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第18课:早期中国电影(1905—1949)(1)

(2008-08-21 16:18:19) 下一个

大致脉络

l 1895 年电影诞生于法国; 1896 年中国出现了电影放映; 1905 年秋,北京丰泰照像馆的任景丰在北京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无声戏剧舞台纪录电影《定军山》,这件事被认定为中国电影诞生的标志。

l 1909 年由外国人创办中国的第一家电影制作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 1916 年完全由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电影制作公司是张石川和几个朋友联合创办的“幻仙影片公司”。但这家公司只拍了一部影片《黑籍冤魂》,便因资金困难而宣告结束了。此后,由中国的民族资本投资拍摄电影的公司是著名的商务印书馆。 1917 年,商务印书馆从一个外国人手里低价买进了一批电影器材,决定在图书出版之外,兼营电影业,这是中国自己投资拍摄电影较有规模的开端。

l 20 年代,中国电影进入大规模发展时期,当时全国数十个城市大小电影公司林立,仅上海就达 141 家。出现了中国第一批导演和电影明星。这个时期既有商业化程度很高的娱乐片(如武侠片、古装片等),也有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生问题剧”。 20 年代,上海每年的观众数超过 700 万人,这个规模和世界其它大城市不相上下。

l 30 年代,是中国电影的发展转折时期。 1931 年,夏衍等人成立了共产党领导的电影小组。 1933 年 2 月 9 日 ,“中国电影联盟”在上海正式成立。直接干预时政的影片也多了起来,电影从摄影棚中走出来,承担起唤起民族精神的时代任务。同事,有自由派文人支持的商业电影也相当繁荣,这些抱着娱乐人生目的商业电影人曾与左翼电影人发生过激烈的论战。

l 30 年代后期— 40 年代中期,抗战爆发后,中国存在着四种电影形态:上海汪伪政府电影、重庆国民党电影、伪满洲电影、延安电影。但总的来说,电影艺术发展缓慢。

l 抗战结束后,在当时国民政府的扶持下,国家电影机构和民间电影企业拍摄了不少电影。但从质量上看,民间企业的出品更优秀一些。

代表作

l 1928 年,《火烧红莲寺》掀起武侠神怪片的大潮,这部影片在三年内连续拍摄了 18 部集,观者之多,堪称万人空巷。



l 1931 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问世,中国进入有声电影时代。

l 1934 年,吴永刚的处女作《神女》是中国无声片的艺术最高峰。



l 1934 年,蔡楚生的《渔光曲》观者云集,在盛夏的酷暑中连映 84 天,创下纪录, 在当时被媒体称为 “ 人活 80 岁罕见 , 片映 80 天绝无 ” 。

l 1935 年,中国电影《农人之春》正式参加国际电影比赛,获得第三名,这是中国第一次获得国际电影奖。

l 1947 年蔡楚生导演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总长 160 分钟 , 从 1947 年 10 月到 1948 年 1 月 , 影片连映了三个多月 , 打破《渔光曲》的票房记录,是 1949 年新中国诞生前国产片的最高上座纪录,首轮观众的人数达 712874 人。

电影环境

l 早期的电影人地位不高,随着影业的繁荣,越来越多的人才进入电影圈,其中有军阀政客(孙中山、周恩来、张学良、阎西山等)、也有戏剧家戏曲家(田汉、梅兰芳、马连良、欧阳于倩、洪深、熊佛西等)、文学家(曹禺、张恨水、张爱玲、周瘦娟等)、音乐家(冼星海、聂耳、任光)还有很多其它领域的社会精英。

l 好莱坞占有中国的主要电影市场份额,很多大电影院由英美人控制, 1924 年以前,中国上映的外国影片有 659 部; 20 年代中期美国八大公司都在上海开办了办事处,在这种局面下,中国电影依然能够与之竞争。

l 对中国电影影响最大的是好莱坞电影,卓别林、格里菲斯、刘别谦、秀兰·邓波儿是最受中国观众欢迎的外国电影人; 30 年代后期开始,左翼电影人关注和学习苏联电影。

l 30 年代初期,国民党政府开始管理电影业,实行国内电影和进口电影的审查制度,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民族电影,但也由于随意地删改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作品受到左翼人士的抵触。

l 20 — 40 年代,中国电影的报刊媒体异常发达,各种立场派别的意见经常公开争论;影评人对电影的发展产生有力的推动。

l 由于电影公司之间竞争的加剧,一些电影公司倒闭,同时一些新公司在诞生,有些公司两三年未拍一片就倒闭了。甚至一些公司为了生存不得求助黑社会的帮助。 30 年代比较有规模的公司有:明星公司、联华公司、天一公司、新华公司。 40 年代比较有实力的公司有:昆仑公司、大同公司、国泰公司。

l 20 年代中国就出现了相对正规的电影学校。电影明星的地位从 20 年代中后期开始飙升, 30 年代出现一批超级明星, 40 年代擅长歌舞的明星成为大众的宠儿。

l 1949 年以后,大部分电影人怀着极大的工作热情留在大陆,一部分电影人转到香港和台湾发展。

中国导演的代纪划分

l 第一代 ,以活跃于一二十年代的张石川、郑正秋为代表,为电影事业的开拓者(默片时代)。



l 第二代 ,以活跃于三四十年代的蔡楚声、郑君里、费穆、沈浮、吴永刚等为代表,重要作品有《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小城之春》等。他们代表了早期电影的最高成就。



l 第三代 ,以活跃于 “ 新中国 ” 前十七年( 1949 - 1966 年)的谢铁骊、崔嵬、谢晋等为代表。第三代导演拍摄的影片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对革命战争年代的讴歌与回忆,如《红色娘子军》、《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鸡毛信》、《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等;一类是对黑暗旧社会的控诉,如《白毛女》、《林家铺子》、《青春之歌》、《早春二月》等;一类是对新社会新生活的赞美,如《李双双》、《霓虹灯下的哨兵》、《五朵金花》等。尽管这些影片全都符合 “ 革命的浪漫主义 ” 和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 的文艺路线,在十年文革( 1966 - 1976 年)期间还是难逃厄运。不过,它们已经给那个时代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0 、 50 岁以上的中国人不可能不对它们怀有某种别样的亲切。

l 第四代 ,以吴天明、张暖忻、黄蜀芹、谢飞等为代表。第四代导演指文化大革命前、中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 1979 年之后开始独立执导影片的导演,他们热衷于讲述的是 “ 大时代关于爱的小故事 ” ,其典型者如《巴山夜雨》(吴贻弓),《小花》(张峥 黄健中),彷佛是要以此祭奠他们在文革中失落的青春。这群受苦受难的老大学生方在喘息未定之际,异军突起的第五代导演便已像 1978 年后的改革大潮一般滔滔而来。

l 第五代 ,以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吴子牛等为代表。这批后起之秀在文革期间是失学的中学生, 77 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北京电影学院, 1983 年后开始投入创作,随即成为新时期中国电影的中坚。他们是中国电影长期与世隔绝之后首次在国际上捧回奖杯的幸运儿,他们执导的《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孩子王》、《红高粱》等 “ 探索片 ” 均以对历史文化的凝重反省和对画面和空间的形式追求见长。

l 第六代 ,他们一开始拍摄的影片被称作 “ 地下电影 ” 或 “ 独立电影 ” ,颇受国际舆论界关注, 90 年代之后,这批导演进入主流。自第六代起,代际划分的意义基本上趋于消失,没有共同参与的历史事件作为参照,艺术家之间的个性差异很自然地便超过了群体的共性。

本次推荐作品

《劳工之爱情》 1922

导演:张石川( 1890 - 1954

《劳工之爱情》是现在能够看到的中国最早的一部完整的电影作品,被誉为“尝试时期中国短故事片创作的压卷之作,也是中国短故事片艺术经验的集大成者”,从这部只有 22 分钟的作品里,电影史学家看到中国电影的喜剧传统、电影初期的舞台化痕迹、早期影人对时空转换的把握、社会学家看到五四运动后文化启蒙带来的思想进步。即便是影片中拙劣的那些部分,也代给我们对于那个时代最真实的信息。片中那个老头的扮演者就是中国电影早期重要的奠基人——郑正秋

《小城之春》 1948

导演:费穆( 1905 - 1949

1948 年的《小城之春》是中国艺术电影的一座里程碑,它在被遗忘了将近 40 年后,再次被人们发现。这部草草拍成的电影在当时曾遭遇批判,现在看来几乎是中国电影的绝唱,是世界公认的经典性作品,开创了中国电影史上的心理写实主义、比较完整的散文结构、诗化电影的先河,“放射出让人目眩心惊的光芒”。关于《小城之春》这部电影,几乎世界上每一个地方,在我能够接触和阅读到的所有文章和评论中,没有不对这部影片的成就感到惊讶,感到很大的震惊。

《万家灯火》1948

导演:沈浮(19051994

《万家灯火》公映后,在国统区引起震动,受到了影界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影片在叙事结构上,打破了传统的靠“奇”、“巧”组织故事的戏剧形式,而是着眼于现实中随处可见的人和事,通过生动具体的生活事件来铺叙人物的发展轨迹,展示家庭社会种种矛盾。《万家灯火》和《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三部影片并称为上世纪40年代中国电影艺术主流最为重要的代表作品,80年代在香港影评人举办的“中国十大电影”评选活动中,该片被评为第三名。《万家灯火》是沈浮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民族电影宝库中的一朵珍贵奇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