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读史有感(艺术作品和历史)

(2009-12-31 07:22:53) 下一个
读史有感(艺术作品和历史)

中国人现在都知道不少历史,谈起来头头是道,只可惜好多都是从电影,电视剧,小说中来的,那就恐怕要大打折扣。
现在这些东西大行其道,好处是多少要人知道了一点历史,坏处是那会和历史书上有很大的差距,艺术作品是不能和历史书一样的,那就可不能吸引人。
是好是坏,就要根据各人了。
我在这里只能说几点自己认为是有疑问或则是荒唐的。

“赤壁之战”可是火的很,但这一仗是怎么打的,在哪里打的,甚至打了没有,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在电影中,还加了那么多的爱情味精,英雄为美人而战,那是理所当然,自然也吸引人。男人嘛,见了美女自然要扑上去,那怕是飞蛾扑火,也是美的。至于小命,那是管不了的,女人看了肯定很爽。
但肯定和历史不合,大小乔无论怎么再有魅力,再怎么美丽绝伦,曹操也不至于为她们用上几十万大军。曹操南下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统一中国,那是他那种人必然有的英雄梦,于她们无关。
充其量只是如果能把美人弄到手,那当然好,曹操的确好色。话说回来,就算打赢了,未必能把两乔弄到手。
曹操肯定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这样的人不会把女人放在第一位。虽然美人不喜欢听这种话,但却是实情。
总的来说,能确定的只是曹操南下到了长江边,与孙刘对峙,最后从华容失败撤退。
按照曹操的说法:“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曹操是一个很洒脱的人,并不讳言失败,如果真是大打了一个败仗,彼此都知道,否认有什么用,只会落下笑柄,让孙权看轻,曹操不会这样愚蠢。
曹操的基本人马是步兵,水军只是刚投降的新部,水上战斗的失败并不足以撼动曹操的根本,撤退恐怕是另有原因。
还有一些其他间接的证据,有兴趣可以到网上去搜。
有可能像有人说的那样,只是有一些小规模遭遇战,曹操因为瘟疫而不得不撤兵。
至于关羽在华容道上义释曹操,那肯定是《三国演义》在虚构。从史书记载,关羽肯定是一个忠于职守的人,况且能抓住曹操,那是天大的功劳,于情于理,都不可能。
《三国演义》只是小说,信不得。

再就是关于帝王的爱情,这一个给炒翻了的题材。
按照我的一个朋友的理论,帝王不可能有什么爱情,至少没有我们今天所说的爱情,因为我们现在说的爱情基本上是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的,不能平等地看待女人,哪里来的爱情。
在中国,帝王对大臣的权威,是逐渐发展的。在刘邦那里,可以在他的面前大吵大闹,甚至对他说话都不那麽恭敬,没听说有人因为这个而倒霉。
《后汉书8226;光武帝纪》说:“于是诸将议上尊号。......行到南平棘,诸将复固请之。光武曰:“寇贼未平,四面受敌,何遽欲正号位乎?诸将且出。”耿纯进曰:“天下士大夫捐亲戚, 弃土壤,从大王于矢石之间者,其计固望其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其所志耳。今功业即定,天人亦应,而大王留时逆众,不正号位,纯恐士大夫望绝计穷,则有去归 之思,无为久自苦也。大众一散,难可复合。时不可留,众不可逆。””
这就是所谓攀龙附凤之说,有点像今天股东和董事长的关系,只不过赌的不是钱财,而是身家性命。
我们拼着性命跟着你,是你人模人样,指望你能把公司弄上市,大家都分得一些好处,你要谦虚不做皇帝,众人没有了指望,就要散伙。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也是好说好商量。
明代皇帝的权威就大了许多,但大臣还是敢联合起来跟皇帝作对。在明神宗时,大臣在太子问题上跟皇帝作对,居然还是大臣赢了,把皇帝气得二十几年不见大臣,这也是千古奇闻。
只有在清朝,皇权达到了极端。皇帝和大臣的关系成了主子和奴才,大臣完全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哪里敢联合起来跟皇帝公开的作对。
现在可以雍正皇帝写的那些对大臣训斥中看到,张嘴就是“胡说,混帐,孽障,恶种,无耻小人,不是东西,朽木粪土,庸愚下流,疯癫,不学无术,无知小人,良心丧尽”,那完全是主子在教训奴才。
骨子里的想法就是:天下只是我一个人的,其他人只不过是打工的奴才,跟你们一口饭吃,让你们活着,就已经是赏你们脸了。
在极端不平等的状况下,哪里会有爱情,那只能叫情欲,性欲,连征服都谈不上,女人是不得不从。用一个现在时髦的字眼:叫做性臣服。
现在肯定是有爱情了,因为男女平等了嘛,从我和周围大多数人看,好像还远远不止是平等,要与时俱进嘛。
我说这些的意思是:女人们好歹也要吸取一下历史教训,弄得男人不敢不从,爱情也是要没有了的。

接下来谈金大侠。
为了减少砖头,首先声明,我是很喜欢金庸小说的。金大侠在构造情节,安排场景上确实一流,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也相当不错,读他的小说有时是一种享受,的确是一种消磨时间的好办法。
但需要记住的是,他是在写小说,有太多的虚构,如果你把小说和历史划等号,那是你的错,与金大侠无关。
比如说那个慕容复,并不存在。据史书记载,刘裕在灭南燕时把慕容垂和其家族仅存的后代杀了个干干净净,从此以后,就再也找不到他们的记载了,金大侠只是在写小说。
虚构个把人是金大侠的自由,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释解就叫人难以接受了,那可是一个不能虚构的东西。
佛教的派别极多,但中国以禅宗为最盛(西藏除外),现存庙宇十有八九是禅寺。相传禅宗的创始人是印度人菩提达摩,他就是在少林寺面壁九年而悟到的。但禅宗真正的兴盛是在弘忍,慧能的手上。
慧能是在湖北黄梅的双峰山五祖寺从师弘忍,那个非常著名的袈裟故事就发生在那里。在佛教历史上,五祖寺的名气并不亚于少林寺。
记得还是在国内的时候,和一些朋友到五祖寺去玩,其中有一个在湖北省委统战部工作。熟悉中国那个体制就应该知道,统战部是那些庙宇的真正领导,那些著名寺庙的主持是要由省一级统战部定,甚至要上报中央统战部。
那朋友认识五祖寺那时的主持,因此我们有幸混得一餐饭。虽然那朋友并不是什么大领导,主持是还来坐陪,但并不动手。
其中一个朋友是做饭的高手,喝了一碗汤的一口,就笑着说:
“您这汤中好像有假?”
那主持笑着说:
“施主好厉害,素菜的汤是最难的,不加一点荤腥就没有味道。你们是远道来的客人,怎么好意思让你们吃我们那些没有味道的东西。“
等了一会,他又笑着说:
“你们恐怕不知道,我们现在都是假和尚。”
那个朋友也笑着说:
“这话怎么来的,你是红头文件批的和尚,那怎么假得了。”
“你们不知道,最近有些乡镇企业家,找到我们,要我们做保镖,我们就说:我们是和尚,不会武功。
他们就说:连武功都不会,那肯定是假和尚。”
大家于是都笑了。他又接着说:
“说实话,这个菜是我们请外面人做的,我们也不会吃,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们还是要做一个真和尚的。”
完了我们要付钱,主持笑着指了指施舍箱。
出来后大家都有些感叹,五祖寺那时有些陈旧破烂,和少林寺的金碧辉煌不能比,其实慧能在五祖寺所作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才是禅宗的真谛。
想来想去,一致认为都是金大侠的原因。

佛教和基督教的重大区别之一在于:后者只有一部《圣经》,而前者则有不少的经典。我读得非常少,绝对不敢妄称懂;但却敢斗胆说,没有人完全懂,所以我的看法多多少少就有一点用处。
佛教的中心思想就是叫人怎么摆脱人生的苦难,修身成佛。至于怎么看待这个世界,如何成佛,不同教派是有些差异的,但还是有些共同点的。
比如出家人都有些戒律,即不能做的事,其中就包括戒嗔,就是不要跟人生气,那是要影响你的修身成佛的。
这话肯定极有道理,能不能成佛不敢说,但跟人生气绝对是不利于身心的。我只是一个极普通的人,没有什么大事可以气,但每回跟太太大吵了一场,都要几天才缓得过来。
所以跟人生气自己一定是在苦难中的,对我来说还包括没有人做饭,那还谈什么成佛。
所以正统佛教徒是认为跟人生气都是自己的不对,要影响自己的成佛,怎么可能跟人舞刀弄枪。
抄两段别人对佛经的说法:
“当你明天开始生活的时候,有人跟你争执,你就让他赢,这个赢跟输,都只是文字的观念罢了。当你让对方赢,你并没有损失什么。所谓的赢,他有赢到什么?得到什么?所谓的输,你又输到什么?失去什么?”
 “释迦牟尼佛过去世行菩萨道时,遇见一只饥瘦秃鹰,正急迫的追捕一只温驯善良的鸽子,鸽子惊慌恐怖,看到菩萨,苍惶投入怀中避难、秃鹰追捕不得,周旋不 去,显露出凶恶的样子对菩萨说:“你为了要救鸽子的生命,难道就让我饥饿而死吗?”菩萨问鹰说:“你需要什么食物?”鹰回答:“我要吃肉。”菩萨一声不 响,便割自己臂上的肉来抵偿。”
想想看,遵从这样的教诲的人,怎么会跟人打架。

当然,金大侠还有一种说法,练武只是为了强身,不是为了打架,实际上金大侠的和尚是经常跟人打架的。
这种说法一样大有问题。
佛教从根本上,是有点鄙视那付皮囊的。认为它是成佛的障碍,不相信感官,那不过是种种虚幻。
所以说,要强壮的身体干什么?那不过会使你有更多不好的欲望,对你成佛不会有什么帮助。佛教的强烈禁欲,跟这就是一致的。
现在的人都要身体好,要活得长久,要知道佛教并不是这样看的。
“佛教重视人类心灵的进步和觉悟,人们的一切烦恼(苦)都是有因有缘的,“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人和其他众生一样,沉沦于苦迫之中,并不断的生死轮回。惟有断灭贪、嗔、痴的圣人(佛陀、辟支佛、和阿罗汉)才能脱离生死轮回,达到涅槃(清凉寂静之意,即无有烦恼)”(维基百科)。
人的生死都是有因有缘的,你不可能改变,又是在不断的轮回之中的,这样你就会根本看淡生死,而不会对死亡有恐惧。
任何宗教都必须在对付死亡的恐惧上有所作为,因为那是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是一切恐惧的来源,
佛教的这一套说法,是不是大智慧,大家只有自己作结论。
所以说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是要找到成佛的智慧,绝对不会想到怎么锻炼身体。历史上释迦牟尼和很多高僧都曾经静坐悟道,不吃和尽量少吃东西,你能想象他们是在想怎么锻炼身体?
我根本就不相信佛教会有什么《易筋经》,也懒得去找证据。我倒是肯定地知道,中国历史上存在着不少这学,那学,在金庸之前,绝不会有什么武学的。
那主持是出家人,不愿说人的坏话,但那意思很明显,学武功的和尚才是假和尚。出家人应该清心寡欲,摆脱人生的杂念,胜负,生死都是虚幻,要武功干什么?
进一步可能会对金大侠有点怨言,你要写小说就写好了,想虚构怎么都行,干吗把我们和尚扯进来,要人分不清真假。

当然,金大侠的和尚打架都是有理由的,多半别人打上门来,不打不行。但问题在于,别人为什么要打上门来?
要就是为武功秘笈,不然就是为名来比划高低。可要是和尚不会武功,也没有什么秘笈,把门打开,谁进来无非就是一碗无油无盐斋饭,那些豪杰要是还来就是见鬼了。
佛教强调禁欲,要与世无争就是怕这些事。你有了别人想要的东西,别人就要动脑筋,你又不想给,那自然要起争端。一有争端,那还怎么谈什么成佛呢。

我想金大侠的小说的定位应该是通俗小说,或则说是成人童话。想在那里面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或则觅出什么道来,不过是缘木求鱼。
真想知道,应该去读《庄子》,佛经那一类东西。
话说回来,金大侠的武功确实厉害,他的那些东西形成了所谓的文化现象,读的人之多,影响之大,恐怕是古今中外都是没有的。
武功太好的人就要想玩一点花头,金大侠于是就想练另一门武功,想成为历史学家,或则另一种忽悠的称呼:国学大师。
但这两门武功却是冲突的。
通俗小说的关键是要人来读,越多越好;而历史学家写历史并不会关心有多少人来读他们的东西,重要的是要准确,要经得起后人的评说。
二十四史中除了《史记》有相当的可读性,其它的大部分读起来都是味如嚼蜡,除非是搞那一行的,不然买来就是做做样子,不会有太多人真读。
两者从根本就毫无相同,所以就像他书中的人物一样,要练另一种武功,就得把前一种废掉,又像他书中一样,这太难,弄不好要走火入魔,轻也会把自己弄得尴尬,好像也没有人能做到。
其实金大侠大可不必,能够让人高兴,痴迷,这不就是当作家的理想吗。虽然冤枉了和尚,但写历史小说总免不了要贬褒,要冤枉人的,和尚与世无争,自然是能够担待的。
实际上金大侠在很久以前就做过,《袁崇焕评传》应该就是他的尝试。但从名字到内容都不是在真正地在写历史。
照理说中国人应该知道什么是写历史,因为有一个最好的老师:司马迁。就应该像他那样写历史,首先是客观,个人不能带偏见,这好像做不到,但起码是随时记住这一点,不然肯定就会忽视些什么。不要有个人的好恶,实在忍不住,就像太史公,陈寿一样,最后加几句评议。
翔实当然好,人物都有性格,事情都有原因,但历史上只有一个司马迁。
要知道,人的内心不是你能够理解得了的,所以事情也有你不知道的原因。历史学家要做的应该是把发生过的事情,人物的言行尽量准确地记录下来,至于判断好人,坏人,不是历史学家的任务。
读者并不傻,自己自然会得到结论。
所以说,塑造民族英雄并不是历史学家的任务,那应该是由某某部来定。金大侠在这里错了位。
不过49年以后,中国的历史学家都基本上错了位,原因大家都知道。就像现在,有些东西不能说,那写出来的东西能够叫历史?
金大侠却在香港,没有顾虑,错了位只是自己的原因,写小说那门武功废不了。

最近又看了一段奇文:
“释永信法师,俗姓刘,名应成,法名永信,1965年出生,安徽颍上人,自号皖颍上人。现为少林寺方丈,少林寺第30代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佛 教协会会长,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武打小明星释小龙的师傅。是中国首个取得MBA学位的僧人。释永信成立少林寺武僧团、少林 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少林影视公司等机构,对少林寺进行商业化的经营和推广,并因此引起争议。”
释迦牟尼会叫他的信徒去赚钱,搞商业化,读MBA,这不是开天大的玩笑,要知道他是放弃了王位,下决心找一种方法帮助人脱离苦难,在他看来,名利乃是苦难的来源之一。
当然我不是说,追求名利不好,那东西算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好也罢,坏也好,是一种人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都想要,说不想是虚伪,只是不应该出了家再要。
现在的人错位离了谱,这还能算是和尚?
现实比金大侠还要荒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