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格律之闲话10

(2008-02-12 20:49:17) 下一个

十, 对仗

如果你看到了这个题目,表明你在前面琐碎枯燥的四声,平仄,以及粘对的学习中,没有烦死而活到了现在。由此可以推断出你已经基本具备了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稀有素质。先佩服一下!

(郭靖:切!这个我最擅长了。当初我学那招‘玉女穿梭‘,到第九十九天的时候,我七个师父中最有耐心的五师父对我说,郭靖 ,我都要烦死了,你怎么还没烦死?

李白:切!这能跟我铁杵磨成针的经历比吗?知道不停地听铁器磨擦发出那种让你牙都要酸掉的声音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吗?读过我的那句诗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很多人都以为那是浪漫主义,其实那是我脑震荡后遗症的真实写照。

杜甫:哇!没想到李大哥的身世这么悲惨。能跟李大哥并称‘李杜风骚’,共同领袖诗坛,真是一件很cool的事情。

韦小宝:‘风骚’?是什么东东?记得我娘在丽春院唱小曲的时候,也有客人这么夸过她.

前面提过,近体诗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但实际上归入近体的诗歌体裁还有排律(一种一口气不停地对下去的诗体。齐梁的时候很盛行。皇帝老儿没事干就和大臣们对着玩。近代的记载则可见于《红楼梦》,贾宝玉和他的姐姐妹妹们也这么玩--可见这一无聊的时尚一直保留到了清朝)。

律诗四联,每联各有特定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不明白祖先们为什么这样叫? 头,下巴,脖子有了,接下来,噌!直接接一个尾巴。那是一个什么怪物?(恐怖电影的制作人不妨从中汲取一些灵感。)

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绝句两联,可对可不对。

排律n联,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中间的n联都必须对仗。

那么,到底什么是对仗? 这个问题似乎有点多余。上至大土匪座山雕,下至小流氓韦小宝,都能回答我这个问题。座山雕的黑话 --‘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或是韦小宝脚踩数条船之一的天地会的切口 --‘地振高冈,一派溪山千古秀。门朝大海,三河合水万年流。' ,都属于中规中矩的对仗。

对仗发端于近体诗,到了北宋逐渐独立门户出来,以对联的形式广为传播。其字数不再限于五个字或七个字,用途也日趋广泛。什么春联啊,贺联啊,喜联啊,丧联啊。小姐用来试探心中中意的帅哥啊,小姐用来刁难自己不喜欢的丑男啊, 或者两个秀才路上相互看着不爽,打架又成本太高啊,都可以用对对子的形式来解决。到后来,连座山雕们都见贤思齐,近朱者赤,把对子引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对仗,恐怕是近体诗这一‘阳春白雪’衍生出来的最‘下里巴人’的东西了。

不过,就像尽管我们对母鸡下蛋很熟悉,却未必自己会下一样,尽管对仗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东西,但我们却未必清楚其基本规则。

要学会‘对仗’这一《格律宝典》中至高无上的武功,我们要切记几条法则。

首先,作为格律诗的要素,对仗应平仄相对,并遵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定。 (顺便说一句,在律诗的副产品‘对联’中,上联叫‘出句’,下联叫‘对句’。出句的末字须为仄,对句的末字须为平。这都是沿用近体诗的规则)。

其次,句法要相同。也就是说主谓宾定状补的结构要相同。

如: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又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大家不妨假装回到初一课堂,分析一下以上句子结构,看是否相同。

第三, 词性要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代词对代词。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

请继续使用前例做练习题。:)

如果非要找一个参照物的话,偶觉得偶们宝典门的‘对仗’颇类似于少林派的千手如来掌。千手,是用来形用其招法繁复多样,变幻无穷。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明白了以上三大法则,你就掌握了‘对仗’这门武功的精髓。

接下来,偶要开始见招拆招地破解对仗的繁复变化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