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寻片回应:许鞍华的Boat People(1983)投奔怒海mkv国粤语中字(MGU)

(2009-03-16 00:24:44) 下一个


◎译  名  投奔怒海
◎片  名  Tou bun no hoi
◎年  代  1983
◎国  家  中国
◎类  别  剧情
◎语  言  国语/粤语
◎字  幕  简体中文/繁体中文
◎IMDB评分 8.1/10 ( 99票 )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084807
◎制作公司  青鸟电影制片有限公司[香港]
◎发行公司  International Spectrafilm1983 USA subtitled
◎文件格式  x264+AAC
◎视频尺寸  624 x 336
◎文件大小  415.7 MiB
◎片  长  01:44:39.766
◎导  演  许鞍华Ann Hui
◎编  剧  邱刚健Tai An-Ping Chiu....as Tai An-Ping Yau
◎主  演  林子祥George Lam....芥川汐见Shiomi Akutagawa
       马斯晨Season Ma....琴娘Cam Nuong
       秦沛Paul Chun
       奇梦石Menshi Qi....阮主任
       林书锦Shujing Lin....武同志
MD5 效验码AF5F9DDB57E74562AA7D204D6553B1C2
◎简  介
  本片首映当年正逢中英双方就香港主权移交问题展开谈判,香港人惊觉未来命运或许将会像越南难民般投奔怒海,因而在港造成评论及卖座高潮。获香港第二届电影节最佳影片、导演、新人三项金像奖,但因内容问题,却在海峡两岸禁映多年。如今虽已事过境迁,观众对这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并在艺术上水准甚高之作仍不应错过。剧情描述林子祥饰演的日本记者芥川前往刚刚解放的越南采访,越共政府安排了很多粉饰太平的假像让他参观,但他却从当地女孩琴娘一家的实际生活看到悲惨的真相,于是帮忙他们上难民船逃亡。本片外景在海南岛拍摄,女导演许鞍华在片中展现了导演魄力,邱戴安平的剧本也写得高明。马斯晨、缪骞人和多名大陆演员都演得精彩,而且这是刘德华的电影处女作。
■关于影片
  本片当年未面世,本地评论界已翘首以待。电检处审阅后要求删去「残忍暴力片段」方可公映。该片越南新经济区惨况的题材,正呼应当时本地九七前途的惶恐,上映四十三天共收一千四百多万,刷新本地文艺片卖座纪录。然而首映后就销声匿迹。原因众说纷纭,有说中方责难,有说越南外交部在新马抗议,凡此种种。尘封十年,九二年重映,其丰富感性及人文精神亦再次被肯定。
◎幕  后
  香港电影历来不以政治为纲,更很少触及重大国际事件作为电影题材。而这部《投奔怒海》,算是开辟了香港电影在这一方面的先河,更为港片的娱乐风潮中带来了一丝思想的沉重。影片以记实的手法将镜头视角对准一个严肃的主题,对越南战后的新经济区的惨状给予了写实性描述,以新闻记者的视觉,以新闻报道的态度,对整个大环境的萧条败落致以无情的怀疑与批判。这似乎更呼应了当时香港人对九七前途的惶恐心态。
  刘德华银幕首次亮相
  《投奔怒海》真正把许鞍华推上了导演事业的最高峰,该片也成为香港新浪潮的经典力作,并获得1500多万港元的票房,刷新本地文艺片票房纪录。该片与《胡越的故事》以及电视作品《狮子山下》系列片集中的《来客》(1978)构成了许鞍华的“越南三部曲”。许鞍华在片中展现了导演魄力,林子祥、马斯晨、缪骞人和多名内地演员表演精彩,该片还是刘德华的电影处女作。
  刘德华在《投奔怒海》中首次亮相银幕,他的回忆文章中很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形,“夏梦就坐在我面前,架着茶色的眼镜,和颜悦色地说‘刘先生,很抱歉这么匆忙地找你,我们找你演的角色,坦白说,原本属于周润发的,但一开始接触他时,他就推了,我们不得不找第二个人代替。’我答应24小时内给她回复,我一直想问她周润发为什么不肯接拍这部戏,但又怕冒昧,所以始终没有问出口。夏梦告诉我是发仔提议找我接拍这戏的,还有钟志文和林子祥。”刘德华在海南岛两个月,拍了21组戏,跟许鞍华、关锦鹏、区丁平等成了好朋友,于是我们看到了《投奔怒海》里晒得一身黝黑皮肤愣头愣脑的刘德华,那年他20岁。
  厚重和苍凉、现实与悲悯伴随着许鞍华的电影,正如她最著名的话“电影永远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值得你永远追个不停,永远别想休息”。
  “没经历过动荡写出来的”
  曾于上世纪60年代在邵氏公司任编剧的邱戴安平先生因《投奔怒海》获得第二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编剧奖,他的真名为邱刚健,邵氏时期曾编剧过《爱奴》、《死角》、《唐朝豪放女》等作品,80年代后主要化名为邱戴安平或戴安平担任电影编剧,关锦鹏导演的《地下情》、《胭脂扣》、《阮玲玉》等片都是由他编剧。
  据邱戴安平回忆,“记得70年代末我回到香港时,许鞍华已经是大导演了,当然是因为《疯劫》的成功。1980年时,许鞍华准备做《胡越的故事》,她找到我让我改完《胡越的故事》剧本的后半部。不久后就是《投奔怒海》,许鞍华早在电视台工作时就对越南题材非常感兴趣,她把书面的东西全部给我,让我来写,隔一两个晚上来找我吃饭,偶尔会谈一些剧本,但不是很多,完全是放心让我自由在做。”
  《胡越的故事》和《投奔怒海》两部影片的背景都直接涉及到越南,许鞍华一再强调这两部影片只是人性电影,而非政治电影。邱先生表示赞同,“那个剧本写了7万字,非常厚,但却是没有经历过政治动荡的人关在书房中写出来的,听了上百遍莫扎特的《安魂曲》。其实是完全天真的人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描述和构架的剧本,所以作为编剧觉得自己还蛮职业的。剧本交给许鞍华,她看过后没有提什么意见,后来影片是非常忠实剧本拍的,记得许鞍华说这是她看过的最好的剧本。





下载请点击


http://www.megaupload.com/?d=IFDD9UMU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