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休憩栈

欢迎您来心灵休憩栈歇歇脚。
正文

端午省思──拾回往日笑容(下)

(2008-06-10 17:58:59) 下一个

屈原自杀的原因

 主张屈原是死谏的讲法,值得商确。屈原在《离骚》中确有以死谏君之意,但《离骚》是他头一次被放逐时写的,要说那时他以死谏君,倒也说得过去,因为他曾受楚怀王的重用,然而他是在第二次放逐後九年才自杀的,再则顷襄王对他的感情不深,以死谏君,有点不切实际,理由有点儿牵强。

 或许现代心理学能让我们一窥屈原的自杀动机。心理学家马基尔博士把男人七项生活危机编制成调查问卷,这七项危机是:事业成就与理想有大差距、没有达成自我理想、社会角色与地位改变、家庭结构与角色变化、身体健康日益衰退、失去对异性吸引力、缺乏个人成长。

 这七项危机带出七项生活目标:事业有成、家庭美满、身体健康、社交关系良好、充实自己、了解自己的潜能与理想的自我、拥有男性魅力。马基尔博士研究调查指出,若是男人把重心放在一、二种生活目标时,当目标受阻时,就容易产生失落的危机感。

 尽管我们不了解屈原的家庭状况,但从他的著作中看出他怀才不遇的感伤、多愁善感的气质,依恋故乡之情,再加上他的际遇,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六十三岁高龄的屈原可能有至少面对了马基尔博士提出的五项危机──除了家庭结构与失去魅力危机之外;再加上若他只有一、二项生活目标,他的自杀也算意料中事。

 

基督徒看自杀

 卫生署统计资料显示,民国88年起,自杀开始名列台湾十大死因之一;而去年是自杀率头一次首度显著下降,男性自杀人数是女性的两倍多,尽管其他年龄层的自杀率都下降,惟但独年轻人自杀死亡率逆向增长。

 每个自杀的人背後都有个故事,各个背景不同,人生瓶颈不同,男性与女性的危机不同,年轻人的危机与老年人的危机也不同。然而,自杀的人背後往往有些共同点,就是看不到希望、孤立,自觉人生没有出路,他们不见得认为自杀是出路,但至少觉得自杀就可以不再面对目前的绝境。

 教会应当怎麽面对社会自杀的趋势?基督徒怎样看自杀身亡的基督徒?怎样面对自杀者的家属?

 基督徒多半一提起自杀都有既定答案,就是:「基督徒不可自杀,自杀不能上天堂」,再进一步问,是因为「自杀是罪」,有的教会还拒绝为自杀的人举行追思礼拜。仔细想想,圣经中似乎没有明确定罪自杀行为的条例。圣经中仅仅提到六位自杀者(参孙、扫罗、为扫罗拿兵器的、亚希多弗、心利、犹大),对这些自杀的人似乎没有苛责他们自杀的行径。其中亚希多弗自杀事件尤其让我纳闷,若是自杀是可谴责、不名誉行为,他死了之後怎麽还会被葬在祖坟呢?

 教会对自杀的既定说法,到底是从何处来的?原来自从奥古斯丁谴责自杀行为之後,教会禁止信徒自杀,到了第六世纪奥尔良会议,通过教会不得为涉案被告而畏罪自杀的人举行丧礼。又过了卅年,教会在布拉格会议通过无论社会地位、自杀原因、自杀的方法,人若自杀就不得在教会举行丧礼。又过了一百多年,教会在托利多会议,通过凡有自杀意图的人,都要逐出教会,开除会籍。

 基督徒是否该重思对自杀的立场?让我们把审判交给神吧!这样做不是纵容自杀,而是拒绝对自杀者抱著定罪的态度,愿意对自杀倾向的人和自杀者家属敞开一扇爱的大门,让基督的大爱透过我们,环绕他们,向他们指出一道生机。

 世界卫生组织继癌症及爱滋病之後,把忧郁症视为21世纪三大疾病及卫教预防重点工作,而台湾卫生署资料显示,自杀死亡者中约70-90%有精神疾病症状,其中又以忧郁症的比例最高。

 对忧郁症和自杀倾向的人,绝对不要不耐烦地指责他们;尤其有人说想自杀时,千万不要用怀疑口气,指称对方耍花招,更不要嘲讽对方不要光说不干。多半自杀都是有迹可寻的,自杀的企图与念头往往是经由时间孕酿出来的。提说或讨论自杀就是一种求助行为,若无人介入,当事人最後可能就会付诸行动。然而我们必须谨记在心,就是观察到有人可能有自杀意图时,要找专业人士处理,不要自己独力面对。

 

拾回往日笑容

 有自杀意图的人需要专业人士的协助,但是同侪的关怀在自杀者或忧郁症患者的康复上扮演极重要的角色,是不容置疑的。自杀者最大的难题之一就是看不到希望、觉得自己孤立无援、寂寞、连自己都不喜欢自己;而这些正是基督徒的长处,因为我们的神是使人有盼望的神,并且是乐意与人建立关系的神,更是厚赐与的神。

 我曾有荣幸陪伴一位患严重忧郁症姐妹同走了五年左右。我不是单枪匹马地与她同走,而是与几位朋友一起与她同走。现在,她已经完全走出忧郁症阴影。

 在伴她同行的路上,我们多半就是聆听、鼓励、祷告。祷告绝对不是无奈下的行动,而是最佳突破武器。有多次,在祷告中,靠著圣灵光照、神的大能、耶稣宝血,她逐一处理内心的黑暗。在饶恕人与饶恕己之後,让基督的明光进驻她的内心,从而她的身心灵有了明显的释放。我们并非一路平坦,往往前进三步,又倒退二步,有时甚至又回原点,但这只是表相而已。我们总是指出她的改变,虽然小小一步也值得欢欣。

 然而,与神建立个人关系是脱离捆绑的重要关键。起初,我们的肩膀任她靠、随她哭,但她至终必须学会自己去倚靠神。从与神的关系中,她渐渐认识神眼中的她是珍宝,并且神是她随时的帮助。

 现在的她比正常人还要正常,因为她处理人生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以及承压力,比普通人都还强。她彷佛是一名老兵,由黑暗低谷重新站立的多次经历训练她,只要有摔下来的趋势,就马上仰望那位不晓得拉她多少回的主耶稣。

 回想一起走过的六、七年,看她拾回往日笑容,或许该说更开怀拥抱生命,只有大笑喊出「值得」两字可形容。

───刊登於基督教论坛报20082917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