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欧美应对国内骚乱不手软:武力平暴很常见 zt

(2008-04-18 18:24:07) 下一个
欧美应对国内骚乱不手软:武力平暴很常见
时间:2008-4-18 19:35:29

发生在中国拉萨的打砸抢烧暴力事件,引来世界的纷纷议论。但近年来,出现暴力事件的绝不止中国的边疆地区。美国、法国都曾出现过震动全球的社会骚乱。而这两个国家,面对骚乱都采取了强硬的恢复秩序的措施,代表了西方国家维护社会安定的基本做法和价值观念。但恰恰是这两个国家,又是非西方国家采取治安措施的主要批评者,其对待国内国外骚乱事件截然不同的态度,颇让世界费解。

“洛杉矶如同打了一场小型战争”

初到美国时,美国朋友告诫我的第一件事是“别和警察叫板”。比如因交通违章被警察叫停,不要伸手去摸口袋,不要顶撞警察,更不能动手,否则轻者被逮捕入狱,重者可能被当场打死。朋友说,美国暴力犯罪猖獗,警察不得不先发制人保护自己和社会安全。同样,在美国这样的“民主社会”,一旦和平集会变成骚乱,政府的反应只有一个:镇压。

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人权运动最激烈的时期,仅1968年美国全国就发生了12起重大骚乱事件。1968年4月马丁·路德·金被刺杀后美国110多个城市爆发了骚乱。骚乱分子抢掠商店,砸碎窗户,焚烧房屋。当消防员试图灭火时,他们向消防员投掷自制炸弹。时任美国总统约翰逊向首都华盛顿调遣了一万多名美军,包括少数国民警卫队士兵维持秩序。美国国会山和白宫都有架着机枪的军队守卫。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建议华盛顿特区长官沃特·华盛顿下令向骚乱分子开枪,沃特·华盛顿没有听从,但当局对骚乱者依旧采取了严厉手段。在3天时间里,华盛顿共有12人死亡,1100人受伤,6100人被捕。这次提出反华议案的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应该对此记忆犹新。佩洛西的哥哥托马斯·达雷桑德拉时任巴尔的摩市市长。该市是暴乱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他最近在接受《巴尔的摩太阳报》采访时说,当时市政府在暴乱前积极和联邦特工机构配合搜寻企图策划暴动的嫌疑分子,但是仍没能防止暴乱发生,直至联邦军队进驻,巴市秩序才逐渐恢复。在5天的暴乱过程中,有700多人受伤,5800人被捕。


1992年美国洛杉矶黑人大游行。美军士兵在街头逮捕闹事

1992年4月底,美国洛杉矶发生种族大骚乱。在6天时间里,数千人在街头打砸抢,很多无辜路人被莫名其妙地痛打,骚乱者和警方展开了枪战,甚至发生多起故意谋杀案。骚乱者针对韩裔和其他亚裔开办的商店大肆抢劫,焚烧了1100座建筑,纵火3600起。当局在洛杉矶实施宵禁,由国民警卫队控制街头秩序,最后联邦政府出动了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前去平乱,被美国媒体形容为“洛杉矶如同打了一场小型战争”。在骚乱中有1万人被捕,50多人死亡,2000多人受伤,经济损失约10亿美元。当时的美国总统老布什在骚乱发生后发表全国讲话说:“我们在洛杉矶看到的和人权无关,这也不是为了追求平等。它不是示威,而是彻底的暴徒行径。我向你们保证,我会使用必要的一切力量来恢复秩序。洛杉矶的骚乱必须而且将会停止。作为你们的总统,我保证暴力将会终止。”《纽约时报》1992年5月3日的报道说,美国政府动用军队平息骚乱的做法遭到了某些政客的批评,但批评的理由却是“军队出动太慢、人员太少”。

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袭击新奥尔良,许多灾民哄抢盗窃食品、饮用水,甚至演变成入室抢劫,并引发了其他暴力事件。最后,路易斯安那州州长凯瑟琳·布兰科要求美国军方派遣4万名军人前往新奥尔良市,他们受命可以在必要情况下开枪击毙猖狂抢劫、强奸的暴徒。据美联社报道,布兰科说:“这些部队刚从伊拉克回来,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现在他们将在我的指挥下恢复街区秩序。他们拿着M-16步枪,里面装有实弹。这些军人知道怎么开枪击毙歹徒,他们会这样做的,如果有必要,我希望他们这么做。”

武力平暴在西方很常见

像美国这样动用武力处理大规模暴力犯罪的手段,在西方国家并不罕见。2001年7月7日,英国英格兰北部城市布拉德福德发生大规模种族骚乱事件,英国警察动用武力,驱散骚乱分子,逮捕闹事者。2005年12月11日,澳大利亚悉尼郊区的一处海滩发生了种族冲突事件,闹事者高呼种族主义口号,殴打相貌像中东地区的人。骚乱还蔓延到悉尼郊外多个村镇,造成至少25人受伤,150余辆汽车被毁。悉尼警方使用警棍及胡椒粉喷射器,逮捕了一批带头闹事者。

在法国这个“酷爱”街头运动的国家,游行民众与警方发生冲突的场面更是司空见惯。今年3月10日,一场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在全法国展开。这次活动的主角是中学老师和学生,示威的目的在于反对法国政府削减约8830个教育职位的政策。记者在法国媒体上注意到,游行示威时,在巴黎部分区域发生了小范围的骚乱,学生向警察投掷玻璃瓶和石块,警方则使用了催泪弹,“至少有6名学生的人身自由受到限制”。

法国警察向来号称装备精良,用于行动的车辆就有通信指挥车、警用器材车、后勤补给车、排障车和车用防暴铁栅栏等。在法国的影视节目中,法国警察经常也是一副“机器战警”的形象。但总体来说,法国公民对于权力机构,尤其是警察,普遍带有一种警惕甚至敌视的态度。在最近的几次示威中,连中学生都敢向警方挑衅,即使在圣诞节这样的盛大节日,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上也能看到全副武装、手持盾牌的警察,随时在防范可能闹事的青少年。

法国强硬处理巴黎郊区骚乱

在涉及法国青少年和警察对抗的典型事件中,2005年发生在巴黎郊区的骚乱令人印象最为深刻。那一年的10月27日晚,巴黎以北克利希苏布瓦市3名男孩为逃避警察追赶,跑入一所变电站,不料遭到电击。两名男孩当场身亡,另一人重伤。警方否认曾追捕这两个男孩,他们去当地是为调查一起抢劫未遂案。事后,数以百计愤怒的青少年走上街头,焚烧汽车和垃圾桶,打砸店铺和一所消防站,并与警方发生冲突。28日晚间,消防人员出动40多次,执行灭火任务。时任法国内政部长的萨科齐命令警方采取强硬手段,在11月1日晚和2日凌晨拘捕了34人。尽管法国政府强调将采取严厉措施维护秩序,但骚乱仍继续蔓延,并扩散到全法各地,形成了1968年“五月风暴”以来的最大骚乱。

2005年11月8日,法国政府被迫宣布启用1955年制定的紧急状态法,在各地实施宵禁和禁止公共集会12天。萨科齐说,有120名外国人被判定参加了骚乱,他们将被立即驱逐出境。根据法国警方不完全统计,至少有上千名破坏分子在骚乱中被逮捕,骚乱主要源自法国的非洲裔和阿拉伯裔社区。法国警方总结教训时承认,警方和政府当局对形势发展估计不足,情报信息渠道不够畅通。


2005年,法国巴黎骚乱。防暴警察在一辆燃烧的车后向滋事者发射橡皮子弹

至于爆发骚乱的深层次原因,法国电视二台一位资深记者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很多非洲人和阿拉伯人虽然拥有法国国籍,也受到法国教育,但是长期对自己的“二等公民”地位不满。

让法国政府意想不到的是,时隔两年之后,同样的骚乱在巴黎北郊重演。2007年11月25日晚,在巴黎北部维利埃勒贝尔小镇,由于两名驾驶摩托的少年与警车相撞身亡,一场新的骚乱随即爆发,再度出现焚烧汽车和建筑物等破坏行为。一名高级警官称,此次骚乱可能有“郊区帮派分子”参与,骚乱程度可能比2005年的情况还要严重。法国警官总工会负责人里贝罗说,骚乱分子中隐藏着一些“携带常规武器和猎枪的城市游击队”。法国自治工会联盟警察分会也表示,“警察们受到枪击,他们不可能毫无反应,双方都使用了轻武器,这使得骚乱成为一场灾难”。

由于事态严重,法国内政部先后调集1000多名警察前往这个只有2.6万居民的小镇。这时候,萨科齐已经就任法国总统,他结束出访匆匆返回法国后,马上接手处理骚乱事件。他在赶往医院看望受伤警察后气愤地说,骚乱者袭击警察的行为等同于“试图杀人”,他们将面临法律制裁。

“双重标准”遭到质疑

欧美国家在对付大规模暴力犯罪上的表现如出一辙。它们在干涉别国内政的时候,想法和做法也十分相似。4月9日,美国会众院置中方严正立场于不顾,执意审议通过众议长佩洛西提出的涉藏反华决议案,议案颠倒黑白,对中国西藏自治区政府依法处置拉萨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进行无端指责,粗暴干涉中国内政,呼吁“中国政府停止对西藏的暴力镇压”。此后,欧洲议会也跟风响应,通过了涉藏反华议案,“谴责中国安全部队的镇压行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学者倪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美欧涉及西藏问题的反华议案显然奉行的是“双重标准”,西方一些国家在本国发生大规模骚乱事件时,动用军队恢复秩序的做法“放在它们身上就不是事,但放在中国身上就成了事”,这几乎成了这些西方国家的“历史传统”。倪峰认为,在美国众议院中能够出现一边倒的反华议案,这种情况也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因为在一些人的意识中,中国总是“负面的”,他们本能地表现出傲慢、“瞧不起”中国,“如果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和西方国家不一样,这种双重标准就会特别明显”。

美欧议会这种颠倒黑白、缺失“道德权威”的做法,自然会受到国际社会的质疑。法国社会党议员梅朗松在对比了拉萨暴力事件和巴黎郊区的骚乱后,在博客中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出了这样的事情后都会做出反应。中国政府公布了伤亡结果,表明当局承认事态的严重性。在任何一种情况之下我们都要尝试去了解和对比信息。我们也可以颠倒是非地说,2005年是由法国政府下令让克利希苏布瓦市的两个少年遭电击死亡的,反正政府当时正要对郊区进行整顿,但没有人会下这种幼稚的结论。美国政府也曾严厉镇压城区的暴乱。这些至少给了我们一个对比的参考。”记者看到,梅朗松博客上的这篇文章已经引起将近1500个回帖,大多数回帖都积极响应了他的观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