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穷白乎水浒·宋江的人气

(2007-12-25 08:52:27) 下一个
宋江的人气
  宋江在江湖上的人气非常高,几乎没人能超过他,连“天下一人”①的宋徽宗也望尘莫及,石勇曾在酒店里公开嚷嚷“便是赵官家,老爷也鳖鸟不换”“老爷只除了这两个,便是大宋皇帝也不怕他”(第35回),可见在石勇心里宋江的地位比徽宗皇帝高得多,至于别的“见了宋江纳头便拜”“久闻公明哥哥大名”之类场景更不鲜见。宋江出场就已经是名满江湖的“及时雨”,但是对这个美称的由来书中只笼统地说“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似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如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赒人之急,扶人之困”(第18回),没有详细地交代宋江资助了谁周全了谁、赒了谁的急扶了谁的困,那么宋江为什么得到及时雨的美名,在江湖上有这么高的人气,以至好汉们见之必拜?
  人气靠人捧出来,具备一定的知名度后再吸引更多的人来捧,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人气能以加速度提升。宋江很善于笼络人心,以自己独特的方法吸引了众多的“粉丝”,打造出一个名震八方的草根人气王。宋江笼络人心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雪中送炭,一是攻心为上。宋江出身社会下层,他知道如果走上层路线打造人气比较困难,大富大贵的人谁会把一个小县城的刀笔小吏放在眼里。所以宋江选择走下层路线,以求达到用较少的付出取得明显效果的目的。
  宋江的第一个方法雪中送炭主要对底层百姓,特别是对游民使用。比如布施卖唱的阎公和卖汤药的王公棺材(宋江不是有意遗忘招文袋,如果没有遗忘肯定把金子给了王公,宋江不会对老头说假话寻开心这么无聊),王公是郓城百姓,阎公则是游民,都是社会最底层的人,没权没钱没势力,帮助这类人正是雪中送炭。老早就有人说过,世上愿意雪中送炭的人少,愿意锦上添花的人多,因为逐利是人的本性,锦上添花的目的不是添花,而是图利,雪中送炭却基本没有直接的利益可图。
  那么宋江雪中送炭是不图回报学雷锋做好事?肯定不是,宋江一样为了图利,只是这个利不同,不是物质上的利,是名声上的利。底层百姓处境贫寒,自顾尚且不暇,从他们身上自然得不到物质的利益。但是被资助的人对恩惠(姑且称作恩惠)并非无动于衷,中国老百姓向来很容易满足,习惯了命同草芥的生存定位,忽然有人肯出钱救急救穷,如何不感恩戴德顶礼膜拜。他们不能在物质上回报,却有嘴会说,特别是游走江湖能说会唱的戏子伶人说出来的效果和速度更好,于是宋江扶危济困的善人形象很快传遍社会下层。
  雪中送炭法聚集人气的成本相对锦上添花要低很多,宋江的经济条件虽然比较宽裕,但是和柴进那样家财万贯良田千倾的大富大贵人家比起来差得远,所以宋江不能不考虑成本问题,这点钱不能胡花。平民百姓的物质需求比达官贵人低很多,宋江布施阎公丧事是十两银子,打算给王公的棺材钱是一条金子(估计不会超过五两),在江州给卖唱的宋老儿二十两银子,这个数目级别的钱给平民百姓雪中送炭不啻是笔巨款,让人家感动得不得了,如果去给达官贵人锦上添花却连门都进不去,马屁会拍在马脚上。宋江的算盘很精明,把有限的财力发挥最大的作用。
  第二个方法攻心为上主要对江湖好汉使用,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对李逵之类的好汉,攻心的具体行为是有求必应,当然这个“求”和“应”说白了也就是钱。李逵心思单纯,有酒喝有肉吃有钱赌(离开江州以后似乎少见李逵赌钱)就是他全部的“求”,所以宋江看人下菜,李逵要赌钱,宋江就说“但要银子使用,只顾来问我讨。今日既是明明地输与他了,快把来还他”(第38回),李逵要喝酒,宋江就特别关照酒保“这位大哥面前,放个大碗”(同前),李逵吃完三条鱼,宋江便知李逵肚子饿了要吃肉,就吩咐酒保“去大块肉切二斤来与他吃,少刻一发算钱还你”(同前),不光是有求的必应,将求未求的也必应,李逵自己都说“这宋大哥便知我的鸟意”(同前),如此知心知意,自然笼络得李逵口服心服,死心塌地跟随宋江。
  物质是人的第一需求,有人肯送钱当然赞他的好,常言道“吃了人家的口软,拿了人家的手短”,但凡受过宋江好处的人都说宋江的好话。在江州牢城营里,宋江大把花钱结识管营差拨狱卒甚至众囚徒,使得“满营里没一个不欢喜他”(第37回),“及时雨”的招牌从郓城打到了江州。
  另一种是对武松之类的好汉,攻心的具体行为是礼贤下士,所谓的“礼”说白了就是给足面子。武松性气刚强桀傲不驯,吃喝金银之类小恩小惠不足以打动武松,还需要别人的承认和尊重。宋江又看准了这一点,一句话一个动作都打在武松心坎上。初闻武松姓名时,宋江的回应是“江湖上多闻说武二郎名字……多幸,多幸”(第23回),入席时“宋江连忙让他一同在上面坐”(同前),喝完酒“宋江就留武松在西轩下做一处安歇”(同前),同食同宿,颇有刘备对待关张的架势。武松在柴进庄上经常不安分是因为庄客慢待,如果能礼待周到就不会不安分了。“宋江每日带挈他一处饮酒相陪,武松的前病都不发了”(同前),有了宋江关照武松也就不再闹事打人。武松要回家,宋江又专程送行十余里,宋江给足了武松面子,武松感到宋江真心尊重他看得起他,所以拜宋江为义兄。以武松的心性,能让他四拜为兄的人没几个,宋江短短几天就收伏了武松的心,不能不说他的攻心揽人方法有过人之处。
  有些人确实有点奇怪,花大把的钱他不买帐,没花多少钱却能使其服服贴贴。武松算得上是这种人,柴进养了他一年多,花的钱不会少,武松却没记柴进多少恩情,只说句“实是多多相扰了大官人”(同前)。宋江只和武松一起过了十几天,花的钱充其量是分手时路边小店的一桌酒和十两银子,还不排除这些钱是柴进送给宋江的,可武松偏就和宋江合得上榫头。设身处地想想不免会为柴进感到不平,钱是柴大官人出的,武松怎么就只领宋江的情,这不是吃了东家谢西家嘛。武松并非傻子,相反还比较精细,他不可能搞不清宋江和柴进谁为他花的钱多,但是武松在意的,或者说让武松感动的,并不是做几套衣裳吃几顿酒肉,而是别人(特别是柴进宋江这样在江湖上有声望的人)真正把他当一条好汉看待。柴进虽然管了武松年余吃住,但这和其他来投奔的庄客没有两样,柴进是以众人遇武松,所以武松以“众人报之”,口头上示以谢意也就完了。宋江对武松表现出不同于常人的礼遇,一桌吃一床睡,两人处在平等的位置,宋江以士对待武松,武松也以士报之,不仅拜宋江为兄长,而且招安征方腊非武松所愿,但为了兄弟情分,武松做了本不情愿做的事。或者说宋江对武松好只是惺惺作态收买人心,不见得全是出自真心。确实,宋江是否真心别人无法知道,但别人也不需要知道,假的逼真度高了也就算真,假作真时真亦假,世无真时伪亦真,只要能让别人觉得真,有这个效果就行。
  象武松这样的人并不少见,《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也是这脾气,曹操送给关羽的锦袍玉带赤兔马和无数金银比刘备送的一件旧绿袍子不知道值钱多少倍,可关羽还就跟定了刘备,曹操的好处只当是笔交易,颜良文丑两颗脑袋报答过就算两清了。其实这事也不奇怪,曹操厚待关羽是为了招降关羽,如果关羽站到曹操这边,并不能永远保持招降时的厚待,曹营勇将如云,论能力论功劳曹操都必需要一碗水端平,关羽在曹操心中的地位肯定排不到前几位,哪比得上诸曹夏侯是曹操心腹,而在刘备这边关羽的地位无可动摇,关张始终是刘备最亲信的左膀右臂,所以回到刘备这边才是最符合关羽利益的选择。
  人和动物一样都需要物质利益,人又和动物不一样还需要精神利益。宋江正是恰到好处地满足了他所接触的人的这两种利益,所以赢得了“及时雨”的美名,积聚了足以超越柴进这等贵族的人气。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