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个人资料
kylelong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网络攻击言论的根源

(2010-10-04 13:59:16) 下一个

 

 

所谓攻击,就军事领域来讲,是以占领军事要地为目的而发动的军事进攻,具体的进攻策略很多;而在社会关系领域,是指通过某种有目的的行为而获取指定的信息、情报、人才或市场,包括直接攻击、间接攻击和转移性攻击;在网络领域,是指使一个网络受到破坏的所有行为,包括被动攻击、主动攻击、无力临近攻击、内部人员攻击、分发攻击等。

 

这里探讨的“网络攻击言论”可能包括了上述几种情况,但却属于休闲领域中的一种对他人进行激烈指责或中伤的言论。发起这类言论的人,可以称之为“网络攻击言论者”,但这类人不属于“抨击时弊者”、“网络批评者”或“网络评论者”等等,因为“指责或中伤”,在法律上具有某种犯罪动机,并可能对当事人造成人身或精神损害。

 

根源一:社会根源。新中国成立以来,整个社会是以整体性、一致性等来体现中国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尤其在文革期间,这种精神达到顶峰,从大型团体操、红卫兵串联等等就可以得出这一结论。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的个人主义精神开始在中国流行,或者说人们开始有了自我表现的能力,有了自我意识。这样的结果可能会造成当今的“网络攻击言论”。一方面,一些人不顾社会道德、社会公德、法律法规等等,以言论自由为幌子,表达自己的极端言论,对他人进行“指责或中伤”;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式教育对“集体主义精神”的推崇,使得网络言论具有较强的群体性和倾向性。如果最初的言论发起者的言论具有“指责或中伤”的倾向,那么,这个领域的整体言论也可能是具有“指责或中伤”倾向的。我们称之为网络言论的趋向性。

 

根源二:个人根源。我们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都不一样,因为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不尽相同,因此,网络探讨与网络辩论是很正常的,也是提高认识、达成共识的基础。问题是,一些人的思维方式受到家庭环境、教育背景、工作环境、职业背景、宗教信仰、商业利益等等的影响,加上以绝对的“言论自由”为自己的生活宗旨,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进行“指责或中伤”。有些情况下,是这部分人的个人修养或涵养问题;有些情况下,是这部分人受“群体意识”或“网络趋向”的影响,所谓“人云亦云”。他们不懂得“指责或中伤”与“建议或忠告”的区别,亦或他们根本没有法律意识,更可能他们不懂得这个世上是没有绝对的。我们的言论自由是以不妨碍他人的言论自由为前提的;我们的人权自由是以不妨碍他人的人权自由为前提的。

 

根源三:网络根源。网络空间的生存与发展是以点击率(访问量)来衡量的。有些网络为了“生存与发展”,会雇用一些“网络推手”(或者称之为“马甲”),在网络空间里混水摸鱼,发表攻击性言论,对他人进行“指责或中伤”。毕竟,目前的网络空间还没有实施“实名制”,ID(或IP)也是相对保密的。这样造成的结果,一方面,网络点击率上升,网络获得了丰厚的效益;另一方面,当事人(也可能就是马甲的马甲)可能会受到人身或精神损害,但法律却是无能为力的,因为网络是虚拟的,没有实名制。这也是造成一些人频繁更换网络空间或网名的原因。从某种角度来看,网络空间的安全性可能会低于真实社区的安全性。

 

“网络攻击言论”是攻击型人格的具体表现,是青年期和中青年期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排除生理、心理、家庭、社会等等因素,加强与提高网络空间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和辨别能力,对于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是极其有益的,也是网络空间生存与发展的坚实基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