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ZT: 修理印度势在必行

(2009-09-06 18:29:53) 下一个
修理印度势在必行

最近印度媒体依旧闹得很欢,不时爆出中国军人侵犯印领土的声音,所谓的做贼心虚,不过如此。
六十年代中印边境战争,因为后勤供应和国际环境的制约,中国没能保留战果,主动撤出实际控制线,结果让印度白白占据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如今产崽已有几代,但印度人心里清楚,中国人不是因为打不过才撤退的,肯定会回来的,所以心里始终不踏实。
青藏铁路通车时候,印度人紧张好一阵子,先是媒体上呱噪,同时边境上又是舞刀弄枪似的折腾。前段时间,增兵数万,搞得热火朝天,而中国则冷静得出奇,象是一个老练的猎手,不动声色地看着猎物的一举一动。

这次也很凑巧,与中国主流媒体纷纷报道川藏铁路的建设项目开始动工的同时,印度媒体又在炒作中印边境摩擦事件,且不论真假,印度人的焦虑和不安可见一斑。

随着青藏、川藏铁路的开工与动工,中国的对印政策会有一个大的变化,中国藏南的后勤供应得到保障,和过去有天壤之别,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个中等省份的面积,试问中国岂能放弃,岂敢放弃?
前段时间中印边境谈判,双方都心知肚明,不过是试探对方虚实的手段,谁也不会指望会有什么成果。

中印间的矛盾和冲突,绝不会象某些专家形容那样平和与友好,固然,中印在历史上无大的冲突,一切交流和往来都是文化性和宗教性,只是在唐朝才有些零星冲突,因为地理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阻隔,中印间的距离和汉朝与罗马的距离差不多,这也是大规模远征和作战所缺失的条件,再加上当时的吐蕃(西藏)地方政权在一定时期,不被中央政府所控制,所以在历史上,中印有幸避免了许多摩擦。清政权在其前期,印度因为自身成为英帝国的殖民地,所以对西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随着清后期的一系列对外军事和政治的失败,使得麦克马洪那看似随意实际是有意的一划,被印度人奉为圭臬,由此埋下了中印争端的祸根。

1962年的中印冲突,中国是在一个极其孤立的情况下被迫参与的,先后和世界两大超强闹翻,尼赫鲁错误地低估了毛泽东的雄心和中国军人的战力,妄图发动一场战争来提高自己在第三世界的名望,可以想象当时毛泽东心情是极其悲壮的,可以这么说,当时印度在第三世界的发言权远超中国,而印度则把中国当着第三世界领导权的对手,一场边境战争由此爆发,战争后的结果让尼赫鲁大失所望,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这段写道:在印度看来,中国将几千俘虏和军用设备全部原封不动地归还,不啻是一场对他们的羞辱(大意如此)。印度在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也随之下降,印度固然是控制了藏南地区,但这种占领的心虚一直延续到今天,面对它北方的对手,印度人的神经依旧是紧绷着。


放眼全球版图,美国已经把中国明显当着对手,而伊朗,阿富汗,朝鲜,缅甸,在美国眼里,不过是转移视线的棋子。在亚洲,中国和印度同为金砖四国,潜力和影响显而易见,说两强不争,也不符合客观发展现实,中印的矛盾,有领土纠纷,有亚洲领导权的角逐,有日后全球地位的较量。这场比赛是停不了的,谁停了,谁就永远地被抛在后面,沦为二流。

印度的有利条件:国内有充足的后勤供应与保障,有老百姓的支持,人口与发展规模与中国不相上下,庞大的军费开支,美苏供应的先进武器。
在国际上,有美国的支持,欧盟与俄罗斯也会倾向印度,其他的走卒更不必说了。

不利条件:军人的士气和信心

中国的有利条件:军人的作战信心和士气?
不利条件:同六十年代一样,中印开战,估计舆论会一边倒的偏向印度,当然除了巴基斯坦。后勤供应和持续打击能力有限。

看起来中国似乎要处于不利的处境,可是战争什么都有可能,战争自古到今,始终是人与人的较量,士气和信心往往能改变战局,取决于领导者的决心和智慧,取决于士兵的勇气和信心。

中印之战,对中国而言,最好的结果是:收复藏南地区;支持锡金重新独立;摧毁印度的精锐战力,提高了国民凝聚力;彻底断掉藏独的老巢,确立中国在亚洲的地位;为南海的纠纷增加有力的砝码;
对自顾不暇的美日欧而言,则是一场间接地教训。

最坏的结果是战败,后果是:藏独更加猖獗,国际地位下滑,但是中国还没有到末日,没有伤筋动骨。有的是卷土再来的机会。


对印度而言,战败则是沦为二流的开始,从此中国陈兵藏南,牢牢抓住了主动权。

我不想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印度依旧横着心一条道走到黑,中国一定得奉陪到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