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痴史迷

挖红楼,侃文史,走天下
个人资料
史迷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闲言碎语说三国 ( 六 ) 死诸葛难走生仲达

(2009-03-04 19:23:09) 下一个

 说“死诸葛难能走生仲达”,是我对《三国演义》中“死诸葛能走生仲达”的反诘。据《三国演义》,诸葛亮六出祁山,除第一次使用离间计,使魏皇帝曹睿罢免司马懿(仲达)的军权外,其余的几次,都是和司马懿直接过招。局部的战役,打过不少胜仗;但总体战略目标,却无建树。相持经年,最后是和司马懿打个平手。挑一出和六出来说说司马懿的才华。

 

第一次出祁山时,曹军以夏侯楙为帅。夏侯楙的军事才能远不如司马懿。当时魏延对夏侯楙的军事才能颇有认识,“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魏延给诸葛亮出谋略,要出奇兵绕到夏侯楙的背后,直取长安。“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楙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

 

诸葛亮否决了魏延的建议,说“吾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用稳扎稳打的方法,只从正面谋求与夏侯楙的战略决战。事后,司马懿以旁观者的身份分析,“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不仅想法和魏延不谋而和,而且对诸葛亮用兵有深刻的认识。以后诸葛亮几次出兵,魏军以司马懿为帅。因为他已经意识到诸葛亮有出奇兵子午谷这一选择,定加防范,从而限制了诸葛亮的战术应用。剩下的,诸葛亮只有在陇西不多的平原地区,正面进攻,寻求与司马懿主力决战。

 

最精彩的是诸葛亮第六次兵出祁山。

 

司马懿不愧是出色的军事统帅。他看出诸葛亮急于战略决战的动机,是源于对粮草长期供应的担心,是源于对地形有利于司马懿防守的恐惧,是源于对弱小蜀国两面受敌的忧虑,也是源于对自己身体和生命的无奈。于是他制定了坚守不战的方针,不给诸葛亮发挥自己战术优势的机会,迫使诸葛亮不战自退。他的策略是成功的,但执行这个策略,却是很困难的,受到来自敌方和自己下属的很大压力。

 

诸葛亮绞尽脑汁要逼迫司马懿交战,甚至给他送去了女人的衣服,借以挖苦和激怒他。“今遣人送巾帼素衣至,如不出战,可再拜而受之。倘耻心未泯,犹有男子胸襟,早与批回,依期赴敌”,司马懿识破诸葛的伎俩,很大度地收下,还是不战。并借机了解到诸葛亮整日忧心忡忡,操劳过度,料定诸葛亮““食少事烦,其能久乎?”,要拖死诸葛亮。

 

对于军中求战的急躁,司马懿能压就压,实在压不下去,他竟演出向魏皇帝曹睿千里请战的好戏,借圣旨为自己的战略打掩护。连曹睿都奇怪司马懿要干什么,好在朝中尚有明白人。一道圣旨“如再有敢言出战者,即以违旨论”,为司马懿保驾护航。诸葛亮老道,一眼就看穿了司马懿的用意:“彼本无战心;所以请战者,以示武于众耳。岂不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安有千里而请战者乎?”看是看明白了,但他就是坚守不战,奈诸葛亮何?

 

为延长蜀军的战机,诸葛亮做了很多努力:轮换兵员,屯田积粮,木牛流马,但天命却不让他熬到决战的那天。尽管用了浑身的解数,也无法延长自己的生命,撒手西归了。诸葛亮的死,实际是宣告蜀汉主导的统一战争的终结,也是三分天下前后,多彩多姿的政治军事斗争的终结。司马懿的军事才能,书中正面表现得不多,可能是被定位于反面人物的缘故。但司马懿的政治才能和宏观战略眼光,确实是诸葛亮难展宏图的最大障碍。“读三国,掉眼泪”的忧古人士,不知能否掩卷长叹:既生亮,何生懿!

 

三国演义看到这,算是精华阅尽了。可作者还要表现诸葛亮运筹帷幄的神机。我总觉得罗贯中对诸葛亮写得过细,每个小战术都要写出他的妙算,好像惟此不足以显现对他的崇拜。而正是由于过多地描写了小战取胜,大战无功的场面,让我感到更多的是他的小聪明和平庸。下面这段,写得很传神,让诸葛亮在死后又狠狠地教训和羞辱了司马懿一次。当然,这也是最后一次:诸葛亮能用造假人,设埋伏来阻止司马懿的追杀,使蜀军安然而退;却再也无法实现“光复汉室”的平生壮志。我是信“尽人事,听天命”这句话的。

 

“。。。急回报司马懿曰:“蜀兵已尽退矣。”懿跌足曰:“孔明真死矣!可速追之!”夏侯霸曰:“都督不可轻追。当令偏将先往。”懿曰:“此番须吾自行。”遂引兵同二子一齐杀奔五丈原来;呐喊摇旗,杀入蜀寨时,果无一人。懿顾二子曰:“汝急催兵赶来,吾先引军前进。”于是司马师、司马昭在后催军;懿自引军当先,追到山脚下,望见蜀兵不远,乃奋力追赶。忽然山后一声炮响,喊声大震,只见蜀兵俱回旗返鼓,树影中飘出中军大旗,上书一行大字曰:“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懿大惊失色。定睛看时,只见中军数十员上将,拥出一辆四轮车来;车上端坐孔明:纶巾羽扇,鹤氅皂绦。懿大惊曰:“孔明尚在!吾轻入重地,堕其计矣!”急勒回马便走。背后姜维大叫:“贼将休走!你中了我丞相之计也!”魏兵魂飞魄散,弃甲丢盔,抛戈撇戟,各逃性命,自相践踏,死者无数。司马懿奔走了五十余里,背后两员魏将赶上,扯住马嚼环叫曰:“都督勿惊。”懿用手摸头曰:“我有头否?”二将曰:“都督休怕,蜀兵去远了。”懿喘息半晌,神色方定。。。”

 

这就是“死诸葛能走生仲达”的来由,司马懿被好好地奚落了一番。奚落归奚落,三国中,真能和诸葛亮对垒的,也就司马懿一人。亮懿之争,诸葛亮赢得了面子,像天神似的;可所有的实惠却被司马懿得了:抗了蜀军,得了军权,立了威望,专了国政,成为新强人。所以我说是 “死诸葛难走生仲达”。不管人们喜不喜欢司马懿,若用曹操评定英雄的标准,在三国后期的各路豪强中选英雄,还真得投司马懿一票。

 

 

 

更多“闲言碎语话《三国》”在“红痴史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tibuko 回复 悄悄话 诸葛和司马懿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差远了。
safying 回复 悄悄话 中国人本来就不缺实惠主意,占到便宜就行的。
如同鲁迅所言, 中国失败的英雄太少了, 诸葛亮算一个。。。
如果没了诸葛亮,中国历史似乎只剩下实惠主意了,没信没义。。。
mlpts 回复 悄悄话 nothing new.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