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顾剑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欧洲近古名将传:杜伦尼与孔代传奇 (上)

(2007-07-26 13:51:04) 下一个
太阳王麾下的双子星座--法国名将杜伦尼与孔代传奇

--顾剑

17世纪德意志三十年战争结束之时,欧洲大地的政治势力版图已经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曾经不可一世的哈布斯堡家族所统治的西班牙和神圣罗马两帝国,彻底没落了。荷兰从西班牙统治下独立,瑞士联邦从奥地利统治下独立,早已是既成事实,现在就在1648年的威斯特法里亚和约中得到正式承认。西班牙破产了,其海上霸主地位被英国和荷兰夺去,德意志分裂成三百多个小邦,帝国皇室毫无权威可言。(详见拙作“德意志三十年战争中的绝代双雄--古斯塔夫阿道夫和华伦施泰因”)

哈布斯堡家族的两大帝国衰落以后,这个权力真空由谁填补呢?英国还在忙於内战,荷兰的独立地位仍然脆弱,必须面对西班牙和法国的威胁,俄国当时还是僻处穷边的蛮荒之地,只有法国,是欧洲大陆上冉冉升起的又一颗“太阳”。年轻的国王路易十四,1643年以5岁的冲龄继位,和东方的康熙基本上处於同一时代,他将在位长达72年(死于1715年)。在他统治下,法国不断向外扩张,成为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他本人也以“太阳王”的别号留名后世。

在路易十四朝的前期直至鼎盛时期,法国的军事扩张依赖两位名将,杜伦尼元帅(Turenne,很多中文书也译为蒂雷纳)和孔代亲王(Conde)。这两个人出道于三十年战争的晚期,真正在战场上叱吒风云则是在1643年到1675年之间。他们在军事史上的地位,上承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下启马尔巴勒公爵邱吉尔和欧根亲王,数十年间,杜伦尼和孔代所率领的法军,几乎战无不胜,把太阳王的国威推向巅峰。而这两位名将之间,既是终生的好友和合作伙伴,又曾经在战场上兵戎相见,作为对手历经七次大战,拼个你死我活,最后,还是一同归于太阳王的旗下,为法国的霸业而战。

1。杜伦尼(蒂雷纳)的家世和早期经历

杜伦尼和孔代都是出身名门望族。杜伦尼是法国色当公爵的次子,而他的外公,是领导荷兰独立运动的奥兰治亲王“沉默者”威廉(不是后来1688年接任英国王位的那个奥兰治亲王威廉,那个威廉晚半个世纪),他的舅舅,是接替威廉指挥对西班牙独立战争的拿骚亲王莫里斯。莫里斯对早期荷兰军队编制和战术改革的试验,直接启发了德意志三十年战争中最优秀的统帅,“现代军事之父”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实际上,莫里斯亲王是古斯塔夫本人崇拜的对象(见拙作“古斯塔夫阿道夫和华伦施泰因”)。

杜伦尼生于1611年,小时候体弱多病,身材纤弱,虽然头特别大,但是却有点迟钝,怎么看也不象会成为著名统帅的样子。12岁的时候,杜伦尼的父亲死了,长兄继承公爵爵位,他被送到荷兰舅舅莫里斯亲王那里,加入军队见习战争艺术。杜伦尼从一个普通士兵开始干起,两三年内晋升到上尉军衔,很快显示了与纤弱的体质不相称的巨大勇气和毅力。当然,公爵的儿子和亲王的外甥,跟普通士兵不可能一样,那个时代,军队里的晋升是非常看重门第的,我们也不能指望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在行伍中锻炼那些爬冰卧雪的作战技能。不过杜伦尼十五、六岁时作为上尉,亲身管理一个连队,而他的这个连队,是整支军队里训练和纪律最好的连队之一,这也说明起码杜伦尼和那些在军队里混日子的贵族浪荡公子不同,他是真正学到管理基层部队的经验,也体验过普通士兵生活的。

1630年,19岁的杜伦尼回到法国,在法军中被任命为团长。但是这次他只是短期回国,不久又回荷兰舅舅军中去了。直到1635年,才又最终回到法军。这一年,随着德意志三十年战争中的两位大英雄先后去世(新教一方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阵亡于1632年的吕岑会战,帝国的皇军总司令华伦施泰因于1634年被皇帝派人刺死),和瑞典军团在诺德林根战役被帝国军队击败,站在新教一方的法国再也无法坐视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势力一步步强大起来,於是法国首相红衣主教黎塞留从幕后走到台前,使法国向皇帝宣战,西班牙也向法国宣战,这样,三十年战争进入第四个阶段,法国阶段。(有关德意志三十年战争的历史,请参阅拙作)。

从整个战略形势上讲,法国当时有四个战场:东北方向跟荷兰合作,与驻西属尼德兰的西班牙军队和帝国军队作战。东方是主战场,在莱茵河和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与帝国军队作战。东南方向在北意大利,跟西班牙军队作战,南方在西班牙本土跟西班牙作战。

23岁的杜伦尼,在法国元帅红衣主教瓦勒泰(La Vallette) 的军中担任marechal de camp的军衔,相当于现代的准将,瓦勒泰的这支法军,配合由德国萨克斯公爵伯恩哈德(Bernhard)指挥的法国莱茵战场主力(大部分由德国雇佣军组成),与神圣罗马帝国军队作战。1636年,瓦勒泰的法军击退帝国加拉斯(Gallas元帅,在华伦施泰因死后接任皇军总司令)对莱茵河一线的进攻,保护了正在围攻Joinville 的伯恩哈德军的侧翼安全。

1637年,杜伦尼随瓦勒泰的军团调到意大利北部庇卡底(Picardy)跟西班牙军队作战,26岁的杜伦尼已经晋升为中将军衔。1638年,杜伦尼再被调回莱茵河战场,帮助伯恩哈德公爵用8个月的时间,攻克布雷沙赫要塞(Breisach),期间跟帝国的援军历经三次小战三次大战,这时的杜伦尼,开始以能战善战出名。

杜伦尼真正开始扬名,在1639年意大利北部隆巴第独立指挥的皮埃蒙特(Piedmont)进攻战。他先是佯攻亚历山大里亚(Alexandria)要塞,等皮埃蒙特各地的守军闻讯组成援军前来解围,杜伦尼故意在要塞包围圈外围留下一个缝隙,放援军进城,请君入瓮。之后,他却不去攻城,只留下少数部队监视要塞守军,指挥主力攻占守备空虚的意大利北部名城都灵。

1642年,仍在意大利战场的杜伦尼已经是法军意大利军团的副总司令。当时法国宫廷贵族一次反对首相红衣主教黎塞留的密谋败露之后,杜伦尼那个继承色当公爵爵位的哥哥受牵连被捕,后来虽然释放,但是作为交换条件,不得不交出了色当公爵领地。因为这件事,杜伦尼多多少少也受些牵连,见疑于黎塞留,和接替黎塞留出任法国首相的红衣主教马萨林。1643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病死,年仅5岁的路易十四登基,由母亲安娜摄政(就是大仲马小说”三个火枪手“里那位首饰送给了情夫英国白金汉公爵,不得不派火枪手秘密取回来的法国王后),实权掌握在1642年黎塞留病死后继任首相的马萨林手中。1643年5月16日,杜伦尼获得法国元帅权杖。

1643年12月,消息传来,在莱茵主战场作战的伯恩哈德公爵,大败于图林根地区,被打回阿尔萨斯,公爵本人也因天花或水痘一类的病而死。1644年,杜伦尼受命危难之际,独立指挥法国莱茵战场。杜伦尼一生都是一个非常好学,善於总结经验的人。这时的杜伦尼,已经从三位上司和有经验的将领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按照他本人的回忆录的说法,他从莫里斯亲王舅舅那里学到了如何选择阵地,和进行围城战的技巧;从伯恩哈德那里学到了不骄不馁的气度,和随时总结经验的习惯;从瓦勒泰那里学到了怎样与士兵交流。现在,是轮到他来运用这些经验,独立应付复杂的局势的时候了。

让杜伦尼沮丧的是,他这次接手的这支军队,新败不久,士气低落,而且法国本土拒绝增援。这一点让我很费解:既然莱茵河战场是主战场,为什么法国要分兵于四个战场而不突出重点呢?如果是因为朝廷并不信任杜伦尼,那么为什么又让他出任主战场一支主力军团的统帅呢?自来成霸业者,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种主次不分,半心半意的做法,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欧洲军事学普遍的战略指导水准,当时只有极个别的军事天才才能不囿于这种通病。

杜伦尼花了四个月的时间整顿部队,然后从洛林出击,小胜一支帝国方面巴伐利亚选帝侯的军队,提高了士气。於是他率领这支军队出发面临一次真正的考验,以5千步兵,5千骑兵,20门大炮的实力,试图解边境重镇弗赖堡之围。他的对手是帝国方面巴伐利亚军主力Mercey元帅。但是他的军团素质仍然太差,打不起硬仗,杜伦尼首次独立指挥一个战场,却出师不利,又丢了弗赖堡,法国宫廷震动,马上派来一位刚刚在法国东北战场取得辉煌胜利的年轻王族将军,带1万兵力前来增援,并接替杜伦尼的指挥权。这位新来的将军,就是孔代亲王。杜伦尼和孔代的恩恩怨怨,将从此开始,并纠缠30年之久。

2。 孔代亲王的早期经历和洛克罗伊会战(Rocroi)

杜伦尼的出身已经很显赫了,孔代的门第则更高,实际上孔代的真名叫作“路易。波旁”,跟历代波旁王朝的路易国王同名,他的家族实际上就是王室的一个旁支。所谓“孔代”Conde,实际上不是名字,而是法语“亲王”的意思。严格地说,1643年的时候,孔代还是公爵的封号,只有1646年他的父亲死后,他继承亲王爵位,才能正式被尊称为“孔代”。不过史籍中约定俗成,军事史上提到此人,一般都称“孔代亲王”而不名,本文中也就依照这个习惯了。1641年,20岁的孔代由父母作主,跟首相黎塞留不满13岁的侄女结婚,这段充满了猜忌和憎恨的婚姻毫无幸福可言,可能对后来孔代跟黎塞留、马萨林两位红衣主教首相的政治矛盾和冲突也有影响。

跟他的王室血统十分相称,孔代是个十分骄傲的人,也是个出奇英勇的战士。他常常都会在最危险的战场带领骑兵冲锋,每当有进攻敌人的机会,孔代也从不放过,在那个大多数将领讲究机动技巧、避免正面作战的时代,孔代充满攻势进取精神的指挥风格,实在要算一个异数。1643年,22岁的孔代,就在法国东北尼德兰战场(今荷兰、比利时) 取得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一次会战胜利。

当时,年仅轻轻的孔代因为他的王室出身,担任了东北战场的统帅,跟驻尼德兰的西班牙军队作战,他仅仅从军三年,谈不上有军事经验。一般来说,以出身门第任命指挥官,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弊病,但这一点并不适用于孔代身上。当时的形势,西班牙驻尼德兰总督梅洛斯(Melos)元帅率军2万7千人围攻法军据守的洛克罗伊要塞,孔代率2万3千人前往解围。洛克罗伊要塞周围是一片平原,西班牙军队在此驻扎,平原外围则是茂密的森林,只有几条放射状的林间大道通向要塞周围的平原。那个时代的欧洲军事有一条不成文的禁律,就是不能在林间作战。其实山林地带作战在战争史上并不新鲜,古罗马时代有,后来的拿破仑战争、美国南北战争时代也有,更不用说两次世界大战了。但是在17和18世纪,火枪不发达,只能靠集火齐射才能发挥威力,因此保持线式战术队形非常重要,穿越林地,就意味着一线式队形被打乱。因此,孔代的最关键选择是:会战之前怎么样才能穿越林地开到中间的平原上?

这个看似复杂的战术问题,在年轻气盛的孔代面前却非常简单:他根本不在乎战争的清规戒律,以极快的行军速度到达森林外围,然后一马当先,毫不停顿地就率领全军穿越林间道路,想以速度给对方一个出其不意。而西班牙元帅梅洛斯,恰恰是一个经验丰富,但有点循规蹈矩的将军。一方面,他的确有点措手不及,他的一部分兵力(六千人)还远在森林外围征粮没有归队,另一方面,梅洛斯有自己的算计:他正确地估计到孔代兵力比自己的总兵力少,而且兵员素质不如自己身经百战的西班牙军团,如果把对方放进这块四面森林的绝地,对方一旦战败,不可能有秩序地撤退,自己可以一战成功。因此,梅洛斯一边召回己方兵力,一边故意不去截击法军,让孔代毫无困难地越过森林,在平原上扎营。第二天,1643年5月18日,双方出营列阵准备会战,双方的炮火准备都非常猛烈,持续了一整天,结果反而没有真正交锋。5月19日,决定性的会战来临,孔代和梅洛斯,各自都在己方军队的右翼,开战之初,他们两人的主攻方向各自都击败了对手面对自己的左翼。一时间,似乎双方都处於危机中,在崩溃的边缘,但双方都还有胜机,就看谁坚持得更久了。起决定作用的,毕竟还是年轻的孔代的活力:他在将西班牙左翼骑兵逐出战场之后,又率领法军骑兵兜一个180度的大圈子,从西班牙的阵线背后绕回来,打击在正在乘胜追击的西军阵线另一端背后,这一下,西班牙军队骑兵全部溃散。但是西班牙的中央步兵方阵主力毕竟是身经百战的精兵,岿然不动,处在法军包围下,他们用一排步兵遮蔽敌人视线掩盖住己方炮位,法军冲到50步之内才突然散开露出炮口,猛轰法军进攻队形,就这样打退了对手三次进攻。但是这已经无法改变战局了,因为他们没有骑兵,不可能利用法军冲锋失败的短暂混乱发展胜利,而法军可以从容地撤下来重新编组。最终,在法军步骑兵的重重包围下,这支精锐的西班牙主力军团被全歼,主帅阵亡,而且,梅洛斯为孔代准备的陷阱最终害了西班牙军队:因为这象牢笼一样的地形,战败的西班牙军团无处可退,除了逃散的骑兵,被围的方阵步兵几乎被红了眼睛的法军杀光。这一战,西军1万8千步兵,9千人阵亡,7千人被俘,死亡率相当惊人,在那个时代的战役中闻所未闻。此次压倒性的胜利之后,孔代作为法国名将的声誉鹊起,立刻就成了宫廷的战争明星。正当杜伦尼在东部莱茵战场遭受挫折之时,法国宫廷很自然地就调孔代前往统一指挥东战场,接替杜伦尼的指挥权。

3。三十年战争末期:双雄联手五战五捷

孔代接到增援杜伦尼的命令,以其一贯的雷厉风行作风,率一万法军昼夜兼程,13天行军180英里(现在看来不算什么,但在那个时代是个了不起的速度了)与杜伦尼会合,并立即成为全军统帅,他手下除了杜伦尼,还有其他几位法军元帅。尽管孔代比杜伦尼年轻10岁,当时年仅23,战场经验也不足,但是杜伦尼并没有显露出任何嫉妒的迹象。相反,两人惺惺相惜,都能认识到对方的才华,很快成了私人朋友。

会合以后,法军开始向对手,Mercy元帅的帝国巴伐利亚军所占领的坚固阵地发动强攻,两人各指挥一翼,杜伦尼在左,孔代在右,法军原本士气不高,孔代手下的士兵一度被巴伐利亚军的炮火打散,孔代本人竟然亲自带领身边的法国将军们上阵冲锋,重整队形攻下敌军的堡垒。这次战役总的来说,法军没有取得压倒性的胜利,但是孔代的咄咄逼人的气势吓住了对手,当夜Mercy元帅率手下撤出战场,承认法军的胜利。第二天,法军追上巴伐利亚军,又一次强攻敌方预设阵地,还是没有取得突破,但是巴伐利亚军又一次撤退,在那个时代,习惯上谁先撤离战场,就算失败了。但是当地的地形不宜法军穷追不舍,於是杜伦尼献计,经过孔代同意,两人分兵,杜伦尼带人顺莱茵河而下,直取对岸的战略要塞菲利普斯堡(Phillipsburg)和美因茨地区(Meinz)。这次胜利意义重大,从此以后1百年,每次法军侵入德意志的土地,都是由菲利普斯堡出发,这里成了法军开疆拓土的战略基地。

1645年战局,孔代和杜伦尼分兵,Mercy元帅继续缓慢退却,杜伦尼率军1万1千人追赶,在Mergentheim附近分散了兵力,被对手杀一个回马枪,吃了一次败仗,退至黑森-卡塞尔(Hesse-Karsel),又一次会合孔代的援军。这一次孔代仍然一如既往地信任杜伦尼,两人合作无间,全没有宫廷中那样的互相猜忌掣肘。1645年8月6日,也增加了7千援军的巴伐利亚军队和法军之间,爆发了这一年莱茵战场最大的战役,第二次诺德林根(Nordlingen)战役。

当时巴伐利亚军1万6千人,法军稍微多一些,双方主将位於战线正中,整个战役期间都不分胜负,孔代组织法军冲锋5次,自己的胸前中弹,幸亏有胸甲保护才幸免于难,座下5匹战马相继被击毙,身边所有参谋幕僚人员非死即伤,但还是拿不下巴伐利亚军的中央阵地。杜伦尼负责指挥的法军左翼击败了巴伐利亚军右翼,但是巴伐利亚军的左翼韦尔斯元帅(Werth)也击败了法军右翼,并且俘获法国元帅格拉蒙特(Grammont)。但是巴伐利亚的韦尔斯元帅毕竟没能象孔代在洛克罗伊会战中那么果敢,直接迂回法军战线后方,当他获悉己方右翼吃紧,即放弃扩大战果,返回战线从正面阻挡杜伦尼的突进。这样,巴伐利亚错过了一次大好战机,战役又进入胶着状态。最终吃不住的还是巴伐利亚军,趁夜色退出了战场,此战法军死伤4千人,巴伐利亚损失4千人,另有2千人和所有大炮被俘获。

这几次战役,是杜伦尼和孔代最初的合作,孔代尽管年轻,但是已经拥有一次大会战胜利的荣耀,在合作的过程中,孔代一直是杜伦尼的上司,从战场表现来看,孔代也比杜伦尼更胜一筹,有两次杜伦尼新败之后,都是孔代赶来救援他。当他们合兵一处,可以说是屡战屡胜,但是笔者觉得这些战役的胜利缺乏决定性的成果。跟同时代的名将瑞典国王古斯塔夫相比,他们这个时期的战役,从战略上缺乏一个明确而坚定的指导思想,战术上也不象古斯塔夫那样善於把战场上的上风发展成决定性的胜利。所以尽管打了很多胜仗,却缺乏战略上的成果。他们都还年轻,各自还有很多东西要学。

1646年,孔代和杜伦尼再次分开,孔代回到东北尼德兰战场,而杜伦尼则留在莱茵战场,作出了一个对结束三十年战争真正有意义的战略大举动:他横渡莱茵河,两次巧妙地绕过前来阻挡的德意志皇军总司令、皇储利奥波德大公的军团,于科隆附近跟常年战斗在德意志腹心地区的由兰格尔元帅指挥的瑞典军团会合,然后向巴伐利亚进军,迫使巴伐利亚退出战争。这一举动是对神圣罗马帝国的致命一击。从三十年战争开始,巴伐利亚就是皇帝所倚重的天主教联盟的首领,从此,皇帝不得不仅仅依靠自己的军队和有限的财力跟瑞典、法国两强周旋。但是此时法国宫廷又开始掣肘,法国毕竟是旧教国家,新任首相马萨林不愿看到天主教的帝国失败,强令杜伦尼和瑞典军团分开,自动撤回莱茵河左岸。杜伦尼大声反对无效,只好废然而返,巴伐利亚公爵也乘机撕毁条约,又一次加入战争。1648年,杜伦尼再次受命渡过莱茵河,重复1646年的有效战略。这次他首先会合兰格尔的瑞典军团,再占巴伐利亚全境,最终兵临茵河(Inn),兵锋直指维也纳。皇帝承认失败,签订了威斯特法里亚条约,德意志三十年战争终於结束。

4。投石党战争:杜伦尼和孔代的较量

德意志境内的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是西班牙并不认为自己战败,继续跟法国在西班牙本土、尼德兰、和意大利北部展开较量。法国西班牙战争迁延下去,不过这场战争,双方都打得半心半意,谁也没有全力以赴。倒是法国国内的局势出现戏剧性变化。人民对马萨林政府的财政措施怨声载道,巴黎人心浮动,而贵族上层也反对马萨林的各项政策,尤其是反感他的贪吝,於是巴黎市民和宫廷贵族形成了一个反马萨林首相的政治运动,史称“投石党”(Fronde),最初,孔代和杜伦尼由於切身的政治利益,都是反政府的投石党份子。但是马萨林控制了政权,能够左右摄政王太后和年幼的法王路易十四。於是巴黎民众和贵族起义,法国内战爆发,孔代作为投石党的领袖,被马萨林逮捕投入监狱。杜伦尼则逃亡荷兰,跟法国的敌人西班牙合作,带领一支西班牙军队进攻法国。这在今天的眼光来看,是不折不扣的“法奸”了,在那个时代也是叛国罪。不过其实没有那么严重,从道德上,那个时代的民族国家概念不象今天那么强,出於自己利益或者客观形势改变效忠对象,为外国服务的比比皆是,例如神圣罗马帝国的历任皇军总司令,除了皇储以外,几乎就没有德意志人,这多少有点象中国春秋战国时候的情形。不过这一次,杜伦尼所率领的西班牙军队作战不积极,被法国的杜普莱西斯公爵(Duplessis)在1650年的Champ Blanc战役打得大败。1651年,马萨林作出妥协,同意自我放逐,全国大赦,杜伦尼也回到法国,孔代被释放。第一次投石党内战结束。

没过多久,巴黎投石党人再次暴动,把王廷逐出了巴黎,第二次投石党战争爆发。这一次,杜伦尼铁心站在宫廷一边,率军保护流亡的法国国王和王太后,而孔代则是反叛的投石党首领。从他们初出道的三十年战争末期,直至整个军事生涯中,其实都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对手(只除了二十年后的帝国皇军总司令意大利人蒙特库库尼之外)。现在,两位朋友站到了对立面,他们就要面对一生中最强大,也是最了解自己的对手了。

两人第一次过招是在巴黎城外进行的。最初,杜伦尼只指挥两支王军中的一支,而孔代指挥的反军则以一贯的速度和主动性先行击溃了另外一半法军,再挟胜势扑向杜伦尼。杜伦尼了解孔代的速度和冲力,没有被打个措手不及,预先占领好阵地挡住孔代的进攻路线,保护住宫廷的安全。孔代看到不能速胜,就只身回到巴黎,安抚那里不稳的民心。杜伦尼就乘机突然离开自己的阵地,快速行军,把孔代的反军主力和巴黎城及孔代本人隔开,因为这个胜利,杜伦尼重新获得宫廷的信任,被任命指挥所有勤王法军,的确,此时马萨林和路易国王都认识到,除了杜伦尼,他们也没有什么将领可以用来对抗孔代这位当时法国最负盛名的统帅了。

就在这个杜伦尼大占上风的时候,马萨林又作出令人啼笑皆非的掣肘行动来:他召来洛林公爵的军队勤王。洛林原本是法德交界处一个独立的公国,前代洛林公爵,曾经是法国胡格诺宗教战争期间天主教联盟的首领,主持了臭名昭著的“巴托罗缪之夜大屠杀”。后来法国在加强王权的过程中,黎塞留剥夺了洛林的领地并入法国,这位洛林公爵流亡德意志,在三十年战争中为帝国和西班牙效力,曾任皇军司令,一直就以法国为敌。这次马萨林在优势之下出此昏招,居然引狼入室招洛林前来勤王。洛林率军赶到战场,倒也干脆,直接就进了巴黎倒向投石党一方。不过洛林对投石党的立场也不感兴趣,他所想的,就是抢劫而已。等他把巴黎劫掠一遍,就又出城屯兵巴黎附近,立场暧昧。杜伦尼本来就反对马萨林请来洛林公爵,现在不得不收拾局面,率兵突然出现在洛林的大营外,在炮口下逼迫洛林签约同意永远离开法国领土。这之后,法国宫廷又给了洛林无数财物,才打发走这位瘟神。

插曲过后,孔代重整军队,出巴黎城与杜伦尼交战。孔代的兵力较少,但他从来都不以兵少而避战。但他身后的巴黎城,刚刚遭受过洛林公爵的抢劫,这时民心又变,趁孔代出城之机,又再背叛,关起城门拒绝投石党或者王军任何一方入城。顾剑笑言:巴黎的民众,真是历史上最富有起义传统的民众,后世法国大革命时代和普法战争时代一次又一次的起义,原来早在16、17世纪就有这个传统了。孔代和杜伦尼接战于巴黎城外,孔代不利,身后城门又毕,处於危境之中,幸亏一位贵夫人出面,说服守城的民众,开城放进孔代。孔代此时虽然有心据守巴黎,但是城里民心难测,二来经过几个月的围城和抢劫,巴黎已经没有粮食供应军需,因此不久撤出巴黎。杜伦尼保护着法王路易十四入城,重占巴黎。这一回合,以杜伦尼胜利告终。

孔代撤出巴黎以后,跟西班牙合作,1653年搬来西班牙援兵希望反攻巴黎,跟杜伦尼又一次交战,最初不分胜负。但是西班牙军队的统帅和孔代不和,缺乏合作诚意,致令孔代无功而返。

1654年,杜伦尼和孔代第三次交手于阿拉斯战役。此时孔代已经是西班牙国王任命的法国东北部西属尼德兰战场(今荷兰比利时附近)总司令,指挥自己的投石党军队和西班牙军队。但双方合作仍然常出问题。孔代率联军围攻法国的阿拉斯要塞。法国一方有三支军队来援,除了杜伦尼,还有当年杜伦尼的老上级,瓦勒泰公爵,和法国元帅霍金科特(Hocquincourt)的两支兵力。三名法国司令官商定8月24日至25日夜间偷袭联军驻地。但届时离会合地点最近的霍金科特却没能赶到。瓦勒泰和杜伦尼决定无论如何都发动攻击,结果大溃西班牙军队营地。孔代闻讯,反应也很快,立即集合本部人马夜间出营反攻法军,击溃了胜利之后秩序紊乱的瓦勒泰军,但杜伦尼所部非常稳定,等瓦勒泰重整部队,霍金科特也随后赶到,孔代受三面围攻,不得不败退。此战联军死伤3千人,63门大炮全部丢失。善於学习的杜伦尼每一战必有提高,现在已经证明了自己与昔日的老师瓦勒泰相比是青出於蓝,此战之后,被任命为战场总司令,统一指挥三支法军。

1656年,孔代与杜伦尼再次交手。现在,杜伦尼和瓦勒泰各率一支军队,由杜伦尼统一指挥,围攻谢尔德运河(Scheldt)上的Valenciennes,总数将近3万人。西班牙方面,委派了国王菲利普四世的私生子唐胡安为尼德兰战场总司令,孔代为副。胡安年轻没有什么战场经验,有没有出色的军事天分,孔代实际指挥解围战。他先利用地势,打开运河上的水闸,使下游河水猛涨,切断分据运河两岸扎营的杜伦尼和瓦勒泰两军的联系,使法军忙於防洪。2万西班牙军队由孔代率领集中于杜伦尼营垒当面,孔代天天夜里都出兵,小规模地袭击杜伦尼营垒的不同地点,以疲惫法军。7月9日至10日夜,突然集中全力,夜袭瓦勒泰大营。瓦勒泰连日来忙於防洪,又以为西班牙军队进攻的是杜伦尼,完全没有防备,杜伦尼被河水所隔无法及时救援,结果孔代在一个小时之内就大获全胜,瓦勒泰的一支法军几乎全军尽没,仅仅逃出2千人。这一次交手,孔代虽然没有直接跟杜伦尼过招,但成功地证明了,除杜伦尼之外,即使法西两国最好的将领,也无法望其项背。

(未完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