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顾剑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两脚书橱游伦敦 第四章 Vini Vidi Vici----其他景点 (上)

(2007-07-26 13:51:09) 下一个
第四章 Vini, Vidi, Vici----“I come, I see, I shoot”----其他景点



(本章提要:塔桥Tower Bridge,英国古代极刑,伦敦眼London Eye,福尔摩斯博物馆Holmes Museum,蜡像馆Madame Tussaud’s Wax Museum,圣保罗教堂St. Paul Cathedral,伦敦大火纪念碑The Monument,马克思墓Highgate Cemetery,英格兰银行Bank of England)



前一段时间在继续写我的“罗马英雄传系列” 里的凯撒传,凯撒在征服本都以后,给元老院送去的战报,只有一句话,后来成为千古名言“Vini, Vidi, Vici” ,拉丁文翻成中英文就是“I come, I see, I conquer,我来了,我见到了,我胜利了” 。这话只需稍改一下,就能形容我们那些匆匆忙忙的旅游者“I come, I see, I shoot,我来了,我见到了,我拍照了。”然后呢?走人。



天地良心,其实我也不想那样,象我已经算是很有经验的旅行者了,在中国美国我是 too good to be like that,可这次想看的东西太多,值得看的东西也太多,时间又太紧,“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所以,也就只好“I come, I see, I shoot” 了。



第一节 泰晤士河上



泰晤士河上的桥数不胜数,很多都有故事,最有名最上镜的,无论如何都首推伦敦塔桥Tower Bridge,一个塔桥,一个大本钟,这两座建筑是伦敦的名片。塔桥也是维多利亚时代兴建的纪念碑建筑,与其说是桥,不如说主要看的是美轮美奂的两座哥特复兴式桥头堡。桥面可以升起,而且现在还经常升起,只是没有一定之规,赶得巧的话可以碰到,如果不想碰运气,这个网址是塔桥官方网页的升桥时间表,










塔桥有上下两层,高架在空中的上层天桥有两个走廊,一起也是过桥通道,现在是要买票参观的了望台,在这里可以凌空从水面远望泰晤士河上下游的全景,另外还可以参观牵引桥面升起的机器房。London Pass包括这里,所以我上去了,这是我从上层桥面拍的泰晤士河。







塔桥相邻的上游是伦敦桥(有人把塔桥称作伦敦桥,其实是不同的) ,也很有名,有首英国儿歌就唱“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falling down, falling down” ,古时候英国处决犯人之后,就在伦敦桥头悬首示众。70年代初美国人买下伦敦桥,整体搬迁到亚历桑那州的Lake Havasu,英国人在原地又造了新的伦敦桥。这座伦敦桥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外观上无甚特异之处,所以有传说美国人当初以为自己买的是塔桥,不知道所谓“伦敦桥” 是另一座,上了大当,花了2百50万美元冤枉钱。当然,买下伦敦桥的美国石油大亨McCulloch自己是坚决否认的。所以这只能作为野史奇谈。不过我想任谁当了冤大头,都要矢口否认来撑撑面子吧?这事究竟如何,除了买主自己心里清楚,谁说得清楚?我自己相信这个笑话。



至少跟伦敦桥一样有名的,是滑铁卢桥,上一辈的中国人几乎无人不知,“魂断蓝桥” 这个电影英文原名就是滑铁卢桥。其实那座桥名气虽大,看上去也很普通,真正漂亮的是费雯丽,可不是滑铁卢桥。不过滑铁卢桥也有点它的独到之处:它正好座落在泰晤士河弯曲处,向上游可以看到议会大厦以远,下游可以看到塔桥,伦敦塔,这个位置观景其实得天独厚,塔桥和伦敦桥都只能看到一半的景色,只有上伦敦眼居高临下才能有相同的全景视野。另外,我个人很喜欢正对圣保罗教堂,位於滑铁卢桥和伦敦桥之间的千年桥,从南岸过这座步桥,正好可以看到圣保罗教堂的大圆顶。所以伦敦城这一片区域,我建议的游览路线是:早上先去伦敦塔,出来以后过伦敦塔桥到南岸,在南岸看Tate现代艺术博物馆和莎士比亚环球剧院,这两处正好在千年桥头,再从千年桥走回北岸,去圣保罗教堂。之后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从圣保罗教堂去英格兰银行博物馆和伦敦大火纪念碑。这条路线从地图上看起来很顺,也不远,但只在理论上完美无缺,实际上不太可能一天之内走完。伦敦塔本身就需要大半天时间,如果去Tate Modern的话,正好一天了,所以给一天半比较合理。我自己实际上是一天从伦敦塔-塔桥-贝尔法斯特号-British at War Experience-Vinepolis一天结束,另一天圣保罗教堂-伦敦大火纪念碑-英格兰银行-南岸的帝国战争博物馆,但我没去环球剧院和Tate Modern博物馆。



既然说到古代伦敦桥头悬挂首级,那就顺便讲讲比较血腥的话题:英国的极刑。敬请不喜欢血腥杀戮话题的朋友们,跳过这一段。古时候人比现在生猛得多了,哪有现代人这么文明,这么神经脆弱?无论在英国和中国,杀头都不是最高刑罚,中国古时候极刑,大家都知道是凌迟(再加上株连九族,明朝还株连十族) ,英国呢,砍头被认为是比较文明的死法,适用于贵族,绞刑是一般情况下的极刑。但最高的刑罚,叫“Hanging, Drawing, and quartered” ,仅适用于男性,(女性的最高刑罚是火刑) ,意思是先施绞刑,但不能吊死,还有一口气的时候放下来,加以阉割和开膛破肚,这时候犯人还不能死,将掏出来割下来的零碎部件在犯人眼前焚烧,最后砍头并将尸体分成4块,分别运到英国的各个边城展示(相当于中国的五马分尸和传首九边吧) 。一般情况下,头颅会在浸过柏油以后插在伦敦桥头的木桩上示众。这个刑罚是长腿国王爱德华一世发明的,头两个“享受这种特殊待遇” 的人,一个是威尔士独立运动首领的弟弟,另一个就是苏格兰的威廉-华莱士。所以,大家在电影“勇敢的心” 最后华莱士死时,还能看到一点这种刑罚的暗示,当然电影不能拍得太写实,否则就成恐怖片了。



泰晤士河边的大转轮伦敦眼,是俯瞰伦敦全景的最佳所在,这里不能用London Pass,但提前在网上订票会有一点优惠,而且可以避免在售票处排长队。我去的时候跟大多数人有点不同:我选了晚上看夜景,因为我事先对伦敦冬天的气候有所预料,白天反正阴天,晚上呢,只要没有雨雾,云层肯定比伦敦眼要高得多,所以看夜景反而不受阴天影响,况且晚上人少,又不占用白天游玩的时间。上伦敦眼看夜景的效果很好,尤其是河对岸议会大厦和威斯敏斯特教堂在灯光映射下,倒影在河水里,很漂亮,但玻璃舱一直在动,拍夜景照片就肯定会模糊,所以这几张照片只能看个大概。














第二节 福尔摩斯博物馆和蜡像馆



如果我要你不假思索随口说出一个伦敦的街道地址,作为游客,肯定你唯一能说出来的,除了自己旅馆的地址,另外一个就是“贝克街221号B” ,这是伦敦最有名的地址吧。想得起来这是哪儿吗?福尔摩斯侦探所。我是侦探小说迷,从小学四年级就牢牢记住这个地址了,这次去伦敦,自然不能不去拜访一下。当然了,大家都知道福尔摩斯是杜撰出来的小说人物,但这个地址确实存在,而且在这里开了一家福尔摩斯博物馆,给我这样的侦探小说迷一个相当真实的错觉,以为真到了福尔摩斯家里。其实你知道吗,在福尔摩斯那个年代,这里的确是一家提供膳食的出租屋,而且女仆有一个亲戚真的姓福尔摩斯Holmes(标准音译一般译成赫尔姆斯) ,更巧的是,1890年代福尔摩斯最活跃的那十年,这儿隔壁真的住着一位华生医生Dr. Watson,不过这位不是军医,是牙医。



这是福尔摩斯博物馆门口。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末期的伦敦民居。






这栋房子一楼就是门厅,二楼是小说里福尔摩斯的起居室,我进门就按照小说里的描写,检查了一遍陈设:小提琴在墙角,烟叶放在壁炉台子上的波斯拖鞋里面,放大镜在壁炉上,靠窗的桌子上是他那套化学试验设备,当然,还有壁炉前福尔摩斯和华生医生的两把椅子,----咦?椅子里还坐着华生医生本人!这可不是蜡像,这是真的老绅士在欢迎你呢,






於是,我在华生医生对面福尔摩斯的椅子上坐下来,戴上他那顶前后两个帽沿的毛料帽子,衔起那个大问号一样的烟斗,两手十指相对,向后靠在椅背上,目光炯炯地盯住假想中坐在面前陈设案情的委托人----我在过扮演福尔摩斯的瘾呢。



除了坐在椅子里跟华生医生合影,我还拿起他的小提琴照了一张,这也是福尔摩斯的一大爱好。他的另一项嗜好,“百分之七可卡因溶液” ,我可是没法去尝试。



除了起居室,楼上有根据他的各个故事做的蜡像,比如莫里亚蒂教授,“歪唇男人” ,“马斯格雷夫礼典” ,“红发会” 里的抄写员,丢掉大姆指的工程师,艾琳-艾德勒和波希米亚国王(怎么能少了她呢?艾琳可是福尔摩斯唯一爱上过的女子) ,还有小说中描述过的各种物品,象华生医生从印度服役带回来的手枪,为王室服务所获得的勋章,甚至福尔摩斯退休以后写的养蜂的专著----那真的是一本旧书哎 。







我在福尔摩斯的家里高兴得不得了,自我测试一下,大约8成到9成的物品和布景,我都能一眼认出来是出自哪个案子,临走,我还在隔壁礼品店,给自己买了一顶福尔摩斯的帽子和一个烟斗,尽管我自己从来不抽烟。可惜这里不卖苏格兰方呢披肩,否则穿戴起来,我真的可以上化妆舞会扮福尔摩斯啦。



福尔摩斯博物馆拐过街角,就是Madame Tussaud蜡像馆,蜡像馆是除了伦敦眼和威斯敏斯特教堂之外第三处不能用London Pass的地方。这里开的时间比大多数旅游景点要晚,为了避免拥挤的人流,比较自由地跟那些蜡像名人拍照,建议在地铁站里就买票,省得到门口排队,而且去得晚一点,最好下午3-4点钟以后,我那次是5点半去的,但是一个人去玩,拍照不方便,我就总找旁边的游客替我拍,有时候会有惊喜,两次碰到一位职业摄影师,可也有碰到不会照相的热心朋友,一张照片把脑袋卡去一半的情况也有,“生活就象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哈哈。

(未完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