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快黑了

一个在澳洲男人的心情笔记, 希望我的澳洲生活能给你带来帮助.
正文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揭秘 (转贴)

(2005-06-06 03:19:17) 下一个
外交部发言人的官有多大?
外交部发言人现在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公众在电视、广播和报纸上几乎天天都能目睹其风采、耳闻其大名。重大国际会议上也常常能见到他们的倩影。特别是国家领导人出访时,总有一位外交部发言人作为代表团发言人紧随其后,在电视上频频曝光,不断向媒体发布有关访问的消息,回答记者提问,显得格外耀眼。

显然外交部发言人已经成为中外媒体和国内外公众所瞩目的新闻人物。由于名声大,在社会上的影响也随之加大,以至于在社会上造成许多错觉和误解。因此还闹出了一些笑话。

有一年,某部委请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李肇星去做国际形势报告。李肇星副部长因为有其它安排,就让一位发言人代为前往。该部门主持人特别兴奋,在开场白中说:非常感谢外交部领导对我们的重视,我们本来想请个外交部副部长来讲一讲国际形势,没想到外交部竟然把他们的发言人派来了!

外交部一位部领导,有一年回家探亲。回家后,村里的老人殷殷地嘱咐:继续努力,争取当个外交部发言人。

李肇星担任副外长期间,有一次出差。一航空小姐问:“老同志在哪里工作”?李肇星答:“我在外交部工作”。航空小姐忽然变得格外热情,问李部长:“你认识***发言人吗?”,李肇星答:“认识”。航空小姐又问:“你经常能见到他吗?”,李肇星答:“天天都能见到”。航空小姐羡慕地说:“您真幸福!”。

有一次,李肇星副部长与外交部发言人沈国放参加完活动后从街上步行回外交部,有一个行人惊喜地对同伴说:那个人是外交部发言人沈国放!同伴看了一下说:不可能,他旁边的那个人根本不象保镖!

外交部一代表团到某省参观、考察,当地接待部门负责人在介绍当地情况时说,现在领导同志很重视我省,上半年到我省来视察指导工作的领导同志有某某副总理、某某部长,某某外交部发言人…。

有一位外单位的同志到外交部办事,出大门时,看到章启月也在大门迎一位客人,大为不解,问怎么发言人这样一级的领导同志还随便在大门出入?

章启月有一天骑车下班回家,路遇几个骑自行车的人。有一位说,快看!刚才骑过去的是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其它几位都讥笑他说,亏你想得出来,外交部发言人能骑自行车?

其实,外交部发言人既没有保镖,也不配备专车,好几位发言人每天都骑自行车上下班。

朱邦造曾在郊区某国际会议中心参加一个会议,在大厅几个客人看到他后,有一位很高兴地说,这不是外交部发言人朱邦造吗?另一位马上反驳,怎么会呢?外交部发言人怎么会到这里来!

其实,该会议中心是一个非常豪华、名声很响的会议和度假中心。



 
外交部发言人经常收到全国各地来的各种信件。有告状的、申诉的、请求帮助的、要求代为转交信件的等等。来信对发言人的称谓可谓千奇百怪,有称国务院领导、国家领导人的,有称发言人省长的、首长的、有称外交部领导的,不一而足。

其实,外交部发言人是由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和两位副司长兼任,只是外交部的中层部门负责人。

◆各部委和其它国家发言人都官居几品?

发言人的级别有高有低,各国做法也不一样。在我们国家,一般来讲,其级别是该部门中层以上的领导。如外交部发言人是新闻司正副司长兼任。有些部门的发言人是政策研究室主任(如中联部)、办公厅主任(如商务部)或秘书长(科技部)兼任,都属中层领导。在地市级部门,发言人同样也是其中层领导担任,如由正副处长或处级正副主任兼任。也有例外,有些部委发言人级别略高一点,由部长助理(公安部)或主任助理(国台办)兼任,有的甚至直接由部门副职兼任(如北京市卫生局由副局长兼任)。企业的情况稍有不同,在企业当中,发言人一般由总经理,分管宣传的副总或者是公关部经理担任,其中由一一把手担任发言人的情况占多数。由于一把手对企业的信息占有最全面,最权威,所以是当然的发言人,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往往只由一把手担任发言人。 

在国外,发言人一般也都是各部门中层负责人兼任,包括美国。如白宫发言人的级别就相当于部级,但英国、比利时外交部发言人都是处级人员担任。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鲍彻则是美国国务院助理国务卿兼国务院公共事务局局长。美国国防部发言人由负责公共事务的助理部长兼任。据说在少数国家,外交部发言人的级别很高,正副部级的都有。

◆发言人的苦恼

发言人名声大,荣誉高,受人敬重对发言人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有得便有失。由于经常在电视上露面,公众有点脸熟,麻烦也就随之而来。首先出行就不太方便了。乘车、过马路,逛公园、商场等从此不再轻松、自由,无论在哪里一出现常常都会引起旁人的注视或围观。其次是不可避免地沦为别人品头论足的对象。其表态内容是软还是硬、长相是美还是丑、衣服搭配是否合适、发型吹得如何、表情是否呆板、口齿是否清楚伶俐、外语讲得是否流利,发音是否准确等都成为人们议论、批评和指责的话题。

据载,某发言人的一个侄女从老家来北京后,该发言人请她在一餐馆吃饭。外交部发言人在这一餐馆出现本身就是一个话题,并且居竟然还是和一位年轻的小姐在一起,这无疑引起了餐馆客人的高度注意。客人们不断把各种目光投向他们,并不时窃窃私语。

一位发言人一次骑车回家途中,被另一骑车人撞倒。起来后,本想与对方理论一番,但不曾想惊动了路人。看到有人竟敢把外交部发言人撞到在地,他们感到非常气愤。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纷纷指责肇事者。这位发言人感到很难堪,从围观的人群中悄悄溜走了。

一位发言人每天坐地铁回家。每天在地铁上,都要忍受众多乘客好奇的目光。有一次一位乘客终于忍不住了,谨小慎微地问这位发言人,您是某某发言人吗?这位发言人不愧为外交部发言人,把对付记者的模糊答问技巧用到这里了,他幽默地回答:“大家都这么说。”


一个外交部发言人对此深有感触,他说,作为外交部的一名外交官,在各种场合能够代表中国政府回答记者提问,公开表明中国的立场,确实有一种荣誉感。但也有许多麻烦。媒体对发言人个人情况的报道,有许多是不符合事实的,有的水分很大。有的记者听到关于我的一些传闻,就编成文章发表,事先也不征求我的意见。比如,有人说我精通日语。我确实曾经学过日语,但因基础不扎实,早就忘了。文章发表出去后,就给我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有次到某个地方去后,有人听说我精通日语,竟要求与我进行日语对话。还有一个麻烦就是,当了发言人以后,不可避免地就成为了名人。在公共场合露面时,要求合影、签名的人很多。有人甚至利用同我的合影去使馆办签证。还有人打电话约我见面,有时也会收到上访的信,这都牵扯了我不少精力。

◆在超市“口吐狂言”的那个人是个“神经病”还是“外交部发言人”?

为了方便记者提问,新闻司2000年设立了发言人移动值班电话,每天24小时包括周末和节假日都受理记者提问和回答记者提问。这一做法一出台受到外国媒体的好评,认为这是中国走向更加开放透明的一个举措。

这一做法在国际上可能也是仅见的。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办公室也做不到这一点。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办公室星期天不回答记者提问,平时晚上11点就关机。周六时间更短,下午一点就关门。

外交部移动电话虽然以发言人名义受理记者提问和回答记者问题,但实际上发言人并不出面,而是由新闻发布处的几个处长轮流代劳。下班后、周日或节假日,不论去干什么都要将移动电话随身携带,随时准备接受记者提问并回答问题。 没事时还好,一天没几个电话,甚至一个电话也没有,但如果碰到突发事件, 可就麻烦大了。电话会一个接一个。有一次,一位处长和爱人在公园散步。因突然发生了中美撞机事件,一下子来了100多个电话,电话几乎都被打破。一个电话还没接完,电话记录上显示又来了七八个电话。接完一批电话后,手都抬不起来了。有时,晚上在睡梦中也会被铃声叫醒回答记者提问。最后弄得一听见电话响,心里就发麻。

有一个星期天,发布处一位领导在超市购物,突然手机响了,一美国记者来电话问中方对美国向台湾出售一批先进武器有何反应。这一问题正好已备好答问口径。这位处长从口袋里掏出口径就开始回答:“中方坚决反对美方严重违反中美“八。一”七公报,不断提高售台武器的性能和数量,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行为。中国政府已多次就售台武器问题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表明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此问题上的坚定立场。我们要求美方高度重视中方的严正要求和立场,充分认识到对台军售升级将对中美关系所产生的严重影响和后果,严格执行中美“八。一七”公报的规定,立即停止向台湾出售先进武器”。一番慷慨激昂、义正词严地表态,引起身旁顾客的注意和指手划脚。不知此人是何许人物,穿个大裤头,脚蹬一双破凉鞋,居然大言不惭,张口闭口就是中国政府,严正交涉之类的词,还以为碰到了个神经病。谁能想象得出这是中国政府在做严肃的表态。

◆外交部发言人毕业于什么学校?所学什么专业?


大多数外交部发言人都曾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其中有的是地地道道北外人,如吴建民、沈国放、朱邦造、孙玉玺、章启月等,有的是大学毕业后在北外进修和学习,如李肇星、陈建、崔天凯等。可以说,北外是外交部发言人的摇篮。详情如下:

齐怀远:1947年至1950年先后在北京清华大学机械系、河北正定华北人民大学、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学习。

马毓真:北京外语学院英语专业毕业。

李肇星: 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 同年进入外交部后到北京外国语学院翻译班进修。

金桂华: 1954年毕业于北京外语学院英语专业。

段津:1953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

吴建民:1957年毕业于北京外语学院法语专业,同年分配到外交部后又重返北京外国语学院翻译班进修。

陈建:1964年从复旦大学英语系毕业,同年分配进外交部后到北外翻译班进修。

沈国放: 1978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

崔天凯: 1977年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毕业。 1981年北京外语学院联合国译训班学习。1986年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问题高级研究院学习国际公共政策。

唐国强:1975年复旦大学英语专业毕业。 然后赴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进修。

朱邦造:1977年北京外语学院法语专业毕业,同年进入外交部后到日内瓦大学进修法语。1988年,赴法国国家行政学院进修。

孙玉玺:1978 毕业于北京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同年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学习国际关系。

章启月: 1982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英语专业, 然后考入北京外语学院联合国译训班学习。

孔泉:先后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孟斯大学和法国国家行政学院学习。

刘建超 : 1986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1987 年 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国际关系。

秦刚:1988年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

◆发言人卸任后何方高就?

外交部发言人卸任后,根据工作需要,有的在国内担任部领导职务,如钱其琛、李肇星、陈建等,有的被外派出国担任大使、公使、总领事等职。具体情况如下:

钱其琛:先后任外交部副部长、部长、国务院副总理。

齐怀远:先后任国务院外办主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俞志忠:先后任中国驻日内瓦联合国代表团公使、驻英国使馆公使。 

王振宇:先后任中国驻日本长崎总领事、外交部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新华社驻香港分社对台办主任。 

马毓真:先后任中国驻英国大使、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特派员。 李肇星:先后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外交部副部长、中国驻纽约联合国代表团代表、中国驻美国大使。现任外交部部长。

李金华:任中国驻新西兰大使。

金桂华:先后任中国驻泰国大使、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 

段津:先后任中国驻澳大利亚悉尼总领事、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 

吴建民:先后任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驻日内瓦联合国代表团代表、中国驻法国大使。现任外交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范慧娟:任中国驻爱尔兰大使。

李建英:先后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苏里兰大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现任驻南非开普敦总领馆总领事。

沈国放:中国驻纽约联合国代表团副代表。现任外交部部长助理。 

陈建:外交部部长助理、驻日本大使。现任联合国副秘书长。

崔天凯:先后任中国驻纽约联合国代表团公使衔参赞、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主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

唐国强:先任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副特派员,后改任中国驻捷克大使

朱邦造:先后任驻中国驻突尼斯大使、中国驻瑞士大使。

孙玉玺:先后任中国驻阿富汗大使、中国驻印度大使、。

章启月:任中国驻比利时大使。

◆发言人就任前供职何处?

外交部发言人担任发言人前大多是外交部机关或驻外使领馆的参赞。详情如下:

钱其琛:任中国驻几内亚大使。

齐怀远:任中国驻西德使馆公使衔参赞。

俞志忠:任中国驻美国使馆一等秘书。

王振宇:任外交部新闻司处长。

马毓真:任中国驻加纳使馆参赞。 

李肇星:任中国驻莱索托大使馆一等秘书。

金桂华:任中国驻纽约联合国代表团参赞。

李金华:任新闻司参赞。

段津: 任中国驻加拿大温哥华总领事。 

吴建民:任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首席馆员。

范慧娟:任中国驻日内瓦代表团参赞。

李建英:任外交部新闻司新闻发布处处长。

沈国放:任外交部办公厅秘书室秘书。

陈建: 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副代表。

崔天凯:任外交部国际司参赞。

唐国强: 任中国驻英国使馆参赞;

朱邦造: 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团公使衔参赞;新闻司副司长。

孙玉玺:任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亚洲司参赞。

章启月: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

孔泉:任外交部西欧司副司长、中共天津塘沽区委常委。 

刘建超:任外交部新闻司参赞、辽宁省兴城市市委常委、副书记。

秦刚:任中国驻英国使馆参赞。

(摘自《外交部发言人揭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