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顾剑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欧洲近古名将传:普鲁士腓特烈大帝的生平战役 (2)

(2007-07-26 13:51:04) 下一个
普鲁士腓特烈大帝的生平战役

顾剑


三。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

普鲁士退出战争之后,腓特烈得到两年的充分时间,对普鲁士骑兵和侦察方面的弱点加以弥补,同时加紧操练士兵,训练军官。后来成为普鲁士德意志军队惯例的年度秋操大演习,就是在这个时代开始的。这段时间,特蕾莎女皇得以集中精力对付法国和巴伐利亚,战场上发生有利于奥地利的转机。英国也向奥地利提供有力的援助。我们知道,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结束后不久的1714年起,英国王位由汉诺威诸侯继承,换句话说,英王不仅是英国的统治者,而且具有德意志诸侯的身份。当时继承王位的英王乔治一世,当年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中,跟“德绍老头”利奥波德亲王一样,都是马尔巴勒公爵和欧根亲王手下的大将,喜穿一身大红军装,在枪林弹雨中带队冲锋,是个厉害角色。现在1740年代的英王,是乔治二世,仍然不改将军国王的本色,放下国内政务亲自上欧洲大陆,率领德意志诸侯联军和少量英军跟法军作战,于1743年取得迪廷根(Dettingen)大捷。普鲁士不愿见到任何一方获得全胜,尤其害怕奥地利获胜之后,会回头追讨西里西亚,因此于1744年重新加入战争,是为普奥之间的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

跟任何时候一样,腓特烈仍然是主动发起攻势的一方。这次普鲁士兵分三路:施维林元帅一路1万6千人,小利奥波德亲王1万5千人,自率主力4万人以齐腾的1千3百骠骑兵为先锋,三路大军采向心攻击姿态,从西里西亚出发,向西南先碾过萨克森(上次战争的盟友,现在倒戈) ,再指向西里西亚正南方波希米亚的首都布拉格。1744年9月16日攻占布拉格,继续以6万2千人的主力向维也纳进军。奥地利军总司令查理亲王率5万人回援,采取坚壁清野的方针,使腓特烈在波希米亚境内遭遇后勤补给困难,并且威胁腓特烈后路。当腓特烈缓慢回撤至布拉格附近的时候,曾经想引诱查理出来决战,但是10月份已经天寒地冻,查理亲王又会合了萨克森盟军,兵力增加至10万人,於是腓特烈承认战略上已无利可图,准备缓慢撤回西里西亚。但是他这次又犯了一个错误:过於贪图在波希米亚得到的土地,舍不得撤走分散各个要塞的守军。结果普鲁士野战军一撤,这些据点被奥军逐一拔除,总共白白损失了3千人。当普军分路渡过易北河撤回西里西亚境内的时候,因为伤病和逃散,普军一仗未打就损失了一半力量。经过这次战略挫折,腓特烈认识到,因为普鲁士本身人口有限,军中很多是德意志其他邦国的雇佣士兵,这样的军队,必须要有铁的纪律才能凝聚成战斗力,而且绝不能分散使用。只准集中,不准分散,这是腓特烈后来一直记取的一个教训。

尽管战略上受了一次挫折,但是腓特烈在战场上并没有失败,他将计就计,装做向西里西亚首府布雷斯劳撤退,引诱查理亲王走出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的山地,追击到西里西亚的平原上,以便以一次干净利落的战役彻底击败奥地利。

1745年战局开始,查理果然率领6万奥军入侵西里西亚,腓特烈先故意示弱,向布雷斯劳方向撤退,6月3日晚9点,突然杀一个回马枪,命令军队以强行军连夜接敌,6月4日凌晨秘密运动到奥军营地附近,命令部队就地休息两小时,他本人也裹着斗篷在露天和衣而卧。凌晨2点普军再次出发,揭开霍亨弗里德堡(Hohenfriedeberg)战役的序幕。

6月4日凌晨4点,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普军由东南向西北方向的奥军发起进攻。普鲁士右翼骑兵太急于求成,反而把奇袭发展成了一场混战,但是在左翼和中段,普军获得完满的成功。在中段,利奥波德亲王的21个步兵营排着整齐的横队,冒着奥地利炮火勇敢无畏地前进,忍受着伤亡,一枪不发,一直走到火枪瞄准的有效射程以内,随着一声令下,排枪齐射,他们的火力是如此地具有毁灭性,据说第一排齐射就打倒了敌军的百分之50。普鲁士战线南段的骑兵由齐腾少将和拿骚(Nassau)中将指挥,要以6千人对付奥地利的7千骑兵,而且中间要越过一条河流障碍。但是齐腾率领普鲁士骑兵精锐中的精锐,贝叶斯(Bayeuth)团10个中队冲锋,20分钟之内,就拿下9门大炮,67面军旗,俘虏2千5百人,自身仅仅94人阵亡。这场骑兵战斗,有点象后来拿破仑大军的骑兵预备队冲锋,能够在关键的时刻关键的地点发起决定性的一击,这标志着普鲁士骑兵的成熟,腓特烈在战争间隙的两年间,对骑兵建设所付出的努力,终於见到了成效。

霍亨弗里德堡战役是一场干净漂亮的奇袭,早晨9点战斗已经结束,普军以4751人的代价(其中阵亡仅905人) ,换取奥军损失1万3千8百人,获得无可争议的胜利。此战之后,查理亲王缓缓向南退入波希米亚境内,腓特烈达成了解除西里西亚威胁的战略任务,向波希米亚追击了一段距离,划一个顺时针的大圈,主动撤回西里西亚,准备谈判结束战争。但是奥地利军队的恢复能力是惊人的,查理亲王元气已复,于9月29日夜突然发起索尔(Soor)战役,计划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也以夜袭还以颜色。

索尔战役,奥地利军4万人,确实出其不意地抓住了腓特烈2万2千人的普军,于夜间进军,完全包围普军营地。但是奥地利人没有马上发起进攻,可能是怕暗夜之中混战,不利于发挥数量优势吧。第二天早晨5点,腓特烈才接到报告,获知已入奥军包围圈,紧急集合部队出营列阵迎战,8点钟,普军阵线已经列好,井然有序之中竟然看不出受到奇袭的慌张。不能不说普鲁士军队的素质确实高过奥地利一筹。这次索尔战役,是腓特烈第一次试图把经过自己思考和设计的斜线式战术付诸实施。

腓特烈在这次战役中,以加强的右翼首先发起冲击,普军步兵冒着奥军炮火,在战场上行进6百步,就象在训练场上一样,然后以排枪齐射压倒敌方火力,发起冲锋,一举占领奥地利炮兵阵地。按照腓特烈的腹案,中央和左翼本来是要回缩的,但是受右翼成功的鼓舞,左翼也自发地发起冲锋,而奥地利军队虽然人多势众,素质却不如普军,此时陷入全线退却。索尔战役标志着腓特烈斜线式战术思想付诸实践,虽然这次的运用还不那么完美,但是仗毕竟是打胜了,而且是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大获全胜。奥地利损失7444人,普鲁士3911人,在激战中,腓特烈本人留在后方的营帐、马匹、随身钱物、甚至餐具和他的长笛都被奥军夺取。这一仗,可以算是险胜。

奥地利经过两次西里西亚战争,四次大战役全部失败,但是特蕾莎女王的抵抗决心仍然坚韧不拔,1745年年底,奥地利准备集中主力从波希米亚出发,撇开北面西里西亚的腓特烈,向西北方向,越过萨克森,直接攻击西方的勃兰登堡本土。这次,坐镇首都柏林的“德绍老头”利奥波德亲王亲自出马,率领留守本土的2万5千普鲁士军队,上溯易北河,迎着奥军正面东进,在腓特烈领主力赶来增援之前,在凯撒斯多夫(Kesselsdorf)会战中大败3万1千奥地利和萨克森联军。这次胜利,彻底打消了奥地利和萨克森与普鲁士为敌的信心,1745年12月15日,在萨克森首府德累斯顿城下签订停战协定,普鲁士与奥地利单独媾和,退出奥地利王位继承战,而奥地利再次承认普鲁士拥有西里西亚。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结束。

把普鲁士安抚好了之后,特蕾莎女王继续为王位继承权与法国和巴伐利亚作战。奥地利的战场形势依然严峻,因为法国方面的总司令是名将萨克斯元帅。这位萨克斯,虽然并未包括在这个欧洲近古名将系列里面单独作传,但是他在军事史中的地位也不遑多让,仅次于腓特烈这一级别罢了。利德尔-哈特在他的著作Great Captains Unveiled里面,把萨克斯跟亚历山大、西庇阿、古斯塔夫这些古之名将相提并论。萨克斯元帅是法王路易十五朝早期的战将,本人是德意志萨克森选帝侯兼波兰国王“强人”奥古斯塔二世的私生子,1720年投入法军效力。1736年他的父亲死后,波兰王位空缺,曾引起继承战争(详见拙作“马尔巴勒公爵和欧根亲王”结尾部分) ,萨克斯就在法国柏威克公爵元帅手下服役,学习军事指挥。(柏威克是马尔巴勒的亲外甥,英国废王詹姆斯的私生子,投入法军成为路易十四的优秀统帅,波兰王位继承战末尾病死,见“马尔巴勒公爵和欧根亲王” 。)这次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中,萨克斯指挥法军屡建战功,1744年受封法国元帅。1745年,萨克斯在Fontenoy会战中大败英国国王乔治二世,然后又在Raucoux战役击败英国奥地利联军,1747年受封为法国大元帅(Marshall General)。

面对这样的对手,毫无军事经验的特蕾莎女王并不气馁,用尽一切手段搜刮奥地利的战争潜力进行抵抗,同时在政治上,她也不是完全不走运:为妻子争夺奥地利王位的巴伐利亚公爵查理。阿尔伯特,在战争期间曾被选举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七世(特蕾莎只继承奥地利王位,帝国皇帝按照宪法不能是女人) ,但是他于1745年病死,巴伐利亚本土被奥地利占领,巴伐利亚退出战争。而法国在印度、北美跟英国争夺殖民地的战争也连告失败。这场战争一直拖到1748年,已经厌倦的各国终於达成妥协:巴伐利亚放弃对奥地利王位的继承要求,作为补偿,巴伐利亚由公国升格为王国。特蕾莎女王的丈夫,洛林公爵(封地已经迁到意大利托斯卡那,似乎应称托斯卡那大公)弗郎西斯,则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郎西斯一世。玛丽亚-特蕾莎这位深宫长大的弱女子,经过战场上的苦斗,终於保住了王位。平心而论,她作为女人,虽然不是战场上的名将,但是在国家政治事务中的坚强和智慧,实际远超任何一代奥地利皇帝。在顽强和固执方面,她与腓特烈可算棋逢对手。这场战争,腓特烈赢得了西里西亚,四战四胜,在国内赢得“大帝”的称号,而特蕾莎则保住了皇位,可以从此卧薪尝胆,以图复仇。这两位同在1740年登基的君主,可以说都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

四。十年战争间隙 (1745—1756)

尽管奥地利王位继承战到1748年才正式结束,腓特烈的普鲁士王国却是从1745年就退出战争,作壁上观。从此到1756年七年战争爆发,腓特烈赢得十年的和平建设时期。西里西亚是纺织工业中心,德意志最为富庶的省份之一,每年的税收要占整个普鲁士岁入的四分之一。在这十年里,腓特烈不但整军经武,发展经济,而且写出了他最重要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原理”( 有译为军事教令,本文用的德文直译Die General Principia vom Kriege) 。这本书集中体现腓特烈对自己早期战争经验的总结和思考,不仅仅是行而上的战争理论,而且贴近实际,是当时最好的战争实践指南。腓特烈其实是用法文写成此书的,后来才译成德文,仅仅下发给普鲁士的将级军官,不得外传。但是他没有把法文原版的第12章翻成德文,因为这一章写的是腓特烈本人驾驭部下的经验,当然不愿意让部下看见。后来在七年战争中的1760年2月,奥地利从一位被俘虏的普鲁士少将那里得到这本书,这才流传于世,1762年这本书传到伦敦,在那里公开刻印出版。

在这十年间,普鲁士军队人事也有一些变化。深受爱戴的“德绍老头”于1747年去世,他的长子利奥波德亲王元帅,上次战争中腓特烈的左膀右臂,也于1751年病逝,次子迪特里希因病于1750年从军队中退役,迪特里希后来也被授予元帅军衔。留在腓特烈身边的,是德绍老头的四子,莫里茨亲王(Prinz Moritz of Dessau) 。这位莫里茨不仅是一员勇将,而且作风强硬,粗鲁无文,据说当年德绍老头想要尝试各种教育方法,对这个幼子,采取了故意不加任何教育的实验,有传说讲莫里茨亲王根本是文盲。另外,詹姆斯凯斯(James Keith)从俄国军队来投入普鲁士,他是苏格兰人,曾经在包括俄国、瑞典的不少国家军队服役,投奔腓特烈的时候,已经是俄军的高级将领,腓特烈马上授予凯斯元帅军衔。
1750年代普鲁士的外交战略形势越来越严峻。首先腓特烈与英国交好,保证英王在德意志的汉诺威领土不受侵犯,这就大大触怒了与英国争夺海外殖民地的法国。而奥地利女皇特蕾莎,从来也没有忘记卧薪尝胆,他的首相考尼茨(Kaunitz)亲王成功地联合俄国女沙皇伊丽莎白,和法王路易十五,渐渐给普鲁士的脖子套上外交绞索,积极准备收复西里西亚。腓特烈看到形势日益严重,决定与其坐等战争降临,不如对奥地利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七年战争由此展开。
五。七年战争(1756—1762)
1。速胜的希望与破灭:1756年罗布西茨(Lobositz)战役到1757年科林战役(Kolin)
(1) 罗布西茨战役
1756年8月29日,普鲁士先发制人,大举进攻西里西亚和勃兰登堡本土之间的萨克森,一个月之内占领首府德累斯顿,然后南下入侵奥地利的波希米亚,在那里等待奥军总司令布劳恩(Browne)元帅到来。德文的布劳恩其实英文叫做布朗,是爱尔兰的天主教徒,因为在英国受迫害,所以在奥地利从军。1756年10月1日,2万8千5百普军背易北河向西列阵,迎战布劳恩元帅的3万4千奥军,爆发了七年战争的第一场战役,罗布西茨(Lobositz)战役。
布劳恩的意图,是利用地形隐蔽主力,绕过普军偷渡易北河,以救援被普鲁士占领的萨克森领土。但是普鲁士中央步兵主力和近卫骑兵的猛烈进攻,使奥军无法脱身。奥军数量上占有优势,普鲁士军队一次又一次进攻被击退,他们依靠素质优势弥补数量的不足,每一次被击退,都能够有秩序地撤下来重新编组,再发动进攻。这次战役,普鲁士军中布伦斯威克的斐迪南亲王(Prinz Ferdinand of Brunswick)崭露头角。他后来成为腓特烈手下最能够独当一面的元帅。到下午,普军强攻终於拿下奥军防御支撑点罗布西茨村,但是奥军拥有充足的后背力量,战线仍然稳定。腓特烈召开会议,大多数将领主张撤退,唯独斐迪南亲王提出反对意见,力主坚持。结果奥地利军队的神经没有那么坚强,在大雨中撤出了战场,承认失败。实际上此役双方损失相当,都在2500到2900人之间。
(2) 布拉格战役
取得罗布西茨战役的战术成功之后,腓特烈向北赶回萨克森,荡平剩下的抵抗,以胜利者的姿态结束1756年战局。1757年,法国和俄国如约加入战争,这样在战略形势上,普鲁士北边靠海,东有俄军,西有法军,南有奥地利。腓特烈计划在法国和俄国军队走上战场之前,先以干净利落的胜利击败奥地利,而奥地利退出就意味着法俄两国也没有了参战的动力。因此1757年,腓特烈集中11万大军,分四路,由他本人、莫里茨亲王、施维林元帅、和中将贝文公爵 (Duke of Bevern)指挥,从萨克森出发,大举入侵波希米亚。然后四路变两路,他和莫里茨会合在易北河西岸,施维林和贝文会合在易北河东岸,两军夹易北河南下,进攻布劳恩元帅呈弧形防御的11万奥军。这个战局甚为关键,因为这是普鲁士在七年战争中速胜的唯一希望。后世德军总参谋部对腓特烈大帝的各次战役有很深的研究,1910年代的德军总参谋长施利芬伯爵元帅,认为腓特烈集中兵力还不够,因为他受法国影响很深,过高估计了西线法军的战斗力和作战决心,否则腓特烈可以进一步削弱本土的防卫兵力,集中15万大军攻奥,或许可以求得一个决定性的胜利。
奥军布劳恩元帅看到普鲁士锋芒正盛,谨慎地收拢部队向后撤退,与赶来增援的查理亲王会合,集中6万人,在波希米亚首府布拉格城东站稳脚跟,列阵等待腓特烈到来。奥军会师以后,以查理亲王为总司令。普鲁士一方,腓特烈留凯斯元帅率3万人监视布拉格城,自己与易北河对岸的施维林元帅会师,集结6万4千普军,由北向南逼近奥军主力寻求会战。
5月6日,普奥两军主力共12万人以上迎面碰撞,开始布拉格战役。一向谨慎的奥军这次肯于接受会战是有原因的:他们占有地利,奥军阵地在高地上,下面地形很差,基本无法发动正面强攻。普军於是向东面,施维林元帅指挥的左翼集中兵力,试图迂回,奥军也向这个方向增援。将近中午,普军发动进攻,但是由於战前对地形侦察不清,普军以为进攻方向正面的一片平坦草地,实际是干涸的鱼塘,结果第一梯队陷入干鱼塘的沼泽泥地之中,被奥军反攻,两个整团溃散。为了稳定局势,施维林老元帅亲自举起一杆倒下的大旗,带领队伍反冲锋,没有跑出几步,就被奥军炮弹集中头部胸部,当场阵亡。布拉格城下的凯斯元帅应腓特烈要求,派出莫里茨亲王带部队增援主力,但是却发现他们和主战场之间隔着一条Moldan河,河上的桥梁不够长,无法通过,莫里茨手下的骑兵上校塞德利茨(Seydlitz)情急之下,跳进河里尝试徒涉,结果被河泥陷住,险些丢了性命。但是他这次不顾一切的行为,吸引了腓特烈注意,后来在7个月之内晋升至中将,塞德利茨和齐腾一样,是那个时代最好的骑兵将领。
主战场上普鲁士左翼进攻失败,施维林元帅阵亡,陷入危机之中。但是奥地利军队反攻中的一个失误被普军及时抓住,成为战役转折点。奥军右翼乘胜追击,却在反攻中与中央脱离了接触,战线当中出现空洞,腓特烈反映极为敏锐,立即投入中央22个步兵营,反过来包围了得胜以后过度伸展的奥军右翼。与此同时,普军齐腾中将率领的25个骠骑兵中队从战场外围迂回到奥军中央背后,于中午时分发动奇袭,卷击奥军主力,普军战线正面曼施泰因少将的师也同时发动进攻。奥军大败,下午4点向布拉格撤退,损失1万4千人,布劳恩元帅受致命重伤,不久死去。这次战役规模空前,普鲁士伤亡也不轻,损失14287人,阵亡2名少将,1名中将和1位元帅。
布拉格战役之后,奥地利野战军撤退,布拉格被围困。维也纳改派战争会议主席,老资格的道恩(Daun)元帅出任总司令,此后,道恩在整个七年战争中,都是腓特烈最大的对手。
(3) 科林战役
腓特烈在布拉格战役大胜之后,以为奥军主力已经一蹶不振,自率主力围攻布拉格,仅仅派中将贝文公爵带2万4千人监视道恩元帅的奥地利野战军,将奥军赶到远处。没有想到奥地利人恢复的能力是惊人的,道恩在6月间就率全军反攻,腓特烈先是自带一支小部队,驰入贝文军中主持,又急调布拉格城下的德绍亲王莫里茨来援。腓特烈的基本判断是,奥地利经过连番挫败,这次是回光返照,战斗力不强,只要再给它一个打击,奥地利就会屈膝投降。基於这个过於乐观的判断,1757年6月18日,腓特烈率3万5千普军,进攻道恩元帅坚固设防的5万3千人,打响科林(Kolin)战役。
战前的军事会议上,贝文和齐腾都不主张贸然发动进攻,而莫里茨亲王主张打。腓特烈决定发动战役。科林战役中,普军是以行军姿态处於一条东西向的大道上,奥军在大道南边占领高地掘壕固守。腓特烈的计划,是以行军前锋(向南展开以后是左翼) 齐腾的骑兵和许森(Hulsen)少将的步兵向东延伸,迂回到奥军右翼顶点发动进攻。但是当他看到齐腾进展顺利,改变主意,不让中央莫里茨的主力跟随齐腾迂回,而改为就地发动正面进攻,普军后卫曼施泰因师也同时投入战斗。这样,造成齐腾的迂回兵力不足,被奥军右翼站住脚跟,骑兵旅长Krosigk少将身被两刀一炮阵亡,36岁的上校塞德利茨挺身而出接替指挥,终於打开突破口。但是普军是向上仰攻,数量上又处於劣势,陷入苦战之中。战至近晚,普军投入最后的预备队,贝文的8个营,但是没有料到道恩元帅也正在此时投入强大的预备队反攻,晚8点,普军被击退回到大道。幸亏天色已暗,否则灾难会更大。普军损失1万3千人,布拉格解围。
这次战役非常艰苦,腓特烈又犯了当年第一仗莫尔维茨战役的毛病,在作战过程当中把指挥权交给莫里茨,自己退出战场休息。科林战役是腓特烈军事生涯打的第一个败仗,在此之前,他屡战屡胜,未尝一败。这次战役,从军事上总结,腓特烈过低估计了敌人,当初在布拉格战役大胜后,没有穷追不舍,而是停下来围攻坚城,给了奥军喘息之机。而战役中,又没有撤出围城的大军,仅凭部分兵力轻率发动进攻。战役过程中,又改侧翼迂回为正面强攻,实际上奥军数量占优,又占地利,强攻是最不足取的方法。总的来说,腓特烈的优势感是太强了。
科林战役虽然不大,笔者认为实为七年战争最关键的战略转折点,因为此役之后,腓特烈已经不可能在法国和俄国参战之前迫降奥地利,战略上合围之势已成,速胜希望破灭。此后辉煌的罗斯巴赫会战和洛伊滕会战,在战略上也无法改变普鲁士的绝境。

(未完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