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者长乐也

像雄鹰一样在水中飞翔
个人资料
正文

全面对付金融风暴特别报导: 面对金融风暴求生术(图) 世界周刊

(2008-10-19 19:41:25) 下一个

《专题1》面对金融风暴特别报导(一)
投资人篇 怎么少了一头牛?!

 

这是日前股市大跌后,华尔街菁英们早上上班离开渡轮码头的景象,如今他们垂头丧气,可是投资者担心「我们是否还没有跌到谷底…」。 (美联社)
国会通过7000亿救市,但股市仍狂泻。(法新社)
编按:自「二房」风暴以来,全球金融一蹶不振,股票直泻如溜滑梯,道琼指数跌幅破历史纪录,在哀鸿遍野中,投资人胆颤心惊,不知股市何时探底,底有多深?各国政府救市,救得回吗?需时多久?也有人批贪婪的华尔街是最大祸首,为何受害的升斗小民要掏腰包为其善后?在面对这人人受害的百年金融巨灾,本期《世界周刊》策画《面对金融风暴》特别报导,由投资人及记者执笔,分别作现状分析,访问金融专家、心理学家及各阶层人士,以不同角度的四篇报导,为读者提供或有助益的信息及建议,敬请垂察!

笔者可不是社会主义的追随者,我认为我有两头母牛的话,我会卖掉一只,然后买头公牛来生小牛,为什么你们这些人搞的烂摊子,要强迫我给你们一头我的母牛来解决你们的问题呢﹖

你是不是像我一样,准备打开计算机查看退休金401(k)之前先顿一顿:「嗯…希望不要得心脏病才好…」于是采取预防措施,先去找一片可以稀释血液的阿斯匹灵,倒一杯开水吞下,深呼吸,才动手开机。然后,你从椅子上跳起来,哇哇大叫:「不得了﹗辛苦那么多年,现在四分之一的退休金都不见了﹗」

打开《世界日报》,头条新闻是「退休帐户大亏,2兆蒸发﹗」──当然,我知道自己不是唯一退休金被咬了一大口的人,两兆美金里面包括了所有拥有401(k)的人,但是,如果我这个选择「保守互助资金」的人已经损失了四分之一,那么,那些选择「活动互助资金」的人就可能损失更惨了。

偏偏,就在这个时候,联准会主席柏南基(Ben Bernanke)又来一个「雪上加霜」:「…我们现在还没有跌到谷底…。」

好得很,我打开电视,看到加州的什么官员到华盛顿DC去「要钱」,因为他们州内岁收不足,付不出教师、警察、公务员的薪水,──他们的大力士州长阿诺(Arnold Schwarzenegger) 之所以当选,不只是因为他是电影明星,有群众魅力,还因为他很节省小气,是有名的「财经保守主义」( Fiscal Conservative)者,不像前任州长戴维斯(Gray Davis),浪费公帑,走以前把加州的财务搞得乱七八糟,只差没把他办公室的椅子也拿到当舖里去卖了﹗

我关掉了电视,回到计算机前面,面对我的是雅虎上一条来自Newsweek的新闻:「美国好几州不能付自己州内的帐单」,其中失控最大的就是加州,22%(222亿)的帐单付不出来,接下去是亚利桑那19.9%(22亿),内华达16%(12亿),罗德岛9.8%(55亿),纽约9.8%(55亿),阿拉巴马9.5%(7亿8400万),最后是马里兰州,缺差7.2%(11亿)的款项才能维持平衡。

联准会主席柏南基是对的,我们还没有跌到「谷底」。

第一张倒下的骨牌

许多人碰到危机的时候最本能的反应是要知道「为什么」。如果,这是一个很单纯的问题,譬如,你走得好好的突然摔了一跤,神魂找回以后,就会去找摔跤的原因是什么。也许,路上的石板被树根翘了起来,你没看见而跘倒了﹔也许,你高跟鞋的跟断了一支,使你失去平衡。但是,如果问题来得突然,又非常复杂,你就不太能够马上找出原因了,但是,你在气头上,思想不清楚,就很容易找一个「代罪羔羊」,好把肚子里面的气发出来。这个「代罪羔羊」可能是「罪魁祸首」,但也可能根本不是。这种经验我们都有过,而如果我们怪错了人,只顾出气而没有找到问题所在,那么,不但我们的问题解决不了,还可能使问题更加恶化,到头来,吃亏的还是我们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能够明察秋毫的人,就不会打喷嚏。」──对不起,我这只是说著好玩,不过,我想你知道我的意思。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如今造成「全球」经济大乱的原因是什么。美国新闻界作「新闻侦察」时,常说「跟著钱,找线索」( Follow the money),就像猎狗一样,要抓到猎物,就得用牠们灵敏的鼻子,跟著小兔子或小狐狸的味道跑,才追得到牠们。如果牠们光是站在原地叫,那么什么也追不到。

现在大家都有点目不暇接,以前站得稳如泰山的李曼(Lehman Brothers)倒了,美林(Merrill Lynch)被买走,华克维(Wachovia)有两个公司在抢(Citigroup和Wells Fargo),连AIG都保不住,9月时还只要向政府贷款850亿,10月居然又要加350亿,一共1200亿﹗这些不都加到我们这些纳税人、甚至我们的子女身上吗﹖──但是,我现在要求你不要看那些「层出不穷」的东西,先想想,是谁先倒下来,才把这些一连串的骨牌顺序推倒的﹖──答案是「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这一对庞大的房屋贷款姐弟组织。

到底谁是「房利美」,谁是「房地美」﹖

「房利美」(The 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简称Fannie Mae)」和「房地美」(The Federal Home Mortgage Corporation) (简称Freddie Mac)」都是「混血儿」,它们是半政府、半商业的房屋贷款公司(GSE, government sponsored enterprises) 。「房利美」是姊姊,是1968年创立的,它发行股票,像一般的商业公司,却在联邦政府的保证之下。「房地美」是弟弟,是在1970年出生的,基本上它的性质跟姊姊一样。这一对姐弟本身并不「直接」贷款给购买房屋的人,它们所做的是做的是「购买」那些直接贷款给购屋者的银行或贷款公司的贷款。

这一对姐弟组织赚钱的方法是,它们可以向任何人借钱,包括国外的机构,不少外国机构为了得到商业上的优利,会以极低的利息借钱给「房利美」和「房地美」﹔这对姐弟再以较高的利息把钱借给美国国内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它们所赚的就是这两个利息直接差价。所以,它们和一般公司差不多,基本上,应该是以营利为目的,唯一不同的是,如果一般公司经营不善就得倒闭、吃官司,但是这一对半商半政的姐弟如果经营不善,联邦政府就得出来接它们的「烂摊子」,然后,联邦政府再课美国人民的税,用来「收拾」这两个姐弟的烂摊子。换句话说,谁是「收拾烂摊子的倒霉鬼」﹖你不用东看西看,对!就是你和我,我们这些纳税的人﹗

「两房」的生长过程

照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的看法,美国是一个以「清教徒工作道德」而致富的资本主义社会,在这样的环境里,每个人有自己作主的权力。

如果追寻其原因,就要回到1970年代卡特总统的「展望」,他主张,每一个美国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房子。当然,卡特是民主党,他有社会主义的想法是理所当然的,问题是,这个「应该」到底是什么涵义呢﹖

卡特总统的社会主义没有行通,事实上,在他下台之前,美国房屋贷款的利率高到16%。卡特之后是共和党的雷根总统,他在任期内,大减所得税,还钱于民,经济蒸蒸日上。

「房」家两姐弟真正开始出问题,是在1990年代柯林顿在任的时候,柯林顿是民主党总统,虽然他并不像卡特那么社会主义,但是,在他的任期内,「房」家两姐弟长大了,于是,它们的好朋友政治人物开始以他们的权力地位施加压力给那些向「房」家姐弟贷款的银行和金融机构,要求他们「松弛他们对购屋者的标准」,好让许多低收入的人都能够拥有房子。

问题是,很多东西是一松弛就再也拉不紧了。事实上,小布什在2001年一上台时,就发现「房」家两姐弟有问题,而准备阅查它们的内部运作,偏偏来了一个九一一恐怖分子攻击,整个国家受到很大的冲击。恐怖分子攻击纽约世贸双塔的原因不只是因为它们是美国成功的标志,也因为那是全世界的金融中心,打击美国的财经本来就是恐怖分子的大目标之一。

在受到美国内陆空前最大攻击以后,联准会主席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为了巩固经济的稳定,一直把利率压得很低。这虽不是房屋市场繁茂的唯一原因,但是,总是一个「顺水推舟」的因素。然而,房屋市场的看好(或「泡沫」)并不是造成「房」家两姐弟垮台的原因。

笔者曾经在9月28日的《世界周刊》上用《如果你有两头母牛》的例子来分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不同。在社会主义的环境里,政府会把你的一头母牛拿去,给你那没有牛的邻居。但是,在资本主义的社会里,政府会叫你把当中的一头母牛卖掉,而把钱拿去买一头公牛,这样,牠们会生很多小牛,而如果每个人都给政府一桶牛奶,那么政府就有很多钱来造桥建路了。虽然美国是自由经济的国家,但是,其中有许多人相信的是平头点的社会主义,而「房」家两姐弟就是社会主义所生下来的孩子。他们的使命并不是「养小牛」,而是「把你两头母牛中的一头给没有母牛的人」,在后者政策的影响下,许多没有预料到的问题都开始成形了。

到了2003年的时候,财长史诺(Treasury Secretary John Snow ) 要求整顿「房」家姐弟所呈现令人忧心的问题时,巴尼法兰克(Barney Frank)(民主党-麻州,当时的监督成员,现在的监督主席(Chairman of the House Financial Services Committee)说:「房利美和房地美都很健康,他们在这些年供给许多低收入的人房子,我觉得,政府应该更加鼓励,让更多低收入的人能够从它们得利。」

2005年的时候,葛林斯潘忍不住了,严肃的提出警告,但是,又被参议院打了回去。等到2006年,民主党在国会、参议院都成了多数,小布什成了所谓的「跛脚鸭子」,什么政策也行不出来,那个时候连门也没有了。

「忍者房贷」害死人

在那些社会主义的政治人物多年来不断要求「房」家两姐弟松弛放贷标准之后,房屋拥有者的健康情形越来越糟。2007年8月10日的《今日美国USA Today》标题《危险﹗房屋贷款的崩塌──可预料,也可预防》中报导﹕「这种狂醉式的房屋借贷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那些借贷公司甚至自己夸口,说他们借出去的是『忍者房贷(Ninja Loan)』,就是『不需收入,不需工作,也不需资产』(No Income, No Job, No Assets)也都能拥有房屋。」

事实上,对「房」家姐弟来说,那些给低收入越多「忍者房贷」的公司,越是他们的「好顾客」,因为,它们虽然是半政半商混血儿,但是,他们的「政治基因」远远胜过他们的「商业基因」,那些得到「房屋拥有权」的人,大部分都成为民主党的忠实投票者。客气一点说,这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无法论断的问题,到底是民主党人故意培养这么两个机构,好用来强健他们的政治机器呢?还是,这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只有那些有心实现社会主义的民主党人自己才知道问题了。

就在「房利美」和「房地美」从婴儿阶段长大到现在40岁和38岁,有点发福的时候,没有人向美国人民警告他们所信任的政治组织已经渐渐改变性质了。这就像你丢一只青蛙在一个冷水锅子里,然后按钮转到低温,这时,青蛙在锅子里面游泳,根本不觉得热度渐渐在增加,直到后来,热度不能忍受的时候,青蛙才知道小命危险了。──我们现在正是处在这样的情况下。

问题是,这些搞政治的相信社会主义,但是,笔者可不是社会主义的追随者,我认为我有两头母牛的话,我会卖掉一只,然后买头公牛来生小牛,我是「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资本主义,为什么你们这些人搞的烂摊子,要强迫我给你们一头我的母牛来解决你们的问题呢﹖──欧巴玛的副总统候选人在接受访问的时候却说:「这是你表现『爱国』的时候了……。」

在这个「房」家姐弟搞出来的烂摊子之下,我现在已经搞不清楚我的房子究竟值多少钱了。如果你要懂国会和参议院所搞出来的「房贷保释」是怎么一回事的话,让我用一个实例来讲给你听﹕

我的房子是20万买的,付了4万块做本金,所以我还欠16万,我的利率是4.5%,而我每个月规规矩矩的付我的分期付款。我邻居是个「低收入」的人,在「房」家的势力下,他得到了一个「忍者房贷」,就搬进了一个跟我一样的房子,一块钱本金也没付。据我所知,他已经6个月没付分期付款了,银行催他付款他付不出,于是,他就放弃了他的房子,干脆搬回他爸爸妈妈家去了。现在,那些政客逼政府通过保释「房」家姐弟的债务,居然要「请」他搬回那个他付不起的房子,并且还把他的房价降到15万,又把他的利率降到3%。

我觉得很不公平,我也要求同样的待遇,但是,回答是:你「不符合标准」,因为你没有「被法拍(foreclose)」房子,仍然是「有屋阶级」。所以,我仍然需要照样付我原来的分期付款,而我的房价因为这些「忍者房贷」大大的跌价,但是,我还是欠银行16万﹗

这是什么世界﹗─啊!是了,这是「社会主义」的世界﹗以前中国人说我们自己是「睡狮」,结果被八国联军打得七零八落。现在,本来美国的资本主义成了「睡狮」,居然让那社会主义的联军打得大家「少了一头牛」。(/司马不迁作者为自由撰稿人)

《专题2》面对金融风暴特别报导(二)
现状篇 风暴不歇大众叫苦无门


 

年轻人发现退休储蓄帐户大缩水,虽说是长期投资,但仍抱怨不如把现金花了划算。(法新社)
9月底至今坏消息不断。近期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与今日美国报经常以头版报导此类新闻。 (赵仁方摄)

在经济前景不明的实际,推荐购买房地产基金,从而拥有一些实际的资产,确实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因为当前的信息均显示,房地产市场并没有触底,回升反弹尚待时日。

不久前与一位退休前是小学校长的美国朋友通电话,这位退休人士目前住在纽约史泰登岛,除了退休必须的401(k)计画外,是那种平时不考虑如何在股市上投资赚钱的一族。两人电话聊天中几乎是滔滔不绝,但是一提起股市的最近表现,老先生唉声叹气不停。想象得出,他一定一边说话,一边直摇头的说,Oh,My God! It’s terrible ! I even don’t dare to look at my 401(k) plan。(哎,天哪里!简直惨极了!我都不敢看401(k)帐户了!)于是只好感觉转换话题,不再谈论倒霉的投资市场。

另外一位走出校门没有多久的年轻人也发现,今年4月份在一家著名基金业者刚设立的退休储蓄帐户罗斯IRA,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损失了约12%的资产,虽说这是长期投资,但却不断抱怨还不如就把这笔资金当现金花了划算。

事实上,这一老一少的痛苦代表了大多数美国人目前的痛苦,充分反映了目前华尔街危机对普通人的影响,难怪被喻为投资大师的巴菲特在股市9月底大崩盘后说,美国目前面临经济珍珠港(Economic Pearl Harbor)的威胁。

能学巴菲特吗?

与退休校长通话后没有几天,跨党派的国会预算处(CBO)主管在众院作证时说,在过去的15个月,包括政府与民间退休基金与401(k)等私人退休储蓄帐户在内,全美民众退休帐户投资损失高达2兆元,相当于大约损失20%的价值,仅过去3个月的损失就高达10%,再次印证金融风暴对普通老百姓的打击。一些民众表示,由于退休储蓄资产大减,将不得不延缓退休,工作更长的时间,来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

今年以来,特别是9月与10月股市一直犹如云霄飞车大幅波动,对于股市投资者来说,他们知道存在的风险,因此对亏损或许会有心理准备,但是通过诸如401(k)等计画将资金投入较为安全的共同基金市场(Mutual Fund)的普通老百姓来说,这种下跌简直让人不可思议。

在过去的约20年当中,过去较不为人所知的投资工具共同基金因为其极小的风险而逐渐流行,受到大众的青睐,估计全美约有8000万以上或者说半数以上的家庭通过各种方式拥有共同基金。而此次股市9月29日重挫,被视为经济晴雨表的道琼指数崩跌逾777点,不但创下当时最大收盘跌点纪录,而且范围之广,一向被视为低风险的共同基金也未能幸免于难。

最近许多拥有退休计画的同事与朋友纷纷询问,在当前的市况下,到底应该如何打理自己的投资?通常专家的建议大多是所谓处变不惊或将资产分散,不要将所有的投资放在一个篮子里,或者就是逢低承接,这些建议说起来容易,但是具体操作起来却有许多困难。

例如在目前整个大市下滑的情况下,到底将资产分散到什么地方,就很难定夺了。此外,现在确实有许多公司的股票确实已经剧跌到市值之下,提供了逢低买进的机会,但普通人能不能向亿万富翁巴菲特那样敢于进场则另当别论了。巴菲特不但有勇气,但他更有雄厚的资金作后盾,即使此次投资失败,对他来说没有什么了不起,他还有其它资产,可以东山再起,但其它大多数人可能就承受不了失败的打击了。再说,巴菲特此次投资高盛(Goldman Sachs)50亿元,三天之内大赚10亿,可是他获得的是长期特别股,普通投资者只能望「股」兴叹;最后,股神30亿元入主多元化巨擘奇异(GE)当日与第二天,均没有扭转GE跌势,如果跟随大师行动,普通人能甘心承受这两市的损失吗?而他购买的同样是GE优先股,也不是普罗大众力所能及的事情。

总而言之,巴菲特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但按图索骥完全的模仿与照搬则是不可能、也是完全做不到的,要不然这个世界上就不会只有一个巴菲特、一个股神了。

分析师失去方向

据著名的市场调研业者李普公司(Lipper)的最新信息,在刚过去的第三季度,87%的共同基金均在下跌。在一个月的时间内,约93%的共同基金失血,使得许多依靠这些基金作为退休来源的投资者迷惑不解。无论是投资大公司、品牌公司或者中型企业,或者投资国内股市或全球市场,投资公用事业或者商品市场,投资股市与债券,大多数的共同基金均跌跌不休,惨不忍睹。难怪一些投资专家惊呼,恐惧心理早已经超逾华尔街,冲击到了Main Street!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最可靠的投资策略,也无能为力,几乎没有地方可以藏身。纽约DWS投资公司的副董事长弗鲁契就是其中一位。他说:「三季度可谓忧惧的一季,我认为大多数在理性市场可能有效的所有投资手段,如多元化或者资产重新组合,基本上此时都失去了效率。」

全球最近连续上演「黑色星期一」股市灾情,不但普通投资者不知所措,就连一些分析师也失去了方向。联邦投资公司的市场策略师杜赛尔说:「无论政府或者联准会怎么说,市场彷佛找不到立足之地,仍然在未知领域摸索。不知道这种状况将会如何结束。」

据华盛顿邮报报导,即使被认为最安全的货币基金(Money Market)共同基金也出现问题几乎内爆,因为一家著名业者在投资亏损后,宣布股价贬值。在7天之内,投资者从货币市场撤走了创纪录的1690亿元资产,联邦政府不得不同意在一定时间内担保该基金。相关信息显示,今年来共同基金一直在撤资,仅三季度在全球与美国共同基金市场,投资者抽离的资产高达893亿元,离开投资于债券的共同基金资产为191亿元。

信心危机最严重

受信用紧缩危机影响,投资者担心债券也会倒帐,只好纷纷寻找下一个安全避风港,将资产转入国库债券与现金帐户。专家表示,三季度、特别是9月的特点是脱离股市、脱离债市,转向避风港。这种状况主要是信心危机造成。公众对股市、经济与政治领袖等方面的信心大跌,因此带来的威胁超过了金融风暴本身,就连宣布寻求连任,以帮助振兴经济的纽约市市长彭博也表示,华尔街最大的危机是人们的信心危机。

进入第四季度,政府7000亿元纾困方案已经成为法律,但投资者怀疑其效率,金融市场表现也乏善可陈,作为经济晴雨表的道琼指数不但在众院通过该方案是报之以下跌,而且10月6日周一盘中狂泻800点,创下当时最大盘中跌点纪录,最后以跌约370点作收,7日道指狂泻508点,至7日止,按衡量5000公司股值的道琼Wilshire5000综合指数计,9月约2兆2000亿元帐面价值从市场蒸发,不翼而飞。

专家表示,市场是否好转,则取决于该纾困法的执行能否有效,如果救市成功,信用市场紧缩得到缓解,则投资者信心可能得到提振,市场才可能稳定。此外,投资者也一直密切关注联准会、以及欧洲中央银行等是否放松银根,因为这波金融危机受累的已经不只美国,已经演变成了全球的灾难。

终于包括联准会在内,英格兰、欧洲、加拿大、瑞士与瑞典等全球六大央行8日联手降低利率。日本银行虽然没有降息,但表示支持,中国也宣布放松银根。然而这一重大举措,在加上一些央行持续挹注巨额市场资金,以支撑饱受本世纪最大的金融危机冲击全球金融体系。但是,遗憾的是,这也没有阻止人们对经济衰退的忧惧,欧洲主要股市当日继续大跌,华尔街股市一度回升,但最终还是欲振乏力,道琼指数再降189点,为当日交易划上句号。遗憾的事,次日股市再次狂泻,道指重挫约679点后,跌破了9000点。

不过,正如任何一次金融危机与股市崩盘一样,即使情况如何糟糕,即使所有的投资策略都已失去效果,投资者仍然愿意获得一些建议,至少也是一丝安慰。那么在当前无法知道经济是否会陷入深度衰退或者何时回升的情况下,投资者是否真的一筹莫展没有办法了吗?至少华盛顿时报在访问一些专家后提出了下面的信息,就权当参考。

认真反思的时刻

投资专家表示,现在应该是人们认真反思与发挥才智之际。首先,不要让共同基金的名称欺骗自己。有些基金可能标榜是「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但实际上其表现更如「公用事业」(Utilities)基金。投资者应该仔细阅读有关基金的说明,搞清楚自己投资的是科技基金、还是金融服务或者是公用事业基金,了解这些基金十大持股为何。

在无远弗届的网络世界,目前要研究共同基金与获得招股书并不难。除了所投资的基金有财报外,网络上也有许多信息,现在也许真的到了仔细阅读招股书、了解基金的目标是否与自己的投资标的一致的时候了。

加州默克共同基金的投资者默克说:「如果当前的股市让你忧惧万分,夜不能寐的话,这可能意味著你的投资可能风险确实太大。这时候,就要高度警觉,多问经纪人一些问题,诸如这个货币基金到底是怎么回事等等,如果对结果不满意,最好的选择可能就是将资金退出。」

但是其它专家也提醒说,也不要过分追求所谓的安全。在通货膨胀利率持续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现金为王的说法再次受到青睐,但要知道现金也会贬值。即使是拥有最高收益率的定期存款,也难与通货膨胀率上升同步增长;而短期国库债券收益率升幅则非常有限。追踪共同基金表现的晨星公司一位分析师说,如果纯属因为恐惧心理作崇而行事的话,通常不会有太好的结果。因为即使是国库债券,目前也没有什么支付。

不要忘记基本面

另外一位投资策略师也表示,要记住在当前的大氛围中,你所想得到的每一种股票、债券、每一个行业都受到冲击。即使你投资的基金仍然为负增长,但可能比其它要强。「目前应该看的是相对表现,而不是绝对表现,」专家如是说。

尽管分散投资与多元化策略的效率受到质疑,但专家表示,在市场大幅波动之际,这仍然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择。对于身在美国的投资者来说,目前的多元化,已经不止于股票与债券,投资组合中应该包括房地产、商品、基础设施、道路与机场的建设等。

此外,在每一次股灾之后,总有许多勇敢的投资者进场逢低承接,购买廉价股票,如果能够判断正确,买到「价廉物美」股票自然很好,但是要记得在购买这类股票的时候,不要仅仅是因为价格低下就入手,千万不要忘记其基本面。

不过笔者认为,在经济前景不明的实际,推荐购买房地产基金,从而拥有一些实际的资产,确实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因为当前的信息均显示,房地产市场并没有触底,回升反弹尚待时日。但一些分析师表示,该行业已经重挫,所剩无几,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再损失的了,因此可以进场挑选一些。当然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虽说投资有一定的规律,但更多的时候,却是非常不理性的,与博弈并其实没有两样,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本报记者/赵仁方)

《专题3》面对金融风暴特别报导(三)
专家篇 进场或出场 老少路不同

美国股市下跌引起人们的担忧。图为老少行人在纳斯达克市场办公楼下观看股市行情。(美联社)
美国金融危机已经扩散至全球。为此,全球七国集团财政部长齐集华盛顿参加金融会议,商讨如何解决金融危机。(美联社)
面对这样的局势,大众如何应对呢?著名的华裔理财专家江平只有一条建议:这是做长期投资的时机……也有的专业人士持不同的看法。华代瑞德金融公司(Waddell & Reed Financial)的基金经理蒋战鹏认为,因为美国过去借债太多,现在要还债了……

美联社报导,10月6日至10日的一周是美国股市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周,「不管从下跌的点数还是百分数来看,其跌幅都创下历史之最。」随后市场出场大幅震荡。人们对此反应不同。有人认为,美国可能由此陷入经济衰退,也有人相信美国证券市场会反转。

普天寿金融公司(Prudential)理财顾问刘阳说:「许多人感到恐惧,因为不知道危机严重到什么程度、能够持续多长时间,也不知道是否需要把钱从退休帐户里拿出来。」有人寿保险帐户的人担心保险公司可能会延长付费时间,甚至怀疑现金价值是否保险。有人还问:「保险公司倒闭怎么办?」

面对这样的局势,大众如何应对呢?著名的华裔理财专家江平只有一条建议:这是做长期投资的时机。被金融时报评为全球投资基金经理第一名的华裔基金经理邓琨认为,人还要活,经济会恢复过来,因此没有必要太担心。PNC银行财富管理部门的高级基金经理张蕊认为,这不是世界末日,市场会回来的。「现在跌得厉害,将来涨得也厉害。」正道投资管理顾问公司总裁郑博仁称,「全球股市的底部快触到了」。

另外的专业人士则持不同的看法。华代瑞德金融公司(Waddell & Reed Financial)的基金经理蒋战鹏认为,因为美国过去借债太多,现在要还债了。「这对国家和个人都是一个长期而痛苦的过程。」有的专业人士指出,年届退休或已经退休的人应该投资保证回报的产品。如果手头没有维持半年以上生活的现金,应该出售股票。「目前是现金为王。」

美国经济前景堪忧

蒋战鹏管理的共同基金主要投资亚洲市场。这位不久前从纽约调回中部堪萨斯州的基金经理称,证券市场大幅下跌,共同基金都受到严重的影响。「因为要还贷,所以美国的经济会很低迷。」他对美国市场的中期走势持悲观态度。

他说,10月6日(星期一)道琼指数收在9955.50点,相当于1999年3月15日的9958.77点。这就意味著投资者在过去10年中获得的收益化为乌有。他估计,美国股市很快会有一个反弹。「它或者在下周,或者在未来什么时候,那时也许是卖出的好机会。」

为了还债,美国政府只有多印钞票。「美国只能这样,因为不可能无限制的借款。」因此,从长期来看,黄金价格还要上涨。现在,大家都把全球的资产卖掉,,来美国购买美国的国债,短期内美元会升值。他认为,因为印钱太多,美元将来就会贬值。

他看好人民币的增长潜力,但认为人民币不会像前几年那样升值。「过去每年都升7%至8%。」他说,中国贸易一直保持盈余,能够支撑人民币的升值,「因此,人民币贬值的可能性不大。」他估计,美国市场可能会低迷很多年。「日本市场就下跌很多年。」在经济萧条中,投资者也有投资机会。美国市场不仅有个反弹,还会上下颠簸,但是,短期内最好持有现金,等到将来买便宜货。

普通投资者一定要学习金融知识,如果没有一点金融知识,就会容易受到市场的影响。「市场变化太快,散户玩不过机构。」因此,要着眼于长期的投资。当然,有些人擅长个人交易,就可每天交易。个人投资者要确定自己的目标,例如,如果确定将来退休后才用,股市一两年的波动无关紧要;如果很快就要退休,那么股市的波动就要关心了。

投资策略因人而异

蒋战鹏说,分散投资、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都是有效的投资策略。不过,有人善于天天进行交易,有人看图示买卖也能赚钱,有人善于判断长期趋势,可以买交易所交易的中国指数基金(ETFs)。有人预计生物科技长期发展,可以长期持有这类股票。他说,目前投资界并未创造新的投资理论和投资模式。「投资收益要看购买什么产品。」

目前,许多人的分散投资是分散得不够。例如,有人把钱分散投资在股票和股票型共同基金上,实际上没有起到分散的作用。分散的意思是,资金分别投资在不同类型的资产上。例如,一部分资金买股票,一部分投资在债券上,还有一部分放在黄金、能源上。各个类型中又可分为不同的小类型。例如,债券有短期债券和长期债券、国内债券和国外债券、政府债和公司债之分。投资黄金可以购买黄金共同基金。黄金与美元、股票关联性不大,可以起到避险的作用。

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策略就是长期投资。「但是,你一定要看准公司。」如果看不准,长期投资的效果并不好。例如,如果1998年投资日本股市,投资者就会亏损。从指数上看,美国股市又回到10年前的状态。如果10年前投资美国股市,多年投资收益几周内化为泡影。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就是购买价格低于价值的股票。「现在,这类股票很多。如果现在买,赚钱的机率比较大。」普通投资者一定要看准东西再买,不要跟风,尽量长期投资。一定要分散风险,「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如果现在30多岁,就要分析30年以后什么最值钱,就买什么。

学习股神价值投资

纽约正道投资管理顾问公司管理3000万元资产,并提供投资咨询。公司总裁兼首席分析师的郑博仁称,如今全球股市,血流成河,看上去很恐怖。「选股致富的好机会,就在我们眼前。」持有的好公司股票不要卖,现在不是卖出时机,而是选股时机。「全球股市的底部快到了。」

该公司的投资哲学是「人贪我惧,人惧我贪」。他说,这个理念来自巴菲特。「人们现在的心态不好,我们的心态要反过来。」做投资一定要平心静气,要能够计算企业的价值,要选高质量的股票。股市可能还会下跌,但找到底部并不容易。「现在股票很便宜,我们开始买进。」

该公司的客人至少投资10万元,华人和其它族裔的都有。他说,「如果赚钱,公司可获得20%的盈利分成。」如果资产下降,公司不收钱。他的选股标准是,公司今后5年不需要资金。「如果不能读懂金融报表,就不应该自己选股票,而是交给专家。」他说,市场下跌30%,共同基金下跌30%至50%,而他们的投资组合仅下跌12%。

他认为,此次的金融危机是华尔街人冒险的结果。「这些人高估自己的智能,拚命借贷。」华尔街聚集许多教授、博士和金融专家。他们根据历史上的资料设计投资模式。贷款利率下降,房价上升,破产率下降。「因此,历史上房地产的破产率很低。」但是,房价上升,风险就会提高。结果,这个模式栽了。

现在,人们对名大学和大公司迷信。「如果考入名校,他们就会高估自己;如果再进入大公司,他们会更高估自己。」实际上,理解次级贷款,需要读300多份文件。「他们根本不读这些文件,就靠模式计算。」因此,对华尔街人不能迷信,不要陷入他们的圈套。

专业人士输给市场

10月13日的财富杂志(Fortune)发表作者伯杰(Jon Birger)的文章说,让人忧心的是,管理资金的专业人士并未看准这个市场。按照晨星公司的统计资料,在9月17日的市场下跌时,在9100家共同基金中,仅有5家分散投资的美国共同基金在当年获得正回报。当市场反弹时,仅有3家基金今年的回报达到10%或以上,一些「美国最好的基金经理」却先后翻船,有的基金甚至下跌35%。

正回报基金的共同特点是他们不碰银行股票。例如,芝加哥郊区的基金经理福瑞斯特(Tho- mas Forester)专门投资消费者的品牌,如华尔市场等。心地价值基金(Heartland Value Plus)因「在正确的时间内买卖石油公司的股票」而获利。帕那萨斯小型公司基金(Parassus Small-Cap)的65岁基金经理被称为「反做之王」。其投资标的为房屋建筑。「我的每个分析师都说不要做」,但他照做不误。

福瑞斯特的最爱是软件巨人微软公司。他认为,微软公司应该还有一个巨大的上涨空间。他购买微软股票的另一个原因,是9月23日公司宣布实施一个5年的股票回购计画,并提高每个季度的分红。

心地价值基金投资的两家离岸钻井公司分别为钻石离岸钻井公司(Diamond Offshore Drilling)和诺博公司(Noble Corp.)。壳牌石油(Shell)和雪夫龙石油(Chevron)花大价钱聘请它们在深水勘探石油和天然气。随著世界经济的放缓,这两家公司的股价今年分别下降20%和16%。但是,当石油价格一天内上涨16元到每桶120元时,这两家公司股票在9月22日仅微微动了一下。两家公司的股票价格也比较合理,钻石的市盈率为14,而诺博仅是9。结果,两家公司在2009年的盈利将分别增长22%和26%。

今天,现金的确是天王。那些手头握有大量现金的公司在与过多贷款的公司的竞争中处于强势的地位。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Berkshire Hathaway)最近收购陷于资金困境的能源公司就是一个例子。

作者认为,「这些公司才值得价值投资」。人们不可能按照上述做法再次中标。但是,审核一下自己的投资组合,就能够减少损失,并可从新的机会中获利。现在是按照简单的财务计画就能获利的时机,这比选择一只好股票或好基金更有价值。

不要放弃投资股票

伯杰提醒,不要失去对股票的信心。从数字上看,股票的价格处于历史新低。作者建议,保持基本的资金分配比率:60%投资股票,30%是债券,另外10%放在现金上。但是,年龄不同,投放的比率不同。25岁的小伙子应该持有的股票比率要高于62岁的投资者的比率。后者优先考虑的事项是财产保护。

在任何情况下,购买股票都是一个好的选择。标准普尔500指数在过去10年中处于最低点,过去12个月中其市盈率为15,分红收益是2.3%,收益率是6.5%,比10年期的国库券的3.8%要高。因此,股票远比债券有吸引力,股票市场现在的定价相当合理。

定期调整所持股票。嘉信理财的投资策略师说,这个听起来很像「吃蔬菜补充维他命」一样老套,但是,它的确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只是投资者没有用。如果投资者不能忍受熊市下跌20%,他们就不应该把所有的钱放在股票上。

把资金转移至市政债券(Munis)上。如果对国库券的收益不满意,可以考虑将固定收益的资金换成市政债券。市政债券上的利息收入不交联邦收入税,在大多数的州不交州收入税。现在,10年期的AAA等级的市政债券的平均利率是3.96,比10年期的国库券利率3. 80%要高。如果想购买债券基金,可以购买美国世纪免税债券(TWTIX)基金,其收益率是3.91%,而且回报稳定。

如果在课税的投资帐户中买卖股票,持有的股票可能低于原来购买的价格。作者建议「卖掉这些失败者,申报资本亏损」。这些亏损可以从一个税收年度延到下一个税收年度,而且可以持续地延续下去,去抵消市场反弹时带来的获利。

家庭财务需要计画

蔡氏财务咨询管理公司的业务是为个人、家庭和小型公司提供财务咨询和独立投资管理帐户。公司创始人蔡彬如曾经任摩根史坦利投资顾问,两年多前成立这家管理公司。他说,独立投资管理帐户是近年来华尔街流行的一种帐户,但纽约华人仅有一、两家。目前,他管理的资产「有几百万元」。

他认为,华人有个概念,就是要进行长期投资。从税法角度讲,一年以上为长期,一年以下是短期。但是,投资的长期定义不同,可以是2年,也可以为5年。「但是,在目前下跌的市场中,长期投资不行。」各行业有所不同,行业恢复先后秩序不同,因此,不是什么行业都可以长期投资的。「许多人在这上面吃亏。」

目前,美国的失业率是6.1%,明年可能达到8%,所以夫妻两人可能有人失业。因此,他们要留6个月的生活费。「这些钱要存在资金市场上,什么都不要做。」他说,华人最喜欢借款购买股票(margin),在这个时候最危险。在2000年股市泡沫时,很多华人因此赔光。

很多华人从来不看自己的投资帐户,认为投资顾问会看,但很多顾问不做这事。市场在不停地变化,因此要看看自己的组合是否合适。他认为,税收帐户内的损失就要出售,把抽回来的钱再进行投资。但是,有的人不认错,赔钱也不卖。「有的股票不可能回来,再等没有意义。」

他说,华人主要是投资股票和共同基金,对交易所交易基金(ETFs)不了解。他说,这种基金可以长期投资,「如果能够持有5年,将来可以赚大钱。」但是,如果想两个月就赚钱,不要投资这种基金。

退休人士安全第一

刘阳认为,未来的美国社会保险根本无法满足婴儿潮时代人的退休需要。在经济危机中,最容易受到影响的是退休的人和即将退休的人。这些人应该购买有终身保障的产品,使自己的退休生活无忧。

目前,移民美国的人增加很快。「在过去10年间,美国人口从2亿增加至3亿。」有人估计,下一个1亿人口不要10年就能达到。现在,一般退休的人每月可从政府拿到800多元,但是,将来退休的人就可能没有这么幸运。因此,他们要自己设法解决退休后的生活。

九一一后,美国许多保险公司都推出推出一种保证年金(Guaranteed Annuity),这种年金可让人们大胆投资,又能保障收益。「每月都有固定现金进入个人的帐户。」但是,许多人华人并未购买,现在很后悔。例如,一位65岁的台湾人来到美国后,投资始终不顺。他去佛罗里达海边买房子,结果大水一涨,房子没有了。他想以房养房,贷款付完后,保险公司不保了,房子无法出租。几年前,他出售一栋房子,获得40万元,希望靠这笔钱养老。

他希望将来每年有1万元的生活费用。除了领取的社会保险金外,他还需要拿出20万元购买这种年金。但是,他只拿出10万元,其余的30万元拿到证券公司投资。「现在,30万元只剩20万元了。」因此,刘阳建议,退休的人一定要先保障退休后的生活。

她的一个女客人是位邮局的退休人员。刘阳最初建议她购买这种担保收入的年金,但是她被股票经纪人说动,把21万元全部拿去买股票,希望大赚一笔。结果,21万元变成19万元。「她每天上网看指数。指数一跌,她就像被针扎一样。」后来,她退出股市,购买这种年金。「她现在根本不看股市,睡觉很好。」

困难时期要有现金

刘阳说,现在许多公司裁员,因此家里要有半年至一年的生活费。「这些钱一定不要入场。」如果还在股票上,就要赶快卖掉,拿到现金。目前,股市下跌很凶。因此,一定要等到经济复苏的信号出现后再入场。

不同年龄的人要求不同。如果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在股市上亏点无所谓,因为他们还有大把时间。但是,四、五十岁的人投资就要保守了。如果是60岁以上的人,一定要投资保证收入的产品。

她有一个来自马来西亚女客户,「她身体健康,没有参加单位的医疗保险计画。」她以为自己有个20万元的小金库,可以高枕无忧。不久前,她从马来西亚回来,生病住院。「住院费花了19.8万元。」她的小金库一下子空了。

她说,有的华人看到房市下跌,想赶紧买房子。他们认为,纽约华人房市不会下跌。刘阳说:「不跌是不可能的,只是跌的程度和早晚不同而已。」她说,股市要先跌,房市比较滞后。因此,房市的机会未到,她劝客人要耐心等待。

她认为,抓住现金最重要。她估计,信用卡公司可能会出问题,因为美国人借钱太多,根本还不起。美国有许多百万富翁,市场一跌,一下子钱就没有了。因此,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记住,现金就是金子。」

几条经验值得学习

张蕊是PNC银行财富管理部门的高级基金经理,这位主要为富人理财的华裔经理说,其百位客户中大多数是美国白人,管理的资金约2亿元。她说,在此次危机发生前,她就早已减少金融股,增加现金比例,故业绩比市场的表现要好。她的经验有以下几点:

要分散投资,不要把资金集中在少数产品上。她说,这个分散不是指数量大,如几十支股票,而是指不同类型的投资产品。不要追热门股,更不要集中资金去追。前几年,新兴市场和能源行业很好,但是,危机一来,它们受到的打击最重。

选择高质量的股票。投资者一定要做功课,认真选股,与专业人员交流。她举例说,娇森公司(Johnson& Johnson)是久经考验的好股票。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有实力,但因为整个市场不好,公司股价下跌20%。「股价下跌是市场情绪所致,不是公司不好。」

坚持长期的投资目标。投资者根据自己的目标,将资金做好分配,如多少股票和多少债券。但是,在市场危机时,人们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因为短期的痛苦太痛了,他们就把长期的目标忘了。」有的人把证券全部变成现金,就犯下大错误。现在出来,就会失去将来上涨的机会。

发现自己的承受能力。许多人没有经过这样的熊市,以为自己能够承担风险。前几年,美国股市很好,许多人认为自己的承受能力很强。但是,这次金融危机以来,他们开始紧张害怕。「这时,他们知道究竟自己能够承受多大的风险,选择什么样的投资组合。」

不要轻易退出市场。她说,现在很难判断究竟市场会怎样走。过去,人们认为政府拿出7 千亿,市场就会好转。结果,市场还是下跌。后来又有人说,几个国家同时降息,市场定会好转,但是,降息后市场仍然不行。她说,有人做过统计,在1963年至2004年40年间,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平均回报率为10.8%。但是,如果错过最好的1%时机,回报率只有3.2%。「今后几个月可能提供这样的时机。」(本报记者/韩杰)

《专题4》面对金融风暴特别报导(四)
心理篇 经济刮寒风 心理别冻伤!


心理医生建议专注在自己可以掌握的面向,别被无力感占据。(美联社)
当今坏消息一则接一则,消费者坐立难安,财务压力难以解除。(法新社)
「人们有巨大的失败感。」Levy医生表示。「有些人甚至希望他们真的心脏病发或中风了,就有不用拿钱回家的好理由了。」……「每个人都在求救。」

股市暴跌,财产大蒸发,金融巨人一个个倒下,民众的压力节节攀升,快到临界点。次贷风波、银行并购,大企业纷纷不支,许多人眼看自家财产一夕大缩水而寝食难安。金融危机已影响了每一个人,造成的痛苦及冲击可比「九一一事件」,人人都难置身事外。

投资大师巴菲特预言这只是经济萧条(depression) 的开始,加重了人们的恐惧,忧心1930年代的噩梦重演。而精神医生也注意到人们忧郁、焦虑的情绪上升。

9月底《今日美国》「忧虑金融,国民压力冲高」一文,呈现当今坏消息一则接一则,消费者坐立难安,而财务压力不是个人能快速解决的。芝加哥心理医师Nancy Molitor观察表示,行医20年来她没见过这种状况。「人们要不是过度反应,做不佳的决定,就是反应不足而什么都不做。」但9月的美国经济尚未恶化成目前的惨状,各类专家也没料到近日快速的「大崩盘」情况。如今惶恐度日的人,恐怕更不止于此。

曼哈坦家庭医生Albert Levy的病人都是上东城的富人,这阵子他可惨了,日夜不断接到快崩溃的病患电话,其中包括一对夫妻的连环扣:48岁的太太在星期天电话求救,说她丈夫刚心脏病发作,正在急诊!而她自己才在苏黎士银行大裁员波中受害。然后,先生打来了,抱怨胸痛剧烈,希望医生能去医院陪伴。然后急诊科医生打来,两造讨论后发现,先生并非心脏病发,只是急性焦虑发作,或者消化不良!

「人们有巨大的失败感。」Levy医生表示。「有些人甚至希望他们真的心脏病发或中风了,就有不用拿钱回家的好理由了。」

洛杉矶加州大学的商学教授感叹,「美梦已经破灭」,「人们的希望被带走。」这波经济乱象,民众不只感受置身风暴的恐慌,更有看不到风暴尽头的危机感或无助感。

「每个人都在求救。」一家全国性雇员顾问服务的总监Ann Clark说。她主管的ACI Specialty Benefits 经历「九一一」后最大的询问量。关于财务的困扰,比往年同期多了85%。以往秋季时,大伙的担忧都是年底假期间,旅游、送礼造成的压力,而现在「人们根本不想听到关于假期的事。」

各行各业都心碎

华尔街风暴中,各行各业,不分老小,情绪多少受到波动。俄亥俄州55岁的老先生Rick Shultz,他替通用汽车经销商卖命多年,本来已经半退休了,忙著和太太设计他们的梦幻养老屋。但现在因为投资大幅贬值,他只得重回职场。更令他们心碎心碎的是,得把屋子卖了,因为他们得搬到便宜一点的地区去。老先生承认他哭得比太太还惨。

另一位老太太则是被银行并购吓著了。宾州的Thomas Tilden是个庭园设计师,他除草除到一半,接到他80岁老母惊慌的电话。她的大半老本在美林证券的经纪帐户(brokerage account) 内,她深怕钱会消失,已经冲去银行,领出大把现金,「以防万一」。而他儿子则是花了快半小时,才让她平静下来。

波士顿的单亲妈妈Tonya Macklin的处境更惨。她虽然一周7天无休、兼两份工,但去年她还是付不出房子的花费而申请破产。没多久后,她因为疲劳过度,而住院7天!现在Tonya常失眠,她每晚祈祷上帝能让事情有一天能好转。

加州一名财务顾问,最近每天花10个小时安抚她150位客户。而且,就像「九一一」事件之后一样,她接到许多精神科医师转介的客户。一位50岁先生把所有的资产都兑现。她表示,一般而言会说服客户不要采取这么激烈的行动,但该客户在房地产惨赔,「股市崩盘是让他崩溃的最后一击。」

即使是生活无虞的人,也可能产生非理性的恐惧。一位科技界人士,害怕一朝醒来所有钱都飞了,而他得住在纸箱里。他说「如果不管市场上的乱象,我日子过得好好的,但这些事耗尽我的精力。」另外,也有人开始赌博。或是太太因为必须在家管30年后重返职场,把气发在先生身上,而不想和他恩爱。

小孩也不能幸免于难。纽泽西州有个小男孩担心他再也上不起私立小学,晚上不敢睡觉。也有6岁小女孩,听到爸妈为钱吵架,大哭不止,原来她误以为家里要断粮了。

那么华人又如何反应、自处呢?其实并不是每个华人都忧心忡忡。据观察,华人的态度和个人经济状况和理财方法关系最密切。多位受访华人对当前景况反应迥异,有人自觉置身事外,甚至有口袋空空、零投资的年轻人,阿Q地开玩笑:「股票就让它跌,跌死那些有钱人!」而传统行业的生意人,觉得生意还是得作,脚步一样踏实。也有硅谷科技人,捱过产业泡沫化,自觉过尽千帆而沉稳以对。

华人保守借贷少

多位精神医师和华裔民众同意,华人一向重财,而移民的美国梦就和买大房、开好车等财富累积相关。「财富就象征生活的安全感。」但实务面而言,由于华人理财方式较保守,总爱存些现金,消费型态也不同,卡债较少,而借贷行为较少也较保守。需要借贷也可能不经由银行,而求助亲友或标会。所以,实际上受到的影响可能没那么直接。

年初被李曼兄弟裁员的华裔Eddie (化名),还未在纷纷扰扰的金融界找到新工作。友人表示年近40岁的他,本来在公司为管理阶层,没想到在公司倒闭之前就得面临失业。失业期间,有时他也非常沮丧,夫妻也难免发生摩擦。他简短地说「我现在不想谈这件事情了。」

任职于小型营销公关公司的魏小姐(化名) 不担心被裁,但担心公司财务;身为老板得力助手的她,在紧张的气氛下,变成老板和客户的「夹心饼干」。她透露,有钱作广告、办活动的企业减少,公司业绩下滑。一手创立公司的女老板「压力超大」,开会常说:「现在状况差,财务的事情不需你们担心,但希望你们全力配合。」

公司对外则和客户的冲突白热化,魏小姐就有个新任务─去当「炮灰」。「我先去被骂、挡一挡,要不然老板也受不了他们。」原来,李曼兄弟和AIG以往是该家客户的重要赞助商,赞助商没了,客户募款困难,删减活动预算,转而向公关公司砍价。客户游说:「大家合作多年,都是朋友,共体时艰嘛。」老板则私下怒骂,「神经病!我要是发不出薪水了,怎么当朋友啊!」

看股票就想吐血

魏小姐明显感觉到「办公室一片愁云惨雾」。老板上网看股票,总「哎呀!」一叫。魏小姐自己也被套牢,直说「我不敢上计算机看,一看就想吐血。」

此时,她在家乡的父母可是抓紧时机,想把她劝回台湾发展。她总以「我没空讲这个啦,忙上班」应付。虽然,她感觉美国经济3、5年内好不了,但她认为经济低迷是全球性的,美国只是相对严重。「动荡的时间,以不变应万变」。

「九二九」股灾当天,道琼暴跌778点,为近20年单日最大跌幅。苹果计算机股价重挫17.5%,科技业跌幅最大。在苹果担任网站工程师的华裔Thomas Han表示,那天同事都很震惊,纷纷讨论原因。

苹果和许多高科技公司提供员工购股计画 (ESPP) 和认股选择权 (Options),员工对于股价可是有切身之感。Thomas说「股票每天上上下下,都是surprises,当初升到120元是惊喜 (good surprise),现在跌破100元是惊吓(bad surprise)。」

约30岁的Thomas中学时全家从台湾移民北加州,太太也是台湾人。股票让资产大缩水后,太太叮咛得勒紧裤带(buckle down),注意生活预算。他们现在比较少上餐馆。往年感恩、圣诞节会去旅游,今年他们已经决定要采取「在家度假」(Staycation)。这个新词结合 「待在家」「stay (at home)」和「度假」「vacation」为许多家庭过节的新经济主张。

夫妻多年的换新屋计画也被打乱,他们想换房子很多年了,两人爱去看房。今年房价超低,看了更多,有些让他们非常心动。但想到现在把名下的旧房卖掉的话,价钱一定惨,就决定再等一阵子。

Thomas的父亲在库比蒂诺做了几十年的房产经纪,最近几个月卖房市场低迷,虽然租屋和法拍这两个不同的市场增加,但卖房业绩下降,父亲感受到压力。「湾区的房地产是过去近20年间最惨的时候了。」Thomas认为。在1990年代初的衰退后,第一次受此重创。他注意到近月内库比蒂诺出现许多法拍屋,听说圣荷西或中央谷那边更多,而父亲本来有退休之意,现在打算做完今年再说。

面对大环境混乱,Thomas认为幸而他和太太的理财偏向亚洲的传统方式。他们有房产、现金储蓄,所以比较不担心。他虽然心疼手中股票缩水,但也考虑要趁低点进场。他有许多同业,大部分资产都在股市里打滚,「那他们就会比较担心。」总之,他认为「一切都看有没有储蓄」。

救市也要救百姓

对于救市方案,他思索后说,「我想政府除了救华尔街,也要帮帮像我们这样的赋税老百姓、中产阶级。」他总结,「我不是经济专家,不知道什么方案最好,但是总该有些措施(来改善现况)。」

经济差,劳工首当其冲。华裔医生张艳琳,在圣云仙医院的多位病患中了解,今年纽约州、中西部有许多成衣、食物处理工厂倒闭,有些零售店主业绩下滑6成。许多失业劳工既沮丧、焦虑又害怕。他们烦恼家里不只有小孩要照顾,还有老一辈要养,背负著「让家里可以上饭」的压力。他们是先去找别的医生,抱怨失眠、头痛、疲累,才被转介过来,原来一切病痛都是心理造成的。

反观纽约市从事超市零售业的黄先生,对金融危机不怎么忧心。他1、2个月前才在法拉盛开了新店,为名下第6家。来自福州的他边替商品上架,表示他在超市业做了10多年了,经历过不少,所以不太担心。也不会觉得筹备新店期间,运气不佳碰到多事之秋,「毕竟都是计画好了。」

「1990年代开始那时、『九一一』后经济都不好,也是过来了。」他回忆道。尤其「经济不好,饭还是要吃的」。「以往大家可能一个礼拜去餐厅吃一次,现在可能都不去了。」譬如去他超市,就算买个大龙虾10几元,比餐馆里吃花费就少多了。物价上涨,外食人口减少,餐厅业也苦了。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经验是最好的老师。从台来美10年,30多岁的Teresa,捱过信息业泡沫化,面对这波危机,少了年轻时的愤怒和慌张,多了自省和沉稳。她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Teresa目前在硅谷某消费科技龙头公司作网站工程师,2001年「.com 泡沫化」之际,她顶著南加大计算机工程硕士,刚来硅谷1年,打算大展鸿图,计画好2年后买房。没想到碰上信息业泡沫化,股票暴跌,诸多高科技公司消失,本是天之骄子的信息业,一下子变成前途未卜。

「现在回想起当年的情绪波动之大,自己觉得很好笑。」她那时人生一下被打乱,「感觉好像得癌症一样,直想『不可能、不可能、不应该这样!』」她大叹时运不济,认为自己「做了所有对的事,但在错的时间」。

同舟共济别吵架

当年的她,也会气得和先生发生冲突。「因为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第一个反应常会生气!」但冷静想想,「美国不景气,所以我和先生吵架?」自己笑说:「这样不合理嘛!」因为大家都是受害者,应该要同舟共济。往后她就会自我警惕,跳出吵架的循环。

她回忆,以前没想过可能天有不测风云,也就忽略凡事要有B计画(backup plan)。8年来,她见过湾区的大起大落,「知道什么事都有可能」。她也同意储蓄是影响反应的关键。上次教训后,许多湾区人学会「松鼠型态」─储蓄、观望、小心。以此态度,经济冲击只会是「今天的坏消息」,但只要自己「keep alive」撑下去,和时间比赛,总有雨过天青的一天。她也感觉现在「一动不如一静」,本来想买个油电混合车,但还是搁置这个想法。投资和储蓄她都保守以对,譬如把钱存到风险较低,当地的信用合作社(credit union)。

面对危机,这次她的反应是「不气了,但无奈」。她感慨中产阶级真悲哀,「社会金字塔顶端的人,玩金钱游戏;而其它人像小蚂蚁,辛苦累积的财富,一夕之间被冲掉。」

处理情绪防抑郁

风暴正隆,不知何日方休,民众该如何处理惶惶终日的危机感,和恼人的不确定感呢?多位精神医师、社工表示感到忧郁、焦虑在所难免,但要注意情绪处理,以防抑郁成疾。他们齐声建议「注意自己可掌握的事情,珍惜所有,而不过度专注于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此为在慌乱中找安定感的法宝。毕竟,外面风暴怎么吹,自己要撑起强韧的伞,保护心理健康,不着凉生病。

纽约市心理健康协会亚裔外展教育主任罗洁建议:「面对现在这种艰困的环境,就是要『守』。」有工作的就好好做,守住饭碗;要守住积极态度,还要守住身体健康。

积极的态度是负面情绪的转化剂、把持心灵健康的枢纽。有人会问「状况这么糟,要怎么积极乐观呢?」持临床社会工作(Clinical Social Work)学位的罗洁答,要了解大环境的影响,是自己无力改变的,绝不要有「坏运气是因为自己不好,受到天谴」之类的负面思考。只要想想自己并无法控制股票会崩盘、经济要破产、甚至天会不会塌下来的问题,所以转而省视自己现在的状况如何,才能理性冷静的面对。必要时,求助于理财专员、顾问。

圣云仙医院的行为健康科医生Eugene Tomkiel表示,人有了基本的稳定,才可能有安全感。譬如,若是一个人来求诊,惊慌失措地说,他的房子资产全被扣押了该怎么办?当然会先转介到社会安全机构,至少帮他找到暂时的栖身之所。维持心理健康另一法则是:不要把心事闷在心里,要和亲友抒发心情。「Talk it out」是健康的情绪处理方式,就像大禹治水,要有疏通的渠道。一味压抑情绪,拒绝和人沟通,就像一再把堤防加高,终有一天会溃决,而那时已一发不可收拾。张艳琳医生表示,「许多华人羞于和家人坦白,必要时要找医生说。」

但抒发并不等于恣意的发泄,情绪垃圾快满出来的时候,枕边人似乎是最方便的垃圾场。正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家中经济有问题时,夫妻失和特别多,然而,在非常时期,其实更需要和伴侣忧患与共、互相扶持。若将愤怒的情绪宣泄在无辜的先生、太太身上,反而毁了最能以了解当「百忧解」,以包容当避风港的亲密关系。

转移注意多运动

行为健康科医生Tomkiel还建议把注意力移到可以掌握又有建设性的方面,譬如多和家人相处、兴趣或运动。身体就象是心灵生活的园地,要健全心理,身体更要好好照顾。注意饮食均衡,要有充足适量的休息。罗洁说「千万不要像有些华裔一样,心情不好就彻夜打麻将、赌博、或赖在家中看录像带、DVD。」

另外,也要认知现在大环境千变万化,「不是一个工作做到退休」的时代。失业的人若找到工作后,也要未雨绸缪,可能在能力所及中,去进修、兼第二个工作等等。「别把鸡蛋全放在同个篮子里。」

像风雨中的小草,人是有韧性的。人的身心可以承受一定压力,但若是打击很强或压力持续很久,期间心情没调解好,累积负面情绪,就可能压抑成疾,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其中「忧虑症」 (Clinical Depression 或 Major Depression)、或「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 是最常产生的病症。

张艳琳医师叮咛大家注意忧虑症和焦虑症的症状。注意一个人生活、性情忽然改变的部分,譬如:包括乱发脾气、过度焦虑、失眠、食慾不振或暴饮暴食、不想起床、对本来喜爱的东西忽然兴趣缺缺、常作噩梦、记性不好等等。当然人多少有时会有以上状况,社工建议若是这样的状况持续两周以上,或是「已妨碍到正常生活机能,就应求诊」。另一种对危机严重的「反应」是反而「没反应」、「麻木」了。最糟的症状就是想自残或伤害别人。

此外,心理出问题,常拖生理下水,忧郁或焦虑可能导致头晕、头痛。许多人长期为这种头痛所苦,就医多次,照X光、看诊都找不出原因,就可能是因情绪不佳,影响脑部化学物质分泌失调而造成。躁、郁也会造成免疫力降低,而更容易感冒、生病,生病又可能加深坏情绪,造成恶性循环,所以,焦虑、忧郁不容小觑,情绪管理不容轻忽。

经济创伤后遗症

圣云仙医院行为健康科耆老心理健康专员林玛莉莲(Marilyn Lam),接触过多位华埠贫穷老人,许多有忧虑或焦虑倾向。他们都靠每个月加起来几百元的社会福利金、救济金和粮食券度日,物价上涨,他们越过越辛苦。有位老太太膝下无子女、孓然一身、常失眠,常常打电话给亲友哭诉。至于焦虑症患者,出门后就一直担心自己没带钥匙,或是瓦斯、炉火没关,而一再回头查看,这样的病症容易让家人觉得失去耐心,也忍耐得很辛苦。

罗洁认为,忧郁症和焦虑症之外,经济生活的巨大变动,也有可能造成「经济创伤后遗症」。一般而言,「创伤后遗症」(Post Traumatic Stress Syndrome) 的触发点为重大创伤:目睹战争或惨剧,如南亚海啸或九一一事件,被施暴、强暴、遭遇重大意外变故等等。创伤后遗症的人走不出来,会在脑中重演悲剧的那一幕,也会有强烈恐惧、失眠等其它多项精神失调的症状。

罗洁认为,一个人若一夕之间破产,失去所有,可能日后会有「经济创伤后遗症」。但他人可能会想「钱没有了,再赚回来就有了。」正因如此,「经济创伤」容易被轻忽。

受访的多位精神医师、和华裔临床社会工作者表示,目前还未感受求诊人数因为金融风暴而明显增加。他们推测一方面可能因为近期受创大的是有钱人,都向私人医生求诊,一方面则是因为仍在「反应期」。另一方面也因为华人不会想到求助心理医生,而拖延求诊。人在遭遇变动、危机时,会出现「反应期」,可能还在惊吓中,还没完全接受事实,或著忙于思考如何「止血」,躁郁等情绪还未累积,浮出。「反应期」长短因人而异,也许1、2个月,也许半年或更久。

因此,「社会上有经济大变动,要特别注意!精神问题很少马上显现。」罗洁回忆道,「就像『九一一』事件半年后,拨打心理安康热线电话的民众才明显增加。各官民单位在灾后焦头烂额地忙完紧急处理后,才正视忧郁、焦虑、创伤后遗症的严重性,各官民单位才开始教育社区。」

中国人对看精神科或心理医生还是常裹足不前,但专家说,心灵若生病了,哪里还能继续工作、好好生活呢?毕竟健康才是真正的财富,就算经济刮台风,心情可别下梅雨。

★纽约市心理健康协会与市卫生局合作设立「心理安康一线牵」热线,纽约市中文免费热线: 877-990-8585 。英文热线:800-LifeNet ( 800-543-3638 ) (若有急迫危险,则打911。) 电话为匿名,社工会按照求助民众工作或居住的地区而转介市内各精神服务院所。必要时也可应要求派紧急流动小组,到府了解。详情请见http://www.mhaofnyc.org/2lifenet.html

★纽约圣云仙医院(St Vincent Hospital)的行为健康科门诊,除预约服务外,尚可以不需预约Walk-In。详情上网站www.svcmc.org,可选择中文版。

★纽约市居民,也可上网查找下载「Asian American Health & Social Services Guide」或「亚裔健康和社会服务指南」档案,内有各种实用的医疗、社区资源服务信息。(本报记者∕范时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