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毛与文革大起底 连载 16 (倒刘第二炮 3)作者 崇新岳 百思峰

(2019-08-16 10:21:24) 下一个

第十节 倒刘第二炮(29)

  【接前】清代扬州八怪的郑板桥有一句名言:“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这句名言放在周恩来身上,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周恩来本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但他经常却要“装糊涂”。毛泽东也深知周恩来很会“装糊涂”,如果毛泽东用暗语跟周恩来说,周恩来就会装做“听不懂”,把毛泽东的“指示”敷衍过去。所以毛泽东这次一改过去用暗语讲话的含蓄方式,直接用明语跟周恩来打开天窗说亮话了。
  1966年3月31日,毛泽东让康生向周恩来传达自己的讲话,几乎就是挑明了说:“我要打倒彭真,你同意不同意?”
  这可给周恩来出难题了。如果毛泽东用暗语“提醒”他,周恩来还可以“装糊涂”,这次毛泽东是“打开天窗说亮话”了,周恩来也不得不作出一个明确的表态。周恩来在反复再三地考虑了两天之后,于1966年4月2日,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这是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一封信。
  周恩来在信中说:“遵照主席指示,提出高举无产阶级文化革命大旗,彻底批判文史哲方面的反动学术思想,彻底揭露这些学术权威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立场,严格看待这是夺取文化战线上领导权的问题,以利兴无灭资,组织自己队伍,打倒反动学术权威的斗争。并拟按此方针,起草一个中央通知,送主席审阅。同时,指出前送主席审阅的《五人小组报告》(即《二月提纲》)是错误的,拟由书记处召开五人小组扩大会议,邀集上海、北京有关同志加以讨论,或者进行重大修改,或者推翻重写。”

  周恩来用这封信,巧妙地回答了毛泽东的讲话。毛泽东这次讲话有三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中央出了修正主义”。毛泽东在讲话中说:“中央出了修正主义,这是最危险的。”
  对毛泽东的第一个要点,周恩来用了许多含糊其词的大话空话,先捧毛泽东一番,说:“遵照主席指示,高举……,彻底批判……,彻底揭露……,严格看待……”
  字面上看上去,周恩来对毛泽东的“指示”毕恭毕敬,但去掉大话空话之后,就什么具体内容也没有。毛泽东点出的“中央出了修正主义”的要点,周恩来完全没有提及,也就是说,周恩来不同意“中央出了修正主义”。
  毛泽东讲话的第二个要点是“发动群众,搞一场‘自下而上’的教育界革命”。毛泽东在讲话中说:“我们要发动年轻人向资产阶级反动权威进行斗争,要让学生鸣放,要允许学生造反,年纪小的、学问少的,打倒年纪老的、学问多的。”【待续】


第十节 倒刘第二炮(30)

  【接前】对毛泽东的第二个要点,周恩来没有反对搞一场教育界的运动,但对教育界搞运动的方式,周恩来婉言提出了与毛泽东相反的意见,说:“组织自己队伍,打倒反动学术权威。”
  周恩来所谓的“组织自己队伍”,意思是说:由中央组织一只自己的队伍来打倒反动学术权威,也就是搞一场“自上而下”的运动,而不是像毛泽东说的那样,发动年轻人起来造反,大闹天宫。
  毛泽东讲话的第三个要点,也是最关键的要点,是:“中宣部要解散,北京市委要解散,五人小组要解散。”
  对毛泽东的第三个要点,周恩来的信中完全没有提及“解散”的问题,也就是说,周恩来不同意毛泽东提出的“解散中宣部、北京市委和五人小组”。
  毛泽东的讲话除了三个要点之外,还有一个最低限度要求,就是推翻《二月提纲》,处分彭真。毛泽东在讲话中说:“《二月提纲》混淆阶级界限,是非不分,压制群众,包庇坏人,搞这个提纲是错误的。”
  最后,周恩来同意了毛泽东的最低限度要求,同意推翻《二月提纲》。周恩来在信中明确表态说:“《二月提纲》是错误的,需要进行重大修改,或者推翻重写。”
  虽然周恩来没有直接提到彭真,但周恩来很清楚,一旦承认彭真搞的《二月提纲》是错误的,那么彭真就要为这个错误负责,按照中共的惯例,应该对彭真进行降职处分。所以周恩来同意《二月提纲》是错误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同意对彭真进行处分。
  不过彭真的错误有多大,要降职到什么程度,还有很大的商议余地。但不管怎么说,这是对刘少奇的一个重大打击,也是周恩来倾向到毛泽东这边的一个重要标志。

  1966年4月2日,周恩来终于打破了自己的严格中立,同意了毛泽东的最低限度要求,倾向到毛泽东这边。那么为什么周恩来这么做呢?有人说周恩来这么做是为了“讨好毛泽东”,为了“自保”,这种说法并不正确。
  如果周恩来是为了“讨好毛泽东”,他就应该同意毛泽东的三个要求“解散中宣部、北京市委和五人小组。”因为中宣部和北京市委都是刘少奇的人,五人小组中更是没有一个周恩来的人,解散这三个部门,对周恩来来说,是无关痛痒的,甚至还有可能安插一点自己的人进去。
  所以,周恩来如果单纯从自己的利益考虑,或者说为了“自保”的话,他应该同意毛泽东的三个要求,一来可以讨好毛泽东,二来对自己的势力也丝毫没有影响,何乐而不为呢。相反,周恩来没有赞同毛泽东的三个要求,只是同意了毛泽东的最低限度要求,这样的做法,并不让毛泽东很满意,达不到“讨好毛泽东”的目的。这也说明周恩来的做法并不是为了“讨好毛泽东”和“自保”。【待续】



第十节 倒刘第二炮(31)

  【接前】从各种迹象来分析,周恩来这么做,是因为他担心,如果他连毛泽东的最低限度要求都不同意的话,害怕毛泽东会干出更加出格的事情,那就是动用军队干预政治,甚至发起“兵变”,那样就太可怕了。
  为什么周恩来会有这样的担心呢?因为周恩来已经察觉到,毛泽东在最近一段时间里,对军队进行了非同寻常的部署。毛泽东对军队进行部署的具体细节,现在还没有透露出来,但林彪在1966年5月18日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中,透露出了这个消息。
  林彪在讲话中说:“毛主席最近几个月,调兵遣将,防止反革命政变,军队和公安系统都做了布置。毛主席这几个月就是做这个文章,毛主席为了这件事,多少天没有睡好觉。”
  林彪的讲话是在政治局会议上公开讲的,毛泽东“调兵遣将”的真实性应该没问题。林彪说毛泽东“最近几个月调兵遣将”,但没有说明具体是多少个月。按照中国的语法习惯,“几个月”应该在三个月以上。林彪讲话的日子是1966年5月18日,往前推三个月是1966年2月18日,那么毛泽东在2月18日左右,应该就开始“调兵遣将”了。
  周恩来给毛泽东写信是时间是1966年4月2日。尽管周恩来在军队里没有任何职务,但周恩来在军队中的消息来源是很多的,军队里的事情,瞒得了刘少奇,但绝对瞒不了周恩来。毛泽东在2月18日左右开始的“调兵遣将”,肯定早就传到了周恩来的耳朵里。周恩来一定会倍加关注毛泽东下一步要有什么动作,也一定会采取什么防范措施。
  周恩来搞不清毛泽东动用军队想干什么,但他不能不防。所以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周恩来为什么要在3月12日,突然给刘少奇写信,说:“我拟在河北、北京各地调查、学习一个月。”
  周恩来的这封信,让毛泽东看来,也可以理解为:“我周恩来已经脱离北京的刘少奇了,我已经不给刘少奇干了。”这样的信息,有可能打消毛泽东使用武力搞“兵变”的念头。因为只要周恩来不与刘少奇合作,毛泽东就还有不用军队打倒刘少奇的可能。
  周恩来离开北京的行动,应该还有更重要的意义,这就是他要防范毛泽东真的冒险发起“兵变”,派军队进北京一举占领中南海,逮捕党中央的所有成员。这时候周恩来不在北京的话,就可以避免毛泽东把他和刘少奇“一锅端”,所以周恩来要离开北京到天津去“学习一个月”。【待续】



第十节 倒刘第二炮倒(32)

  【接前】现在毛泽东给周恩来传来了口信,他的目的是要打倒彭真。这让周恩来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放心下来。因为周恩来明白了毛泽东的心思,他搞“调兵遣将”,只不过是为打倒彭真而进行的防范措施。因为北京是彭真一手控制下的独立王国,号称“针插不进、水泼不进”,所以毛泽东要打倒彭真,必须在北京搞一些军事防范,防止彭真“铤而走险”。
  现在周恩来理解了毛泽东搞军事部署的目的,还不至于是要搞“兵变”,这就让周恩来最担心的一块石头落地了。因此,周恩来认为,他不得不同意毛泽东的最低限度要求,牺牲彭真来换取毛泽东不要搞“兵变”。在周恩来看来,目前是紧要的关头,这时候为了整个党的利益,整个国家的利益,牺牲彭真也是值得的。
  从个人恩怨来说,周恩来对刘少奇和彭真并无好感。1943年延安整风时,刘少奇大批周恩来,据说彭真还建议开除周恩来的党籍。在延安时代,中共白区有刘少奇领导的北方局与周恩来领导的南方局,彭真、薄一波等人都是刘少奇北方局系统的。但在中共“七大”上,刘少奇把自己变成“白区正确路线的代表”,周恩来几乎成为“白区错误路线的代表”,这样刘少奇就把周恩来对白区建设的功劳,全部划到自己名下了,对此周恩来心中不可能没有怨气。
  中共从一个几十人的小团体,成长为统治中国的巨大政党,毛泽东对中共的功劳无疑是第一位的,而周恩来的功劳应该是第二位,周恩来对中共的贡献远大于刘少奇。让周恩来屈居于刘少奇之下,应该说是很委屈周恩来的,很多人也替周恩来不平,但周恩来还是忍了下来,因为周恩来要“顾全大局”。
  再从个人恩怨来说,打倒刘少奇和彭真,对周恩来来说,可以说是出了一口怨气。但周恩来还是要“保”刘少奇和彭真,这也是因为周恩来要“顾全大局”。
  周恩来最常说的口头禅是“顾全大局”,周恩来所谓的大局就是“我们这个党和国家”。1975年9月20日,周恩来要进行一次危险性很大的手术,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从手术台下来。周恩来在进手术室之前,留下他准备好以防万一的“遗言”,周恩来大声说:“我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我不是投降派!”
  周恩来在手术前表明他“忠于党,忠于人民”,但没有说“忠于毛主席”。可见在周恩来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想到的只是“党和人民”,毛泽东不包括在内。【待续】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178)/点评:前期林彪(1)

  【接前】对于林彪这个人,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来讨论,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前期的林彪,与后期的林彪完全是“判若两人”。前期的林彪,完全不参与政事,对政治毫无兴趣,可以称为“军人林彪”;后期的林彪,是一个政治狂人,开口闭口都谈政治,可以称为“政治家林彪”。如果不是历史真的出了这么一个人,人们是想象不到一个人前后,居然可以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林彪与众不同的地方,首先是他的年龄。与当时的“老一辈革命家”相比,林彪是太年轻了。
  林彪生于1907年,比毛泽东小14岁,比朱德小21岁,比刘少奇、周恩来和彭德怀小9岁,比彭真小5岁,比邓小平小3岁,是中共政治局中最年轻的一位。1966年林彪成为中共唯一的副主席时,他也才59岁,而毛泽东已经73岁了。毛泽东与林彪这么大的年龄差,使林彪把毛泽东说成是自己的导师,也不为过。
  为什么林彪这么年轻,就能达到这么高的地位?这全是毛泽东一手提拔重用的结果。没有毛泽东,年纪轻轻的林彪,不可能跻身进中共最高层。毛泽东对林彪的“关照”,绝对是超出任何其他人的。1956年中共“八大”上,毛泽东以全票少一票,再次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而少的那一票,是毛泽东自己投给林彪的。毛泽东投别人的票,除了林彪之外,还没有第二个人。
  另外,林彪入党的背景,也与别人不同。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入党,都是出于对政治的热情,而林彪有些不同。林彪的堂兄林育南,是1921年入党的中共“建党级”的人物。林彪是在堂兄林育南的介绍和引导下,于1925年入党的,林彪入党没有鲜明的政治热情。1926年林彪进入黄埔军校,也是遵照中共的指示,并不是自己的主动行为。
  1927年,林彪参加南昌起义,也不是林彪主动参加的,他那时不过是一个排长,服从上级命令而已。1928年,林彪随朱德与毛泽东会师井冈山,也是跟从大部队行事,不是自己的自发行为。林彪从排长到元帅的故事,都是服从上级指示,是一个“党叫干啥就干啥”的标准好党员。
  不过林彪心目中的“党”,并不是“党中央”这个集体,而是毛泽东这个个人。林彪只听毛泽东的话,这是因为,没有毛泽东对林彪予以破格的大胆重用,林彪不可能成就后来的辉煌事业。毛泽东对林彪有知遇之恩,这点林彪是打心眼里感激的,他对毛泽东有一种“报恩心理”,毛泽东是林彪的大恩人。
  1942年延安整风时,林彪没有整过什么人,可以看出林彪对整人没有兴趣。1959年的庐山会议,林彪本来没有参加,是毛泽东特别“请”林彪上山来批彭德怀的。林彪批彭德怀,是遵照毛泽东的意思,并不是林彪自己想要“整”彭德怀。在批彭德怀时,林彪甚至还替彭德怀澄清了一个历史上的“冤枉”。【待续】




点评:前期林彪(2)

  【接前】被批的彭德怀,也没有“恨”林彪,他知道林彪批他并非出自本意。1972年监禁中的彭德怀,听了专案组宣布林彪反党事件时,义愤地说:“打电话给周总理,我相信林彪是革命的。这样把林彪杀了我有意见,他死我不同意。”
  1962年1月“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遭遇逆境,林彪挺身出来替毛泽东辩护。其实林彪并不赞成大跃进,据说林彪私下里说毛泽东搞大跃进,是“凭空想胡来”。但在公开的场合,林彪一定要维护毛泽东的威信,一定要保卫毛泽东这位自己的大恩人。

  林彪对毛泽东的指示,基本是完全照办的。林彪不听毛泽东的话,只有两次例外:第一次是1950年毛泽东让他挂帅出兵朝鲜,第二次是在1970年设“国家主席”的问题。后一个例外我们放在以后再谈,这里先说前一个例外。
  1950年毛泽东决定出兵朝鲜,让林彪挂帅志愿军总司令,可是林彪却托病拒绝了,毛泽东只好改派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令。
  林彪为什么拒绝挂帅出兵朝鲜呢?有人说林彪真的病了,不能去,这没有证据;有人说林彪怕美国人,不敢去,这更是无稽之谈;还有人说林彪是因为反对出兵朝鲜,不愿去,这个说法也难以自圆其说。第一,尚没发现林彪说过任何反对出兵朝鲜的言论;第二,即使林彪对出兵朝鲜有不同看法,但作为共产党员和军人,应该无条件地服从党中央的决定;第三,出兵朝鲜是毛泽东决定的,反对出兵朝鲜,就是反对毛泽东。如果林彪在1950年就反对毛泽东了,这就很难解释,为什么后来毛泽东会对林彪继续破格提拔和委以重任。
  林彪拒绝挂帅出兵朝鲜,最根本的还是出于他对毛泽东的忠诚。这里我们不妨站在林彪的角度思考一下,如果林彪挂帅出兵朝鲜,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第一种情况是打败仗,这不仅毁了林彪本人一生的英名,也让毛泽东难堪。不过林彪对这种情况并不是特别担心,因为他有自信不会输给美国人;第二种情况是打胜仗,这倒是让林彪最为担心的。
  林彪在解放战争中功劳极大,有人说林彪的队伍打下了中国的半个江山,这也不算过分。这个巨大的军功,让林彪在军队中无形地建立起很高的威信。如果这次林彪挂帅出兵朝鲜,再打一个大胜仗,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军功的一大半,都要记在林彪的名下,林彪的功劳就太大了。林彪在解放军中的威信,就会逼近甚至超过毛泽东了。
  林彪不是彭德怀那种单纯的军人,他明白军人参政,对自己和对国家,都是非常危险的。解放战争时的四大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解放后离开军队搞军事学院去了;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解放后离开军队当外交部长去了;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解放后离开军队修养去了;只剩下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还留在军队里继续干。可见除了彭德怀之外,其他人都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待续】



林彪完全明白,如果他在军队中的威信逼近或者超过毛泽东,不但他自己非常危险,而且他与毛泽东的关系也无法正常相处了。这种“功高震主”的情况,自古以来都是极其危险的事,所以林彪不能让“功高震主”的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
  毛泽东让林彪挂帅出兵朝鲜,这就让林彪为难了。因为林彪知道自己的功劳已经太大了,不能再立功了,再立功就要“功高震主”了。林彪只有拒绝挂帅出兵朝鲜,才能避免出现“功高震主”的情况,所以林彪不顾毛泽东的再三邀请,坚持拒绝挂帅出兵朝鲜。
  后来林彪在1959年批彭德怀时说:“在中国,只有毛主席能当大英雄,别人谁也不要想当英雄,你我离得远的很,不要打这个主意。”
  林彪批彭德怀,为什么要扯到自己,说“你我离得远的很”呢?这是林彪的一语双关,暗示林彪自己为了让毛泽东成为中国唯一的大英雄,拒绝挂帅出兵朝鲜,放弃这个当“大英雄”的绝好机会。后来林彪吹捧毛泽东“句句是真理”,也是要让毛泽东成为中国唯一的“大英雄”。

  毛泽东请林彪挂帅出兵朝鲜,被林彪拒绝了,这当然让毛泽东十分生气,一度给林彪“发了转业费”,使林彪成为无任何职务的“病号”。但后来毛泽东终于明白了林彪的一番苦心,明白林彪不挂帅出兵朝鲜的原因,是不跟自己争当“大英雄”。
  于是毛泽东对林彪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变,1954年让林彪出任国务院副总理,排在邓小平之前;1955年让林彪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1958年让林彪当选中共中央副主席,在中共高层排名列第六。1959年打倒彭德怀后,林彪接任国防部长,全面接管了军权,成为毛泽东最为倚重的人。
  1960年毛泽东退居“二线”之后,林彪与毛泽东的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前林彪只是毛泽东手下的一名将领,只是帮毛泽东打仗,从没在政治上帮助过毛泽东。那时在政治上帮助毛泽东的是刘少奇,提出“毛泽东思想”,建立了毛泽东的精神领袖地位。在毛泽东政治上得势的年代,林彪从来没有跟着刘少奇大树大捧“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股票走强势的延安时代,刘少奇第一个提出“毛泽东思想”,彭真第一个喊出“毛主席万岁”。但那个时候的林彪,既没有跟着刘少奇大学“毛泽东思想”,也没有跟着彭真大喊“毛主席万岁”,只是默默地为毛泽东打仗而已。
  毛泽东1966年6月会见胡志明的时候说:“人家喊你‘万岁’时,要注意,要分析,可能是只在口头上喊你‘万岁’,实际上是希望你早死,越是捧你的越靠不住。”【待续】



后来有人说毛泽东这句话是在暗批林彪,这是不对的。毛泽东在1966年,正是与林彪关系最火热的时候,怎么会暗批林彪呢?毛泽东这里说的“越捧你越靠不住”的人,明显指的是刘少奇和彭真等人,当年是他们大捧毛泽东的。林彪没有跟着刘少奇他们喊“万岁”,毛泽东反而觉得林彪靠得住。

  1960年毛泽东退居“二线”,在政治上失势了,这时候林彪才开始大肆吹捧毛泽东思想,学习毛主席著作,在政治上力挺毛泽东。林彪在毛泽东最得势的时候,并没有吹捧毛泽东,他反而在毛泽东最失势的时候,大肆吹捧毛泽东。可见林彪对毛泽东的吹捧,不是出于什么野心,而是出于报恩之心。
  1960年9月,林彪主持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他说:“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把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运动推向新的高潮,把学习毛主席著作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1961年4月,林彪又指示:“为了使战士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及时得到毛主席思想指导,《解放军报》应当经常选登毛主席的有关语录。”
  于是《解放军报》根据林彪的指示,从1961年5月1日起,率先在报眼刊登毛主席语录。1964年5月,解放军政治部出版《毛主席语录》,但封面写着“限军队内部发行”,发放范围只限军队内部,军队干部每人一本,战士每班一本。因为那时中宣部没有批准《毛主席语录》在全国公开发行,林彪只能在军队内部吹捧毛泽东。
  之后,林彪于1964年12月又指示说:“《毛主席语录》要多印一些,一定要发给每人一本,要像发武器一样发给每个战士。”1965年8月《毛主席语录》再版发行,发放范围为每个战士一本,《毛主席语录》在全军达到了人手一册。但此时《毛主席语录》仍然是“限军队内部发行”,直到1966年下半年,中宣部才批准《毛主席语录》公开发行,此后《毛主席语录》成为世界上除了《圣经》之外,发行量最大的书。

  林彪是典型的军人,不是政治家,林彪从来没有提出过什么“路线”,也谈不上什么“派”。批刘少奇的时候,说刘少奇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林彪的时候,说不出林彪有什么“路线”,也说不出他有什么“派”,只好说林彪是“野心家、阴谋家”。
  林彪本来并不打算从政,他跳出来从政的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保卫毛泽东的政治地位。林彪打仗的特点是“不干则已,要打就大打一场”,这是林彪的性格。所以林彪从政也是一样:“不干则已,要干就大干一场”。1966年,就是前期的“军人林彪”,与后期的“政治家林彪”的分水岭。【本节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