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俺们 - 六一怀念阿尔巴尼亚电影 :)

(2009-05-31 14:20:47) 下一个

今天整理老贴子,忽然想起前些日子在茶馆还怀念过的阿尔巴尼亚电影 - 太亲切了,都是我幼儿园时期最流行的电影。:)

既然提起来了,就索性整它一个底儿掉 - 顺便纪念一下六一,怀念一下那越来越遥远却永远忘不掉的童年。 :)


















阿尔巴尼亚电影全纪录  (ZT)

阿尔巴尼亚是欧洲的一个小国家,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广为上映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影片中,阿尔巴尼亚的电影是罕见的,该国只有一家名为“新阿尔巴尼亚”的故事电影制片厂。1959年我国进口了第一部该国的故事片《塔娜》,此后又陆续进口了《山鹰之歌》、《他们也在战斗》、《特殊任务》、《我们的土地》等,这些来自“山鹰之国”的黑白故事片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最初的印象。

文革中的1968—1970年,由于我国和阿尔巴尼亚的特殊关系,该国的新影片成了唯一能够进入中国电影院公映的外国新电影,此间先后有《海岸风雷》、《广阔的地平线》、《宁死不屈》、《创伤》、《地下游击队》和《伏击战》在中国银幕上火爆上映,且长映不衰,一票难求,成了中国“电影荒”中最难得的精神食粮,“墨索里尼,总是有理”和“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等电影台词一度家喻户晓,《宁死不屈》简单的电影插曲《我们在春天参加游击队》居然也唱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电影译制厂出色的配音给这些影片增色不少。另外,《海岸风雷》是改变自该国的话剧《渔人之子》,这出话剧我国的话剧团在1965年曾经排演过。

1971年起我国陆续恢复进口和公映了朝鲜、越南和罗马尼亚的故事影片,它们和阿尔巴尼亚电影一起出现在中国的电影院里,这四个被当局认可的外国电影在风格上却大相径庭,所以就有“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颠颠倒到,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的顺口溜广为流传。1971—1976年先后进口的阿国电影有10部:《
脚印》、《勇敢的人们》、《战斗的早晨》、《第八个是铜像》、《战斗的道路》、《在平凡的岗位上》、《石油战歌》、《小贝尼》、《初春》以及芭蕾舞舞台艺术片《山姑娘》,片种有了些许变化,也开始有了彩色影片。其中《脚印》和《第八个是铜像》等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是“颠颠倒到”一说的主要对象。

1976年11月在阿尔巴尼亚执政的劳动党“七大”会议上,该党第一书记霍查公开抨击我国的对外政策,导致两国关系迅速恶化,从而结束了中阿两国的“特殊关系”。1977年的冬天在阿尔巴尼亚“解放日”的时候,我国象征性地上映了该国新故事片《最后的冬天》,这是我国公映的第23部阿尔巴尼亚影片,该片在京沪等大城市稍现即失,《最后的冬天》成了“最后的晚餐”,从此未见有该国的新电影在我国影院上映。从《塔娜》到《最后的冬天》,构成了一部完整的阿国影片在华放映史。时过境迁,中阿两国特殊的恩恩怨怨已经成为令人摇头叹息的往事,把文艺作品与国家关系密切捆绑的行为也基本不在,《宁死不屈》等影片被制成DVD光盘默默蹲在新华书店的一角,成为我国一代中老年观众对往昔的追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还是没笔名 回复 悄悄话 回复fpxjz的评论:
废品的抱负是匈牙利电影吧。
橡树十万火急?
fpxjz 回复 悄悄话 知道那个废品的抱负是哪国的吗?
前一段还借过好兵率客(忘了是不是有英文字幕),好象也不象小时候那么可笑了。
我喜欢罗的电影,特别是<<沸腾的生活>>和<<橡树??>>,里面的男主角都很帅,哈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