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俄军正在缓慢走向消亡:八年内才买两架飞机 zt

(2008-02-17 20:09:47) 下一个
俄军正在缓慢走向消亡:八年内才买两架飞机
2008年02月18日 09:31 东方网


2000年以来,俄罗斯空军仅采购了两架苏-34。新型的苏-30、苏-35乃至米格-35统统与俄罗斯本国无缘

俄罗斯政治与军事分析研究所分析部主任亚历山大·阿纳托利耶维奇·赫拉姆奇辛日前在《独立报》上发表文章,对俄军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和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俄军目前正在“缓慢地走向消亡”。

俄罗斯武装力量从1992年5月7日开始正式发挥职能。在过去的16年中,俄军的发展可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且前后均接近8年时间。而这两个阶段的持续时间正好与俄联邦两任总统的执政时间大体吻合。通过对比这两个阶段,可以从总体上了解俄军近年来的发展历程和现实状况。

一、“有益的”神话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俄罗斯中央政府利用一系列主流媒体不断宣传俄军事力量复兴的观点。然而,事实却证明,俄联邦武装力量目前仍未摆脱危机局面。除此之外,俄陆军、海军和国防工业综合体却显现出一系列完全相反的发展趋势,而且这些趋势还具有一定的不可逆转性。

需要首先提醒的是,自前苏联解体以来,俄联邦武装力量已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并且其面临的许多任务都与前苏联武装力量存在着巨大差异。

在过去的15年中(1992年至2007年),俄中央政府和军方一直未能回答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性问题:俄罗斯到底需要一支怎样的军队?根据公开的官方文件,例如《俄罗斯联邦军事学说》(2000年版)和《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发展的迫切任务》(2003年),很难推进与目前国际形势相适应的军事建设。

就所谓的“迫切任务”来说,从一方面讲,是要“避免俄武装力量曾准备应对的可能冲突,以及避免全球性的核战争或者是与北约及其他由美国领导的集团发生大规模的常规战争。”

从另一方面讲,则是指“既然北约目前仍是一个奉行进攻性军事学说的军事集团,这就要求从根本上改造俄罗斯的军事计划和武装力量建设原则,包括改变俄罗斯的核战略。”

很显然,上述这两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

从总体的感觉上讲,前文所提道的两个政府文件似乎是由几个平行的且在军事建设问题上持不同观点的集体制定的,之后他们的观点又被机械地揉捏在了一起。很显然,在俄国防部内部存在着两种尖锐对立的观点:一种认识到了最近15年来战争特点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另一种则坚持基于上世纪40-50年代所形成的“装甲坦克”理论。此外,在政治和军事领导层中也存在着对立的观点:一部分人否认与美国存在的对立,而另一部分人则持相反的态度。

与此同时,传播有关现代俄罗斯正在积极地“重新武装”的神话,不但有益于克里姆林宫,而且也会给其国外的反对者们带来好处--后者通常会持有美国和前苏联对立时期所盛行的观点。这一神话有助于各国的军事部门和特殊机构从议会和政府获取额外的拨款,就好像“俄罗斯现在的军事实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同时俄面临的军事威胁也在增加”。



普京时代虽然加大投入,但总共也只新购买了一架图-160,期间还因事故坠毁了一架。而较为困难的叶利欣时代却装备了八架之多。

二、对比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到自2000年开始的俄联邦军事机构改革的问题上来。要分析这一变革过程,就需要对2000年前后的局势进行对比。按照官方宣传的观点,叶利钦执政的几年是所谓的“耻辱和衰落”时期,而最近的八年则是“重建武装力量昔日实力”的时期。

然而,现实情况与官方的宣传却并不相符。当然,与2000年相比,俄2007年的国防开支已取得显著增长,并且最近八年中的平均增幅还超过了1993-1999年时的水平。从总体上讲,普京执政时期的国防开支要明显高于叶利钦时期。但更重要的却是--这些国防拨款究竟被用在了什么地方。

后苏联时期的俄罗斯国防工业综合体已丧失了许多工艺和整整一代的高水平人才。这些损失正在逐渐地变得难以弥补。而瞄准国外市场和出口武器则成为维持这一行业生存的主要因素。同时,组建由同一级别的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生产企业构成的控股公司,则会对武器研制和最后产品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前苏联和国际上军事技术发展的经验均表明,必须在该领域刺激国内竞争机制的形成。

此外,俄武装力量目前的人员状况可以用“严重和难以克服”来形容。

在这方面,军人们缺乏动力和表现出的非职业性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军官和将军(包括高级指挥人员)队伍的训练水平也比较低。职业军官(高等军事院校毕业生)流失的状况仍未得到有效遏制。而在2000-2007年间推行的部分部队职业化进程也没有显著提高俄武装力量组成人员的素质。

三、褪去装饰的战略核力量

俄罗斯借以保障国家主权安全的战略核力量目前正处于令人不安的危机状态。

此处所说的战略核力量是指过去和今天都切实具有核遏制力的导弹、潜艇和飞机。1992年初,俄联邦战略核力量实力如下:

--战略火箭兵:装备170枚RS-18洲际弹道导弹(每枚配备6枚分导式弹头),204枚RS-20洲际弹道导弹(每枚配备10枚分导式弹头),46枚RT-23洲际弹道导弹(其中36枚采用铁路机动式部署,每枚配备10枚分导式弹头),207枚RS-12M“白杨”机动式洲际弹道导弹(单弹头)。总计627枚洲际弹道导弹,3727枚弹头;

--海军:14艘667BDR型战略核潜艇(每艘装备16枚R-29R型潜射弹道导弹,每枚携带3枚分导式弹头),6艘941型“台风”战略核潜艇(每艘装备20枚R-39型潜射弹道导弹,每枚携带10枚分弹头),7搜667BDRM型战略核潜艇(每艘装备16枚R-29RM型潜射弹道导弹,每枚携带4枚分弹头)。总计27艘战略核潜艇,456枚潜射弹道导弹,2368枚分弹头;

--空军:22架图-95MS6型战略轰炸机(每架可携带16枚巡航导弹)。总计352枚巡航导弹。

以上总共1083枚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弹道导弹(配备6095枚弹头),22架战略轰炸机(配备352枚巡航导弹),核弹头总量为6347枚。


作为前苏联战略核潜艇骄傲的“台风”级由于不堪高昂维护费用而被迫退役

在1999年俄战略核力量实力为:

--战略火箭兵:150枚RS-18,180枚RS-20,46枚RT-23,360枚机动式“白杨”和20枚RS-12M2“白杨-M”井基导弹。总计756枚洲际导弹,3540枚核弹头;

--海军:11艘667BDR型潜艇,2艘“台风”(还有1艘被用于测试最新型的“圆锤”潜射弹道导弹,为携带作战用途的导弹),7搜667BDRM型潜艇。总计20(+1)艘核潜艇,328枚潜射弹道导弹,1376枚核弹头;

--空军:15架图-160(每架携带12枚巡航导弹),31架图-95MS6(每架携带6枚巡航导弹),35架图-95MS16。总计81架战略轰炸机,926枚核弹头。

以上总共1084枚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弹道导弹(配备4916枚弹头),81架战略轰炸机(配备926枚巡航导弹),核弹头总量为5842枚。

也就是说,在上世纪90年代,俄战略核力量总共增加了60部运载工具(列入统计的包括新生产的72枚机动式和20枚井基“白杨”导弹,7架图-160轰炸机,以及回收自白俄罗斯的81枚机动式“白杨”,回收自哈萨克斯坦的40架图-95MS,回收自乌克兰的8架图-160和3架图-95MS),弹头总数减少了505枚。

到2007年初,俄战略核力量实力如下:

--战略火箭兵:123枚RS-18,76枚RS-20,246枚机动式“白杨”(其中包括3套“白杨-M”),44枚井基“白杨-M”。总计489枚洲际弹道导弹,1788枚弹头;

--海军,667BDR和BDRM型潜艇各6艘(另有一艘用于测试“圆锤”导弹的“台风”潜艇)。总计12(+1)艘潜艇,192枚导弹,672枚核弹头;

--空军:15架图-160,图-95MS6和图-95MS16各32架。总计79架轰炸机,884枚巡航导弹。

以上总共681枚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弹道导弹(配备2460枚弹头),79架轰炸机,884枚巡航导弹,弹头总数为3344枚。

从以上统计可以得出,在2000-2007年间,俄战略核力量总共裁减了405部运载工具和2498枚核弹头。在最近的8年中,俄总共生产了27枚战略导弹(比最艰难的上世纪90年代末减少三分之二)和一架图-160(仅为90年代的七分之一)。销毁的装备包括: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导弹440枚(携带2483枚弹头),图-95MS两架。还有一架图-160在事故中坠毁。


分析称美国已能准确跟踪俄“白杨-M”洲际导弹,
而后者是俄罗斯目前唯一值得称道的战略核打击力量

显然,在叶利钦执政时期,俄罗斯继承自前苏联的战略力量在总体上得到了成功地维持,而自2000年以来,俄战略力量则在不断缩减,而且势头非常迅猛。应该承认,形势的发展趋势是非常负面的。

在发展战略火箭兵这一问题上,俄罗斯的领导层最初仍遵循着前苏联时期制定的计划。这主要是指有关发展机动式RS-12“白杨”导弹系统的决定。之所以要发展该系统,是由于目光战略导弹打击精度的提高降低了俄井基洲际弹道导弹的作战安全性。而新研制的“白杨”导弹具有很高的机动性,能够在危急情况下躲避打击。

然而,今天的美国已经拥有能够实时传递情报的光学、红外和雷达侦察卫星,这导致“白杨”系统的安全性也完全丧失。美国对“白杨”最初部署地的了解精度已达到了厘米级。机动式“白杨”导弹系统从离开储存仓库那一刻起便会受到敌人的全面监控。重百余吨、长度达22米的机动式“白杨”在可见光、无线电和红外波段均非常容易被发现,那些相信它能够在辽阔的俄罗斯大地上获得良好隐蔽的想法是非常幼稚的。只要在一定高度引爆一枚核弹头就可以在瞬间使整整一个师的离开了储存库的机动式“白杨”彻底失效。

与只携带有一枚核弹头的“白杨”相比,配备有10枚弹头的RT-23型铁路机动式导弹则具有较高的作战稳定性。处于行进状态下的RT-23看起来就像是一节普通的冷冻车厢,因此,要想探测到它几乎是不可能的。需要强调的是,美国领导层对俄战略火箭兵装备的机动式“白杨”系统表现的相当平静,但却坚持要求俄罗斯领导人销毁RT-23。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要求并未得到满足,所有的RT-23仍然在战略火箭兵中服役。然而在叶利钦辞职后,RT-23却在三年内全部退役并被销毁。与此同时,多弹头型号的“白杨”(即RS-24)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其装备时间最快也要等到2009年以后。

如果保持目前的发展趋势(极低的新型导弹生产速度和老式导弹的加速退役),在最近10年内,俄战略火箭兵可能将只剩下100-200枚单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遗憾的是,现有的军事政策根本无法扭转这一势头。

较之战略火箭兵,俄海基战略核力量的状况要更加糟糕。最新型的R-30“圆锤”到目前为止仍未“飞起来”。而为其配套研制的955型核潜艇--“尤里·多尔戈鲁基”号(1996年开始建造)、“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号(2004年)和“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号(2006年)现仍在建造之中。军事专家们一直在争论“圆锤”是否已经研制成功的问题。继续研制该系统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到目前为止,所有的飞行测试都以失败告终。

到2015年,俄战略核力量可能将仅剩下不超过300枚洲际和潜射弹道导弹,核弹头的数量也将不足600枚。其结果是,俄战略核力量的核遏制能力将会遭到严重置疑。

在最近八年中,俄空基战略核力量保持得比较稳定。但很快这一局面就会发生改变。一些政府高官曾正式宣布,到2015年,俄空基战略核力量将装备的图-95MS和图-160轰炸机的数量将增加至50架。但前面的介绍已经非常清楚,俄空军目前共装备有79架图-95MS和图-160轰炸机,也就是说,到2015年,战略轰炸机的数量将减少29架。

在战略核力量发展过程中唯一积极的因素是“沃罗涅什”型新式导弹攻击预警系统的开始建造。不过,重要的并不是该系统运用了多少技术创新,而是它可以使俄罗斯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独联体其他国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勒索。目前,俄战略核力量拥有的8座导弹攻击预警系统只有3座位于俄境内,其他则分散在其他独联体国家--乌克兰境内2座,白俄罗斯、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境内各1座。而在如此敏感的问题上依赖于邻国未必行得通。

四、八年内两架飞机

在常规武器领域,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采购总量也出现了显著(数倍)的下降,国家武器装备更新计划不但被打乱,而且其中的内容也不断减少。

例如,在1992-1999年期间,俄陆军总共装备了120辆T-90(4个营)和30辆T-80U(1个营)的主战坦克。在2000-2007年间,T-90的装备数量不超过90辆(3个营)。目前,俄陆军总共拥有大约200个坦克营,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坦克处于封存阶段。现在的疑问在于,到底应以怎样的速度合理地更新坦克群。

俄空军(这里主要讲前线航空兵,图-160战略轰炸机的装备问题前面已经有所涉及)的情况要糟糕的多。在叶利钦执政时期,空军共获得了100架新机(包括图-22MS、苏-24M、苏-27、苏-30、苏-35、米格-29S和米格-31B)。而在2000-2007年间,空军仅购买了两架苏-34。目前,俄空军总共装备有约1700架作战飞机,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同样是极低的战机更新速度。此外,只有30-40架苏-27和苏-25得到现代化改装并开始于2007年底装备部队。

类似的问题也同样存在于地面防空部队之中。从2000年开始,俄空军官方代表就不知疲倦地宣布,S-400防空导弹系统将在最近一、两年内装备部队。但实际情况却是,S-400直到2007年中期才开始交付使用。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导致现行的国家武器计划(2007-2015年)遇到大量问题。如果考虑到之前所有的国家武器计划都未能顺利实施完毕,那么我们将很难理解现行武器计划中列举的武器采购型号和具体数量究竟有何依据,以及其是否具有可执行性。例如,不清楚采购1400辆T-90坦克的计划是否能够顺利施行(要想按计划采购如此数量的坦克,必须将采购速度提升为现在的6倍),为什么要采购这么多按照现代标准已经算不上先进的T-90(根据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的规定,俄最多只能装备6350辆坦克)?

类似的问题同样出现在采购58架苏-34歼击轰炸机一事上。前任国防部长(2001-2007年)谢尔盖·伊万诺夫曾多次宣称,1架苏-34能够替代10架苏-24。而通过比较这两种飞机的技术指标可以发现,1架苏-34在做战飞行过程中事实上只能替代1.5-2架苏-24。换句话说,要全面替换现役的500架苏-24,需装备200-300架苏-34,而非58架。

是否还会采购其他型号的飞机,在最新的国家武器计划中并未说明(除雅克-130教练机以外)。


被渲染为近年俄军事成就的“尤里·多尔戈鲁基”号
实际已开工10多年,中间因资金不足一度停工

至于最新型的S-400防空导弹系统,目前计划的采购量不但无法覆盖主要的行政和工业中心,而且也无法保护战略核力量。

有关装备米-28新型武装直升机以替换米-24的决定同样让人感到非常奇怪。要知道,早在1987年12月举行的竞争中就已经决出了胜负:卡-50当时取得了对米-24的明显优势。根据俄总统1995年签署的命令,卡-50开始装备部队并已经小批量生产了5架。有两架卡-50还顺利参加了2001年在车臣境内开展的做战行动。而米-28则只是在2006年才首次在白俄罗斯境内举行的联合演习中亮相。尽管在2006年中期便有首批米-28交付部队的消息传出,到目前为止,实际上还没有一架量产型的米-28正式装备部队。

俄罗斯海军也遭遇了类似的局面。在1992-1999年间,俄海军总共从工业部门获得了大约50艘做战舰艇(在前苏联解体前便已开始建造),其中包括14艘核潜艇和1艘1144型导弹巡洋舰(“彼得大帝”号)。期间,还建造完毕和开工建造了数艘潜艇及十余艘快艇。在1992-1994年间,部署在“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号航母上的俄海军唯一一个舰载歼击机航空团还配齐了24架苏-33歼击机。另外,上世纪90年代还开工建造了其他一些新型舰艇的首舰,包括885型核潜艇、677型“圣彼得堡”级常规动力潜艇和1244型护卫舰。

从2000年开始,新型舰艇服役的数量急剧下降。从那时起,仅完工了三艘自前苏联解体前便开始建造的新艇:1艘971型潜艇,1艘导弹艇和1艘扫雷舰。而在此期间,俄海军却损失了一艘从1995年才开始服役的949A型“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在上世纪90年代开工的舰艇中,仅建造完成了6搜快艇和1艘“圣彼得堡”级常规潜艇(在最近两年内,还有两艘同级潜艇开始建造)。首艘“圣彼得堡”级潜艇目前正在接受测试。不过,由于严重的技术问题,新艇的测试工作遭到了延误。

俄海军唯一一艘在2000年后开始建造并建造完成的军舰是21630型“阿斯特拉罕”号小型炮舰。目前还有两艘同型舰艇在建。所有该型炮舰都将被部署在里海地区。除此之外,里海区舰队还获得了一艘1166型护卫舰。该舰最初是专门为印度建造的,但其后来被印方以武器太过薄弱为由放弃。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如果俄罗斯武装力量保持目前的武器更新速度和质量,在今后8-10年内,俄军常规力量的实力将下降到欧洲中等国家武装力量的水平,根本无法保障国家的国防安全--尤其是在战略核力量也在同步衰落的情况下。


俄罗斯大批重装备已经到了退役年限,为了节省
保养经费,数十架图-95已经退役拆解

我们的结论是非常让人失望的。在“后叶利钦的8年”中,俄联邦武装力量实力遭到了明显削弱,已无法有效履行其肩负的使命。对俄罗斯现在的统治集团来说,军队已经成为了累赘。

要彻底改变俄武装力量目前的衰落趋势,只有一种可行且正确的方案--组建一支新的武装力量。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国防支出情况统计:

1993年:31.15亿卢布(33.4亿美元)

1994年:406.26亿卢布(184.3亿美元)

1995年:593.78亿卢布(130.4亿美元)

1996年:801.85亿卢布(156.5亿美元)

1997年:1043.17亿卢布(180.3亿美元)

1998年:817.65亿卢布(84.2亿美元)

1999年:937.02亿卢布(38.4亿美元)

总计:807.5亿美元

2000年:1430亿卢布(50.8亿美元)

2001年:2189.24亿卢布(75亿美元)

2002年:2824亿卢布(90.1亿美元)

2003年:3457亿卢布(112.7亿美元)

2004年:4137.01亿卢布(143.6亿美元)

2005年:5501.33亿卢布(191.7亿美元)

2006年:6683亿卢布(237.4亿美元)

总计:901.3亿美元



俄罗斯海军2000年后唯一新建下水的只有一艘“阿斯特拉罕”号轻型护卫舰



俄罗斯核弹头和核弹载具数量也急剧下降,而且新型“圆锤”潜射洲际导弹(上图)接连试验失败也加剧了更新换代的困难。



俄罗斯陆军新装备的换代工作也受到质疑,一方面T-90坦克的新服役数量八年间不到9辆,另一方面号称未来将采购1400辆这种并不太先进的坦克令人感到费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