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地藏经讲义 第十卷(2)

(2009-05-25 08:07:42) 下一个
地藏经讲义 第十卷(2)

【以是等辈,吾当忧念。】
  世尊所忧念就是这一桩事情。世尊心里头没有忧念别的,忧念尽虚空、遍法界一切罪苦的众生,他不对某一个人。前面我们看到,前面看到摩耶夫人,她还好像表示有一点情执,特别留恋阎浮提众生,而地藏菩萨给她说法的时候,那个心量就广大了,都是做样子给我们看。摩耶夫人做得对不对?对。做得怎么对?我们帮助众生从近处帮助起,不能说近处的不顾,去顾远处的,没这个道理,不合理、不合法。帮助人一定要从近处,由近即远。哪些是近处?你的家人最近处,要度众生先度自己家里的人。家里人为什么度不了?是自己没做好,自己做得不如法,你家里人不相信。你自己做得如法,你家里人对你生恭敬心,佩服你,愿意跟你学,听你的话。所以你自己要做得如法,自己要做出一个好样子来给家人看。然后做出给你的亲戚朋友,你所认识的人看,逐渐逐渐把这个面扩大。摩耶夫人是教我们度众生的技巧,佛菩萨是从整个面来给我们讲,全都是善知识,都是为了教导我们而做种种示现,他们表演给我们看。实在讲如何能把佛法发扬光大,令一切众生欢喜接受?《地藏菩萨本愿经》这是最好的剧本,可以把它搬上舞台,把它做成电视连续剧,把它拍成电影,没有一个不喜欢,没有一个不爱好,善巧方便利益一切众生。
  可是要做这桩事情,实在讲是应当要向这个方向去发展,编剧的人、导演的人、演员先要到讲堂来上课,我们把这个经从头到尾统统讲清楚、讲明白,大家都发心作地藏菩萨,大家都发心来建立地藏的事业,然后这个片子一定成功,才能拍得成功。现在也有一些佛教的这些电影、连续剧,我看看都不甚理想。什么原因?导演、演员不懂佛法,所以这个效果当然就差很多了。一定要演员、导演真正懂得教义,深解义趣,他们写的剧本,演练的技巧,才能展现出高度的智慧,才能真正做到善巧方便。我们有这个心,也有这个愿,缘不具足。今天没有一批这些电影、电视的演员、导演来跟到我们一起来学佛,现在还做不到这个。如果有这么一批人,因缘成熟了,众生有大福报,全世界的众生都有大福报,整部的《华严经》都可以搬上舞台。《华严经》我们虽然没有讲多少,才讲一点点,你们听起来都很有味道,样样都可以搬上舞台,在日常生活当中,样样都是我们在生活当中做出榜样。所以学佛菩萨就是学表演,我们没有走上这些演员的舞台,我们今天在这个社会舞台当中。要懂得自己怎么好,怎样把这出戏演好,让这一些未解脱的众生,看到这出戏他能有感悟,他会感动,他会觉悟,就达到弘法利生的目的了。
  我们看看佛忧念的是什么?我们今天忧念的是什么?我们忧念的,错了,假的。我们忧念的是自己一身,身家性命,假的,不是真的。身是无常的,身外之物更是不可得,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明了事实真相。诸佛菩萨一切真实,我们要深信不已,认真的学习,依教奉行。再看后面这一句:
  【汝既毕是往愿,累劫重誓,广度罪辈,吾复何虑。】
  世尊听到地藏菩萨的报告,也非常欢喜,说你既然“毕是往愿”,地藏菩萨发度众生的愿不是在今天,无量劫前他就发了这个愿,生生世世实践他的愿望,而且多次重发。像我们每天念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我们是天天念四弘誓愿,不是发,如果真发了,那还得了?这个愿如果真发了,你就不是凡夫。不是凡夫,是什么?你是发心住的菩萨。我们看看《华严经》上所讲发心住的菩萨是什么地位?圆教初住;你已经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四弘誓愿真发了,就超越。不但不在六道里面,你也不在十法界里面,一发就超越了。天天念,不行,念不能超越,要真发。我们仔细观察,四弘誓愿是不是地藏本愿?是,一点都不错。今天在忉利天宫地藏菩藏又发愿,接受世尊的付托,帮助这些苦难的众生。世尊在此地,说这个话也是赞叹他。“累劫重誓”,这个字念‘zhòng’ 行,念‘chóng’也行,都讲得通。‘zhòng’是他发的誓愿很重,‘chóng’ 是他多次发这个誓愿,两种读音,两种意思都讲得通。佛看到他们直下承当,也就很安慰了,没有再顾虑、没有再牵挂了。
  其实全是表演给我们看的,诸位要晓得,释迦牟尼佛也化身作地藏菩萨。为什么不用佛身来出现在这世间,继续给我们说法?不行,这些众生性识无定。如果要看佛久住世间,诸位要晓得,众生懈怠、懒散;不要紧,今天不听经,明天他还讲,今年不学,过两年再学不迟,他老在讲。如果说是佛马上要灭度,这下慌张,赶快学,不学,机会没有了,他就紧张了。所以佛示现灭度、示现住世,都是善巧方便,我们懂这个意思。求学亦复如是。我过去在台中求学,时间短,我得的利益比一般同学多。什么原因?我们是外地去的,到台中作客,时间很短,赶快学,认真的学,不定那一天机会没有了。住在台中市的人,他没有这个观念,李老师常住在台中市,今年不成,还有明年,明年不成,还有后年。那个心永远是懒散的,一直到李老师往生了,也没学成。李老师在台中住了三十八年,这心情不一样。我们作客,这个心情是很紧张的,是要把这个机会好好的抓住,知道机会一失掉就不容易再得到。佛菩萨出现在这个世间,以佛的身分出现也是这个意思,不能常住;常住,众生往后就懈怠,佛的教学就不灵了,所以不能示现常住。
  请看底下这一段经文,这一段经文世尊跟地藏菩萨一问一答,旁边又插了一位菩萨进来。
  【说是语时,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
  这些菩萨都是等觉菩萨,都不是普通菩萨。
  【名定自在王。】
  从他这名号,我们就晓得,他在禅定里面得大自在。佛法里面常讲‘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
  【白佛言,世尊。地藏菩萨累劫已来,各发何愿,今蒙世尊殷勤赞叹,唯愿世尊,略而说之。】
  世尊在大会里面赞叹地藏菩萨,定自在王菩萨哪有不清楚的道理,明知故问。因为他知道,这一会集结的经藏一定会传之久远,没有参加这一会的人,看到释迦牟尼佛对菩萨的态度、对菩萨的赞叹,总不免疑惑。菩萨究竟有哪些愿、哪些德行?值得世尊这样的赞叹。可是不参加法会的人到哪里去问?以后纵然得知这些讯息,没地方问。定自在王菩萨慈悲,他知道,他代我们发问,让世尊来给我们说明,断除我们的疑惑。所以这种发问在佛经里面叫利乐有情问,也是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有的时候自己没有疑惑,但是想到别人有疑惑也要发问。尤其是现代,我们利用科技的方法,讲经、讲演都录像、录音流通,所以观听不一定是在现场,可能现场以外观听的人更多,无法统计。他们有疑问到哪里去问?所以利乐有情的发问,我们应当要学习。请看经文。
  【尔时世尊,告定自在王菩萨,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菩萨发问,世尊一定解答,而且世尊知道,这个解答可以利益许许多多无量无边,没在现场的大众。在未开示之前,这几句话诫劝菩萨,实在讲就是诫劝我们现前大众,要“谛听谛听,善思念之”,这八个字重要。我们能不能听懂佛的意思,关键就在这八个字。开经偈里面所说,‘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果没有这八个字,你就很难解如来真实义。谛是什么?‘谛’是真诚,用真诚心来听。什么叫真诚?离妄想、分别、执著,这叫谛听;换句话说,听法的时候心里头不许可有一个妄念,这叫谛听。‘善思念之’,善思就是悟处,听了之后有悟处,我们佛家讲开悟,闻法开悟。谛听才能开悟,悟了之后要念之,念是行,念兹在兹,八个字里面信、愿、行都包括,都在其中了。这是闻法必须要具备的心态,没有这个心,没有这种态度,那真所谓是闻所未闻,闻而无闻。这个闻法等于没有听到,那就空过了。
  【乃往过去,无量阿僧祇那由他不可说劫。】
  这是先说地藏菩萨往昔之事,为我们介绍这尊菩萨,让我们认识地藏菩萨、了解地藏菩萨,然后我们才相信他,我们才愿意跟他学习。这是要说明地藏菩萨过去修学的因缘,无量劫中地藏菩萨的事迹永远说不尽,只能在这一切事迹里面略举几个例子。这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说,地藏菩萨最初发心的一个例子,这个时间太久太久了,我们今天习惯上讲天文数字。
  【尔时有佛。】
  在那个时代,这久远劫之前,那个时代有一尊佛。
  【号一切智成就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这十个称号,在佛家说是诸佛的通号,这十个称号显示佛果地上的智慧德能。成了佛这是证果,智慧德能无量无边,也是称赞宣说不尽。佛将果地上无量无边的智慧德能归纳十大类,用这十个称号来表示。这十个称号,我们略略的说一说。“一切智成就”是佛的别号,一切智慧成就了。从“如来”往下这十个是通号,每一尊佛都有这十个名号,这是诸位同修要记住、要晓得,不要产生误会。因为有很多人说是佛,哪个佛最大?如来佛最大。这都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小说看多了,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每一尊佛都称如来,所以如来是通号。
  ‘如来’怎么讲法?最简单一个说法,今佛如古佛之再来,所以叫如来。佛佛道同,成了佛样样都平等,完全相同。菩萨跟菩萨不见得相同,不会完全相同,佛跟佛是完全相同,所以说是今佛就如古佛再来。那个意思要说深一点,《金刚经》上有一个解释,‘如来者,诸法如义’,这个解释好。诸法如义,这个如是什么?如就是真如本性。所有一切诸法跟真如本性统统相应,这叫如来,这个意思说得非常非常的圆满,从理上讲。说如古佛之再来是从事上讲;其余意思还很多,我们就省略了。
  “应供”,供是供养。佛是一切人中,真实究竟圆满的善人,究竟圆满大智慧、大德能之人,是我们的好榜样、好老师,应当接受我们供养;我们供养他,这有福报。所以应供,应当接受人天的供养。
  第三个通号,“正遍知”。知是无所不知,遍是普遍,没有一样他不知道。不但遍知,而且正确的遍知,他所知道的没有丝毫错误。佛所讲的一切经法,哪里会有错误?如果要有错误,大概都是被后人依自己的意思改动,那就产生错误了。所以经典流传到今天,几千年来通过翻译,古时候手抄本难免没有抄错的字,难免没有漏脱的句子,我们现在从事这个工作都知道,很困难的事情。纵然发现到经典里面这个字可能不太对,有错误,这个地方有问题,决定不能改动。如果你发现了,可以注在旁边,用小注注在旁边,原文不能更动。什么道理?我觉得这里不对我改一下,你觉得那里不对也改一下,那好了,再过个几十年,这个经典面目全非,简直就不能读了。所以纵然有错误,不可以改,注明。古来大德这个样子就做得很好,他们发现有错字,这个字可能是什么样的字,或者应当做什么样的字,他注在旁边,不改动本文,使原来的面目永远保持下去,利益后学。这是对历史、对众生负责任的作法,我们应当要学习。这是正遍知。
  世间人一般宗教徒赞美上帝全知全能,正遍知就是全知全能。实在讲,上帝并不是全知全能,佛才是全知全能。佛是谁?佛是我们自己的真心本性,我们自己的真心本性是真正的全知全能。因为尽虚空、遍法界都是心性变现出来的,它哪有不知、哪有不能?所以这是很合理的说法。如果我们自己心性完全透露出来了,完全显示出来了,对于整个的宇宙过去、未来,确确实实是正遍知,这不是假的。
  “明行足”,足是圆满,明是代表智慧,行是代表修学;两样都圆满,这是用佛法名词来讲,性修圆满。明是自性的般若智慧,性德;行是修德。没有圆满的时候称菩萨,圆满就称佛。也可以看作解行的圆满,明是解,行是修行,解行的圆满。
  “善逝”,这一句就是大乘经上常讲的‘无住涅槃’。无住涅槃确实是善逝,为什么?他这个善,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这才叫善。凡夫住生死,不善;死了再投胎,不善。二乘住涅槃,也不善,堕无为坑,不起作用。佛与大菩萨,善,生死、涅槃两边不住,这才真正叫善逝。不住涅槃,所以他随类化身,应以什么身得度,他现什么身。不住生死,虽度众生,虽然化现种种身度一切众生,一尘不染,心里面干干净净,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也就是讲不但是于事相上不执著,心理上都不落痕迹,这就是不住生死。诸位要知道,不住生死就是住涅槃,不住涅槃就是住生死。他两边都不住,两边圆融,真正叫大涅槃,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大涅槃;大涅槃是生死、涅槃两边都不住。
  “世间解”,世间,规模小的是六道,再扩展一点的是十法界,再放大一点的,世出世间,就尽虚空、遍法界,佛都知道,没有一样他不了解,所以称之为世间解。“无上士”,士,现在人讲知识分子,古时候讲读书人,读书明理。读书人里面最高、最上,没有比他更高、更上,今天讲知识分子里,他是达到登峰造极,没有比他更高了。
  “调御丈夫”,这名号是从他教化众生善巧方便上建立。佛有智慧、有能力、有善巧,能调伏众生的心,能帮助众生断恶修善,这就好像驾御。‘丈夫’,所谓是大丈夫,大丈夫的意思跟英雄两个字的意思,完全相同。别人做不到,他能做到,这称大丈夫。他是调御丈夫,能够调和九法界众生,帮助他们觉悟,帮助他们断烦恼,帮助他们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祖,佛有这种能力。这属于德能上建立的。“天人师”,师是师范。一切诸天,说一个天、说一个人,把六道、十法界都包括了。他是六道一切众生,十法界一切有情的表率、模范。
  “佛”这个字大家都清楚、都明了,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它的意思是觉悟,里面包含自觉,觉他;自己觉悟,帮助别人觉悟,觉行圆满。只求自觉,不帮助别人,这是小乘,阿罗汉。自己觉悟,也帮助别人觉悟,这是菩萨。如果自觉、觉他都圆满了,这就叫佛,就是佛的意思。圆满,怎么算圆满?菩萨说是自觉可以圆满了,这是觉他,还有许多众生都没有得度,他怎么圆满?这个圆满,诸位要懂得,菩萨觉他还是帮助自己觉悟。我们常讲老师教学生,教学相长。什么时候圆满?在教学当中,我们自己修学时间虽然不长,十几年,几十年当中,一定有体会。我们得到一些学生,得到一些来问难的人,对我们的帮助很多很多。有一些重大的问题,别人不问,根本没想到;他一问,我们才想到。看看自己有没有智慧?有智慧能解答,没有智慧还要赶紧去找资料,去向别人请教,帮助自己,所以教学确实相长。
  菩萨他要断见思烦恼,要断尘沙烦恼,要破根本无明,不借重一切众生的帮助,他也没办法。所以他在教学当中,一切大众帮助他们开智慧,帮助他断烦恼,他才能证得无上菩提,这就叫圆满。他自己圆满了,才能够圆满度一切众生。众生得度要靠缘分,所以佛不度无缘之人。圆满在度众生来讲,他有能力度等觉众生,这叫圆满,他成佛了。菩萨不能叫圆满,为什么?等觉菩萨,你可以度十地以下,不能度等觉,度众生不圆满,化他不圆满。成佛了,是一切众生他都有能力教导,这叫圆满,觉行圆满是这个意思。有能力度等觉众生,那就无所不度,度众生圆满是这个讲法。
  “世尊”,具足前面这十个号,十种德号,这就称之为世尊。世出世间人都尊重他、都尊敬他,他有这样的智慧德能,所以称之为世尊。就像我们现在客气尊称别人,尊敬的。尊就是尊敬,加个世尊,就是一切世间所尊敬,这个意思就很广很深了。
  【其佛寿命六万劫。】
  这在那个时代,佛的寿长,那个时代的人民寿也长,佛所示现的寿命,一定跟大众是一样的。像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他老人家示现是七十九岁圆寂,我们习惯上讲佛住世八十年,实际上七十九岁。说八十年,我们中国人讲虚岁,八十岁;住世八十年,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这是释迦牟尼佛示现,跟我们这个世间人寿命差不多。由此可知,一切智成就如来,他那个时候众生福报大,寿命长。从这里看得出,他那个地方,那个时代,众生的福报很大。
  【未出家时,为小国王,与一邻国王为友,同行十善,饶益众生。】
  这样叙说一切智成就如来,这一尊佛在没出家的时候,这个时间太久太久了。他已经成佛了,成佛一般讲修行,从凡夫修成佛很长很长的时间。这要讲他久远劫因地的事情。他是一个小国王,与邻国王为友,这两个国王,邻国都非常难得,都是很好的国王。“同行十善,饶益众生”,他们用什么方法治国?用十善业道来治国,这非常难得。‘饶益’,益是利益。国王念念都是希望人民的生活能过得好,人民真正能得利益,过得很幸福、很美满。饶是丰饶,不但利益而且能得到很丰富,无论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上,都能够达到满足,这才叫饶益。可见得国王的心非常之善。
  【其邻国内,所有人民,多造众恶。】
  邻国是与他交界的其他的国家,里面的人民造作恶业了。他们这两个国好,这两个地区好,国王教得好。所以古时候国王,儒家的标准是三条:作之君,君是君王,你是国家的领导人;作之亲,领导人是人民的父母,要以父母爱护儿女这一种心,对待全国的人民,爱民如子,你要保护他、你要养育他;还要作之师,你是人民的老师、人民的表率、人民的楷模。这才是一个最好的领导人,让全国人民真正享到福报。享谁的福?领导人的福,他教得好,都是讲师范。从前帝王居住的处所叫京师;京是大的意思,师是师范,模范的城市。全国城市以它作榜样、以它作模范,叫师。名称多好,用意多善,所以我们不要小看了从前帝王专制,你小看是错误。今天我们到北京皇宫里面去看看,皇宫里面的办事的处所,办事叫大殿;大殿就是帝王开会、集会办公场所,场所叫什么?太和殿。太和殿后面,中和殿,再后面,这三个最主要的建筑物,保和殿;太和、中和、保和。他用的是什么心?他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全国人民?用‘和’,上下和睦,全国一团和气,这个国家哪有不兴旺的道理?我们佛家讲六和,他讲三和。世出世间的圣人都是教我们以和为贵,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所以这是真正的圣主贤王。如果他接班的人、后裔,都能够遵守这个原则,这个朝代会永远传下去,哪里会灭亡的道理?后代的人不遵守,为非作歹,这个国家就亡国,政权就会丧失了,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这两个国王好,所以他们的国家治理得非常好。但看看外面其他的国家那就不一样,人民造恶造罪,造罪当然要受报。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