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瑞典呆久了的风险

(2008-01-27 13:39:35) 下一个
今天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瑞典心理医生 David Eberhard 对於当前瑞典社会和国民特质的精辟评论,讲到瑞典正慢慢沦为一个被“安全感”所麻醉的社会。 作者认为现在瑞典社会对於很多“安全感”的需求过于夸张,对各种可能或不可能的危险的控制要求过度,以至于极度削弱了民众的自我判断和解决危机的能力。这样的“安全感已不局限于人身安全,更涵盖了社会生活的个个方面,由此也衍生了普遍的一种很被动的民族心态。

读完文章,我自然而然地也反省一下自己在瑞典的生活。随着有了工作,汽车,房子,於是乎理所当然地也有了各种各样的保险。人身保险,失业保险,财产保险,各种汽车险,房子险,旅游险,法律险,除了公共医疗外还有专家门诊的私人医疗险。这一切对许多家庭来说都是很正常的。在瑞典对事故的恐惧已到了骑单车法律规定要戴头盔的地步。


然而回头看来,我们真正的安全感又增加了多少。很多虚拟的安全感留下的只是我们对矛盾和风险的恐惧。正如 David Eberhard 所说,人生本身就是充满风险的,如果从来没摔过跤,那摔一跤的痛苦就变得无法承受。


联想到很多人对失业的恐惧。其实结束一份工作同时也可以激发人对自己生活和事业的重新估量及思考,可以去开辟一个新的天地。一份新的工作可带来新的经验和社会网络,也许自己创业可发挥出人生更大的潜能。


每个人都需要基本的社会安全保障,然而在瑞典这样的制度下,久而久之很容易使人惧怕风险和矛盾,怯于直面危机,以至失去人生的很多主动权,在虚拟的安全感中成为笼中之鸟,而非下山猛虎。


与瑞典这样“安全感”下的国民心态所对立的是我近一年来在中国所看到的一种全民的“冒险”精神。在上海工作生活期间,如果说我的很多安全感来自于我各种各样在瑞典的保险的话,那在我家干活的安徽阿姨,她的安全感完全来自于她勤劳的双手,对自己的信任,对人生风险的感知,及自我和家庭的保护。粗看起来,似乎她的安全感比我少了许多,可她和我一样对生活充满信心,轻松而快乐。因为生活是一天一天过的,明天有何危机谁都不知道,她对可能危机处理的能力和承受力一点不比我差。从这角度说,我的安全感并不比她多很多。尤其是当我不能去很好 enjoy 生活的时候。


想到这里,我也产生了一种惧怕。怕瑞典社会的这种所谓“安全感“吞噬了我当初自我奋斗时无所畏惧的精神,忘却了独立掌握自己命运的人生信条,对风险的恐惧淹没了进取和向前的动力,对生活的理念从”能屈能伸”变成了尽量“保持现状”。


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危机随时就在眼前。生活在瑞典这个世界上社会保障最全面的国家之一,我们随时也须提醒自己,是不是也应该从我们的祖国同胞身上去找回一些冒险的精神,奋斗的精神。更多地去学会面对危机和处理危机的能力,而不是象许多瑞典人那样回避和躲闪。财富的积累,事业的进步,生活的幸福来自与创造和奋斗,而从来不是社会保险的结果。


谨以此文表白一下一个“过来人”的心路,给有为学子们留下一点思考。

有对 David Eberhard 文章感兴趣的话,可参阅:

 2006-8-28

http://www.dn.se/DNet/jsp/polopoly.jsp?a=460585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