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骨柔情

浪迹天涯,追月寻梦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宇宙大爆炸与地球周期性的灾难》

(2011-01-24 08:59:03) 下一个
一、现在的宇宙是20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在大爆炸的当时,温度极高, 密度极大, 体积极小。这种假设的依据是:1)如果观察任一个10的11次方个星系,半径为30亿光年的区域,会发现星系数目是相当均匀相等的,误差范围仅在1%,也就是说宇宙质量的分布在尺度上几乎是均匀的.

2)星系退行现象: 我们观测到星系如果离开我们距离越远, 离开我们的速度就会越大,而且四周同向。 根据现在的距离和退行速度, 反过来就可以推算出来爆炸发生于距今200亿年.3)到今天为止还没有观测到超过200亿年的星体(月球和地球均为46亿年).

根据星系演化理论,星体至老年时,会变成红巨星, 计算一个星系中红巨星的数目,就可以推算星系的年龄,用此法测算的最老的星系为100到160亿光年.4)某些元素是大爆炸开始形成的,根据其放射性衰变,可测定其形成年代,实测年龄为70-150亿年间5)宇宙的特点是轻的元素分布均匀, 重元素不均匀, 这是因为大爆炸时只出现轻元素, 而重元素只在恒星内核合成.

二、根据现有的基本粒子理论,可推算大爆炸后10的-43次方 秒后的情况,依据物理学的测不准关系理论,宇宙演化的时间在理论上不可能追溯到10(-44)秒, 大小不可能追溯到10(-35)米以下的情况。

测不准关系给出了时空概念有意义的下限.

1)10(-43)秒的宇宙: 密度: 10(93)公斤/立方米,温度10(32)K,此时极简单对称,只有时间,空间,真空场, 大统一:夸克和轻子不能区分。这时的宇宙只有能量。

2)10(-35)秒的宇宙: 温度降为10(28)K直径在10(-32)秒内扩大10(50)倍,引起数目惊人的粒子.但由于能量过高,强力,弱力和电力都还是统一的力,而产生的粒子也没有区分。这一时期重子和反重子数不守恒的过程大量进行,造成重子略多于反重子。其后温度降低,等数目的重子和反重子相遇湮灭,就留下了只有中子和质子而几乎看不到反重子的不对称的现时宇宙。

3)温度继续降低到10(10)K: 这时的许多粒子生存时间极短(已经可以类似于人类建造的加速器),质子,反质子,电子,反电子相互演灭,产生大量光子。

4)半小时后,宇宙温度下降到10(8)K,这时各种粒子由于能量不够,不能相互转化了,从这时起宇宙内的各种粒子的丰度就基本保持不变了。 由于理论上氦的形成是宇宙在温度为10(9)K时几分种内由质子聚变形成的,由于此挚热时间不长,可以推算出这种反应产生的氢和氦之比为75比25。

实际观测显示,现今星体的主要物质就是氢和氦,不论是老年恒星,中年象太阳的恒星或年轻得多的恒星,氦丰度差不多都是一样的:24%. 宇宙的其他粒子的相对丰度:质子1,电子1.16,氦核0.08,与现时太阳系的相对丰度完全相同.

5)一百万年后由爆炸初期形成的光子的能量降到了不足以击碎原子甚至激发原子的程度,光子和原子分离,宇宙变成透明的.温度为3000(K),从此时,原子开始形成.但也只能产生较轻的元素,至于较重的员素,只能在后来的恒星内部形成.推算;大爆炸后遗留的光子仍然存在,理论计算波长变为1MM(微波),相应温度为5K,此被惊人地证实了.无论天线指向何方,总会收到微波段的噪声,温度约2.8K.

三. 当大爆炸发生后一段时间, 生成的物质相对均匀,但也会有随机的不同,我们称之为气体云或原始星系。各个原始星系彼此靠得很近, 互相之间有引力作用,因而很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随机的、缓慢的相对旋转。

由于万有引力作用的相互作用,这些气体云会逐渐向一起收缩。随着收缩, 旋转速度越来越快。旋转带来的后果是: 上下方向的收缩由于没有离心力变得较快,横向收缩由于离心力作用,收缩交慢,结果就形成了园盘状的星云.这就是为何太阳系的所有星球都位于一个平面上,并且所有星球和他们的自转都朝着一个方向的原因。整个太阳系最初是一块向某个方向旋转的气体云,由于互相的万有引力而塌缩。旋转的离心力造成了上下塌缩较快,横向塌缩较慢,最终形成了位于同一个平面,同个方向旋转,同个方向自转的太阳系。

四.恒星:恒星诞生前, 主要成份为氢的冷气体云, 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不断收缩而成为原恒星. 原恒星密度逐渐增大, 温度相应升高, 引力能转为辐射能发光. 当温度升至数百万度时, 发生热核反应, 气体的热运动压力和引力相平衡, 恒星停止收缩,变成会发光的稳定的恒星。 消耗1克氢相当15吨煤.恒星的重量决定了未来的命运。如果质量 <1.2个太阳, 未来会演变成红巨星, 白矮星。如果质量为1.2-2.4个太阳, 电子与质子结合, 最终成为中子星,而巨大的爆炸将恒星外层抛掉,这种爆炸和抛射会形成新的较重的元素,如碳, 氮, 氧等。如果质量>2.4个太阳,则变成黑洞. 由于碳, 氮, 氧等重元素一般来自红巨星或新星的抛射. 而比铁更重的元素则只可能来自超新星的爆发. 因此太阳系不可能是第一代恒星,而是其他恒星爆炸后,重新形成积聚在一起的星云。

五.地球 银河系是一种漩涡样的形式,这种旋涡结构有四条主旋臂. I年轻而富金属, 氢云多. II年老而贫金属. 太阳带领其行星以略大于银河系正常旋转速度一半的速度运行, 这样转两周才能穿越四条主臂一次. 太阳绕银河运动的周期为2.9亿年, 5.8亿年则穿越四条臂一遍.

每当太阳系传过每条臂时, 由于臂内物质较多,则会:

1.温度升高. 氢的尘云撞击到太阳上发生燃烧。 白垩纪地面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0度. 当太阳系转出主旋臂后则进入大冰期.

2. 由于主旋臂内物质较多,则大大增大了小行星与地球相撞的概率. 一个10公里的小行星对地球的撞击会使大量尘埃射入大气层, 遮天蔽日达数月之久. 使绿色植物停止光合作用, 食草动物饿死, 食肉动物也随之丧生. 根据地磁的当时的多次变化, 可以推算出地球受到多次地外天体的撞击, 其中2-3,或6个会影响全球.

目前太阳刚穿过第IV臂. 六亿年来, 穿越四条主旋臂1.2.3.4的峰值时间, 距今分别为4.81, 3.36, 1.85, 0.5亿年。与之对应,地球刚好出现过四次大的变化,表现为大冰期, 生物灭绝, 地磁倒转. 而且这种穿越时间与实际地球上发生的1. 温度曲线 2. 生物灭绝3. 地磁转向速率4. 陨石随年龄的直径分布5. 穿越第4次主臂时, 地层钇含量异常.

(文章源自网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