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歼-10 猛龙 战斗机

(2007-07-31 04:51:44) 下一个

 

歼-10战斗机可以说是近十年来流传在广大军事爱好者中的“不灭传说”,剧情一直引人入胜。爱好者们不但猜测其特点、性能,甚至还画出了大量的想像图,或者PS图(PS指Photoshop改造),乃至近年大量出现、并为军迷热情追逐的“真品”偷拍图。至2005年,歼-10已经半公开化,大幅清晰照片出现在各个军事网站。2007年初,该机正式对外公布,引发了中文媒体乃至国外主流媒体的追踪报道浪潮。目前歼-10已经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并已开始批量装备部队。

 

网友绘制的歼-10想像图

解放军 歼-10 猛龙 战斗机

 

据传当时对新歼击机的研制,上级提出了三个事关全局的大目标:“研制一架满足战技要求的飞机;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技术、跨世纪的航空科技队伍;建立一个具有研制先进歼击机能力的航空科研基地”。这三个目标如能实现,不仅能为部队提供第一种国产三代战斗机,且能够建立起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中国歼击机科研生产力量。歼-10或多或少的瞄准了当时最成功的第三代战斗机之一 —— F-16的设计。当时我国尚无法解决数字线传三轴静不安定控制、翼身融合、大推力涡扇发动机这些三代战斗机的主要技术特征,几乎不可能自力更生完成计划。这时以色列向我们提供了“狮”式轻型战斗机的样机和技术资料。

1986年,成飞公司56岁的宋文骢继担任国家六五重点项目歼-7C歼击机总师后,再度被任命为重点型号歼击机工程总设计师。由于歼-10是我国航空工业打基础、上水平、跨时代的重要标志,综合性能要求很高,先进技术和新材料、新工艺的技术新、跨度大、难度高,确实是一块硬骨头。

研制基础

上图为“狮”战斗机,是以色列以F-16为蓝本设计出来的一款轻型战斗机。F-16为军事爱好者所熟知,是第三代战斗机中极为优秀的一种轻型多用途战斗机。80年代,美空军雷鸟飞行队的F-16在北京南苑机场进行了精彩表演,当时对歼-7、歼-8都还觉得很希罕的中国空军指战员深深的为之震撼。而“狮”式是以色列以F-16为基础的重大改进型号,其三角翼加鸭翼的气动布局,使得“狮”机动性远优于采用大边条的F-16。为减轻重量和增强隐身能力,机身采用22%的复合材料。机身空重59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8400千克。可见载重能力之优秀,载弹量达7200千克,而F-16A最大载弹量为6500千克左右。“狮”采用四余度数字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电子系统相当先进。但后来由于美国的限制,以色列被迫放弃这一计划,转为购买F-16战斗机。经过种种沟通谈判,以色列同意将“狮”的部分关键技术提供给中国,作为新型战斗机的蓝本,这与当时中以大范围合作的情况相吻合。值得注意的其他背景是我国从某些友好国家得到了F-16战斗机、多种米格系列战斗机等,从而对其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和试飞,对于研制也有一定推动作用。同时美国还曾经给予我国少量关键部件的样品,据称其中包括了两套美国第三代战斗机的发动机核心机,后来成为了我国涡扇发动机的研制基础。

在进入90年代后,世界局势的变化对歼-10的研制产生了巨大影响。刚开始时,歼-10是一个中西“亲近”的项目。随着天安门事件、苏联解体的发生,中国没有了从西方获取技术支持的途径,于是再次转向俄罗斯寻求技术支持。其中最为主要的项目是在引进消化西方先进战斗机发动机,进而研制国产发动机的尝试遇到挫折的情况下,先行引进俄罗斯AL-31F发动机作为应急之用,以便歼-10项目能够进一步推进下去。

流影余光

1998年,歼-10取得了重大突破,并举行了相关的仪式和庆祝活动。这样大的项目,必然会惊动中央领导出场祝贺,也必然会在一个时期里,在爱好者中产生“奔走相告”的轰动。当时内部报刊登出了一些庆祝文章,但有可能是指歼-7、8系列的改型:“重点型号飞机已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和辉煌的成果。这个具有跨越时代的重要成果,使我国飞机设计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 圆满实现了上级提出的三个奋斗目标 …… 重点型号飞机是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江主席等中央领导向我军著名试飞员雷强同志表示祝贺

 

解放军最新型歼-10战斗机

飞火控系统

解放军 歼-10 猛龙 战斗机最初我国获得的“狮”数字式四余度飞行控制软件,只是整个软件的其中一部分。加上设计要求一直在改动,成飞为此在软件设计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国对数字线传飞行控制的研究有一定的基础,包括歼-6的变稳机、歼-8IIACT等,都是线传控制的重要试飞机种。611所仅用了3年时间就摸透了以色列的线传技术,研制成功了使用ADA写成了数字式四余度线传飞行控制系统软件,为外界所称道。即便是俄罗斯人的相应系统,在同一时期也还只是在研究之中。

数字线传系统加上合理的气动设计,歼-10机动性相当可观。不妨从一些公开文章研究一下。在关于“新型歼击机机载分子筛制氧氧气系统及其配套抗荷装备抗荷性能的研究”一文中,提到“分别以机载分子筛制氧器和备用氧为氧源进行抗荷系统物理性能试验,并有10名受试者参加,包括抗荷代偿两用裤配抗荷调压器、抗荷正压呼吸、抗荷系统装备的抗荷性能试验”。关键的话是“抗6.5G持续30秒试验,抗9G持续10秒试验”。该系统的抗荷代偿两用裤配抗荷调压器、抗荷正压呼吸、抗荷系统装备的抗荷性能分别为2.08G、1.92G、3.92G。六名进行抗6.5G/10秒试验的受试者和3名进行抗9G/10秒试验的受试者均顺利通过。结论是系统满足了新歼击机的机动性要求。呵呵,从抗过载能力上看可与F-16相比。

在雷达方面,预计将采用国产脉冲多普勒雷达,该雷达编号据称为149X,远期将采用国产相控阵雷达。按一般的推测,歼-10的脉冲多普勒雷达搜索距离差不多在100至130千米之间,攻击距离在80到90千米左右,至少能同时对付两个目标。由于雷达也是我国军工的弱项,为歼-10研制火控雷达也很艰难,国内只有南京第14电子研究所能担当此重任。没有好的雷达,歼-10本身性能再好,也只会象以往几个型号的作战飞机那样,无法攻击低空目标,缺乏多用途能力。据称,歼-10是我国第一种配套雷达早于飞机本身研制成功的战斗机。而该雷达与美国F-16采用的APG-66/68两种雷达,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歼-7、歼-8等国产歼击机已经开始装备自行设计的导弹告警装置和电子战设备,而歼-10也明显加装了这些设备,机身上多处有相关的天线罩和光电设备整流罩。而相应的雷达天线罩技术,也需要专门的研究制造,否则无法发挥雷达的应有性能。1987年雷达罩开始由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负责研究,最终采用玻璃纤维仿形织物织成,并成功应用于TS导弹等国防军工重要配套部件。

空军世界 :: 走出传说:解放军 歼-10 猛龙 战斗机在电子设备水平问题上,从飞机座舱显示器和仪表就能看出一些门道。估计歼-10会采用三具彩色下显,加一具平视显示器的座舱布局。其中两具下显显示飞航和武器状态,一具较大的下视显示器用于输出脉冲多普勒雷达传回的数字地图,以及切换平显的显示图像。因为歼-10显示设备布局方案在90年代初已经确定,因此与2000年后才出现的FC-1“枭龙”的座舱显示设备布局相比,略微显得老气,仍然保留了大量的机电式仪表。但应该指出的是,显示设备仅仅是整个飞火控系统中的输出终端,并不能完全代表一架战斗机的整体水平。在研制初期,曾研究过进口外国平显软件的可能,后来成飞自行开发了相关软件,解决了平显问题。至2007年左右,由于国产衍射平显科研生产工作的推进,预计歼-10战斗机可能逐步改装新型平显。

按国际上战斗机座舱上通常布局推测,歼-10的操纵必定是中央操纵杆加油门杆方式。此外座舱中不可少的设备还包括:备份用的机电式仪表和其他各种设备控制按钮等。目前基本可以确信,歼-10的液晶显示器采用苏州长风厂的产品。该产品系长风厂与美国厂商合作的产品,性能与美军现有液晶显示器相同。液晶显示器相当昂贵,价格以十万人民币做单位。

由于歼-10是国内研究的战斗机中电子系统最多、功能最复杂的型号,其电磁兼容情况也是非常值得考究的问题。目前,歼-10已通过了成飞下属西南电磁兼容监督检测中心的各项试验,电磁兼容性不成问题。该中心具有美国进口的全套电磁干扰自动数据采集系统和全套电磁敏感性自动测试系统。

动力系统

发动机一直是中国航空工业的软肋,同样也困扰着歼-10。在与西方交恶前,据说我国获得了美国第三代战斗机的涡扇发动机核心机,以此开始了国产涡扇-10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但由于根基太差,该涡扇和涡扇-6、涡扇-9的研制一样,过程极为曲折艰难,基本无法满足战斗机研制进度的要求。于是90年代起相关部门开始转向俄罗斯寻求帮助。1998年3月某西方驻京武官透露,第一架装配俄制AL-31FN涡扇发动机的歼-10已经完成了组装并刚刚首航成功。但可以肯定,歼-10最终将采用专门为其改进的涡扇-10A涡扇发动机,性能与F-100、F-110等美国三代战斗机的发动机相近。涡扇-10是我国第一台按照GJB241-87规范研制的推比8一级、大推力、双转子、混合排气、加力式涡扇发动机,作为歼-10、歼-11系列飞机的动力装置,该机遵循核心机派生的策略进行系列化发展,将成为我国未来二十年航空动力的主要型号。

1987年沈阳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在引进CFM56核心机的基础上,以F110发动机为仿照对象,采用半研半仿的技术途径研制。进入九十年代,随九〇六工程的实施引进了俄制АЛ-31Ф系列发动机,研制单位又借鉴了相关型号的设计技术。1989年涡扇10验证机上台架试车,1997年进入PFRT阶段, 2002年6月6日装J-11WS首飞,2003年底进入定型试飞阶段。由于涡扇-10系列研制进度严重滞后,因此必需引进AL-31系列应急。为此俄罗斯AL-31的设计局专门演化了AL-31FN型(上图),机匣外观改变以适应歼-10现有设计。该发动机推力122.5千牛,长度5米,直径1.18米,进气口直径0.91米,耗油率0.699kg/DaNh,重1759千克,这些数据与Al-31有一定差别。此外俄方还在2002年航展上演示了用于AL-31FN的矢量喷口改进型号。

正如之前所说,歼-10要用不同的发动机,就必定要改变机体设计,后机身外形也改得颇为怪异。这种中途改变,必然要付出性能上的代价,其严重程度则难以估量。机身内部结构也必然要发生变化,难免有“削足适履”的难处。可以确定的是歼-10的发动机推重比应达到8.5左右,整机推重比明显超过1。这里要强调一点的是,歼-10在制造出第一架原型机后很长的时间里,都面临着只有洋人发动机可用的尴尬局面。截至2004年1月,莫斯科Salyut公司已经完成了为期两年的向中国出口AL-31FN发动机的合同,共提供了54台AL-31FN。原计划2002年国产涡扇将顺利定型,但一直到2004年,国产涡扇发动机方才传来捷报,歼-10终于有望获得一颗“国产心”。

2005年,涡扇-10A发动机通过初始寿命试车考核,标志着该发动机顺利完成设计定型的全部考核试验。这型发动机研制历时18年,凝结着两代航空人的心血。2005年5月11日设计定型持久试车在六○六所试车台正式启动,经过85天的试车考核、完成规定的长试科目,9月27日涡扇10设计定型持久试车顺利通过航定办评审,全部定型考核项目计划于2005年完成。特别是中国一航成立后,该重点型号发动机被列入重点工程,各参研单位激情进取,受挫不馁,超常拼搏,突破重重难关,终于实现了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能力质的突破。我国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继“昆仑”、“秦岭”发动机之后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该发动机为解决风扇喘振裕度问题,先后论证、设计了8种风扇方案,经过多次试验才确定了目前使用的方案。该发动机已研制了15年,共试制了 24台发动机,平均每年也不到2台。该发动机的涡轮叶片的加工周期是12~15个月,而俄罗斯类似叶片的加工周期仅为4~6个月;该发动机1级风扇叶片(带凸肩大叶片)的加工周期是10~12个月,而英国RR公司类似叶片的加工周期为6~8个月。”
 

双座弹射试验图


 

2006年2月,在一航集团发动机事业部的工作会议上,涡扇-10项目终于对外正式宣布研制成功,按有关技术要求完成了全部地面考核试验和空中试飞任务,实现了设计定型。涡扇-10定名为“太行”。总设计师为一航动力所的张恩和。

2007年,在访谈中,部分专家和试飞员表示,目前而言AL-31FN的表现要比涡扇-10A好一些,其加速性、空中启动包线和地面启动时间都要好一些。目前涡扇-10A地面启动时间约90秒,AL-31FN只要一分钟;在空中停车后,要进行风车启动,涡扇-10A的速度下限是600千米/小时左右,AL-31FN只要450千米/小时加速性能方面,AL-31FN只需5秒就能把速度增加起来,涡扇-10A要超过5秒。这几个不足中,最要紧的是空中启动包线,因为歼-10是单发飞机,停车后要靠降低高度来增大速度,如果停车高度比较低,可能没有足够高度来加速到600千米/小时,那么就只能跳伞弃机。

这里引用一段网友aliasmaya的分析

一家之言、多是猜测,请诸位同好批评指正!我也非常希望诸位能就涡扇10的加速性能、风车特性、起动机、调节计划等内容发表评论。关于涡扇10的空中风车起动问题,有兴趣的话建议查阅04年某期的《航空发动机》杂志刊登的论文,张绍基就此有专门论述,采用经过改进的供油规律进行发动机地面起动试验、空中风车起动试验,得到了某些数据,空中起动左边界:H=4km、Ma=0.52、Vb=500km/h......发动机“风车状态”(WindMilling)的概念,即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发动机停车,而在气体动力、转子惯性、阻力矩等共同作用下使得发动机继续转动,并在短时间稳定在某一转速的状态。发动机的空中风车启动是非常关键的。

АЛ-31Ф在泼辣性方面是非常不错的,压气机喘振裕度大,抗(温度、压力)畸变能力强、燃烧室的点火特性较好(记得有28个燃油喷嘴,太行有20个),对于提高发动机加速性能是很有利的(不过这需要以重量的代价来换取),加速线可以更大幅度的偏离正常工作线而发动机不致发生喘振、失速等故障,并且其多元复合调节的调节计划,与发动机的配合堪称完美!老毛子的混合式控制系统被认为是液压机械-模拟电子调节系统设计中的典范。我看手册中对分段式的复合控制规律介绍,实在是搞脑筋!佩服他们的设计师能够巧妙的实现工程应用。我觉得将АЛ-31Ф的混合式控制系统(虽经过适应性改进)移植到涡扇10,所引起的问题比较多,今后一定时期内还会是不断暴露-再完善的过程。现在关于涡扇10加速性、起动时间以及空中风车起动边界窄等问题似乎也能看出和原型调节计划不适应、不匹配相关联,而适应性改进需要吃透原型机设计原理、吸收其精髓的基础上发展的(这就考验113与614的能力了,估计请外援的代价不菲,他们更可能会留一手)。

另外主燃烧室的点火特性也有待改进(贫、富油点火边界比较窄),这属于先天的问题、从F101那里遗传的。看到有不少论文谈论这方面内容以及建议的改进措施,比如加速控制改进、优化,空中风车起动特性分析,燃烧室点火特性改进等等。关于涡扇10的起动时间较АЛ-31Ф长,我猜测几个可能的因素,比如燃气涡轮起动机的功率还不够强劲,而涡扇10的点火转速比较高,起动机脱开转速可能也比АЛ-31Ф的高(CFM56-3的起动点火转速>20%,АЛ-31Ф大约为15%吧。因为在启动过程、低转速时,其主燃烧室的气流小、压力低,气动雾化性能较差,因此贫油熄火边界窄,记得教课书上说这是”两相燃烧中的特殊问题”,所以选取较高的转速点)。关键是燃烧室有一个适当的油气比,保证点火可靠、工作稳定,这也得看供油计划的设计了。涡扇10采用了608研制的起动机(不知道是否是参照了ГТДЭ-117,见图),目前还在研制功率增大型。空中风车启动的差距,我推测还是源自АЛ-31Ф的调节计划与涡扇10风车特性的适应性问题,目前的涡扇10没有采用FADEC。另外主燃烧室的点火特性也有待改进。换装614的国产电调是目前涡扇10急需的改进措施(之一),以充分发挥发动机的性能潜力。涡扇10火焰筒头部是采用较贫(油)的设计(追求高温升,可以得到高的涡轮前温度,这样需要增加燃油供应,但又得防止冒烟,只能增加进气量,导致油气比下降,低工况情况下容易发生贫油熄火),点火特性与稳定性是比较紧张的。

改善风车起动性能的某些措施,可以增设补氧系统、提高点火装置的可靠性等,АЛ-31Ф或许也有起动补氧系统?我猜想АЛ-31Ф加速性好,可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喘振裕度。缩短加速时间,就要求更大的涡轮剩余功率,也就是要快速升高涡轮前温度T4。在加速过程中,燃油供应量需要快速增加(在极限范围内,尽可能大),但是升高的T4对于高压压气机稳定工作会产生不利影响(趋向喘振边界,因为高压转子的惯性大,转速增幅不能跟上T4增加的幅度)。倘若压气机的喘振裕度大,那么加速线可以更大幅度偏离稳态工作线,也就是说可以采取更短的加速途径。涡扇10的高压压气机增压比大、级负荷水平高,或许是导致发动机加速性不如АЛ-31Ф的一个因素。

结构工艺

在机体结构和制造工艺方面,歼-10绝对是世界第三代战斗机水平。歼-10翼身融合体和大三角翼布局使得内部油箱的容积增大,有助于改善中国战斗机航程短的问题。由于我国复合材料技术的发展,可以相信歼-10复合材料的用量应能达到国际第三代战斗机的水平。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承担了歼-10的复合材料构件制造、钛合金热成形、框肋类零件数控加工、机翼壁板抛丸成形以及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软件开发、蜂窝芯建模等任务,同时提供复合材料树脂和蜂窝芯。上述工作,对我国发展复合材料蜂窝夹芯构件设计与制造技术起到了推动作用。1998年首飞后,该所荣获“首飞集体功”。目前歼-10的复合材料垂尾及内外侧升降副翼仍在该所小批量生产。

歼-10垂尾根部布置了减速伞舱,伞具由长期研制生产减速伞、降落伞、炸弹伞的宏伟机械厂负责研制,是类似苏-27的十字形结构。歼-10的前起落架为双轮,可能考虑了着舰或粗暴着陆的需求,向后收起。该前起落架在研制时是三“新”产品,成飞公司仅为此就组织了4个突击队、80多人攻关,改造机床、实验、试制产品并行开展。其中以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张林为首的攻关组,将公司普通车床改造成多用车床,成功实现了前起落架的挤压、滚压螺纹加工,达到了各项技术指标。其轮胎由中橡集团曙光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负责研制,该院具有生产波音等大型客机的橡胶轮胎的丰富经验。新的主起落架在机身下方,向前收起,估计同时需要旋转一定角度。但是舱盖外形相当怪异,可以说比较丑陋。歼-10的起落架采用了我国自行研制的碳刹车机轮、碳刹车盘及碳盘防氧化涂层,上述设备通过了中国航空机载设备总公司组织的技术评审,于91年装机试飞,97年随整机成功首飞。

武器系统

上述起落架布局类似F-16和“阵风”,让出了宝贵的机翼下的空间,便于携带更多外挂武器,预计外挂点可达到11个。目前所知,由于机身设计的变化,歼-10挂点改为共9个,机腹3个,两翼下各3个。左图则为歼-10早期的挂架布置方案。减速板分为四个,位于翼身融合体后部的上下表面。

歼-10仍然安装了固定机炮,应为23-3双管23mm机炮,布置在机腹进气道下方。随着空空导弹技术的发展,取消固定机炮的设想再度接近实现,例如“台风”战斗机的部分型号就没有装备固定机炮。在这种前提下,歼-10沿用了性能落后、但稳定可靠的23-3机炮,应该说情有可原。

空空武器包括“霹雳”系列空空导弹的多个型号。目前可用的组合是仿自以色列怪蛇-3的霹雳-8近距空空导弹,加上国产霹雳-11中距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未来则将采用国产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公开展览上频频路面的离轴发射角达120度的瞄准头盔,也应该会加以应用。至2004年,歼-10尚不具备精确对地攻击能力。我国机载光电探测吊舱已经成熟,因此歼-10在不久的将来,可使用包括激光导引炸弹在内的多种精确制导空地武器,C-801反舰导弹估计也不会少。留意一下下图机翼下挂的弹体,象什么型号?同时在这个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减速板。

随着FC-1携带的SD-10中距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的公开,歼-10将会拥有更加强大的武器。目前已确定SD10作战高度0~25千米,最大发射距离70千米,最大速度4马赫,最大使用过载38g。弹长3850mm,直径203mm,翼展674mm,弹重180kg。据媒体报道,2002年8月某团“为我国自行研制的三代机配上国产空空导弹立下来汗马功劳”,该团“又一次成功完成某型导弹试验任务”,该弹“具有发射后不管的特点”。这里所说的三代机很可能就是指歼-10,而“发射后不管”的新型空空导弹推测为“霹雳-12”,即SD10的国内编号。下图为SD-10图片,以及负责该弹研制工作的空空导弹研究院已故总设计师董秉印同志。

 2006年,杂志上出现了歼-10携带霹雳-12空空导弹的图片,至于SD10与霹雳-12的关系,至今未有任何权威的说法。

识别霹雳-11与霹雳-12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假如能看到导弹原貌,两者之间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如果只能看到局部,可以注意突起在弹体之外的长条形电缆整流罩的位置,霹雳-11的整流罩在侧面,而霹雳-12的则在正下方。

 

解放军最新型歼-10战斗机

解放军最新型歼-10战斗机

目前据推测,部分歼-10原型机应在西安阎良试飞研究院进行火控及武器试验,据说打空靶已获得成功。另外关于新涡扇和AL-31FN的说法很多,外界认为这个问题仍缠绕着歼-10。此外,按进度推测,歼-10于2005年起有望发展出出口型号,售价约2500到3000万美元。如与俄罗斯等方面合作采用成熟可靠的火控雷达、空地武器等系统,可能会促进外销。另一个得到成飞总师杨伟侧面证实的消息是,2003年,以全面的空地作战能力为目标的歼-10双座型正式启动图纸工作,很快有望面世。至2004年,双座型号已成功试飞。

经过不懈努力,至2003年3月左右,歼-10实现小批量生产和装备部队。有意思的是,在这时歼-10仍未最后定型,还需边试用边改进,首批量产型号也分多个细节不同的小批次。即便定型也会不断进行改进试验,从而不断验证新技术与新设计。而双座型的发图工作也进行顺利。至此,歼-10的研制可以说基本成功。但该型号很可能不会大量装备解放军,而是作为一个试验改进的平台,以提高我国航空技术水平,促生更新型的国产歼击机。下图为中华网军事论坛上发表的歼-10双座图。

 

解放军最新型歼-10战斗机

解放军最新型歼-10战斗机

 

2005年秋季,歼-10双座战斗/教练机通过了设计定型审查。该型号是中国空军的重点型号,于2000年正式立项,明确规定必须在5年内定型并装备部队。其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歼击机的空白,并成为我国航空武器研制历史上第一个完全按照时间节点研制、完全满足战绩要求指标的飞机,这标志着我国军机发展在战略部署、重大决策、组织管理以及战斗/教练机的研制能力上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以往我国的军用飞机研制工作,出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往往严重拖延,甚至先装备再做大幅度修改,直接影响了战斗力。一般来说,国际上在研制第三代战斗机时会同时研究单座战斗机和双座同型飞机。三代战斗机的飞行性能比较好,一般的教练机无法让飞行员掌握其飞行特点,因此一般会让新飞行员在双座机上作改装训练。与此同时,双座型战斗机一般还拥有单座机的大部分作战能力,并且因为双人的优势而更加适合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因此有很多双座战斗机在战时也担负了攻击任务,典型的例子比如F-16D、F-15E、SU-30等。

以下技术数据为估计值

机长: 14.57米
机高: 4.78米
翼展: 8.78米
最大起飞重量: 19,277千克
发动机: 1台AL-31FN涡扇发动机或涡扇-10A涡扇发动机
最大推力:112.6千牛(AL-31FN)
最大飞行速度: Mach 2+
转场航程:大于3000千米
最大过载: 7g(持续)/10G(瞬时)

 

 

zt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