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那就聊聊郭女王

(2011-02-18 10:55:15) 下一个

曹丕当上太子,侧妃郭氏据说起到很大作用,具体做了些什么不知道,但我怀疑这人是很有手段的。郭氏小名女王,她爹当年极宠她,说我这个闺女是女中之王,所以就叫了女王。那时候人起名儿没什么忌讳。但是名字也很重要,能对人起心理暗示作用,老喊女王女王的,可能她自己就真的把自己当女王了。所以此厢给孩子起小名儿狗剩的,赶紧回家就给孩子改了吧,可以考虑叫总统。


话说郭女王自从给曹丕做了妃子,甄氏就开始失宠。那时候甄氏已经生了儿子,就是后来的魏明帝,从名分上讲,甄氏也是曹丕的正室。但是因为郭氏得宠,所以后来曹丕称帝时候立皇后,就坚持要立郭氏。但大臣们反对,说:“使不得,看看历代皇帝,以妾为妻的都是反面典型啊,比如夏桀商纣什么的。皇上如今使贱人暴贵,恐怕上行下效,天下要乱。”


于是这件立后的事,耽搁了三年。对此事《魏书》和《三国志》记载不一致,魏书说是曹丕几次要立甄氏,甄氏都婉言拒绝了,说自己无才无德什么的,不够格当皇后。推辞了几次,就到转年夏天了。曹丕想,天儿挺热的,不折腾这事儿了,等凉快了再迎立皇后。没想到后来甄氏病重,到农历六月,就崩了。曹丕那个难过呀,就追封了皇后。


而三国志对这件事的描述就没有那么温良恭俭让了。三国志里是这样说的:在郭氏及另外两个妃子得宠以后,甄氏“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我是100%相信这个版本的,因为甄氏曾经写过一首很长的乐府诗《塘中行》,这首诗的内容就是妇人失意埋怨老公,所以说“有怨言”,多半是确实的。而在《魏略》和《汉晋春秋》里,对甄氏的死状都有这样的描述:“披发覆面”,“以糠塞口”。可见不是正常死亡。而三国志更明说,甄氏的死,和郭氏得宠有直接关系。


甄氏死了以后,曹丕厌屋及乌,也从此不待见甄氏生的儿子曹叡,也一直没有立太子。大概也是一直想等郭女王生了儿子,直接立为太子,名正言顺。可惜郭氏一直无子。等到后来觉得老不立太子也不是个事儿,可还是不愿意立曹叡,就想立别的妃子生的儿子。有一次曹丕带着曹叡去打猎(估计别的儿子都还小,不会骑马),见到一对母子鹿,曹丕就跟儿子说:“我射那只母鹿,你射那只小鹿。”曹叡不乐意,不举弓,说:“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说完就满脸的泪了。曹丕一看,也放下了弓箭,而心中也定了立曹叡为太子之意。


后来曹丕生病,眼看好不了了,就把皇位传给曹叡。


曹叡一直对母亲的死耿耿于怀,一接班,就把甄氏追立为皇后,郭女王看着,不乐意了。当年甄氏死后,曹丕让没儿子的郭氏抚养曹叡,指望他俩经常联络联络感情,以后和平相处。可那时候曹叡都十好几岁媳妇都娶了,不是容易忘事儿的小孩子。等曹丕一下世,曹叡就问郭女王:“我妈妈当年到底是怎么死的?”郭女王说:“咋着?那是先帝自己赐她死的,跟我有什么关系?你难道还想在父亲尸骨未寒之际,就要为了前母枉杀后母?”


这后面的事,还是版本不同,一个版本是,曹叡一生气,就逼着郭女王自杀;还一个版本是,郭女王见曹叡不是省油的灯,就自己忧郁而死了。我还是相信比较惨烈的赐死说,就算古人身体素质差点儿,哪有那么好的事,一忧郁就死得那么恰到好处。所以多半就是曹叡为母报仇了。


这时候另一个曹丕当年的宠妃,大概是跟郭氏一直不和,而跟甄氏关系好,甄氏临死之前曾经托她照看儿子。郭氏死了以后,这位李太妃就跟曹叡说:“你娘死得惨啊,下葬的时候我看见了,披头散发,嘴里还塞的糠。”曹叡又痛又恨,下令殡葬郭太后时候一律依着当年甄氏的情状,也披发覆面,口里塞糠。两个争风吃醋的女人,到了最后下场竟然一模一样。


却说当年曹丕和甄氏,本来应该是很般配的一对儿,都是文艺青年,曹丕爱音乐,擅写诗,甄氏也颇能写两笔,比如那首《塘中行》,有人甚至怀疑是曹操写的,就是因为写得太好啦。其实,应该还是甄氏写的吧,曹操没有被人抛弃过,写不出那么许多哀婉。


曹丕写过不少乐府诗,其中也有赞美女人的,其中有两首,相类似,都有句“知音识曲,善为乐方”。而史载郭女王是“不好音乐”的。那么这个“婉如清扬,悲鸣相求”的女人,大约就是甄氏了吧。


 


附,曹丕《善哉行》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研姿巧笑,和媚心肠。


知音识曲,善为乐方。


哀弦微妙,清气含芳。


流郑激楚,度宫中商。


感心动耳,绣丽难忘。


离鸟夕宿。在彼中洲。


延颈鼓翼,悲鸣相求。


眷然顾之,使我心愁。


嗟尔昔人,何以忘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