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山红月

夕阳下山变蓝了月染红了
个人资料
正文

十七年文学

(2009-05-21 23:59:55) 下一个

从1949到1966,也就是从建国后到文革前这十七年,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特别阶段‘十七年文学’。在这十七年间,中国文学小说被概括为: “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大部分喜欢读书的人可能都知道,“三红一创”即《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青山保林”即《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

可是对,“三花一铁,新敌艳野”的说法,就比较陌生了。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说,才知道这是藏书家谢其章先生对这十七年间中国文学小说新的补充。

“三花一铁”即《苦菜花》、《迎春花》、《朝阳花》、《铁道游击队》;“新敌艳野”即《新儿女英雄传》、《敌后武工队》、《艳阳天》、《野火春风斗古城》。

看着这一串熟悉的书名,就回想起当年文革停课时,自己那段‘如饥似渴’‘囫囵吞枣’的‘博览群书’的特殊年代。那时的我,文化水平充其量不过就是个扫盲水平,许多东西似懂非懂,读书更是死记硬背,生吞活剥。现在回头一望,不得不感叹,几十年弹指一挥间!

还记得,当时读的最感动的应该是《红岩》;读的最上瘾的是《青春之歌》;读的最快的是《林海雪原》;读的最囫囵吞枣的是《红旗谱》,也许因为太长,也许因为是农村题材;读的最遗憾的是《野火春风斗古城》,因为那本书缺了最后几页,没有看到完整的结局。其中大多数书,都被当时批为‘大毒草’,也正因如此,这些书在当时很难搞到手,就是搞到了手,也只能偷偷摸摸的看。

原来一直把冯德英的《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三花”,认定为这时代的“三花”。今天才知道,原来此三花,非彼三花。

对冯德英的这三部小说,就当时我的水平而言,觉得都很好看。是描写山东半岛胶东地区人民斗争生活的故事,时间贯穿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记得《迎春花》,是首当其冲的大毒草。由于当时读的太快,三本书中的故事人物有点混淆了。

还有,《战斗的青春》和《党的女儿》也是我当时读过的小说中,比较喜欢的,所以印象也满深的。

这十七年文学作品中,除了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和浩然的《艳阳天》,是反映50年代中国农村合作化运动,农村社会的生活形态的作品外,其他的都是描写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作品。

在三部农村题材的作品中,对《艳阳天》的印象最深,可能是三卷本的缘故。我至今仍然还记得,浩然刻画的那些不同阶层的农民形象,什么弯弯绕,马大炮,萧支书,马会计等,个个乡土气息浓郁,很有特点,让人过目不忘。

如果说“三红一创,青山保林”,“三花一铁,新敌艳野”囊括了十七年中国文学的经典,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水平;那我似乎可以骄傲的说,我对十七年中国文学作品,还真是不陌生。虽然当时只是文学启蒙的水平。

那么之后的十年‘文革文学’;之后的十年再十年‘伤痕文学’‘新时期文学’。。。似乎就显得有点尴尬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南山松 回复 悄悄话 我好像都看过电影,只读过《红岩》和《青春之歌》,惭愧地说。

觉得拍出来的电影都很好看,那原著也一定很不错。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