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38 日苏大战张鼓峰(图文)

(2008-06-05 11:47:02) 下一个

1938 日苏大战张鼓峰(图文)

  张鼓峰又名刀山,按苏方地图,张鼓峰为Заозёрная高地,沙草峰为Безименная高地。Заозёрная高地当然是固有名词,俄语称“扎奥泽尔纳亚”,意为“湖对岸的高地”之意,位于敬信镇防川村北1.5公里的中俄国界线上,海拔155.1米。这里所说的湖,指位于两个高地东侧的哈桑湖(长池)。苏联把张鼓峰事件叫做“哈桑湖附近的战斗”是起名于这个湖的。而Безименная高地,意思是“没有名字的高地”,也就是无名高地。山的东面和北面是俄罗斯的哈桑湖和波谢特草原,西北与沙草峰相连,西南与141.2高地相望,南面是防川村驻地,东南约2.5公里处是中、俄、朝三国的交界处。沙草峰位于张鼓峰西北2公里处的我国境内,海拔77.1米,东隔沙草峰泡子到中俄边界线1.2公里。“满洲国”认为张鼓峰和沙草峰是自己的领土,把它划入了珲春县界,主要根据如下:

  1、按照1886年《珲春界约》,边境线通过张鼓峰东侧山麓。

  2、按照1909年游珲春边务处员同驻洋馆坪中国军队共同绘制的地图,边界线通过位于张鼓峰东侧的长池(哈桑湖)以东地区,走向是由南到北。

  3、1911年由俄国参谋部调查并绘制的地图,缩尺八万四千分之一,边境线和上述“2”中的边境线相同。

  4、再有1915——1920年东三省陆军测量局发行的地图中,边境线是通过比上述“1”中的边境线略为偏东的地方。

  然而苏方却不提由俄国参谋部绘制的地图,而主张按珲春界约规定的边境线通过哈桑湖西侧,并认为Заозёрная高地(张鼓峰)属于苏联领土。最后,“满洲国”方面主张边境线在张鼓峰东侧,因此张鼓峰属于“满洲国”领土,而苏联方面则坚持主张边境线是通过张鼓峰山顶的。

  所谓的“张鼓峰事件”,就是1938年7月末8月初,日苏两国之间围绕着这两个高地进行的一场军事冲突。

  其实,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俄国的野心久已有之,1904年与沙俄开战,仅仅是其“征服”俄国的第一步。1907年,日本国会通过的《帝国之国防方针》中,就将俄国视为“敌国”,作为“第一进攻目标”。1918年6月,又把苏联称作“假想之敌国”。1931年占领东北后一直在积极地进行对苏作战的准备。当时身居关东军参谋长要职的东条英机在1936年6月给日本参谋本部的一封电报中写道:“要以我们的武力能及,应首先打击南京政府,消除我们后方的威胁。”显而易见,日本的战略计划是:先占领中国,然后入侵苏联。当时的国际形势是: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组成轴心国,互相支持对方的侵略战争。而英法等国则采取绥靖政策,怂恿日本把侵略矛头指向社会主义苏联。而在日本统治集团内部,因为战略目标尚未确定,故日本大本营决定对苏联发动一场小规模的试探性进攻。

  苏联方面也在密切注视着远东局势,并相应地加强了自己的防御力量。但苏联并不想卷入战争,同时也希望避免西与德国、东对日本两线作战,曾多次向日本政府提出缔结日苏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均遭到了日本方面的断然拒绝。

  1938年7月,日本政府照会苏联政府,声称日本参谋部的地图上,中苏国境地线绕过哈桑湖东岸,又说每年清明和中秋,朝鲜族都上张鼓峰祭扫坟墓,可见是“满洲国”领土。照会强烈要求把哈桑湖一带划为日本“属地”。苏联政府断然拒绝了日本政府的这一要求。

  7月15日,三名日本军人身着朝族服装,带着照相机和望远镜,由两位当地向导带路,公然进入苏联境内绘制和拍摄苏联的边境军事设施。此时,潜伏在距离他们100米处的苏联边防军人突然发起袭击,当场击毙日军1人,其余人等慌忙逃走。

  此事端成了张鼓峰事件的导火线。日本政府紧急照会苏联政府,要求苏联立即从张鼓峰一带撤军。苏联毫不退让,发表声名称,日军侵入了苏联领土,并且“胡作非为”,苏军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回击的。日军要求苏军立即撤出张鼓峰一带,并叫嚣如不撤军将采取“必要的措施”。苏军未予理睬。

  1938年7月9日,苏军在张鼓峰构筑工事。日军决心以武力对苏联的军事实力进行“侦察”,驻朝日军(日本朝鲜军)第19师团奉命向图们江南岸边境地区集结。

  7月16日,日军大本营陆军省正式向日本朝鲜军发布了向苏朝边境地区集结的命令。对此,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奉命宣称,任何威胁都不能恐吓莫斯科。

  7月29日,日军以2个小队的兵力与在沙草峰构筑阵地的苏军小分队发生交火。

  7月30日,日军利用黑夜渡过图们江,到防川作最后集结。

  7月31日深夜12时,日军部署朝鲜洪仪里的150毫米榴弹炮向张鼓峰苏军阵地开炮轰击,拉开了张鼓峰事件的序幕。31日,日军先后攻占张鼓峰和沙草峰,将苏军逐出该地区。

  8月2日,苏远东方面军第40步兵师实施反击未果。

  8月6日,经过补充的苏军再度发起进攻,遭日军顽强抵抗,双方发生激战。

  8月7日,苏军一举攻占58号高地。并于8日和9日先后攻占了张鼓峰和沙草峰部分阵地。

  8月10日,日军企图夺回阵地未果,精疲力竭的日军遂向苏军乞和。当日,双方签订停战协定,并于次日(8月11日)停火。

  8月13日,日苏双方在张鼓峰东南坡交换了阵亡人员尸体和战俘。至此,历时13天的张鼓峰战役宣告结束。

  8月14日,日军奉命撤离张鼓峰地区。

  此战,苏军凭借优于日军的武器装备、战役指挥和诸军兵种协同作战能力,挫败日军北进企图。日军阵亡526人,伤914人;苏军阵亡236人,伤611人。

  有意思的是,根据日本朝鲜军公布,苏军损失如下:伤亡约为4500名;被击毁坦克96辆、步兵炮16门、机枪3挺;被击落的飞机3架。日方缴获步枪105支、自动步枪3支、轻机枪16挺、重机枪6挺、车载机枪4挺、榴弹炮2门。而在苏联公开发行的战争史书中,看不到任何有关苏军损失的记载。似乎有这样一种倾向:如果苏军受到惨重损失,那么在它出版的战史著作中,就往往不做任何记载。

  张鼓峰事件后,日军把防川一带划为“禁区”,强行把洋馆坪、桧忠源、沙草坪、防川四个村的140多户居民迁走,使这里成为无人区,同时又在防川附近的图们江上立桩堵江,封锁图们江航道。从此,中国利用图们江航道的出海活动被完全中断,在东北坚持抗战的东北抗联与苏方进行联络并寻求支援的渠道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钳制。

  张鼓峰之役的失利和随后的诺门罕战役的惨败给了当时日本军方信心极大的打击,以致于取消了原来的西进计划转而把战略重点放在中国和太平洋战场。

 

日本东洋文化协会出版发行的张鼓峰事件特辑


日军手绘的张鼓峰一带地形图


张鼓峰事件中参战的苏军官兵图例,注意他们头戴的外型古怪的M1935头盔。


进入张鼓峰的苏军(山坡上的小黑点)


张鼓峰附近村落中的伪满警察




日军向张鼓峰炮击






张鼓峰战斗中的日军

 

张鼓峰战斗中被俘的苏军士兵




张鼓峰战斗中被日军缴获的苏军装备


张鼓峰战斗中被击落的苏军飞机残骸


日军一度攻占张鼓峰峰顶










张鼓峰战斗中的苏军






苏军重新占领张鼓峰


张鼓峰事件后进行和谈的苏日双方代表


前去议和的日军代表


张鼓峰战斗中苏军缴获的武器




张鼓峰事件中被战火摧毁的中国村庄


张鼓峰事件后日苏联合勘界。可笑而又可悲的是,在这其中我们看不到作为有关国家的中国的身影,这再一次的向我们证明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国家贫弱,只有任人欺侮!




张鼓峰事件后被迫迁移的中国老百姓




张鼓峰事件后接受检阅的参战苏军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