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国悠久的历史里,战争不论在时间上或在社会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就在这个战斗不断的国家里,克敌制胜的战术研究相当兴盛。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新闻周刊》国际版主编: 山姆大叔离衰落还有多远?(上)

(2009-04-14 16:14:15) 下一个



山姆大叔离衰落还有多远?(上)




(美)法利德·扎卡利亚  美《新闻周刊》国际版主编   胡向春 编译



 
大国的衰落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多次上演。历史上大英帝国全盛时期的境况,与今天的美国确有许多相似之处。人们不禁要问,作为当代世界超级大国的美国,是否也会重蹈大英帝国的覆辙?

1897年6月22日是大英帝国维多利亚女王加冕60周年纪念日。当时英联邦的臣民已达到4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这一天他们全体放假,举办了有史以来最盛大的庆典活动——“钻石狂欢”。狂欢持续了5天,从陆地延伸到海洋,庆典活动的场面极其宏伟壮观,历史学家称之为“罗马时刻”。曾亲历此次活动的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后来说道:“那天的场面实在太宏大了,仿佛连太阳都在天空中凝固了。现场的气氛让我们感到大英帝国正站在世界的最高峰,并将永远屹立在那里。当然这也是历史,历史可能会抛弃一些人,但我确信我们大英帝国不会成为历史的弃儿。”不过,英国最终还是无可奈何地被历史抛弃了。面对大英帝国的兴衰史,人们不禁要问,作为当代世界超级大国的美国,是否也会遭遇同样的结局?这种情况是否已经发生?这种简单的类推也许并不恰当,但历史上大英帝国全盛时期的境况,与今天的美国确有许多相似之处。近年来美国在索马里、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军事干涉行动,都是在重蹈几十年前大英帝国的覆辙;如今的美国在世界舞台上“独孤求败”,也与当年的大英帝国颇为相似。美国的地位是否也会受到历史变革的影响?这种影响的程度到底有多大?我们从大英帝国的历史兴衰中或许可以得到某些启示。《现代舰船-军事广角》2009年刊载

 
大英帝国的衰落轨迹

今天人们已经很难想象当年大英帝国的强盛。在巅峰时期,英国的殖民地面积达到世界陆地的四分之一,殖民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英国的殖民地、基地和港口遍布全球。英国皇家海军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英国还铺设了17万海里长的海底电缆,以及66.2英里长的空中和地下电缆。英国的航海业促进了全球电报通讯业的发展。铁路和运河(最重要的莫过于苏伊士运河)则进一步密切了英国势力版图的内部联系。大英帝国的这些成就,使之在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了真正的全球市场。

如今的美国人经常对本国文化和思想的影响力津津乐道,但“软实力”的概念却最先由英国人提出。早在17世纪,英国和西班牙这两大帝国就已将本国的思想和惯例输出到西方殖民地。西班牙在美洲竭力灌输反宗教改革思想;英国则努力推广宗教多元主义和资本主义思想。历史证明,英国的宣传得到了更多的响应。事实上,英国人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文化传播者。在“美国梦”之前,世界人民争相企盼、赞美和效仿的,恰恰是“英国的生活方式”。也正是得益于大英帝国的影响力,英语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从加勒比海到开普敦再到加尔各答,成为全球性通用语言。《现代舰船-军事广角》2009年刊载

到1897年6月22日维多利亚女王加冕60周年纪念的时候,英国的实力和影响力虽然还没有得到完全展示,但其超级大国的地位已是有目共睹。包括英国自己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将大英帝国与历史上的古罗马帝国相提并论。巴黎《费加罗报》称,“大英帝国的势力范围已扩展到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中国海、埃及、非洲中南部以及大西洋和地中海地区,统治当地的民众,控制当地的命脉。如此强大的力量,即使没有超越历史上的古罗马帝国,至少也可以与之相媲美”。柏林《十字报》称大英帝国是“无懈可击的王国”。美国《纽约时报》则感叹,“大英帝国似乎命中注定要主宰整个地球。”

不过,表面上风光无限的大英帝国其实难负盛名。就在“钻石狂欢”两年之后,英国发动布尔战争,许多学者认为,大英帝国正是从这一刻起开始走下坡路的。
英国自负地认为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打赢这场战争。此前不久,英国军队在兵力不及对方一半的情况下就打败了苏丹的伊斯兰教徒。在乌姆杜尔曼战役中,英军仅用了5个小时就消灭了4.8万名敌军,自己仅损失48人。因此,许多英国人认为布尔战争会更加轻松。一位英国议员甚至将布尔战争比作“大英帝国与3万个农夫之间的战争”。表面上看,英国发动布尔战争似乎是师出有名。英国声称,在布尔共和国,说英语的人被当地统治者视作“二等公民”,英国出兵是为了保护他们的利益。但事实上,自从1886年在布尔共和国发现黄金后,布尔的黄金产量已经达到世界黄金供应量的四分之一。不过,布尔人先发制人,战争于1899年打响。可战争爆发伊始,英国就处于不利地位。尽管英军人数占优,武器更先进,并且任命了最优秀的指挥官,但保家卫国的布尔人同仇敌忾,热情高涨。熟悉地形的布尔人成功地运用游击战术,行动隐蔽而迅速,而英军的军事优势却没有用武之地。英军指挥官还实施了野蛮的焦土政策——他们烧毁了村庄,将民众驱赶到集中营,并调遣了越来越多的部队。为了对付4.5万名布尔民兵,英国调集的总兵力竟达到45万之巨。布尔人最终还是没能抵挡住英军的进攻,于1902年宣布投降。但从更广泛的意义来看,失败的却是英国人。在布尔战争中,英军伤亡4.5万人,费用开支达5亿英镑。英国军队建设亦由此发生转折,渎职和腐败事件层出不穷。野蛮的战争政策又让英国在世界上名誉扫地。在国内,民众开始质疑英国的国际角色;在国外,包括法国、德国和美国在内的其它大国纷纷谴责英军的行为。历史学家在描述1902年的英国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的英国非常孤立。”

此后直至今天,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同样拥有着无与伦比的军事力量,在兵不血刃地打赢了阿富汗战争之后,又将矛头指向另一个战场——孤立的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结果是,在迅速取得军事胜利之后,旷日持久的艰苦斗争却又接踵而至,其间充满了政治和军事上的失误,国际社会的谴责声也不绝于耳。历史的确是惊人地相似,今天伊拉克战争对美国的影响,不亚于当年布尔战争对大英帝国的影响。如此类推的话,美国的前景也将是一片黯淡。的确,不论伊拉克战争的结果如何,美国都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战线过长而疲于奔命,军队难堪重负,国际形象也受到损害。华盛顿的失误和糟糕的运气为伊朗和委内瑞拉等所谓“无赖国家”以及中国和俄罗斯等大国提供了机会。大国的衰落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多次上演,如今这一幕似乎又在重演。

走下神坛前的顽强挣扎

从表面上看,昔日的英国和今天的美国有诸多类似之处,但情况并不完全相同。英国能成为超级大国,情况比较特殊,它的外交策略能改变它的国际地位,历史学家曾对此有过诸多论述。有人说,英国不应发动布尔战争;也有人说,英国不该干预非洲事务。有历史学家甚至认为,如果英国没有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没有英国参战恐怕也不能称之为“世界大战”),也许可以继续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一战的确让英国元气大伤),但从历史的观点客观地分析,大英帝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其实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令人不可思议的并不是它的衰落,而是它的主导地位竟然延续到了自身实力所能支撑的最大限度。对英国的历史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尤其是它在实力日渐衰落时的顽强挣扎,也有助于揭示美国的发展前景。《现代舰船-军事广角》2009年刊载

几个世纪以来,英国一直是一个富裕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大国),但它在经济实力方面的超强地位却仅持续了一代人。战略家们常常将“钻石狂欢”视为大英帝国的鼎盛时刻,但这其实是一种误导。事实上,到1897年时英国已经过了它的巅峰期,其真正的鼎盛时期是在1845~1870年间。那时英国人口仅占世界的2%,但其国内生产总值却占世界的30%;能源消耗是美国的5倍,俄国的155倍;贸易额占世界的五分之一;制造业贸易占世界的五分之二。而到了19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在大多数工业领域已经和英国并驾齐驱;到了80年代早期,美国的经济实力已超过了英国。15年之后,德国也赶超了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的生产力已经达到英国的两倍,法国和俄国的经济总量之和也超过了英国。英国钢铁产量在1860年时占世界的53%(这也是超级工业大国的重要标志),而到1914年时却只占不到10%。

不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伦敦依然是世界的政治中心,仍可对全球许多地区发号施令。在民族主义还处在萌芽阶段时,英国就已确立了广泛的势力范围,在实施控制和统治的过程中也没有遇到过多的抵抗。英国的海上军事力量依然是无可匹敌,并且在银行业、造船业、保险业和投资行业占据着主导地位。伦敦还是世界金融中心,英镑仍是许多国家的储备货币。即使是在1914年,英国的海外投资总额仍是最大竞争对手——法国的2倍,美国的5倍。这些投资的经济收益以及其它“隐形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英国衰落的实际情况。但是,当时的英国经济确实已在走下坡路。在一战前20年,英国的经济增长率已下滑至2%以下,而美国和德国的经济却以5%左右的速度在增长。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领头羊,英国并不甘心退居次席。但是,英国的制造业却因循守旧,不注重开拓创新。例如,1907年英国的自行车产量是美国的4倍,但美国的汽车产量却是英国的12倍。

对大英帝国衰落的原因,学者们纷纷从地缘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社会政体等方面进行探究,但也许所有这些都不是根本性、关键性的因素。在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看来,英国能够在19世纪称雄世界,要得益于极其特殊的历史环境。如果从构成大国的基本要素——地理、人口和资源来分析,英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正常情况下只能达到世界的3~4%,可当时这个比重却上升了10倍左右。随着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趋于正常,西方其它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奋起直追,如德国实现了统一,美国也解决了南北分裂的问题,英国的国际地位不可避免地要下滑。早在1905年,英国政治家里奥·艾默里就清楚地认识到:“随着美国和德国迅速强大起来,英国的海外殖民地迟早会落入他人之手。”他还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英国只有4千万国民,美国和德国的人口是我们的两倍,我们怎么可能是他们的对手?”如今,面对着中国的崛起,许多美国人也会产生同样的疑虑。

但即使是在丧失了经济主导地位之后的几十年里,英国仍然保持着世界第一大国的地位,这要归功于精明的战略筹划和高超的外交手段。在早些时候,英国人就已经意识到实力变化后将出现新的力量平衡,并且在美国崛起之时便作出了正确的决定——寻求合作而不是选择对抗,从而得以继续发挥国际影响。在1880年后的几十年里,面对美国的强大和自负,英国在一系列问题上选择了妥协。
历史上,英国为了延续对美国的控制,已经打了两场战争;在美国南北战争中,英国也选择了支持南方分裂主义者。要让英国彻底放弃对美国这个前殖民地的控制,实在是心有不甘。但从战略层次上看,这无疑是一着妙棋。如果选择遏制美国的崛起,英国的力量将消耗殆尽。在19世纪90年代以后的半个世纪里,英国虽然犯了不少战略性错误,但其对美政策始终保持不变,这也意味着英国的关注点集中在其它关键地区,例如,英国仍然是海洋的主宰,并通过“五把钥匙”——新加坡、好望角、亚历山大、直布罗陀和多佛,保持着对海洋航线和水道的控制。《现代舰船-军事广角》2009年刊载
长期以来,英国一直保持着对其势力范围的控制,在发挥国际影响的过程中并没有遇到多少障碍(一战结束后,英国又接管了1800万平方英里的殖民地和1300万当地民众,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然而,英国政治地位与经济实力之间的差距却在不断扩大。到了20世纪,大英帝国的财政资源几近枯竭,经济发展止步不前,再也无法支付高昂的开销。英国曾是世界主要债权国,但由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消耗了400亿美元,英国所欠债务已达到国内产值的136%。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仅利息支付就消耗了政府财政预算的一半。而德国1936年的军费开支竟然是英国的3倍。同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并在利比亚部署了5万军队——这个兵力是英国驻苏伊士运河守备部队的10倍。如此巨大的差距,再加上一战中丧生的70万英国青年,使得英国政府在面对法西斯势力咄咄逼人的气焰时,自然不得不瞻前顾后,步步退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彻底跌入谷底。1945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英国的10倍。但即使是在那个时期,英国仍然具有非凡的影响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温斯顿·丘吉尔这位雄心勃勃、才能卓越的政治家。由于美国承担了盟军的大部分经济费用,苏联则承受了大部分人员伤亡,因此英国必须具有超强的意志,才能够在决定战后世界命运的“三巨头”中守住一席之地。但英国为此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为了获得贷款,英国被迫让美国接管了在加拿大、加勒比海、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数十个殖民地。一位英国议员伤感地说:“整个大英帝国都交给了美国。没办法,这是我们唯一的希望。”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称《租借法案》是“养虎遗患”。而一些较为理智的战略家则意识到这种历史变迁是不可避免的。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这样安慰自己的国民:“与其将这些殖民地交给苏联人、德国人或是日本人,还不如交给美国人。”


立国之本的美国经济

英国失去了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问题并非出在政治上,而是出在经济上。英国衰落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的衰退,而今天美国的情况并非如此。英国的经济领先地位仅仅维持了几十年,而美国却已持续了120多年。自19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经济就领先于其它国家,并且一直保持至今。事实上,从那时起,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比重一直非常可观。20世纪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由于其它工业国家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比重达到50%以上。在其它时期,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比重也保持在25%左右(1913年达32%,1960年达26%,1980年达22%,2000年达27%,2007年达26%。)。在未来的20年里,这个比重可能会有所下降,但幅度不会很大。根据多数人预测,到2025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仍将是中国的2倍。《现代舰船-军事广角》2009年刊载

美国和英国的这种差异在军费预算方面也有所体现。大英帝国长期控制着海洋,但从未控制大陆,英国陆军的规模非常小。德意志帝国第一任首相俾斯麦甚至夸下海口,如果连英国都能入侵德国,那他就要将丢失领土的警察全部投入监狱。英国海军实力居世界首位,它的军舰吨位比世界第二、第三大海军军舰吨位之和还要高。但是,英国为了保持海军优势,给国民经济造成了极大的负担。而美国的军事实力则具有全方位的优势,囊括陆地、海洋、天空以及太空,它全部的军费开支几乎占世界军费总额的50%,在军事科研方面的投入也超过了世界其它国家的总和。最为关键的是,美国在保持军事优势的同时,并没有给国家经济造成过多的负担。目前美国的军费开支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比冷战时期低得多(艾森豪威尔时期达到了10%。)。而随着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上升,一些原本难以承受的开支也能够得到落实。伊拉克战争或许是一场灾难,但绝不会让美国经济崩溃。美国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的开销总额也不过是每年125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还不到1%。相比之下,1970年美国在越南战争的开销却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6%。

如今美国确实面临着有史以来最艰巨、最深刻、最广泛的挑战,它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所占的比重也有所下降。不过,与英国在20世纪的衰退相比,美国的情况要好得多。当时英国在科技创新、能源供应和国际地位等方面的领先地位逐渐丧失殆尽,而如今美国经济却依然保持着活力和创造力,在科学技术和工业革新方面依然保持着领先地位。

如果想要了解美国在新的世界里将有怎样的作为,首先需要关注当今世界的发展。在过去的20年里,全球化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了迅猛发展。制造业得到了迅速推广,通讯技术日新月异,资本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通,美国从中得到了巨大的收益。通过投资,美国经济获得了上千亿美元的利润,美国公司得以进入许多国家和行业,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功。在衡量国民经济基准的国内生产总值方面,美国25年来取得了3%以上的平均增长率,明显高于欧洲和日本。在作为现代经济重要标志的生产力方面,美国过去10年的增长率在2.5%以上,比欧洲平均水平整整高出了1个百分点。这种良好的增长势头也许会逐步减退,在未来几年里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也许只能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但美国经济仍将保持活力,这一点不会改变。

从工业发展的前景来看,纳米技术可能将在未来50年里推动人类工业取得重大突破,而美国在该领域中居于主导地位。美国的“纳米中心”超过德国、英国和中国的总和,在纳米技术方面取得的专利比世界其它国家的总和还要多。这也体现了美国在将理论科学应用到生产实践方面具有超强的能力。在生物技术方面,美国也处于领先地位。2005年,美国在该领域取得了近500亿美元的收益,是欧洲的5倍,在整个世界的比重达到了76%。

在制造业方面,发展中国家取得了迅猛发展,而美国经济则以服务性行业为主。许多美国人对此感到恐慌,担心由于“中国制造”的产品充斥美国市场所造成的后果。但是,我们应该在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下对亚洲的制造业进行分析研究。《大西洋周刊》记者詹姆斯·费卢斯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对中国制造业的实力进行实地调研。在他看来,国外采购增强了美国的经济竞争力。他的解释颇具说服力:经济利润主要不是来自于商品生产,而是来源于产品设计和分配,在这方面美国占据了主导地位。以美国加州的苹果公司为例,公司的产品主要由美国以外的其它国家生产,但其大部分附加价值却被苹果公司获得。《现代舰船-军事广角》2009年刊载

美国经济的一些统计数据并不乐观,如储蓄率为零,银行、贸易和预算赤字过高等等,这也引发了许多专家学者甚至一些政治家的担忧。但应注意的是,这些统计数据大多不够精确,统计方式比较陈旧,许多统计还是以19世纪的工业经济为基准,当时连跨国经济活动都很少,与当今世界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全球化经济就更没有可比性了。例如,在过去的20年里美国的失业率就比经济学家们估计的要低,通货膨胀也没有上升。不过,美国经济的确也存在着严重问题。 从2000年到2008年,美国经济从盈余变为赤字,其中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由于知识经济、科技和全球化的发展,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而更令人担忧的是,为了消费,美国人已经借贷了全世界80%的盈余储蓄,这意味着他们正在将自己的财产廉价兜售给外国人。不过在关注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必须看到美国经济在总体上仍然强大而富有活力。《现代舰船-军事广角》2009年刊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