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盛友文集

创业,阅读,思考,写作
个人资料
谢盛友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米饭遐想

(2008-01-05 09:20:36) 下一个

作者:谢盛友


我怀疑德国人的耐力是喝冷啤酒,吃生菜,吃冷奶酪,吃半生牛排,吃出来的。我怀疑,中餐馆生意不好,难成规模,是因为德国大人更喜欢规模经济的咖啡,小孩更喜欢规模经济的麦当劳。那些规模,看上去,有模有样有色,但是,我们胃寒中国人觉得冷冰冰,吃了没味。

林语堂说,中国人吃米饭的当不了皇帝,那是过去皇帝的时代,现在我们吃米饭的中国男人,怎么也跑不动,踢不了球? 如果说吃生菜是野人,吃热菜是文明人,我们要跑不动的文明人干吗? 如果说从能承受生肉的胃演变成只能承受熟肉的胃是人类进化,从胃火到胃寒也是进化,那么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一定选择了这文明化的胃寒,这到底是进化还是退化?如果说吃生牛排使人聪明,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一定要吃热米饭,吃到自己变成饭桶?一天没有米饭下肚子,就过不到明天?

 
在农业学大寨的运动高潮中,有一次垦荒大会战,我竟然一顿吃了八碗米饭,仍不见饱。八碗,加起来至少也有一斤六两,足足超过了一个强劳动力的最高定量。当时是姜盐伴米饭,长期被饥饿追逐的我,对食物不会特别强烈的偏爱,米饭加红烧肉或米饭加盐巴,它们之间的优劣早被饥饿搅得模糊了。有饭吃才是最根本的。
林语堂说:吃米饭的人当不了皇帝。慢慢考证中国历史,神州大地确实都被吃面者统治。毛泽东出于鱼米之乡,爱吃米饭,但他更爱吃米饭配红烧肉加辣椒,所以,他只能当个准皇帝。

一个老外是不是“中国通”,我不看他有否读过《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或李志绥的《回忆录》,我也不看他的中文说得好不好,而是看他是否会吃米饭。吃米饭,的确是世人公认之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德国人不会吃饭,当然也不会煮米饭。他们煮饭是用一个布袋子把淘好的米装在里面,将之放入盛满水的锅里,煮好后,把它捞起来,将布袋连米饭挂在那里,使之滴水,然后才获得类似我们中国人吃的干饭。德国人吃饭的样子特别难看,习惯用刀叉的他们,拿着筷子将米饭从碟子里一粒一粒地“捡”起来,然后送进嘴里。我们中国人吃饭不但用筷子也用饭碗,端饭碗的位置恰好,不太高不太低,正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一个洋人,如果他果真锻炼出一套高超的吃米饭功夫,像中国人一样,三天没米饭下肚,犹如丧魂失魄,那他的欧洲胃也就变成了中国胃啦,然后他对中国的文化和国情则会无师自通。 

   早在七千年以前,中国人就开始种水稻。今天,中国十几亿人口中,半数以上以米为主食,因此,中国人把稻米视为难得的珍馐,白米饭可说是中国饮食的典型标帜。吃米饭是中国悠久农业传统自然而然的伸展,因此说中国的饮食文化是根植于泥土的。吃米饭的文化,是对中国农业文明直接的承续,也是对自然的敬重,对资源的爱惜。中国的米饭,有南方的闷饭,有北方的捞饭;有用铁锅煮成的,有用竹筒煮成的;有稀烂的粥食,有烤焦的锅巴。这都是在漫长的岁月中,摸索稻米食用法的成果。然而,中国人吃米饭的文化,绝不仅仅是创造许许多多的食谱,而是与整个中国文化血脉相通。中国人有敬米的传统,俗谚说:“一粒米,百滴汗。”这凝结了无数辛劳和希望的小小米粒,中国人珍惜它甚至到了迷
信的地步。我小的时候,听大人说:小孩玩米,长大后不会计算;饭粒掉在地上,若不捡起来,长大后要患缺嘴病。古代俗谚说,天上的雷公专霹浪费粮食的恶人,所以不可在屋外晒米,免得引起雷公误会。而那些爱惜粮食的人,不但受到称赞,而且积德。 

   米,在我们中国这个国度里,有着永恒的深意。中华历史上此起彼伏的大动荡乃至改朝换代,似乎都跟米有关,与米的多寡有着密切的关系。元末的大饥馑,已足令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蒙古人武功自废,在天下纷纷,群雄并起之际,名声并不那么显赫的朱元璋采纳了儒生“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诀。果然渐入佳境,大破兵多将广的张士诚、陈友谅之辈,终成霸业。虽然最后明王朝仍不免倾圮于全国性粮荒的覆辙之中,清兵入关之前,北京皇城本来已易帜,最后断送汉人江山的,实际上也是一群饥民。 

   共产党革命最基本的力量也是农民。土地虽有很多的象征意义,但是,粮食是最主要的。诚然,中国的农民并没有从共产党那里得到所期待的好处,反而领受了一场空前惨烈的大饥荒。农民不但失去了土地,还失去了他们祖先揭竿而起的血性。自从一九五三年起,大陆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有了它,大陆这个政权居然饱经惊涛骇浪而屹立不倒。进入九十年代,实施了四十多年的粮食配给制度终于被取消了。支配着大陆中国人生存的形形色色的票证,最基本的一种 ---粮票,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举国上下取消粮票及购粮本,这并非意味着粮食太多,而是旧的统购统销政策已经不期然地被市场经济大潮冲垮了。
   美国华盛顿私人研究机构“人口学会”主席佛诺斯说,到了二零一五年,全球人口将可控制在八十亿之内,但若未能积极宣传计划生育,全球人口可能增加到一百四十亿人。国际稻米研究所预测,亚洲二十一世纪可能面临大饥荒,最近几年全球稻米产量近乎停滞,但未来二十五年,亚洲人口将增加百分之三十七,到二零三零年,中国大陆谷物产量因农地减少,水源不足,环境恶化,生产力已达高峰等因素,将减产百分之二十。而谷物需求量则因人口成长而增加,估计粮食供应至少短缺两亿一千六百万吨,甚至高达三亿七千八百万吨。

写于1994年6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穆紫荆 回复 悄悄话 中国人拿碗用筷讲究的是龙口含珠,凤头点水。一个字就是美。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