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春梦-读《往事并不如烟》(二)

(2008-08-17 12:43:52) 下一个

春梦
-读《往事并不如烟》(二)
作者:绿水清莲

少女的春梦绝对不是开始于年华十八岁,一定更早一些,十五岁,十一岁?或者根本是早在冬日暖暖的炉火之边,偎在母亲的怀中,听着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时候;在夏日桂花飘香的乘凉之夜,依在父亲身边,遥指银河娓娓道来牛郎和织女的时候;春梦的种子就已经播下,只等春风一度而发芽。

春风通常是一个成熟的男子具有逸群之才,温文尔雅,谈吐脱俗,阅历不凡,论古道今。于是不经意时,小姑娘偶而梦中会有他,醒来丝丝惆怅,然后有了上西楼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思绪。

那个有着民主党三个美男子之一头衔的储安平一定为书作者少女时代的春梦添过最浓重的色彩。所以在那么多年后,她是那样清晰地记着当年发生的件件往事。

或许在当年听着父亲介绍储安平“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种种事迹的时候,或许在偏厅里好奇地偷看储安平,心中直叫侧影真美的时候,作者就有了许多绚烂的幻想。后来又以崇拜者旁观着那样一个德才兼备,内外兼修的储安平更是让她情根深种。每每午夜梦回而决不能相忘。

作者一定是爱及了储安平。于是她用深情细腻的笔触这样描写着储安平;“......声音清越,动作飘逸,一座空荡荡舞台充满了凄楚悲凉。听着听着,我忽然觉得这个扮相俊朗,人生命运直起直落,起落之间没有圆滑,没有缓冲与下坡,极峭极美的林冲,就是我们的储安平了。”

作者就这样在我们的脑海里刻下了那样丰颜俊神,那样文采风流,那样无懈人品,那样翩翩君子,那样悲壮潇洒,那样孤独自由的储安平。使读者无不眼眶发热,泪珠盈盈。

其实他的玉树临风远远比不上他的不世才华吸引我们,其实他的不世才华远远比不上他的君子风范吸引我们。他曾经是《观察》主编,以观察的敏锐,思想的前卫,笔锋的犀利,一语惊四坐的风格而闻名于当时。后来被首任《光明日报》社长章伯钧以伯乐的眼光惺惺相惜聘为《光明日报》的主编。

在“百花争鸣”的时期,他以为命运再次给他提供了施展才智与思想的机会。他别树一帜 “党天下”的观点一定震撼着当时的中国大地吧?其实清莲喜欢的是风花雪月,对政治从不关心且木讷。可是他的俊美无铸,他的炯炯眼神却让清莲梦怀萦绕。他的儒雅,他的洁然,他的白衣青衿,他的逊而不谄让清莲心驰神往。他的直而不往,他的宁折不弯,他的纯粹赤忱,他的毫不投机,他的不求私利让清莲愧于直面。

依旧是岁月像晚风吹轻烟,依旧是时间似秋风扫落叶,依旧是光阴如流水醺人心,依旧是年轮恰星斗移春秋。当小姑娘长大成人以后, 春梦的结局可能会是这样的;哎,那么庸庸无为的男子,当年怎么会在我的春梦中呢,真正是年少无知啊。于是春梦就像秋叶枯萎,黯然飘落,云烟淡薄,悄然消失;春梦的结局也可能会是这样的。就像春花在秋天结出的果实,有稻穗的金光闪闪,有葡萄的晶莹透亮,有苹果的光彩夺目,收获的丰润被深沉地埋在女子心中。

储安平一定是书作者心中最丰硕的果实。在作者笔下的众多人物中,最后的结局或者出卖朋友,或者明哲保身,或者闲云野鹤,或者不闻世事,只有孑然一身的储安平是永远为理想而奋斗的战士。作者一定是含着热泪,冥想着储安平的背影,然后描绘了;“...... 独自走去,一直走到生命的尽头。”这样悲怆的画面。

合上书页,好多故事的细节都记不得了。可是想象中面白,清新,俊逸,挺拔,伟丰姿的储安平总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那坎坎坷坷,跌跌撞撞,即使到处碰壁,仍保有纯粹理想之灯不灭的储安平就在我的思绪里波澜起伏。

他的最终归宿是一个迷。没有人知道他的踪迹。作者提到了水的洁净晶莹,提到了北美唐人街的匆匆人流。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我愿意相信只有清清绿水才可能是他的归隐之地。想象着他这个时候正在神采飞扬地与屈老夫子把酒言欢,共同分享执着理想的美妙梦境,心中既然有一丝丝欢喜。我愿意幻想他跳出了这滚滚红尘,大隐于纽约市的唐人街。闲暇时煮茶品茗,红袖添香,白纸泼墨,不亦乐乎。那么美而高贵的人应该是永生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绿水清莲 回复 悄悄话 谢谢晴雪的仔细阅读和深刻感想。真的是一本精彩而沉重的书。希望用不切实际的幻想给沉重加上翅膀。其实我也好爱我笔下的储安平。如果年轻一些,他也必定是我春梦中最绚烂的一道风景。可惜我已经过了做梦的年龄了。
寒林晴雪 回复 悄悄话 说麻木也罢,说忘却也罢,原不准备再细读细想你的这个系列,只因不堪也不愿再体验那种感受。可这篇却如奇葩,由不得也想去一窥这个奇男子,这个被清莲你描述为:俊美无铸,儒雅,洁然,白衣青衿,逊而不谄,直而不往,宁折不弯,纯粹赤忱…的奇男子。

看来,要跟着你的思绪去读原文了 ……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