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邻家有儿上哈佛(ZT)

(2008-05-09 08:45:14) 下一个
名校不一定是每个孩子的梦想,那也必定是天底下所有望子成龙的父母的愿望,尤其是我们这些带着几千年“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和文化华人父母。既然这里是哈佛社区(Harvardbbs.com),我就来谈谈孩子们上哈佛的故事。我们也是受益于这种文化,而能在那个年代成为幸运儿而挤入大学,然后才有了到海外来安居乐业的今天。虽然说在美国的华人家庭,都是从孩子小时起就不惜钱财和时间地加强培养,绝大多数华人的孩子在学校里都是佼佼者。而哈佛大学是名校中的明星,能上哈佛的还是寥寥无几。并且据说象哈佛一类的名校自1980年代以来就有意限制亚裔学生比例的,尤其是亚裔男生。因为如光按合格的条件来录取学生的话,亚裔学生至少要占一半。比如说伯克利加州大学因为是公立大学,几年前亚裔赢得了法律的保护,校方不能再限制少数族裔的学生比例,所以亚裔学生的比例是接近一半。

可包括哈佛在内的长春藤学校都是私立的,不受类似加州那样法律的制约。还有承历史的传统,这些学校是贵族学校,是为美国社会培养精英和未来的领袖人才的。美国虽是民主制度的国家,可每个利益集团都要极力地保护自己的利益。美国的主流社会利用教育这块领地来维护自己的优越性是不足为奇的。由此可见为什么孩子考上哈佛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有人家的孩子上了哈佛,大家在一片惊叹和赞美声中都会请教“你们是怎样培养孩子的?”有些家长会很谦虚地说“我们没有作什么,都靠孩子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只能说“你们有这样的孩子,真是有福。”羡慕之余,只能怪自己命不好或孩子不争气。

今年,又有一朋友家的孩子被哈佛录取了。因为往来很多,我们知道孩子的父母,尤其是妈妈,颖,为儿子的成长做了很多努力。平时与颖交谈时,她就会给我们介绍一些有益的经验,讲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故事。孩子的成绩固然令人羡慕,而让我觉得更值得称道的是作为母亲的颖这么多年为孩子的成长付出的心血。自以为已经为孩子做了许多,听了她的故事后,你才知道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你也就不会怪自己的孩子不争气了。我正是在自我反省中想要把颖和她儿子的故事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每个家庭养育孩子的方式也不一样。我在这里只是讲述一个成功者后面的不凡故事,而不是想介绍可以通用的育子经验。

知天分,从小就确定培养的目标

我相信大多数出生于我们这一代留学家庭的孩子都很聪明。大家都听说过许多张家的儿子两岁会背诗,李家的女儿三岁能做加减法,等等的故事。颖的儿子,翔,天资聪明,当然不在话下。年轻的妈妈在儿子开始呀呀学语的时候就下定决心要好好培养他。在儿子四岁时,由于他们所居住的州规定到八月底没满五岁的孩子要等到第二年才能上K年级(学前班)。颖和先生商量后,决定给有关部门写封信争取让孩子能提前上学。他们的信说服了主管部门,破例地同意给翔测试。测试中的一项是IQ,翔的IQ竟然高达148分。于是翔在四岁多就开始上学了。可是上学后,颖发现学校里学的东西对翔来说太简单了,就开始自己编教材教翔。十几年前不象现在,有许多中国人办的各种各样的课后辅导班或提高班。只要舍得花钱,把孩子送去各种辅导班,孩子可以多学知识,自己还可以多一些逛店的时间。那时在一个中西部的小城,很难找到合适的辅导班和教材,颖用从中国带来的中文书中找数学题译成英文让儿子做,而在考托福的书中挑选题目教英语。颖说翔在学校是玩,放学回家后才开始一天真正的学习。

我听到这里心想,一般做父母的认为孩子在学校功课好,名列前矛就很高兴了,很少会去质疑学校的教学水平。可颖没有因儿子在学校一百分的成绩单而满足,而是自己一点一滴地给儿子补课。数年如一日。颖的功夫没有白下。几年后,他们搬迁到现在居住的城市。我们这个小城多年来都是名列全美最宜居住的前五十个中小城市之一。它的公共教学水平是远远高出颖家先前居住的地方的。可翔一进学校就考进了尖子班(Gifted Program),并经测试,数学程度要超出同年级学生两年。翔在初中就开始上高中的数学了。七年级参加杜克大学的Talent Search考试,SAT就考了近1300分。旧的SAT满分是1600分。而现任总统的大学入学考试只一千二百多分。颖对这个结果还不满意,翔对妈妈说,放心吧,等我申请大学时,我一定会考到满分的。

到了翔读到十年级时,颖和先生开始计划儿子的大学教育了。他们了解到当地有一所着名的私立高中具有高质量的师资和良好的校风。在比较了翔就读的高中和那所私立高中的毕业生的情况后,他们决定把翔送到那所私立高中去。与该学校联系时,学校招生的时间已过。但听了翔的情况后,学校又是破例为他提供考试。翔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这所学校。为他今天能考入哈佛加重了砝码。有人会说,这是他们有条件这么做。是的,不是每个家庭都能负担孩子上私立学校的。而且有名的私立学校的招生是非常严格的,并不是交得起学费就能上的。就说有双份收入的家庭,经济上负得起,孩子也能考上,但时间上也陪不起。这所学校离颖的家要开车近一小时。早晨七点多钟就要把翔送到学校,下午三四点钟又要去接。可见,颖为了儿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是不惜付出任何代价的。翔没有辜负母亲的辛劳,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并且是学校辩论队的高手,数学,物理竞赛的优胜者。还是学生会的财务长。申请大学的SAT和SAT-Ⅱ成绩都是满分或接近满分。除了所花的时间和钱财外,我更佩服的是颖的远见和不失时机的策划。

学钢琴,培养孩子的好胜和毅力

大家都知道美国的教育是鼓励孩子全面发展的,而不认可光会啃书本的好学生。为了让孩子们达到那些名校的招生标准,父母们是不惜一切代价的。尤其是华人家庭的孩子,从小就被送去学音乐,舞蹈,绘画,各种体育运动,等等。而学钢琴是华人家庭的首选。几乎每个小孩都学过钢琴。可说起孩子们学琴,大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着名海外华人女作家施雨写过一篇短文《苦儿学琴记》,把孩子们学琴的甜酸苦辣描写得唯妙唯肖。颖也是在儿子六岁就送去学琴了。可不一样的是,颖不但让孩子学,自己也交学费学了一年。目的是能够帮助和监督孩子练琴。翔在音乐方面很有天分,一开始学,就得到老师的重视。两年后就在一个区域比赛中得了二等奖。这大大地增强了颖要在音乐上培养儿子的信心。儿子小的时候,颖是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帮着儿子认,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伴着儿子练。

每次儿子去上课,颖都是全时倍伴,专心地听,细心地记笔记。直到现在,儿子已拿过多次全国性比赛的大奖了,颖还是会陪着儿子去上课和练琴。为了帮助掌握音乐的节律,翔,一个男孩,还去学过芭蕾。他们每搬到一个地方,都给翔找最好的老师。在搬迁到我们这个地方来之前,一家人不惜来回开车约十多个小时专程来挑选钢琴老师。选中的钢琴老师是在本地因为对学生要求严格,当然收费也高而闻名的。功夫不负有心人,翔有名师的指导,在母亲的监督下,加上自己的努力,一路都是捧着奖杯走过来的。在他们原先住的州,翔每年都能在州级比赛中得第一。而我们这个州是一个大州,华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又很多,竞争激烈多了。翔在第一次参加州里的比赛只得了第三名。我在这里用了“只”字。其实大家知道,孩子哪怕在一个小小的区域性比赛中能拿个第三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翔在新的挑战面前,是加倍地努力。

他平均每天要练两小时的琴,遇到比赛前,练三四个小时也是常有的。颖告诉我,翔在一次比赛前,给他买了参赛曲子的各种着名钢琴演奏家的版本,然后一句一句地跟着录音反复学。有一天就练了八个小时。天哪,我可是第一次听说一个处在正贪玩的年龄的孩子能在钢琴前坐四百八十分钟!这让我想起了那本革命时期的名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近在《时代》杂志上也读到现任美国国务卿Rice的故事,说她从小也是有过人的毅力。每天早晨四点半就起床,在上学之前,她要练两小时的滑冰,上完钢琴课。毅力是一个有雄心的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翔在后来的比赛中,多次获得州级比赛以及一些全国性钢琴比赛,其中包括着名的“Starr Young Artist Piano Competition”的大奖。很荣耀地和当地以及周边城市的交响乐团同台演出多次。当地的报子上登着小钢琴家翔演出的大副广告和介绍文章。

在音乐艺术上的成功是要靠天分加苦练的。不是每个孩子学琴都是为了获奖,也不是每个孩子只要苦练就能获奖的。颖相信练琴能开发孩子的左半脑和训练孩子的毅力。对于前者,我不知是否有科学的证据,也不知是因为翔聪明才能把琴学得这么好,还是学琴让他变得更聪明。而训练孩子的毅力这一点很打动我。前段时间,我的女儿在学琴中挣扎,我已开始动摇了,心想让她放弃算了。听了颖和她儿子学琴的故事,我想还应该再坚持一段时间。目的是让孩子知道做事不能遇到困难就放弃,要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

严要求,母亲的监督和耐心

天生就听话或根本不用家长管就能把自己的事样样都做得很好的孩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是见过有这样的孩子,可除了羡慕外,还能说什么呢?我问颖你们家翔是不是也是此类例子。颖很直率地说“才不是,翔小时候可皮了。”大家都知道聪明的男孩大多顽皮。翔小时候也是经常在学校惹事,时不时有老师写字条回家。小的时候也难免被爸爸打屁股。我记得刚来美读书的时候,有一朋友的小孩五岁。他与系里的秘书聊天说不喜欢做中国人的孩子,秘书问为什么,那小孩说因为要被打屁股。朋友知道后并无悔意地说“不听话就是要打,老祖宗的家法就是管用。”现在那孩子在普林斯顿大学学物理,立志要为人类的科学进步做出贡献。我猜想他一定不会再计较父亲在小时候对他的严厉了。

打孩子当然不值得鼓励。尤其是孩子过了十岁后。而多数人又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有效的方法,只好选择顺其自然。而颖却是用加量的学习和有益的活动来耗掉孩子的过剩精力。他不光是扔一本书给孩子学就了事。而是象一个严格的质量控制员。对孩子们做的每一道题都要检查答案,对每记一个单词都要考证。在给孩子们规定的学习时间里,几乎每一分钟都要充分利用。孩子小的时候,比较好管,颖用一套自己制定的奖罚系统来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实在不管用时,就只好搞专制“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了。

孩子的天性是贪玩的。我一半带着赞叹一半带着疑惑地问过颖,你们家的孩子怎么会不贪玩呢,学前课后的时间不是学习就是练琴,他们是不是缺少童趣。颖告诉我,关键是让孩子从小养成学习的好习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颖让孩子们从小就养成和接受了这样一种概念“我们家是没有周末和假日的,每天都是学习的好时候。”孩子从小到大不论哪一天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练琴。就是外出度假,也要带上琴书,英语词汇,早晚温习。当然,平时也要给孩子们适当的娱乐时间,比如游泳,打球,周末看电影和朋友一起玩等。翔学打过两年的网球,后来因钢琴老师的要求,怕伤了手指或手指变形,而停了。那么我又问他们哪有那么多要学的呢?颖说,因为我们每一个时期都有一项任务,而对每做的一件事都一个目标。比如说,这段时间的任务是每天练两小时以上的琴,因为他们要去参加某个钢琴比赛。

下一段时间的任务又是要背完一策英语辞汇或学完一本数学,等等。颖的家庭条件很优越,可家里除了两架钢琴外,没有多少孩子们可以娱乐的东西。孩子的房间里是没有电视,电话,游戏机或计算机的。翔是在很大的时候才有一台亲戚送的游戏机。上了高中后,因为学习的需要,爸爸才不得不允许他用自己的计算机。并不是孩子从小就有自觉性,而是孩子在不断地试探和挑战家长的耐心,看谁能坚持到最后。是颖的百厌不烦的毅力战胜了孩子的挑战,训练出了孩子事事认真,努力取胜的毅力和雄心。

孩子渐渐大了,光靠严格的管法就不灵了。很多做父母的会有体会有些孩子大了管得太多太严会产生逆反心理,管得越多越不听话。颖说孩子大了以后,要多讲道理,和他做朋友。但孩子不光是受父母的影响,他们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外面一些不良的影响。翔到了少年时期,也有一段时期和大多数十几岁的孩子一样有逆反的情绪,觉得自己长大了,懂的事多了,不希望父母处处管着自己。颖在这个阶段,一方面尽力去缓解矛盾,另一方面学习上是绝不放松的。而翔本人可能是由于多年己养成的习惯,也可能是在学校得到很多的赞赏,在钢琴比赛时常常获奖,孩子的好胜心和荣誉感会增添孩子努力的动力等因素吧,他从没因为少年的彷惶而怠慢了学习。

的确,翔比其他的孩子少了许多玩游戏,看电视的童趣。可他得到的是无数的奖杯和哈佛大学提前录取的通知书。翔在自己的作文中有这样的叙述:一天妈妈问我 “你会不会因为小时候我们管得太严,没有一般孩子的童年而恨我们?”,我回答“当然不会!”什么人会因为童年的记忆里只是看电视,玩电子游戏而感到自豪?你限制我看电视,并不是毁了我的童年,相反的是使我的童年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别的知识,保证我总是站在同龄人的前列,让我更早地成熟起来。我的童年是充满快乐的记忆的。他的这些话一扫了颖偶尔产生的是否这十几年对儿子管教得过于严格的怀疑和儿子没有一般孩子的童年的内疚。翔的中学老师在给他写的推荐信里说 “这样的学生是我当教师生涯中梦寐以求的”。听到这样的话语,我相信翔本人和他的父母都会感到无比的自豪。那么这么多年的辛苦和努力的价值也不用我多说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