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文学沙龙散记 (一)

(2011-04-17 20:59:31) 下一个

文学沙龙散记 (一)

 

日期:二零零九年七月廿五日

地点:文学沙龙成员陶怡的家,美国达拉斯

 

内容:文学沙龙第一次研讨会,诺贝尔得奖作家作品评论

 

 

经过长达一年半的准备工作,我们这个有6.1会员的文学沙龙成功地召开了第一次作品研讨会。女主人陶怡盛情款待来宾,一大早就忙碌了起来。她还特意启用了最近才从中国带回来的一套崭新的骨胎瓷器茶具为各位沏茶泡咖啡。在休息的间歇,她女儿咪咪还弹奏了优美的钢琴曲,为大家在休息片刻提供了清新怡人、畅所欲言的艺术氛围。陶怡先做了一个开场白,开宗明义。她并提到了举办这个文学沙龙的初衷:文学是一辈子的宝,捡起来容易,扔掉难。办这样一个纯文学的团体也是她多年来未偿的一个心愿。而今天终于实现了!接下来是各位的演讲。每一位发言大致在十五到二十分钟之间。

 

发言内容简介:

 

第一位发言的是 張志诚 Bobby Chang博士。他所讲的内容是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诺贝尔文学奖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的背景,历史和评奖的方式方法,以及与其他各国一些著名文学奖的区别。其中包括有:

法国的龚古尔文学奖Prix Goncourt

西班牙的塞万提斯文学奖Miguel de Cervantes Prize

日本的芥川龙之介奖Akutagawa Prize

美国的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

中国的:鲁迅文学奖红楼梦奖茅盾文学奖Mao Dun Literature Prize冯牧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和老舍文学奖

 

Daisy评论的是2007年获奖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 的《草在歌唱》,The Grass is Singing

 

Connie 评论的是2004年获奖奥地利女作家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Elfriede Jelinek,《钢琴教师》The Piano Teacher           

 

漢湘评论的是2000年获奖法国作家高行健,Xingjian Gao 的《一个人的圣经》One Man's Bible

 

逸宽评论的是1946年获奖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 的《悉达求道记》,又译《流浪者之歌》Siddhartha

 

陶怡评论的是2006年获奖土耳其作家费里特·奥尔汗·帕穆克,Ferit Orhan Pamuk 的《我的名字叫红》My Name Is Red

 

Minnie 评论的是1993年获奖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 的《深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

 

 

有关各位的发言内容,本随记无意展开冗叙,容当另辟天地,由作评者各自撰文论述。若要想知道精辟独到的论见,请看官留意本地日后登载的链接。

 

有趣的是六位作家中有一半是女作家。没有人如此计划过。当谈论到奥地利女作家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从她的作品《钢琴教师》The Piano Teacher中透露出的女性主义和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 的《深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 中不同风味的女性主义时,与会者热烈地讨论起了女性同时作为文学创作的对象,源泉和创作者,以及她们对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和生活状况不同的见解和文艺描写。这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文学创作的社会性。

 

另一个有趣的话题是艺术作品对欣赏艺术作品的读者观众的心理影响所引起的审美心理共鸣。读者观众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欣赏,和演绎是建立在每个人自己的哲学思想,艺术素养,审美情趣,人生体验,和艺术想象力的基础上的。读者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过程中的审美心理共鸣不仅仅是被动的,而且是主动地加入到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之中,是作家创作的延伸或深化完善。读者在欣赏艺术作品过程中的审美心理共鸣,还表现在潜意识地参与到了作品的角色或场景之中,从而产生了一个从生活到艺术的升华,再从艺术到生活的反馈和演变。只有通过这种读者观众的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一件艺术作品才最终得以完成。这样才形成了一个互为因果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尤其是音乐作品,绘画作品,和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这里仅举两个贴切和著名的例子:一个是罗丹对自己的雕塑巴尔扎克的手的最后处理。另一个是安德烈·瑞欧André Rieu 的感染人心的激情舞台演出

 

 

 

-逸宽于孑孓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