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痴史迷

挖红楼,侃文史,走天下
个人资料
史迷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新瓶装旧酒:大清的第一个责任内阁----读史小札(6)

(2014-02-03 11:26:13) 下一个

全国各省咨议局在1910年举行的大请愿中,明确提出了一年内召开国会通过宪法,并由国会成立责任内阁,决定内阁总理和各部大臣的人选,最后由皇帝任命。这是西方和日本君主立宪国体下,通行的政府组织形式。即:把国家的行政管理权置于代表国家最高权力的国会和皇帝的共同监管之下。因为这个主张,严重消减了清皇帝(他们自称为君上)的权力,因而被以摄政王为代表的皇族执政集团断然否决了。

不能一年内召开国会,却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成立起责任内阁来,把政府职能紧紧地抓在皇族的手里:既可以控制局面,又可以影响日后的的国会选举,这是皇室打的好算盘。所以,到了1911年,清朝的立宪改革,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没有成立国会,更没经过国会选举认可,却成立了议会政体下的责任内阁。1911年5月8日,摄政王发出谕旨,废除处理日常政务的军机处,成立历史上的第一个责任内阁。内阁总理,副总理,各部大臣,均由他直接任命。

要说这个改变有多荒唐,就得先说说军机处。军机处出现于雍正年间,最初是用于西北战事的临时军事机关。以后的皇帝,把这个不在正式官僚系统中的机构,延存下来,逐渐变成由皇帝直接指导、超越政府各部门行政权力、并直接对皇帝负责处理军国大事的专权机构。首席军机大臣,权力大过相当于首相的内阁大学士,而且通常由皇帝的亲族担任。因此,军机处并不是政府的行政机关,只能说是皇权的执行机关。不要说立宪改良,就是对照历代正规的国家体制,军机处也只是加强皇帝个人专权的工具。

为对抗从民选国会中产生责任内阁,清皇室决定撤销军机处、成立责任内阁、并由皇权直接任命内阁成员,说明在他们眼里,这个责任内阁只是军机处的翻版,其职能也只是军机处的继续。看人事安排:一个总理,两个副总理,三人全是前军机大臣;而总理庆亲王,原本就是军机处的首席大臣!用责任内阁取代军机处,从形式上看,是立宪改革的一部分;是与时共进;实际上,是清廷延迟立宪,阻扰国会的手段;典型的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再考虑到责任内阁的产生,完全背离了宪政的原则,是皇家用既成事实迫使朝野接受的谋略。

让人诟病的另一个重要之处,是这个责任内阁的组成。这个内阁包括了总理、副总理和各部大臣共十三人;这十三人中,九人是满族,四人汉族。而满族人中,皇室和皇族,又占了七人。总理是庆亲王,民政大臣是肃亲王,度支(财政)大臣是镇国公,海军大臣是贝勒。而副总理,陆军大臣,司法大臣,不是皇族,也是满族。这样,内阁中重要角色,基本掌握在摄政王为中心的皇族手中。立宪人士无可奈何,欲罢不能,只能讥笑这是个“皇族内阁”;而身处各省的地方汉族官员,从内阁的组成中,看不出皇家有让汉人士族与其分享权力的诚意,从而放弃了对由皇家主导的立宪的支持,加快了联合革命党的行动。

如果说,清廷拒绝咨议局请愿,使立宪走入了死胡同;那么,这个最新出炉的“责任内阁”,让那些对清廷立宪还抱有希望的人,最终认清了清廷假立宪,真保权的真实面目。试想,一个不再被社会各个阶层所接受的统治者,一旦面临到人民革命,或地方叛乱的局面,会有谁来为它奋起相护呢?皇朝如此,内阁本身的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它以假乱真的特色、专制的旧属性,以及皇权至上的狭隘性,注定了在立宪这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不会具有长久生命力。武昌枪响不到一个月,在革命派,立宪派,甚至保皇派的同声谴责下,这个内阁完结了它不到六个月的短暂生命。

责任内阁的出现,从形式上结束了清末的立宪改革。海内外的革命党,朝野掌权的立宪派,虎视眈眈地等待着朝廷的下一个愚蠢动作。从现在起,朝廷的任何一个举动,都有可能成为烧毁这个朝代熊熊大火的火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