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第九章 菩提心是成佛的因

(2009-07-22 09:23:31) 下一个
第九章 菩提心是成佛的因

纯印老人一生示现表法,乃殊胜菩提心也。未离发心、观性之法。“纯印”之名号亦可理解为菩提心。纯即本体心性,此心无垢无净、无生无灭、永恒不变方为纯。纯,妙明、觉悟也,只此觉悟心者即菩提心是。印,乃法、乃道,修此觉悟心之方法、门道也,涵发心之义。老人所说、所行无不显示圣贤之要领,亦告知我等成佛之捷经:成就慧身不由他悟。“纯印”老人对净土宗之奥旨已表露无遗!我辈若能以他老人家为修行的榜样见贤思齐,久而久之必顿然开悟明心见性。一念发菩提心便令一念顿证,功德无量不可思议。菩提心乃“纯”,发心乃“印”,直指修心之法也!发心即授记,授记当成佛。
菩提心是成佛之因。菩萨发了广大圆满的菩提心,在一切众生中固然是最崇高最伟大的,学佛、修行人即使仅有少分菩提心,而他所具的功德庄严,亦超过声闻、缘觉,并决不会因其菩提心少分而失菩萨的资格。菩提心是什么?即如纯印老人示现的,利他无我之心,“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之心,为解除众生的苦难,广度有情作不请之友。
由此可见菩提心之重要。经中喻说:犹如百千年的暗室,若一盏灯提入暗室中,此灯所放出的光明,立刻驱除百千年的黑暗。当知这提灯的人,就是发菩提心的菩萨;所提的灯盏,就是菩萨所持的一切智心大光明炬;暗室中的黑暗,就是众生内心中的无明黑暗。一个修行者,欲成就道业,必须要有菩提心。发菩提心,心中必须有众生,将众生之苦为我苦、众生之乐为我乐,如果脱离众生之心,将自己关在小屋子里苦修苦行,决难成就圆顿。一位欲成就的发心菩萨,必须持智心的大光明炬,不畏艰险,不惧挫折,不理外境的磨难,不顾他人的诽谤,冲破度生的重重困难,勇于入众生的心意暗室中去,使得众生百千劫以来所积集的一切烦恼障、一切业障及无明黑暗,悉皆消除得干干净净。可见发菩提心,对修行人是如何地珍贵了。
菩提心与“世善”一样,都有它的功德,但远非“世善”所能比拟。菩提心所获的功德,好似虚空,广大无比,与一切善法无法比拟。世人若以微尘数之七宝供养诸佛如来佛刹,亦不及少发菩提心者功德之万一。可见发菩提心的功德,是如何广大殊胜了。
十方诸佛,没有不是由发菩提心而来、发菩提心而成的佛,所以菩提心是成佛的因。不发菩提心而希望成佛,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成佛的真正最大目的,是为度化众生,“为利众生愿成佛”。所以发菩提心,不但是希望自己将来成菩萨、成佛,而更重要的还是当下就要不惜任何代价去度化有缘众生,深入社会接近人群,随分随力地以佛法开导群迷。只有在度生中方能开发本原自性的真智,纯印老人的传法者犟牛居士体会尤深,他每传一次纯印之法,都有不可思议的感受,自性涌出的真智,远非他人所能揣度。
他在讲法时随口出一偈,传到新加坡,被净空老法师所印证:“缘聚缘散,去归有因。境缘无邪正,得失在自心,理事本无碍,觉心化六尘。切记,切记,心勿外缘。”
法师解释说:“很难得,这个见解正确,确确实实人在世间,不但在今世,六道都不例外,我们能聚在一起是缘,离开也是缘,只有缘聚缘散。我们到这个世间来,是缘生的。人死了,离开这个世间,缘散了,有没有生死?没有。生死不过是缘生缘灭而已。实实在在讲,没有生死。境缘,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无邪正,藕益大师讲无好丑,好丑在自心。所以我们心正,一切法都正。心邪佛法也邪。是非善恶从哪里判别?从心地上,从念头上判别。一念觉,无有一法不正。一念迷,无有一法不邪。佛教化众生,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而已,所以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啊!理事本无碍,觉心化六尘:华严经上讲的事无碍的法界,尤其讲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啊!能够入无障碍的境界,就是法身菩萨了,法身大士啊!所以我们必须要认清楚,我们常讲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真相般若经里面说的最清楚,最透彻,也说的最懂,总结在三心不可得,万法无所有啊!所谓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种宇宙人生观就是法身大士、就是诸佛的宇宙人生观,所以他们在十法界、在六道应化,普度众生,确确实实心里头不留痕迹。为什么不留痕迹呢?因为三心无所有,诸法毕竟空啊!不留痕迹他得大自在呀。我们今天起心动念,都是妄想执著。所以生活在烦恼里,生活在忧虑里面,不得自在,原因在此地。他这个学佛不错,学的境界,都很好,很难得。”
犟牛居士有自勉偈二首,可略观其发心与修行之一二:
坐地随转又一年,专修专念厌谈玄。
口诵弥陀心净洗,必与极乐结因缘。

老挫闻法已太迟,难舍分秒有谁知。
抽身欲度迷蒙者,乌云障雾重重至!
时刻不忘众生得法益,盼众生破迷开悟当生得度之心就是菩提心。发菩提心有两大目标:向上成佛是发心者的目标,向下度生亦是发心者极为重要的目标。没有度生之心,总虑及自身的安危、利益,纵然佛法理解得再多,不能利益一切众生,不能成就诸佛功德,则摆脱不了轮回。“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发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有菩提心即入大乘不二法门。入小乘的门路是发对娑婆的厌离心,没有厌离心,不去掉“我执”不会走上声闻的解脱道。若入大乘门,必须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则不能走上菩萨道,菩萨道修圆满即是佛。
菩提心,不论什么时候在心中生起,纵然其他功德尚未发生,而你已进入大乘之门。失菩提心即失大乘行者的资格。
佛在《华严经》中讲:“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菩提心的种子,是佛法因中的不共因,是成佛主要因素。“信解大乘为种子,慧是能生佛法母”。其意是说:信解大乘而发的菩提心,犹如父本,通达诸法无我的殊胜慧,犹如母本,父本是不共因,不可改变,母本是共因,可以改变。种子为因,入地为母,子系依父,决非依母。所以唯依般若慧不能判别大小乘。大小乘均依般若慧,声闻缘觉无不依于般若波罗蜜。要想入大乘门,非发菩提心不可,除此无余门可入。
当然生子,父母双亲缺一不可。但大乘佛法的道支圆满,则须以方便为父,以智慧为母。方便即菩提心,智慧即证空性慧。所以入大乘门而不发菩提心者无有是处。念佛乃大乘佛法,菩提心是否生起至关重要,无菩提心、无度众生之念、无度众生之愿,虽然闭门念佛、拜佛,亦非大乘!此心之有无,只须自家问自家。

(一)菩提之义

菩提乃道、觉之义,道是修的方法,还是落在觉上。觉即悟,悟即觉,通常联在一起称为觉悟。菩提之觉,决非世人称谓的感觉、知觉、聪明、智慧。菩提之觉,是反迷惑、断无明的纯正觉、清净觉。真正菩提之觉,必须是纯正的、清净的,没有丝毫染污及迷惑。百年前“纯印”之名来世间涵菩提心之义,老人示现的,亦全是菩提心。
菩提——唯有出世的圣者,断除了迷惑成就了觉悟,谓得到了菩提。圣者有三乘的不同,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菩萨菩提、佛陀成就的是无上菩提。但就觉悟的意义说,虽彼此一样,但深浅却不同,而以无上菩提为最究竟、最圆满,此即发心者所要求证的菩提。

(二)四智菩提

菩提不但有名义,并且还有它的自体。无漏之慧是菩提的自体,其体指清净的四智菩提,即转八识成四智: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大乘佛法,以此四智为菩提的自体。所以二乘人所修、所证的菩提,尚欠缺很大,不圆满不究竟,因其所得的觉悟只是部分的,不能遍知一切,不得名为菩提。菩萨的觉悟,普遍固然普遍,但未达到无上圆满,亦不可称为菩提。
三乘圣者之菩提,为何亦称三种菩提呢?这是方便说,是站在平等相上讲的,就事而言的,既然三乘圣者都证得圣位,得到觉悟,事相上不可否认所以统称为菩提,但从理体、从殊胜意义上讲,唯以无上菩提、只有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者方可真正称菩提。唯有证得最高无上菩提,才能完成四智,除此而外,四智是不圆满的。所以从菩提的殊胜意义而说,以四智为菩提之体。四智中的妙观察智,二乘人可得部分的成就,至于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二乘人根本没有成就的。真正完成四智菩提的,唯佛与佛乃得究竟圆满。
佛果菩提是由八识转成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有漏的。八识既有相应的心所,无漏的四智亦有其相应的心所。所以不论四智中的哪一智,决非孤单独立而存的。无漏四智有二十一心所相应:欲、胜解、念、定、慧的五别境;作意、触、受、想、思的五遍行;再加上信、惭、愧、无贪、不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的十一善心所。这即是四智菩提所相应的二十一心所,为菩提相应之义。

(三)菩提心

此即纯印老人讲的“看不见的心”。既非肉团又非缘影,乃指妙明真心而言。佛门一提欲,通指不好的说的,但善法欲,就不是不好,它是修学佛法的人不可缺少的,没有善法欲,就不会有善行,无善行岂不落边空,落边空就不会做善行而达解脱。所以此处讲的菩提心,是希望、发心、欲求立志之意,任何事若没有欲求、坚定的愿望,将一事无成。唯有以此为动力,才能完成自己的愿力;证果、成佛亦复如是。这即是五别境中的欲心所。此欲心所,若在有漏的凡夫位上,是通于善、通于恶、通于无记的三性。唯菩提心的志愿欲,在一开始发启时即将有漏欲法随顺无漏法者。大乘佛果的所有无尽功德法,皆由发心、从此欲心所之所生的。你发了什么心,必然做什么事。如人贪财者,发求财宝心而必做营财宝行。可知凡人求善与恶,皆先标其心,而后成其志行。发菩提觉悟心,必然行菩萨道,修菩萨行。
如何发菩提心?藕益大师对菩提心讲得非常简明扼要“真心、至诚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佛的心,就是菩提心”。真而不变,诚而一念不生,就是欲当生成就,心不离度众生,口不离阿弥陀佛圣号:“随缘度生,随缘做善,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就是发菩提心。
菩提心若略讲可分两方面。1、内在的自性发心。吾人本具佛性,在佛不增,在凡不减,此即菩提的觉性,但它为烦恼所障,觉力薄弱,不能显现,但并非遗失了。要欲离、摆脱影响觉性的尘埃,非要发心证菩提果不可,这一念要成佛的心,即内在的自性发菩提心。2、外在的资助发心。此即善友与佛的经典,以此经典的熏习于是自己发起大菩提心,是为外境之力而助发的。但发心是自发的,不发心则不能有度生之愿,而佛法是以度生为本的。所以真正修学大乘佛法的人,不但自己必须发菩提心,还应劝导他人发菩提心,唯有人人发菩提心,方能使佛法久住。特别是在乱世、末法时期的今日,发菩提心是大乘行人必行之务。
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智文殊师利菩萨,都是古佛再来;大愿地藏王菩萨、大行普贤王菩萨,早已修成佛位,为度众生,愿后成佛。诸佛世尊,诸大菩萨,都以自己无量亿劫的修持,为佛弟子树立了永无休止的修菩萨道、行普贤行的光辉榜样。
佛菩萨的大恩大德,是不可思议的、永远也报答不完的。我们受佛菩萨这么久远以来的深恩和教化,只有向佛菩萨学习,发大菩提心,才不辜负佛菩萨的恩德和教化。

(四)修心要诀

“口不论是非,行不介入社会,身不沾恶缘,心不离弥陀。闻而未闻无烦恼,见而不见少是非,事事变心无住,一心只求真智慧”。
这是“纯印”的传人犟牛居士一九九七年在吉林讲法时随口说出的偈子。他六十多年在纯印老人身边,日常受到老人潜移默化的熏陶,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大乘佛法。老人往生后方度其入佛门。他不读经论,但涛涛佛法,随口而出,实不可思议。
“口不论是非”:口论是非是修行人之大忌,说人家长道人家短,论是论非造口业。一个真的修行人,一切事相干不相干于自己修行都不要说,与已有关无关都不要打听、不要想知道。纯印老人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古人说:“知事多时烦恼多。”要善修行、善默然。
“行不介入社会”:修行是自修自悟自证菩提,如整天跑寺院、赶道场、参法会,社会的活动繁多,怎么能净下心来念佛呢?不念佛,功夫唐捐,佛号不入心,又怎么能往生呢?“识人多处是非多”。另外佛门弟子,决不要搞体系,更不要参与社会活动,违反政策、不利社会秩序、不利国家、不利民的行为决不参与。
“身不沾恶缘”:身的恶业是杀、盗、淫,但身的恶缘,犹如细菌,无孔不入,无时不有,舞厅、网吧、酒馆、麻将、电视……凡是对于清净心有妨碍的都是恶缘,都要远离。
“心不离弥陀”:此即净念相继之意,就是要时时刻刻提起佛号,以佛号伏住烦恼,“心上无事为真修”,犟牛居士这句话很好。无事就要老实念佛。将这句佛号念得历历分明,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必得大自在,大圆满,若能将犟牛居士提倡的“呼吸念佛”方法练熟,往生把握性更大。笔者亲见一位七十六岁的唐秋玉老居士,患大量、大面积的脑出血,大夫诊断已丧失思维能力。家属发现其右手指随着无规律地一呼一吸喘气声而动,就将念珠放入其手中,她一呼一吸拨动一珠,走得非常殊胜。身体柔软,白发转黑,面容变得年轻了,身体发出奇香,度了许多人。可见呼吸念佛方法弥补了睡眠中不能念佛的不足。
“闻而未闻无烦恼”:这句话就是纯印老人常讲的“凡事不走心,就没有烦恼”。耳不听,心不烦。烦恼缘起,就是执著这个身是我,认缘生之物为实有。经云“凡夫执有”,就指这一桩事情。二乘人执空,他们明白万法皆空,凡执我者皆有烦恼、业障,必然轮回。执空虽然六道轮回没有了,因六道轮回是执有我、有人、有法。执空者虽然不轮回了,但万物的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尚未洞彻,未明心见性,这也是一种障碍。所以执有、执空都不圆满,两边不执著,取名为“中道”。“中道”是对两边而言,大乘佛法是两边不立,中道不存。若无我相,则无烦恼,阿罗汉就真的断了烦恼。所以我们亦应提醒自己,提高自己念佛的境界。
“见而不见少是非”:前几句是修戒,摄心为戒。此句是修定,是“舍识用根”之义,眼贼是造是非的根苗,世人形容眼睛是心之苗,通过一个人的眼神,可洞察其心灵。见,是用眼根;不见,是不用眼识,善恶、美丑、好坏、是非……都是从分别而来的,若无分别,则万法一如。
“事事变化心无住”:此即无住生心之意,心不住六尘,身从事各行各业,无事不做,但心却如如不动,这是真功夫,真修行。“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心不随事事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心不随境转之意。
“一心只求真智慧”:此是明心见性的意思。要识本心见本性,真智在自己的清净心中,决非外得。如何障泯慧生呢?老实念佛,一心念佛,达一心不乱时,真智即显。犟牛居士修行体会是:“随缘勿攀,随遇而安,常发菩提,佛号不断。”
纯印老人往生后,度“犟牛”时曾留下的法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远离名利,一心念佛!”这是传佛法灯,是末法学佛人真正入道的指路明灯!末法众生不依此修,决难成就。

(五)念佛 诵经 往生

修行关键是契理契机,择一捷径法门,方能有成。持名念佛为捷径之捷径法门,最为要妙。宜笃信而力行,当生可成就,往生西方净土,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众苦,但受诸乐。但往生者的品位却不会高。因上品往生者必须是深信大乘而发菩提心。深信之原动力则须读诵大乘经典,增信解悟。有的人抱一种消极求生净土的错误观点:只要能去西方净土,下品下生就行了,哪怕在边地疑城不退转也满足了!有此想法实难往生。俗语云:“取法于上,得乎其中;取法于中,得乎于下。”此松怠的思想影响念佛不会精进,往生的可能性很小。
中国佛教之精华,首推天台宗、华严宗,皆依《妙法莲华经》、《华严经》诸大乘经典,秉承如来一代圣教。此二宗门盛于唐、衰于宋。今净土宗依持名念佛为主修,依净土五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普贤行愿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为受持的经典,古德赞扬:“一部经、一声佛号、一生成就。”但非是对大乘经典不可读诵,如有阅读能力何妨研习天台、华严诸大乘宗派教义,以增强对极乐世界笃信、切愿、行持。学佛人很注重明理,有些人天天求往生,却怎么也放不下“见闻觉知、是非人我、五欲六尘、三毒烦恼”,心口不一,心行不一。纵然天天念佛,只能种些善根,欲当生成就谈何容易。佛教广大,犹瞻天瞰海,莫测高深,若不亲身探海,焉知海底奇观美景?另外不读诵大乘经典,不明教理,在末法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的年代里,恐难明是非、辨邪正,难免被邪师所惑。久之距佛正法灭亡也就不远了。
不懂教理,不仅于自己个人的进修大有妨碍,而且对理悟、禅悟、修证、往生品位增高都会大打折扣。就度人利人而言,自己尚不解佛理,在歧路上徘徊,又如何利导指引他人呢?净空法师和古德都主张专修、专念,此乃对不同机缘、不同根性、不同条件的人而说的。如没有条件阅经论,年岁大了,时日无多,实在无法研习教义,则鼓励他一心念佛,并笃信不疑,发愿力行,也能往生西方净土。但品位不会高——凡圣同居土。欲生方便有余土,必须解行兼具。古德主张一部经、一声佛号、一生成就。其苦心是怕有缘众生,见异思迁,不能一门深入,为明理,著文字相而忽略念佛,终至一无所成,故告诫“老实念佛”。应深信念佛法门为佛说最上乘佛法,但因此而废大乘经典,实乃因噎废食。净空法师讲《华严经》、《地藏经》、《金刚经》……无不有其苦心。法无定法,若死在定法上实为不智。若条件允许折中的做法,是念佛与读诵大乘经论并重,主修为一部经,以此作为净业之增上缘。倘纯为自己往生而念佛,无利他之菩提心,此净土法门则为小乘矣!违佛说净土法门的意旨。
犟牛居士从入佛门,因身体条件,死守一句佛号,但他受纯印老人日常熏陶六十余年,教理行持无不圆融。所以修行应因人而异,勿死于定法。真正的佛教徒,应发菩提心,努力研教办道,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修持勇猛精进,常作力所能及之善举,“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乘纯印法船当生一定能成就。在行持中应具三个条件:一、对净土法门深信不惑;二、持名专精有恒相继不断;三、时时警觉自己懒惰恶习不使重萌。若能如此修行,没有不成功的。
境立映心有,心无境不生。
若将心系境,心境两盲盲。
悟境心无起,知心境亦清。
净心无染境,了境心无形。


化 性 篇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身也舒坦心也舒坦。
少荤多素日三餐,精也香甜粗也香甜。
穿戴衣服不挑拣,好也御寒孬也御寒。
常与同修聊佛法,你也谈谈我也谈谈。
全家老少诵佛号,有也心安贫也心安。
每月领取退休金,多也喜欢少也喜欢。
晨钟暮鼓催人急,不修怎能生去西天!

学佛人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时要有悠闲的趣味,这是超越时空的无为心。

择善知识而交,择契理契机的书而读,
择善言善语而听,择有益他人而行,是初学佛者的切要功夫。

与世人酬酌,唯以忠恕为怀,
则一切时,一切处,恶念自无从而起。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湛然,
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待人不卑不亢,仪容固宜有度。
态度谦虚恭让,语言精练有章。
做人须以谦冲为怀,否则就会有树大招风、名高谤来的危险。

拙可以寡过,缓可以免悔,退可以远祸;
苟可以养福,静可以益寿,空可以成佛。


愿以此功德 消除宿现业
增长诸福慧 圆成胜善根
所有刀兵劫 及与饥谨等
悉皆尽灭除 人各习礼让
读诵受持人 辗转流通者
现眷咸安乐 先亡获超升
风雨常调顺 人民悉康宁
法界诸含识 同证无上道


佛历二五四五年观音圣诞日
二〇〇一年农历二月十九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