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基地的非官方记录:前言

(2009-02-18 21:48:41) 下一个

曾经以为,很多事不再想就会忘记,而且,如果刻意地忘记,便会从记忆中永远地抹去,一如不曾在世上存在般的彻底干净。基地,自六十年代末开始兴建,到了七十年代末,已经成为中国的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亚洲最大的风洞群的所在地,而正是这父母贡献了青春甚至一生的基地,这个我自小长大的地方,离开以后我只拼命地想忘记。

四十年前,中国一批最优秀的知识分子--我们的父母们,放弃当年贵如黄金如今依然实用的城市户籍,放弃相对舒适文明的生活,在那个个人价值被忽略人性被扭曲的时代里,在那个至今依然偏僻闭塞的山间平坝上,满腔热血白手起家,在不长的时间里建立起各种尺寸的高低速风洞,创造了一个中国航空航天史上的奇迹,这是父母们一生引以为傲的,也是他们在以后被遗忘甚至连那段工作历史都不被承认的日子里,想起心头便温暖的一块。而作为他们的后代--我们,承受着的只有巨大的牺牲,在教育、入学、就业等人生的每一步上,比起那些当年父母毅然离开的城市的同龄人们,我们走得要艰难的多,甚至我们中的一些人,牺牲要延续到第三代。

如今的人们只看见了基地曾经有过的伟大和辉煌,只会用无比崇高的言语赞美集体的付出和牺牲,却从来没有试图去了解基地人--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做为独立个体存在的人,那些人就是我们的父母和我们。相对而言,父母要比我们幸运,除去艰苦的生活条件,除去政治上的不公平待遇,至少在他们老的时候,还有基地还有风洞可以炫耀,甚至在某本尘封的历史书里还能找到他们的名字。而我们,作为基地子弟,我们只是面目模糊的一群,极度封闭的基地生活,让我们的童年色彩单一,当然也可以称之为纯洁,无知的纯洁;让我们的少年缺乏良好的教育,因为既没有好的老师和学校,也没有可以让我们扩展眼界的世界;让我们的青年,挣扎于升学和返回父母原籍的痛苦中,因为父母当年离开的空白早被填满......人只有一次生命,短暂如春花秋露,而我们的一切都被耽误了,这就是基地子弟悲剧,也是中国三线建设中诞生的“大院”子弟的悲剧。

基地,我想我是痛恨的,已经痛恨了很多年,可是不知为什么每每想起时,眼里总会有泪,就是因为这泪,让我在离开多年后,突然一夜间做出决定:重返四川重返绵阳重返安县重返基地。重返的目的与其说是怀念过去,不如说是为过去唱一曲挽歌,因为这时的基地已是落叶满地般的衰败了。再次离开时,我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就是那种亲手挥锹掩埋往事的轻松,坐在前往北川的车上,看着鹰嘴崖、口袋区、马鞍山、辕门坝这些富有象征意义的地标,一个接一个消失在扬起的尘土中时,我心中只有一句话:“永别了,基地!”

然而四年之后的一个午后,大地深处的巨大能量突然释放,地动山摇,震中离基地是如此的近,近得就在隔壁触手可及。四川绵阳安县永安,听到这些熟悉的如同身体一部分的地名,在媒体里反复播发,往昔便带着无数的细枝末节,如同夏夜扑面而来的蚊,细小琐碎却把人撞得晕头转向。更没想到的是,一篇短短的怀念北川的文章,引来了久不联系的基地子弟,国内海外的都有。这些忘记了名字和面容的人们,谈论着久远的过去,互相补充着彼此的记忆,原以为忘记了的一切,时隔多年,依然桩桩件件纤毫毕现,原来,基地,我们从来都没有忘记。

是时候了,让我们就此写下回忆。这不是虚构的小说,也不是官方认可的历史,这是混合纠缠着曾经发生的事实、传说,谣言、梦想和童真的记录,是少时的印象,是成长的痛苦,是基地子弟眼中的基地,岁月无情,记忆也许有些走形,就象哈哈镜中的人影,但谁能说那不是一种真实呢?就让我们写一部自己的历史吧,承认不承认又如何?因为如果我们不说,世上有多少人能想到,中国航天航空事业的发展,除了我们父母的奉献,还有我们的牺牲。是否有人想过,风洞群边白的耀眼的航天纪念碑,隐藏着设计者也许不曾想过的寓意,那火箭形状的碑体,正是建在我们--基地子弟--儿时游戏的巨岩之上。

(图:基地的中国航天纪念碑)

2008年5月23日于蒙特利尔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寻找杰马央宗 回复 悄悄话 牛X!
什刹海 回复 悄悄话 周末好!也许你认识我表伯父,人称饶聋子的风洞所所长。它是西南联大核物理毕业的高材生,在那里贡献了一生,他给我父亲写信不后悔离开北京隐藏在大山里,对直言的对不起自己的4个孩子,令他们都无法得到好的教育,至今都留在了绵阳。我还记得70年代他每次到北京开会前都会嘱咐我爸爸想方设法地给他买多点儿肥肉炼成猪油一大蒸锅然后连同油渣一起带回绵阳给家人和同事们分了。因为那时候四川很贫困,缺油缺猪肉。
可是你上网,google 不到他们的名字。因为从事的国家秘密的航天事业。他们只能默默地做无名英雄了。很佩服,很尊敬他们
泉水 回复 悄悄话 我很理解你!奔奔加油写出来。周末愉快!
Litethru 回复 悄悄话 事实上,没有几个人知道他们的奉献。我因为在国外,顾忌他们工作的性质,所以从来也不敢多问他们的情况。直到有一次,偶然发现一本书写他们,其中写到了家兄,我才知道他吃了那么多的苦,心疼得我泪流满面。但是,对他们的生活我仍然知之甚少。话说回来,即使不在三线,在一个只讲人的使用价值而不是对生命的尊重的地方,任何人才都只能流于悲哀。。。 等你的续篇。
鹑之奔奔 回复 悄悄话 回复litethru的评论:事实是他们基本上已经被忘记和忽略了,这就是中国三线人的悲哀.
litethru 回复 悄悄话 我家兄也在那里抛洒了青春,把他最好的年华献给了基地,而耽误了自己孩子的学业前途。读了这篇文章,很感动。想起了他在那里吃的许多的苦。。。 他们对国家的贡献不应该被忘记或忽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