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痴史迷

挖红楼,侃文史,走天下
个人资料
史迷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车轱辘话儿话红楼(7)--- 惟有宝黛入神州

(2005-02-22 12:14:05) 下一个

1975年在北京的知识青年中间传抄着一首据说是毛泽东写给周恩来的词。许多年以后,官方发表了十来首没有收入当年 [毛泽东诗词三十七首] 的诗词。我留心查阅了一下,并未见到。所以至今不知道这首词真的是毛泽东所作,或是坊间的传闻。由于时间久远,又没有正式的记载,全凭记忆将此词抄录如下。如网友中谁知更详,望不吝赐教。

诉衷情

父母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

而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尽,鬓已秋,勤躯倦,你我忍将,夙愿付东流。

著述红楼遗千古,□□封建贼五候。自古忠臣出逆子,惟有宝黛入神州。

这首词的上半阙很像词牌“诉衷情” ,但上半阙的最后一句与该词调不符;下半阙,我竟不知调寄何词。我向来对古词知之不多,如有高人指点,实为荣幸,致谢在先了。

如果这首词属实,确为毛泽东所作,那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作者对自己所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后继无人而发自肺腑的失望。毛泽东不愧为伟大的政治领袖,他敏感地察觉了青年一代的叛逆和反抗,尽管是在高压的红色恐怖下,也会滋生,成长;而且最终会发展到与他奉若神明的思想和主义分道扬镳。他精炼地用宝黛理想和 [红楼梦] 来抒发自己对年轻一代的理解。试图用 [红楼梦] ,对发生于自己时代的变异去找寻文化上,历史上的解释。而这对叛逆的理解,正是我喜欢“惟有宝黛入神州”的原因。

青年时代喜欢红楼,喜欢楼中的诗文,喜欢楼中的那几位晶莹如玉的女孩子,喜欢贾宝玉的许多奇思怪想。而最喜欢的确是宝黛不趋炎附势的叛逆。和几位要好的狐朋狗友,整日里谈红说梦,如醉如痴。无非是想表现自己的超逸脱俗,真可谓是“读红楼,充宝黛,自命风流”。所以当读到“惟有宝黛入神州”时,竟象得到了知音,以自诩为“自古忠臣出逆子”而沾沾自喜,真像是找到了自己的历史定位。

正是由于对红楼的喜爱,也就喜爱上了所有对红楼的研究,逐渐地从楼里走到了楼外。特别是读完周汝昌先生的大作[红楼梦新证] 后,深深被他那博大精深的红学知识所吸引。同时也受益于父亲的教诲,考红竟成为了自己投入最多的业余爱好。随着时间的流逝,少年情,少年梦,少年狂,早已不复存在。生活的现实,也无情地 把超逸脱俗消溶在人间烟火之中。只有这句“惟有宝黛入神州” 却从来没有离开过我的脑海,而我也从来没离开过红楼。这既不是为了强说新愁,也不是为了思古幽情,只象是为了那个时代留下的一个永远无法忘怀的回忆,一个永无完结的梦。

清代另一名皇室宗亲,雍正死对头允题的孙子,名叫永忠。他在读完 [红楼梦] 后写下了三首诗。让我来用它来此结束我的车轱辘话。

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

颦颦宝玉两情痴,儿女闺房语笑私;三寸柔毫能写尽,欲呼才鬼一中之。

都来眼底复心头,辛苦才人用意搜;混沌一时七窍凿,争教天不赋穷愁?

 

后记

原计划还要写另外三篇----[程甲本],[续书之谜]和[我看宝黛],再结束车轱辘话。

每年一到三月,事情就格外的多,今年好像是更胜以往。粗算一下,大大小小竟有十来件之多。而且件件都是非做不可的“要事”。俗话说得好,“甘蔗没有两头甜”,只好是先停下 “文艺’”或“艺文” 这类无关民生大计的闲情逸致,去补报一下所欠“圈养”主人之隆恩,克勤克苦,致业齐家。(读前日 却尘大作 [圈养],只叹今世乾坤倒转,奈何?再斗胆问司令一句,您是prefer我等被“圈养”之人老老实实桎梏于“圈养”之地呢?还是prefer 我等守待于您帐下为您效“拳”(打架)“码”(码字)之劳呢? 要之:若按“圈养”之文,长期以往,网将不网了。)遂向二位版主请长假两个月,待春风轻拂,杏花如雨之时,再回走廊,以文会友。祝大家,愉快健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