圣保罗,谁就当得了巴西总统。”自巴西建立共和政制以来,在历届文职总统中,至少有1/3的人是在圣保罗市或州政府任职期间取得辉煌政绩的政治家,能在圣保罗市、州政府中担任要职,也就是踏上了通向巴西利亚总统府的桥梁。可见,圣保罗在全国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占有何等重要地位了。

  10月1日晚,我们在圣保罗金华餐厅用餐。这是中国山东人开办的一家鲁菜风味餐馆。餐馆的门脸是中国仿古式的建筑,里面营业面积有150多平方米,分里外间,摆了10张紫红色的大圆桌。老板是一位四十开外的女性,性格外向,办事麻利。由于恰逢我国国庆日,考察团把这桌饭菜安排的非常丰盛,各种溜炒一应俱全,还有中国人喜欢吃的大馅水饺,大家吃得非常可口,称赞鲁菜风味纯正。席间还把从国内带去的‘洮南王酒’带上酒桌,更增添了节日的气氛。在异国他乡的中国餐馆就餐别有一番情趣,有一种回归感,亲情感。在我们这次赴巴西和欧洲的访问中,去过数家中国餐馆就餐,亲眼目睹了中国改革开放后广东、福建、江浙一带很多人转变理念,走出国门,来到国外开餐馆,虽历经千辛万苦,但还是取得了成功,从一个角度折射出我国改革开放的光彩。据导游介绍,圣保罗有华人8万人,拥有中国餐馆数百家,在当地有南美风味和其它国家菜点中独树一帜,以不同层次规格和品味,吸引了各阶层人士的光顾。圣保罗市中上档次的中餐馆以粤、闽、苏、杨、川、湘风味相标榜,以南美最大的华人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但绝大多数中餐馆还是属于低档餐馆或外卖小店,供应本地化一些炒面、炒饭、杂碎,咕老肉,宫保鸡丁等,投合巴西人吃辣的口味,以物美价廉吸引顾客。近几年,在巴西餐饮业不振中,中餐馆脱颖而出,一枝独秀,这是华人经营者,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强调规范标准和提高效率的结果。

  都市名街
  圣保罗是巴西的第一大都市。凡到圣保罗旅游观光的游客,在欣赏了热带风光与名胜古迹之后,那就是一定要看看这个大都市的“名街”。10月1日晚饭后,考察团到一行到一商业中心购物,顺便参观了圣保罗的金融大街—保利斯塔大街。圣保罗是没有片刻宁静的“不夜城”。保利斯塔大街夜景更是美不胜收。大街两旁,高大建筑物上的霓虹灯闪烁,勾勒出高大建筑的形状;环球电视台的电视塔辉煌耀眼,光芒四射;凌空建筑在水泥底架上的圣保罗艺术博物馆,在一片灯海中,如同悬挂在空中,充满了神秘色彩……。我亲身体验了这条大街繁华与喧嚣。

  保利斯塔大街,有百年历史。一百多年前,旅居巴西的乌拉圭籍工程师兼房地产投资商艾吾杰纽·利玛和朋友买下了“卡瓜苏”一带大片土地。当时,圣保罗人口不过10万,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城市。独具慧眼的工程师利玛预见到圣保罗发展的光辉前景,决定开辟这条全长2800米的大道。1891年12月8日,在各政要的注目中保利斯塔大道举行了通行典礼。利玛在演讲中预言:“这将是一条引导圣保罗走向未来的光明之路”。

  上苍似乎真的按照利玛预言而行。进入20世纪后,外来的投资者加速了保利斯塔的繁荣。30年代末期,大道两旁幢幢大楼如雨后春笋接连而起,一条崭新大道迅速建起,至今,这条大道上共有百座以上美观别致宏伟的高楼大厦,多数是工商金融的办公大楼。这里集中着数十家巴西和世界各国的著名银行,有数十万员工在这条大道上工作。设址于此的圣保罗工业联盟有1万余家会员工厂和公司,他们的年产值占巴西全国年产总值的20%左右。这条总长不足3公里的大道,实际上是巴西全国的经济神经中枢。保利斯塔大道是圣保罗市南区和西区的交通连接点,交通极为繁忙。地铁和公车交织运行,每小时有近10万辆汽车和5000多辆公共汽车通行,日载客100多万人次。为了节约时间,每天都有直升机在工业联盟大楼顶上准时起降,以接送那些重要的财经人员上下班。这条大道地皮昂贵是理所当然的事,每平方米价值达上万美元。大街各种服务设施、文化娱乐场所、商店、学校和医院等在这里也应有尽有。1991年12月1日,保利斯塔大街通行一百周年,圣保罗市为它举行了隆重的百年庆典。

  离市中心不远,有一条两三千米长的东方街。东方街原来叫做日本街,最早是由日本移民建立起来的。后来,朝鲜人、中国人也陆续在这个街区定居,日本街也就演变成东方街了。10月2日吃过午饭,导游领着我们大家张罗着要买巴西特产蓝蝴蝶盘。来到了东方街,漫步街头,日文、朝鲜文、中文的招牌随处可见,还有日本灯笼式的路灯以及中国风格的朱漆牌坊。东方人在这里兴办商业和饮食服务业,其店堂陈设及接人待客的方式都富有东方特色。东方街有中国式的庭院、假山、盆景。街道大多用青石板铺砌,由中国风格和日本特色的装饰,把条条马路打扮得十分别致。马路两旁是各式各样的商店,间或许多旅馆、饭馆以及小吃摊和杂货铺都很热闹。尤其是那些中国人开的餐馆、旅店、古董店和书店,布置得古色古香,门庭廊柱雕龙刻凤,天花板悬挂中国宫灯,墙壁挂着艳丽的织锦画或国画,柜台上摆着老寿星、弥勒佛、关公,以及中国名茶、名酒等等。置身东方街,仿佛有一种回国的感觉,非常亲切。我们来到一家日本人开的工艺美术品店,经营的老板是一位日本老太太,中年男人是她的儿子,看来这是一个家族开的经营店。我们在这里挑选蓝蝴蝶盘。据说蓝蝴蝶是巴西的特产,颜色纯正,非常昂贵,凡到过巴西的人都要买上几个蝴蝶盘送亲戚朋友。这里出售的蝴蝶盘清秀、雅致,有一个大蓝蝴蝶做成的盘,也有蓝蝴蝶和别的蝴蝶组合拼成的盘,各有特色,栩栩如生。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大家各选所好,满载而归。

  离开东方街,我们来到圣保罗火车总站附近,这里有一条专门经营新娘礼服的商业街,被称作“新娘街”。新娘街过去还是条不起眼的街道,如今这条街道上的新娘礼服店已发展到100余家, 雇佣的店员超过1000人,每年批发和零售卖出的新婚礼服数十万件。各家商店除了备有式样繁多、色调各异的现货外,还可以接受来料加工或选料定制,生意做得十分灵活。从街面看,十分热闹,橱窗里各式新娘服装色彩艳丽,促销的广告醒人夺目。各家商号之间竞争也很激烈,有的以服装款式时髦、新颖见长,有的以做工精细取胜,一些小店是运用优惠价格招徕顾客。从店里的现货标价可以看出,这些新娘礼服的价格差异很大的,一般的每件约合30至50美元,质量好的每件卖300到500美元,最华丽高雅的高达上千美元。按照巴西人的传统与习俗,每年5月是举办结婚喜庆的好时节,在这段时间内,一批待嫁的新娘在家人或未婚夫的陪同下来到这条街上选购嫁衣,许多当地或外地的市民、游客也喜欢在这个时候到街上来看热闹。此时,我想到金秋时节也是中国年轻姑娘和小伙谈婚论嫁的季节,如果让中国年轻人穿上巴西婚礼服那该是一幅什么情景呢?

第四辑 伊瓜苏风光
  10月3日我们考察团乘机离开圣保罗前往伊瓜苏。10时31分飞机降落在伊瓜苏机场。天下雨,这雨很怪,没有过程,说来就来,噼噼啪啪大雨点打在脸上身上有些疼,十几分钟过后就艳阳高照了。这就是热带雨的特点吧?我们乘车离开机场前往住宿地---伊瓜苏高尔夫球场。这里风景十分优美,一栋栋黄色、白色小二楼别墅掩映在绿树丛中。我们住的小别墅门口有一个大水塘,野鸭、大雁在水塘里游来游去,成群小鸟在树林中飞翔,眼前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

  伊瓜苏市位于巴西、巴拉圭、阿根延三国交界的巴拉那河与伊瓜苏河汇合处。“伊瓜苏”在印第安瓜拉尼语中意为“大水”的意思。全市面积630平方公里,人口25万。伊瓜苏市是巴西第二大旅游中心,年均接待游客约700万人次,世界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距市区12公里,著名的伊瓜苏大瀑布距市区28公里。该市距巴拉圭东方市仅6.5公里,距阿根廷境内的伊瓜苏港市10公里。

  伊泰普水电站
  10月3日中午,我们冒雨乘车沿着伊泰普水电站四周的道路缓缓前进,从宏观上领略这座世界最大水电站的风采。
  伊泰普水电站位于巴西与巴拉圭之间的界河---巴拉那河上,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水电站,由巴西与巴拉圭共建,发电机组和发电量由两国均分。目前共有18台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260万千瓦,年发电量790亿度。

  伊泰普在印地安语中意为“会唱歌的石头”。伊泰普水电站于1974年10月17日动工修建,1991年5月6日竣工,历时17载。水电站主坝为混凝土空心重力坝,高196米,长1500米。右侧接弧形混凝土大头坝,长770米。左接溢洪道,溢洪闸长483米,最大泄洪量为62200立方米/秒。两岸还接有堆石坝、土坝,整个坝长7853米,水位落差118.4米。水库面积1350平方公里,容量290亿立方米。

  伊泰普水电站工程由美国旧金山国际工程公司和意大利米兰电力顾问公司提供咨询并于1971—1974年间完成了总体规划、导流工程、水轮发电机组选用等关键性设计。发电机组全部由德国和巴西的合资企业在巴西制造。巴西、巴拉圭两国政府为开发伊泰普水电站组成伊泰普联营公司,负责施工建设和经营管理。巴拉圭目前只能消费水电站发电量的2%,故按规定将剩余48%的电卖给巴西。自1991年起,伊泰普水电站每年发电收益约23亿美元。

  据说,我国水电部和三峡水电站曾多次派技术人员来此学习考察。我想,待我国三峡水电站建成后,伊泰普水电站只能在世界上屈居老二了。科学技术是没有国界的,世界各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交流,才能推动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

  伊瓜苏大瀑布
  我从中学世界地理教科书中,知道南美洲有世界最大的瀑布——伊瓜苏大瀑布。后来,又从世界风光的明信片上看到了它的英姿,记住了这撩人心绪自然景观。真没想到,10月4日我们来到了巴西伊瓜苏,目睹了伊瓜苏大瀑布的迷人风采。与我国贵州省的黄果树瀑布、黑龙江省的镜泊湖瀑布相比,镶嵌于绿色丛林中伊瓜苏大瀑布显得更雄伟壮观,气势磅礴。

  远看瀑布,大小275股,成为一道宽3500—4000米、落差为60—82米马蹄形大瀑布。瀑布发出的轰鸣声,25公里之外清晰可闻。溅起的水花水汽,形成珠帘般雾幕,高达30—150米。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为我国庐山瀑布,曾留下了千古绝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而这伊瓜苏大瀑布,远望由数百条急流和泻瀑组成,飞流直下,就像大海泻入深渊。偶尔,还能瞥见一群白色水鸟随着瀑布飞下来,让人唱叹:此景是天上?还是人间?

  近观瀑布,在它一百二三十米高空上飞悬着一条绚丽的长虹,一匹匹白绢,飘降深涧。整个山谷惊天动地,雾锁烟横。伊瓜苏瀑布群中最长的几条瀑布称为“波塞蒂瀑布”,意为‘鬼喉瀑’,它们自天而降,其声如雷,震耳欲聋。瀑布跌落处白雪堆砌,碎银翻腾,溅起的水柱高达30余米。河水汹涌澎湃,扑向深沟险壑,势若游龙,雾缠云绕,凉气袭人。人们顺着山势拾级而下,拐过山角,来到被雾气笼罩着的长达136米的栈桥,顺着这个桥走近‘鬼喉瀑’,便可将落差为80余米的瀑布尽收眼底。迷漫的水气、震耳的落水声和脚下的激流,使人感到好像误入谷底。顺着一条狭长的步道可通往第一层瀑布的底部,站在这里环目四望,可目睹怒吼的飞瀑、向上喷飞的雾气、白色的泡沫和苍翠的丛林。在那里,我发现了和我同样迷醉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游客,被水气打湿了衣服,但游兴不减,为能欣赏惊心动魄的一幕,而感到喜悦。考察团的马孟寅和同伴们大声疾呼:“我们中国人来了!”

  据考证,大瀑布的地貌是由于1.2亿年前雪花岩浆喷发而成。巴西巴拉那河谷是南北走向的玄武岩,伊瓜苏河及其河床岩层走向与巴拉那河垂直,河水的冲刷侵蚀作用远远比巴拉那河微弱。于是,就在伊瓜苏河与巴拉那河相汇处造成了河床的水平位差,形成了伊瓜苏大瀑布。象所有美丽景观都伴随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一样,关于伊瓜苏大瀑布当地土著人也有着美丽动听的传说:从前有个名叫乃佩的土著女郎,愿许配给图番大帝之子蛇神穆伯伊为妻。一天,乃佩被武士塔罗巴的情火所迷惑,双双出逃。穆伯伊对乃佩的叛逆十分恼火,愤怒地扭动巨大的身躯使河流改道,顿时瀑布丛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鬼喉瀑”常年雾气笼罩,好似蛇神巨大的咽喉,绵绵不断地传出痛苦的吼声。还有一说,相传很早以前,一位美丽的酋长女儿爱上了一名印第安青年,因青年家境贫寒,酋长不准女儿和他结婚,并偷偷地把她许配给一个富家子弟。女儿对爱情忠贞不渝,怀着满腔悲愤,挥泪跳崖投河。于是,她的眼泪变成了瀑布,永远诉说着她的不幸。不管是真是假,人类总会给美妙的事物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赋予美好哀惋的故事,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梦幻般的伊瓜苏大瀑布展示了大自然的壮美。她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轰鸣的声音给人以力量和鼓舞,激发人们为创造美好的未来不停地奋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