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回国记----变迁篇 (未名载的很具争议性的文章)

(2008-02-25 09:36:15) 下一个
  《回国记》--未名载的很具争议性的文章

回去看国内的事更是盲人摸象,无奈的事也的确是多。

-------------
回国记----朋友写的,很值得一看
发信站: BBS (Mon Feb 18 22:26:07 2008)

朋友最近回国,信手写了篇回国记,我看了觉得十分的好,觉得应该发到网上和大家分享,于是征得朋友的同意,并将文内某些地名改了一下。

从12月25号回中国,到1月26号返回美国,在国内呆了大概一个月的时间。才回到中国两天,时差还没有完全倒过来,我们全家(我父母,还有老公和我)就又匆匆忙忙地准备行李,坐上了回老家的火车。

我们的老家,在A省五三农场。在1952年的时候,政府决定在这片百里荒原上开辟一个国营农场,由当时A省的省委书记亲自破土奠基,由1953年的时候正式命名为五三农场。它是A省土地面积最大的国营农场。

这样一个农场,在几十年中经历的变革,折射出中国社会在这几十年中的变迁。我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1984年)离开农场的。那个时候,妈妈是当地的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就住在小学校里面。但是我们那个时候的学习不是很严,又有广阔的天地让我们接触自然,所以童年的记忆很多时候都让我感觉清新而快乐,虽然可以记起的东西已经不多,留下的往往都是一种感觉。但是广阔的平原,笔直的公路,以及笔直的公路两旁高大而笔挺的白杨树,在我脑海里留下的亲切感,是什么东西都不能取代的。这也是为什么,一当火车到达辽阔而一望无际的平原地区的时候,看着其间农田和公路,我心里就有抑制不住的快乐和激动。

变迁篇

在离开农场后,我们在92年第一次回去。那个时候,五三农场的国营企业还处于欣欣向荣的时期。那时候,我们那里的罐头厂,当地最大的企业之一,生意很红火。生产的罐头,不仅在国内销售,还远销至俄罗斯等国家。我小叔叔和他的爱人刘阿姨那个时候都在那个厂里面,干得热火朝天,而且也觉得很有奔头。

在我98年年底回国的时候,罐头厂就已经濒临倒闭了(据说,在96年的时候罐头厂就已经开始风雨飘摇了,到2001年的时候,就开始变卖资产了。),小叔叔和刘阿姨相继失业。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领导腐败导致企业破产的故事。其实,罐头厂在农场这个盛产水果的地方,加上廉价的劳动力和踏实肯干的工人,如果不是因为体制的原因和人性的贪婪,这个厂应该是可以运作的很好的。那个时候的农场感觉很萧条。当地的国营单位那个时候差不多也都处于奄奄一息的边缘。(比如说扎花厂在2003年左右倒闭)。因为企业的倒闭,和人们的失业以及工资被拖欠,那次回家给我的感觉是人们的精神面貌都很猥琐和低靡。直至到2006年,当地最大的国营医院也倒闭了(其实在2000年,当地的国营医院就开始不行了)。爷爷告诉我,我们当地的国营医院在以前是非常有名的医院。里面很多医生的医术都很高明,他们很多都是在国家开垦农场的时候分配过来的。而且里面的设备也都不错。方圆很多里的人都来这里看病。在80年代的时候,曾经到达过顶峰。但是因为经营不善,医院甚至连医生的工资都发不起了。在医院解散的之前的日子里,每个医生在给病人看过病后,当场收钱。到后来,这个当地最大的国营医院倒闭后,老百姓就基本上没有什么好的地方看病了。医术稍微好一点的医生都纷纷找门道到外地去打工了。像病人急需输血这样的事情,在以前五三医院是可以解决的,可是倒闭之后,病人要被送到B城(天气好的话,1个半小时的车程)的医院才行。如果是时间来不及,或者是患者没有足够的钱,病人就只有等死了。

因为当地国营企业的相继倒闭,和农村的劳动力过剩,很多毕业找不到事情做或者中途辍学的孩子都到城里去打工了。据说,现在留在农场的也就4,5万人。我的妈妈有一个收养的哥哥,在农村种地。他有三个儿子(老大:天;老二:海;老三:波)。老大的老婆,老二,还有老三以及他的老婆在大概95年的时候陆续到C城打工去了,还有我妈妈家很多亲戚的孩子们也是这样,纷纷涌入到中国的各大城市打工。而当你真正走入农村的时候,你会发现,农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子了。父母抛下自己的孩子到城里打工,每个月寄钱回家供老人养自己的小孩。而他们在城里所能得到的工资,也是微乎其微的。以我妈妈到C城打工的亲戚为例。他们所在的厂最初是一个台湾来的老板开的卫生巾场,生意在中国做得非常的红火,厂房也是一建再建。这些打工的工人,每天要从早上8点工作到晚上8点,没有周末,不过在国庆或者春节这样的大假会休息几天,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块左右。而这其中没有任何养老和医疗的保障。08年这次回国的时候,听说国家出台了劳动合同法,来保障工人在养老和医疗方面的利益。但是,还不知道实施起来会怎么样。我在07年回国的时候,参观了一下这个卫生巾厂,据说是新建的,里面的设施也都是新的。里面的设备倒是很先进,卫生巾生产的整个流程基本上是全自动的。工人负责的就是把生产好的卫生巾打包之类的事情。所做的事情非常的机械,基本上是一个简单动作的不断重复。但是这其间最让我觉得不能忍受的是机械的噪音。噪音非常大,以至于说话根本听不清,并且让人的情绪非常烦躁。(让我吃惊的是,他们告诉我,有时候很累了,在这样的噪音下,他们都能睡着。陪同我们的人,涛说,如果把厂房的空间盖高一点,可以减小噪音,但是这样会增加成本,领导不情愿投资。)我觉得这么大的噪音迟早会对他们的身体造成损伤,而关于这方面的赔偿问题,工人应该是没有什么权益可言的。像波(老三)在这个工厂工作的一段时间以后,因为自身本来体质有些弱,再加上因为他的工作环境有粉尘,得了严重的气管病,有些咳血,只好自己离开工厂回到老家修养。工厂也没有承担任何责任。还是我妈妈一直在帮他治疗。不过,如果有人能在厂里技术方面做得很优秀的话,待遇就比工人好很多了。但是真正能做到技术层的毕竟是少数,这里面需要的不仅是踏实肯干的精神和做技术的天赋,更需要来之不易的机会。我妈妈的一个远亲,叫涛,在农场是打石头的,非常能吃苦。他大概在92,93年的时候在这个卫生巾厂创业的时候进去的,因为他的踏实肯干和对技术的钻研,他现在已经成了这个厂里不可缺少的人物了,工作也非常忙,一个月只能休息一天。像工厂装新机器这样的事情,都离不了他。像他这样的技术工人,每个月大概能够2000到3000块,年终效益好,还会分成。而且他这样的熟练工人,也不会担心工作不稳定,因为很多厂都需要这种熟练的技术工人。

还有另一部分人离开农场,是因为农场正规医院的倒闭。因为国营大医院的倒闭和设备的变卖,很多人对生病都没有什么安全感。有时候不身处其中,很难理解这里面的感觉。这次我们回到农场的时候,我跟我老公走在公路的旁边,望着公路上象野马一样乱窜的汽车,我说,你知道么,如果我在这里被这样一辆车撞了,如果需要紧急输血,我就只有在这里等死了。这话一说出来,连我自己都吓了一跳。所以我堂妹,包括我的一些在农场很好的单位工作的朋友,都纷纷离开的这个地方。他们给我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生病没有安全感,而这种生命的安全感,对每个人来说都太重要了。

其实在我这次回国之前的几年的时间里,奶奶就跟我提到我农场众多生意兴隆的小诊所。正规医院的倒闭给了这些众多小诊所巨大的生存空间。这些诊所有些是由从正规医院里出来的医生开的。可是这些医院提供给病人的服务就不得而知了,只知道他们的生意是出奇的好。但我知道的人,不论是老人,还是小孩,进去都要输液。诊所输液的人太多,很多时候连病床都不够了。不知道中国的医疗理念和美国是不是不一样。在美国,生病的时候,似乎大多数时候都是锻炼人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而用药似乎很谨慎。而现在我在中国看到的输液和吃抗生素似乎泛滥成灾。我不知道这样用药对身体的影响。不知道在医学领域,是否有人做过东西方这种医疗理念和实践上的比较,我想,这样的比较和相互借鉴应该是很有好处的。

在我这次回国之前的几年间里,中国的企业又经历了一场大的改变。国营企业的倒闭和设备的闲置,给私营企业提供了发展的可能。在农场,以前在国营企业里捞了一笔的人,在工厂倒闭了之后,又以极底的价钱买下了工厂的设备,摇身一变,又变成了私人企业的老板。在2006年我回国的时候,罐头厂就已经变成了一个私营企业,里面有几个大的股东。其实,现在我们农场,已经基本上没有了国营的企业,全部变成了私营的企业,连医院都是私营的。可是,这些私营企业而今又经营的如何呢?我对期间的细节知道的不多,可是我的总体印象不是很乐观。当然,这些企业能在当地找到很廉价的劳动力。但是似乎这些股东之间有很多利益和观点上的矛盾难于解决。这些企业家无论在见识上,还有修养上,似乎都还远远还没有做好当一名现代企业家的准备。而这次回国,发现有一个浙江的老板,在当地又投资了一个更大的罐头厂。正在大兴土木,还有招聘和培训工人。我想,在这种情况下,老的罐头厂似乎就没有什么竞争力了。但是同时,我又想到,这样的重复建设,不知会不会在不远的将来造成恶性竞争?而这些修建的新工厂,据说大多都建在当地最肥沃的长农作物的土地上,也必定不可避免地带来污染,它们从长远来说,会对这块土地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其实,仔细考证一下农场这些年的变迁是非常有意思的,因为从一定程度上,它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中国在这些年的巨大变迁,尤其是中国国营农场的巨大变迁。就像我小叔叔说的,中国的国营农场现在都跟我们的农场差不多,在各方面都经历着类似的巨大变迁。但是,是否有人做过这方面细致的工作,考察过农场企业的巨大变迁,人们的流动情况,家庭的变迁,人们的生活状态,等等,不是很清楚。我从互联网上所能查到的东西,很多都是大而空。这里面为数不多的数据,也是我从亲戚那里问到的。有时候觉得,以中国今天以旧翻新的速度,旧的东西很快就被埋没,也很少有人纪录,更不用说建博物馆了。于是,后人常常无法看到前人的足迹,更不用说继承什么精神和文化遗产了。大量人的生活,尤其是那些普通的人,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的生活,就这样被埋没和遗忘;大量的老旧的建筑以及手工制品,更是不知去向。如果一个民族没有记录和保存,就很难说去反省和学习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研究生 回复 悄悄话 同感,我们的后代如果想了解几十年前中国发生过什么,因为没有任何系统的记录,可能只能去考古了...
加州花坊 回复 悄悄话 有些变迁时可悲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